APP下载

高校《概论》课对话教学的路径选择

2015-04-10刘惠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灌输对话概论

刘惠

(韶关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广东韶关512005)

高校《概论》课对话教学的路径选择

刘惠

(韶关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广东韶关512005)

摘要:高校《概论》课的教学依然存在教育主体单一,理论传输路径简单,脱离大学生生活世界等问题。立足对话理念,顺应回归生活以及民主平等的精神诉求,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单纯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面向生活、师生平等的“对话教学”,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概论》课对话教学模式,以其平等性、开放性、共享性、创造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营造了良好氛围,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可靠保障。

关键词:《概论》教学;灌输;对话;路径

在大开放大数据时代,传统教学模式的不适应和固有弊端日益凸显。在我国高校的课程模块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必须坚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依然存在教育主体单一、理论传输路径简单、脱离大学生生活世界等问题,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走出教学低效的困境,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对话。本文依据“对话”理念,以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从该课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与方法。

一、《概论》课的教学

高校《概论》课教学简单生硬灌输的情况依然存在,甚至还有相当的普遍性,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实效性降低。概括地讲,《概论》课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主体单一化

《概论》课的教学主要还是“教师中心”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一是建立在《概论》所传授的思想与理论具有客观真理性的基础上,二是我国传统文化师道尊严的观念以及等级观念,产生课堂内的等级关系。三是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殊的身份与角色。在“教师中心”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唯一的主体,单方面主导和控制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呈现出教师“一言堂”的情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中,没有机会和资格与教师对话,致使学生主体性弱化乃至于丧失,进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领会理论的精髓。

(二)教学形式单一,单向言说

目前,《概论》课因高校扩招而普遍采用大班上课,师生互动、双向交流困难,因此教师主要采用宣讲式教学。加之《概论》内容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时事性特点,部分教师对理论“吃不透”、“拿不准”,于是课堂上只对理论或国家政策文件进行空洞的言说,不关注教学内容是否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单一的教学形式,单向的言说风格,致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对热点、难点以及重点问题的相互探讨、争论与辩驳,难以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概论》课教学处于“独语”的困境之中。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独语”处境造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面对现实问题时缺乏解释力,日益陷入“失语”的困境。理论上的“独语”处境和实践上的“失语”的困境,极易使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观念淡出大学生的思想视域,出现思想政治教育“无用”的危险局面,最终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脱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概论》课教学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使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主阵地。但《概论》教材的内容与观点几乎都以结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教材的理论也不可能时刻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生活同步发展;再加上部分教师由于缺少对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和对学生思想实际的充分把握,不能很好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书本上的理论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相联系,使得学生的思想认识局限于书本理论中,因为理论本身的抽象让部分学生对学习理论的意义产生怀疑,甚至在理想信念问题上产生动摇。可以说,《概论》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脱节,导致其教学的价值意义遭遇到了来自现实的强烈挑战。

(四)教学过程的单向度和封闭性

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传输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意识形态的权威传播者。这种特殊的身份与角色,容易使其集制度权威、思想权威与知识权威于一身,在《概论》教学中呈现出“社会-教师-学生”的单向度和封闭性教学特点。部分教师只是按部就班、自上而下地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这种缺乏学生参与、互动的单向、封闭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领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内涵与现实意义,更不能激发学生对思想的信仰、对理论的探索,最终降低了《概论》课的教学实效。

二、《概论》课教学走向“对话”的必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1]也就是说,顺应时代要求,立足回归生活以及民主平等精神的诉求,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以书本为中心、教师高高在上、一种声音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面向生活的、师生平等的多种声音的“对话教学”,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所必需

目前,《概论》课教学暴露出说教空洞、过程封闭等突出弊端,使学生呈现出诸如心理厌倦、心不在焉、逃课、旷课等消极、厌学、甚至抵触情绪。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必将遭致学生的反感和厌弃。相反,对话教学模式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具有参与性、共享性、情境性特征,综合运用显性与隐性教学手段,将教学融入现实世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达到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企及的良好效果。

(二)开放的大数据时代需要对话争鸣

大开放大数据、空前互动的时代,人类思想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各种思想相互交流交融,大学生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丰富的选择。同时,我们必须警醒地看到,西方发达国家从未停止过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渗透,意识形态斗争和各种思想文化碰撞成为一种新常态。如何让在复杂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选择接受具有客观真理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如果我们置学生成长的多元化背景于不顾,企图让学生在没有鉴别比较的情况下,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教条生硬地灌输给学生,显然是不合时宜和行不通的。我们必须认识到,道理是越辩越明确,越辩越清晰。通过广泛开展师生间以及学生相互间的对话争鸣,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索与甄别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其它各种思潮、理论的区别与差异,澄清先进与落后、真理与谬误。这样既能解开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疙瘩(抵触情绪),也能消除学生理论上的疑惑,自觉地抛弃错误意识,选择正确的观念。可见,开放的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由灌输走向对话是大势所趋。

(三)民主的时代精神内在地要求平等的对话交流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逐步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市场化社会转变。现代社会,需要社会成员具有平等、独立意识。传统的以“师道尊严”和“教师权威”为特征的师生关系,以及无视学生的理性能力和自由意志的强制灌输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民主平等的精神诉求。相反,对话过程实质性地体现着民主精神,能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参与意识,使意识形态教育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文化氛围中得以完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对话理念下《概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指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学。”[2]对话教学是指师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和关爱的氛围中,主动介入和参与、积极互动和合作、真诚沟通和交流,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提升人生品味和价值的教学形态[3]。《概论》课运用对话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学生从理论、信仰、行为等方面关注、思索教学内容,在对照、分析的基础上,理解、反思教学中涉及到的观点和问题,并以之为参照审视社会、他人和自我,排除错误的、与主流意识相背离的认识与思想,固化、升华正确的、与主流意识相符相容的认识与思想,从而使《概论》课所蕴含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通过理论与现实的对照,个体与社会的融通,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人生信念。

《概论》课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需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一)由单一的教师主体向师生主体间性转变

首先,合理的师生关系以师生间性为其基本特征。正如马丁·布伯所指出的,“真正的教师与其学生的关系便是这种‘我-你’关系的一种表现。为了帮助学生把自己最佳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必须把他看作为具有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特定人格……把他视作伙伴,而与之相遇。”[4]对话教学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我-你”关系、“主体-主体”的关系。在对话式教学中,师生双方相互认同,相互尊重,在人格平等基础上,充分地参与讨论、对话,尊重彼此多样化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次,教师的价值引导需要与学生的自主建构的契合。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在知识、年龄以及身份、角色的不对称,师生的主体地位及主体性的表现与实现方式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必须立足《概论》课的价值指向性,通过期望、指导和修正等方式,表现和实现其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例如当课堂讨论陷入僵局或偏离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引导对话始终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学生则在与教师和同辈的交往互动中,主要通过理解、体验和交往等学习方式,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精神世界,促使个人的思想、行为与主流意识形态和教师的价值期待相一致。

(二)从书本出发的灌输到面向生活世界的对话

从书本出发的“为知识而知识”的教学,把知识作为定论、教条来加以传授,使教学活动变成了脱离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空洞说教。众所周知,人在世界中生活,必然被生活世界改变和塑造。因此,教育必须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而不能脱离生活。“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理想,而是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为价值诉求的、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它源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引导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建构,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只有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学生的个体经验、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使学生领悟到理论对其发展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热情与兴趣,逐步确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信心。

(三)从理论“说教”到“平等对话”

话语反映和折射社会现实,是一种意识形态。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凭借其地位的特殊性垄断教学的话语权,成为强势的独白话语,学生则处于弱势话语或失语状态,致使课堂氛围沉闷,教学实效性低。为此,通过变革教学模式,强化对话教学,尊重学生平等的话语主体权利,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入大学生的话语体系中,在提升大学生的话语地位的同时,也提升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话语地位。

《概论》教学中的“平等对话”,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巧妙提问,引出对话。巧妙提问是使对话和交流取得成效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提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并激励学生积极质疑、发问,以诱导大家积极对话。在对话中,原来模糊的思想、意识会逐渐清晰,错误的观点会被放弃,正确的思想会被肯定和坚持。如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师生共同围绕东西方价值观的历史演变、特点及现代转型等内容,相互提问,展开对话,就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思想文化比较中,彰显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就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二是搁置偏见,相互倾听。对话主题源于社会现实,各种思想、观念杂陈其中。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关于事物与生命意义、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兴趣爱好与旧的思维假定和观念[6]8,教师如果总是认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是正确的,必然阻碍对话进行。因此,在对话中教师要放弃盲目自信,避免固执己见,搁置主观偏见,耐心倾听不同意见,营造有利于对话教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坦诚说话的勇气并能充分言说。三是延时回答,中肯评价。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应延时回答,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对于学生的讨论,要中肯评价,使学生畅所欲言,不说假话、虚话,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当然,师生之间直率、自由地表达,必然会使差异和分歧充分呈现和暴露出来,甚至会出现激烈的观点碰撞和思想冲突。然而,正是这种碰撞与冲突,才能激发出师生的探求欲与创造性,使对话不断地逼近真理本身。所以,在对话中不惧怕思想观点方面的碰撞、冲突,给予合理的引导控制,必然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由单向、封闭转向合作共享

对话教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双向沟通,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共同分享知识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积极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与意义。对话“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的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6]6《毛特概论》的思想与理论能否被学生接受认同并内化为信念与信仰,主要取决于能否通过生动、丰富的对话,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理论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而非教师自上而下地给予或灌输。在《毛特概论》对话教学中,大家共同参与教学,相互提供学习与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个体经验与思想信息,形成课堂学习者共同体。合作、互信的氛围,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消除学生的误解和偏见,最终达成对理论的正确共识。

(五)由灌输知识转向“生成”意义

对话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是展示意义和把握意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真理得以显现出来。正如雅斯贝尔斯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原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7]2-3从某种意义上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价值体系,学生认识和接受这一体系的过程,实质是其价值理念的建构和生成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超越经验和事实局限,避免就事论事的机械主义,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社会及个体价值的实现相联系,使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及改革开放的意义。也即是说,要在对话教学中,彰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与意义,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生成和提升。

四、《概论》课对话教学的实施路径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面对复杂的形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理论自觉,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丰富和创新意识形态教育形式,理直气壮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确保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高校《概论》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和价值追求。

(一)立足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增进对话教学魅力

只有回归生活的对话,才能贴近大学生的内心,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回归生活不仅仅是指回归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更主要的是回归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正在拓宽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实践,是大学生的父辈们辛勤劳动创造的,也是大学生这一代人正在亲身经历的,《概论》课教学中,通过对话引导大学生在历史的足迹与现实的经历中去 “发现”,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领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破解现实问题所显现出来的魅力与活力,彰显对话教学与众不同的魅力。

(二)立足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自信精神提升对话魄力

处于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当今中国,立足本国实际,始终保持着一种向异质文化、传统文化开放的心态,在对资本主义制度与文化批判的基础上,汲取人类文明丰富的先进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与其它国家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道路、价值取向上具有明显不同,有其独特性和优越性。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与不同的文化对话,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理论、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的自信,达到传播中国价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作用。

(三)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把握对话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是 《概论》课对话教学的自信之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使我们能够对话,敢于从容对话。九十多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确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正确性。《概论》课教学应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来把握对话主题,通过对话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与制度,不仅能够而且必将促进中国发展,给中国人民带来幸福生活。

(四)立足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深化对话意义

雅斯贝尔斯认为,“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7]10《概论》课对话教学立足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懂得,中华民族的历史是革故鼎新、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这种改革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理论品质及现实意义。因此,《概论》课对话教学中应凸显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依靠改革创新精神,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引导学生在对话中体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时代精神,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总之,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为个体有尊严进而有热情地参与教学过程提供有效途径。《概论》课采用对话教学,以其平等性、开放性、共享性、创造性的特点,将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营造良好氛围,确保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从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铺就了可靠的路径。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4.

[2]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

[3]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77-80.

[4]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刚,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158-159.

[5]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16.

[6]戴维·伯姆.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

[7]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责任编辑:宁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5)07-0132-05

[收稿日期]2015-03-02

[基金项目]2011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从“灌输”到“对话”:《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对话教学探讨(2011CZ021)

[作者简介]刘惠(1966-),女,四川荣县人,韶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Introduction to the Path Choice of Dialogu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Hui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Teaching,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Abstract: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eaching remain single education subject,theory of simple transmission path,from college students'life world and so on.Based on the concept of dialogue,to return to life the spirit of equality and democracy appeal,m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from simple“force-feeding teaching”to“dialogue teaching”for life,equal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is very necessary and urgent.Introduction to dialogue teaching mode,with its equality,openness,sharing,creative,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vides a reliable guarantee.

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the teaching;infusion;dialogue;path

猜你喜欢

灌输对话概论
论恩格斯灌输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当代价值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