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精神对中国梦的伦理支撑
2015-04-10赖井洋马天骄韶关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韶关5005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徐汇0037
赖井洋,马天骄(.韶关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韶关5005;.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徐汇0037)
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精神对中国梦的伦理支撑
赖井洋1,马天骄2
(1.韶关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韶关512005;2.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徐汇200237)
摘要: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精神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凝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理想特质的凸显,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动力之源。它引领着社会道德生活的精神方向,是支撑中国梦的厚实的伦理基础。
关键词: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精神;中国梦;伦理支撑
以“仁爱”为基本精神的儒家思想,由于其“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根本要求,也发展为整个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伦理精神。”[1]87尽管这种精神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但是,内含着对人生、政治和社会的道德理想追求的修齐治平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天下大公精神则是其最集中和最主要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深刻而持久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道德生活与社会发展,引领着社会道德生活的精神方向,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动力之源,为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本质特征的中国梦提供了厚实的伦理支撑。
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与修齐治平精神对中国梦的伦理支撑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既是儒家思想的一种品格,也是儒家思想的一种精神,反映了儒家“修齐治平”的人生态度与奋斗精神。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说命》),以孔子仁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它主张人必须具有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和坚毅的品格。孔子曾云:“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说 明人有了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和坚毅的品格,也就接近仁的要求。而且,孔子反对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阳货》)之人。孔子一生为了追求与实现“仁”之理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至”(《论语·述而》),四处奔走,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表现出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就此,曾参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他强调了人必须要有刚毅坚强、百折不回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孟子也鄙视自暴自弃者,他认为“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离娄上》)主张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这也是刚毅品格的反映。对此,唐人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说:“尧舜一日万机, 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 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2]92这也就是《周易·乾》中所言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精神的表现。可见,儒家的圣贤先哲都是一些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的品格与奋斗精神,为千百年所传唱,成为了儒家道德理主义精53神的激励力量,而且,这种精神愈是在“天下无道”的时代显现得更为突出。
在儒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生态度与奋斗精神的引导下,之后的历代儒者都强调通过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
“内圣”以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为意,强调主体通过内在的身心修炼以达到“我欲仁,斯仁至”的圣人境界;“外王”以经世致用为旨,强调“立德”、“立功”和“立言”,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追求,内圣与外王的合一,构建起道德生活精神家园。《礼记》云:“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因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外王”是“内圣”的外在体现,是主体的社会责任的实现,体现出主体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孟子“人皆可为尧舜”,正是这种通过修身而至圣贤的精神指引。以至宋儒有范仲淹起而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忧乐意识”,并由此开出了同时代人心中一种崭新的践仁履仁的精神风貌;李覯“诵孔子、孟轲群圣人之言,纂成文章,以康国济民为意。”[3]296张载立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宏志;陆游则“位卑未敢忘忧国”。明儒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更是这种精神的展示。所以,有学者指出说:“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中国古代学术,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践履为特征的、信仰性质的学说,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严厉、持久而漫长的人格训练来确立道德的理想和人格的伟大信念。”[4]23内圣成德、外王立功,儒家既重“修身”又重“入世”,既追求修齐治平又讲经世致用,既追求完美人格又追求社会理想的“内圣外王”精神,凸显出儒家思想的独特神韵。
习近平指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5]158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它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伟大理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凝聚每一个中国人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力量。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修齐治平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能为我们的社会道德生活注入丰富的精神养料,引导每一个中国人确立起为美好梦想而奋斗的信念,修炼身心、培育品格、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坚持人格独立,挺立起“以天下为己任”的脊梁,否则,便会信仰迷失、精神迷失,夜郎自大、不思进取。因此而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修齐治平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生理想的精神引领与支撑。
二、“爱由亲始”、“家国一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中国梦的伦理支撑
由儒家“仁爱”思想而引申的“修齐治平”理念孕育了“爱由亲始”与“家国一体”的爱国主义情怀与价值追求。尽管儒家的爱国主义是根植于古代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的最初形态,但是,作为一种文化价值的爱国主义精神,则始终是时代思潮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
儒家“爱由亲始”与“家国一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基于“仁”。“仁”的基本精神是“爱人”。它表现为:首先,“爱由亲始”。孔子言:“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礼记·哀公问》)。爱人者爱亲的思想在孟子那里也有明确的表述,他说:“亲亲,仁也”(《孟子·告子下》),“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爱亲是仁之根本。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生活中,“仁”以 “孝”“悌”得以表现,正如有子所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其次,孝亲及人。由孝亲及人,“仁”演化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的“仁学”之“泛爱众”的爱民精神。仁者爱人是仁心,钱穆言:“其初发而可见者为孝弟,养仁心当自孝弟始。而孝弟之道,则贵能推广而成为通行于人群之大道。”[6]8第三,家国一体。对于家与国的关系,孔子直言:“孝慈,则忠。”(《论语·为政》)由家及国,爱亲、孝亲原则向国家、社会的推演便形成了与“忠”相结合的“忠君爱国”、“家国一体”的思想。正如《孝经·广扬名章》言:“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这种推演说明,孝与忠都是仁德的根本,只有孝于亲,才能忠于君,也是“求忠诚必于孝子之门”历史总结。由于君是国家的象征,忠君也成为了热爱国家的表现。
可见,儒家之仁是一种以爱自己亲人为根本,并由“亲亲”扩大到“仁民”及“爱物”的“仁爱”思想体系。虽然,它以爱自己的亲人为出发点,但它最终是要求“仁民”即爱天下老百姓,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就此,黑格尔指出:“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7]122其实质是在肯定个体与社会相统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 “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社会责任感和厚重历史使命感。
尽管,由“爱由亲始”推演出的“忠君爱国”和“家国一体”的传统儒家之爱国主义,存在着“孝亲”与“忠君”的内在矛盾,存在着“明忠”与“愚忠”的区别,也存在“不事二君”、“无有二心”、“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的片面性,甚至发展成“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的具有伦理极端性的“天下大公之道”,但是,当国家社稷处于危难之时,“冒万死而夺君之所嗜”的“杀身成仁”之为则是其中最主要之精神。正如王安石所指出:“夫君之可爱而臣之不可犯上,盖夫莫大之义而万世不可以易也。桀、纣为不善,而汤、武放弑之,而天下不以为不义也。”[8]323否则,将是“杀数百万生灵,亡数百年社稷”的结果。忠君爱国在矛盾中趋向统一。
儒家之仁爱精神是一种“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爱家、爱民、爱国的品格,并日益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又通过践履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表现,从而为传统的爱国主义注入了新的内容,为实现中国梦之政治理想提供了伦理图景。中国梦是爱国主义的梦,儒家家国一体、修齐治平的理念孕育出中华各族儿女持久而深厚的爱国情感和舍生取义、热爱祖国的价值追求,增强了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并迸发出巨大的自觉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中国力量。为此,“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共同的根让我们情深意长,共同的魂让我们心心相印,共同的梦让我们同心同德,我们一定能够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新篇章。”[5]63今天,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用中国的力量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三、“天下为公”的“大公”精神对中国梦的伦理支撑
“大公”精神就是一种“天下为公”的精神,“天下为公”既是儒家的一种理想境界,也是一种精神追求。
《礼记·礼运》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这就说明大同理想社会的实现需要大公精神的支撑。大公之“公”就是公心、公平、公正,以“公天下”之心,求天下之公利,这种公利就其本质而言则是国家社稷之最大利益。与“公”相对立的则是“私”,是私利、私欲,本质上是一种极端的利己主义。因此,欲求“大公之利”就必须克服“小私之欲”,立廉洁之德。历代儒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他们不仅追求人格的完善,更主要的是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感召下去践履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想,以求实现社会之“大同”。
“天下为公”、大公无私是儒家倡导的精神。在儒家思想中,大公之利与义是相融的、甚至是等同的。孔子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孟子也反对追求私利,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何必曰利”则是其根本的道德主张,并把只求私利看做亡国的根源。荀子主张要做“以公义胜私欲”(《荀子·修身》)的君子,极力贬斥只追求物质利益的人,并把那些只追求富利之人称为 “俗人”。儒家义利问题的区分实际上是对公与私问题的区分,其义在于倡公而抑私、扬公而贬私。儒学发展至宋,宋儒们从国家社稷的高度大举言“公”。如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就曾对宰相提出明确的要求,认为宰相之任要“合天下之大公”,而不能“私己而忘国家,顾一身而遗四海。”[9]166司马光则从治国的视角上主张“治国莫先于公”,程颐主张“以大公无私治天下”[10]742。而对于私及私欲,宋儒的批判是一针见血的。李覯就言,天下至公,一身至私,循公而灭私是五尺竖子都知道做的,然而为什么很少人能做到呢?关键是“道不胜乎欲”也。程颐也言:“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10]312而自理学大师朱熹在 《四书集注·孟子集注》中阐明“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之言后,就为其弟子广泛引用,“公天下”之理念在伦理、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愈凸显。朱熹认为,公与私的一念之差往往是君子与小人的分界,所以他说:“君子小人趋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11]665所以朱熹主张治心以克服私欲,让天理战胜人欲、公心战胜私心。朱熹还指出,要使“人心”不流于人欲,不走向“恶处”,“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12]14就是要以“道心”主宰“人心”,使“人心”服从于“道心”,由此则“天理常存,人欲消去”,这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反映,由此而演化、引申为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原则。但是,认真分析,我们不难看到,朱熹也曾批评程颐把人心与人欲等同的“人心,人欲也”之说,并从“人心”“道心”的角度去分析公与私、天理与人欲的关系。他指出说,人心不全是人欲,若全是人欲,则直是丧乱,岂止危而已矣。朱熹的“存理灭欲”的命题,就其思想本质而言,他并不是反对所有欲,如其所言:“人欲也未便是不好”[11]2010。可见,他反对的是一种不健康之欲而已,是对自五代至宋之社会道心泯灭、人心膨胀、私欲横流的一种拨正,并试图通过反对不健康之欲而达到“大公”、“至公”的境界。
与“天下为公”精神紧密相联系,儒家对廉洁之德的倡导是一以贯之的,并以“清官”为政治人格之楷模。
在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君王主宰一切,而官吏则是君王借以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其作用的发挥保证了国家政治制度的运行。在传统以德治国的政治运行中,廉洁自守、不徇私情、天下大公就成为了一种对君王、官吏的基本的也是道德高标的政治伦理要求,这是历史之必然。它要求为官之人“不苟得”,做到 “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说苑·说丛》),“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吕氏春秋·忠廉》)。在重义轻利、廉洁自守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历代高洁之士为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都在孜孜奋斗,这种廉洁精神成为鼓舞中华民族追求社会进步的光辉旗帜。范仲淹为国家社稷计,主张“清心做官,莫营私利”,始终“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13]416,而且“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宋史·范仲淹传》),即使离职出京也不忘“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13]419。其“心忧天下”的精神,开创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崭新风貌。包拯为官,深知《荀子》中的“能当一人而天下私,失当一人而社稷危”的深刻含义,嫉恶如仇、痛恨贪腐。明确指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14]230所以,司马光于《涑水纪闻》中称赞包拯“为人刚毅,不可干以私”。包拯的为政清廉、大公无私,使他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清官的典范和楷模,历代传颂。直至近代,康有为“以天下为己任”,在《大同书》中为后世勾画出了“公天下”的理想社会蓝图。而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则在“天下为公”精神的引领下,高举反封建专制的大旗,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平均地权,建立“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的民主共和国,凸显出他不谋私利、以“为天下民众谋幸福为己任”、致力于“天下为公”的政治道德理想境界追求。在今天之社会,提倡以公平、公正为价值取向,不仅是对“天下为公”的“大公”精神的承继,也是一种时代呼呼;不仅是普通人的权利主张,也是对为官者的义务主张。出自公心、维护公利是建立公平、公正社会之应然,是实现中国梦美好社会理想的伦理要求。
但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由于西方某些不良的、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念的渗入,国内历史虚无主义和去中国化思想的抬头与泛滥,经验理性和工具理性极度膨胀,某些“精英”、“公知”们对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把儒家道德理想主义视为虚幻的“乌托邦”,从而导致了不思进取、唯利是图、道德沦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奢靡之风泛滥,严重地腐蛀着人们的灵魂、吞噬着人们的良知、销解着人们的信念,使得社会道德缺失现象不断出现。而且,社会上被视为“老虎”、“苍蝇”的腐败分子,无视党纪国法,无视道德良心,无视社会正义,拉帮结派进行着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贪腐成风、精神颓废,严重地破坏社会风气、败坏社会公德,甚至导致儒家道德理想主义在当代的断层。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5]158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精神对中国梦的支撑,其实质是一种伦理精神的支撑。因此,为了拯救和化育人心、重整社会秩序与伦理,构建起健康的精神家园,我们必须赓续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精神,高举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精神的大旗,确立起对人生道德理想、政治道德理想和社会道德理想追求的信念,自强不息,努力奋斗。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15]534在深化改革的伟大运动中,扬弃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责任与艰巨的任务。
总之,只有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承文化传统是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是塑造现代中国之精神品格的必由之路,是文化自信的必然。当然,历史复古主义是错误的,同样,历史虚无主义也是错误的,必须坚决反对。在共筑美丽中国梦的今天,我们必须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之路,确立起文化的自信,努力践行容纳传统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赓续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精神,使之为中华民族、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吴灿新.孔子思想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J].学术研究,2004(12):86-89.
[2]张文智.周易集解导读[M].济南:齐鲁书社,2005.
[3]李覯.李覯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方朝晖.“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
[6]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
[7][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8]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二十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9]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王孝鱼.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二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14]杨国宜.包拯集校注:卷三[M].合肥:黄山书社,1999.
[1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古语)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5)07-0053-05
[收稿日期]2015-00-00
[作者简介]赖井洋(1964-),男,广东南雄人,韶关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The Confucian M oral Idealism Spirit and Its Ethical Support to the Chinese Dream
LAIJing-yang,MA Tian-jiao
(College of Politics Affairs,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hanghai200237 China)
Abstract:Confucian moral idealism spirit is the condensation of the Confucian"Renxue"thought,is" Xiushen、Qijia、Zhiguo、Pingtianxia"moral ideal qualities,it profound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n China.This spirit is the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is the source of power which the Chinese nation strive constantly for self-improvement.It leads the direction of the spirit of socialmoral life,is to support the Chinese dream of thick ethical basis.
Key words:Confucian;spiritofmoral idealism;the Chinese dream;ethical sup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