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中日常用品用词透视
2015-04-10程宇昂韶关学院文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程宇昂(韶关学院 文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李清照词中日常用品用词透视
程宇昂
(韶关学院 文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摘要:研究李清照词中日常用品用词情况,是洞悉词人贵族身份与心态的一条幽径。李词衣食住行用品用词显示,她是有着超越常人的物质条件并且对之非常享受的乐生者,从这一角度发现其人其词的文化价值更加可靠。
关键词:李清照;词;日常用品;用词;贵族
在李清照研究中,长期存在一种微妙的集体无意识:回避其贵族身份。不是说人们对此毫无察觉,而是说贵族身份一直未能成为观察女词人的基本出发点。解说者有意无意绕开基本事实,过分渲染愁女怨妇形象,在接受者那里引发美丽被撕碎所带来的哀伤与亢奋,塑造悲剧式的美学价值。遗憾的是这种镜像是否为实像令人生疑,因为基本视角已经偏离。虽然虚拟的镜像也可能产生价值,但显然不如真实的历史镜像与艺术镜像更具可信感与恒久性。呈现虚像不是智慧的选择,正视真实的李清照是鉴史者的起码态度,如此,其人其词的文化价值方能恰如其分地彰显。研究李清照词中日常用品用词情况,是洞悉词人贵族身份与心态的一条幽径。
李词版本众多,录词数量少则十数阕,多则数十阕。今人一般认为李氏较为可信的存词约四十余阕,唐圭璋、王学初皆持此论。本文分析以唐圭璋《全宋词》为底本,是书存李词四十七阕。如此选择,既看重词作的可信度,又兼顾大数定律。以下从衣食住行四方面检点李词日常用品的用词情况。这些词均与词人有关,与他人相关用词从略。
一
衣,本文指衣饰,包括衣服和装饰品两方面。
与衣服相关的词计8处:衣 5①数字指该词在李清照词中出现的频次,不标数字时默认为1次。初次出现时标示,后面不标(下同)。衫2、裳,具体为旧时衣、满衣、彩衣、夹衫2、罗衣2、罗裳1。诸词中,罗衣、罗裳显示为罗制。其实,夹衫一词共使用了两次,其一明确表述为“夹衫金缕缝”,缝制使用了金线,可见同样质地优良。李词还出现了与制衣工艺相关的词:翠贴、金销、捻金。贴是用细线缝连而不见针线,翠贴即贴翠,是贴法制作翠羽图案。金销即销金,“将金块加工成粉末,作颜料印染或描绘衣物。”[1]销金工艺过于奢侈,宋因有“非命服勿服销金”之命(《宋史·真宗本纪二》)。就是说,有资格的官员方能按规矩使用。以上二词出自《南歌子》“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捻金,以丝线为胎、外加金箔构成金缕丝线。前文“夹衫金缕缝”当指此工艺,另《永遇乐》有“捻金雪柳”句。总之,李词在衣方面的用词特点是:一、质地、图案与工艺俱优;二,衣类用词共8处,制衣工艺用词4处,昂贵而高超的制衣工艺得到明显强调。
与装饰相关的词计14处:钗3、梅花2、粉2、花钿2、冠、宝鸭、雪柳、辟寒金、香薰。衣服上的图案也是装饰,此处指钗佩等。钗佩,本指钗子与佩玉,泛指女性饰物。李词中出现的钗佩分为头饰、面饰与香饰三种。头饰包括梅花、冠、钗、宝鸭、雪柳。冠具体为铺翠冠儿,是翠羽装饰的冠子。钗字共有3处,均与凤搭配,如凤钗、钗头凤。实际上钗还应包括宝鸭一词,为鸭形钗类。雪柳是一种首饰,用绢、纸、金箔等装成花枝插在头上。《永遇乐》中的雪柳为捻金雪柳。面饰包括粉与花钿。脂粉饰出女性皮肤的红润光泽与细腻质感,花钿主要渲染女性的媚气。花钿源于寿阳公主之“梅花妆”,梅花偶然飘落额上生成寿阳公主的美艳。后人仿之,以金箔、鲥鳞等剪成美丽图案贴于额间,谓之花钿。辟寒金乃钗佩用料,是具有传奇色彩的金屑,传为嗽金鸟所吐,用于装饰钗佩。头饰、面饰之外,还有香饰,《转调满庭芳》有“生香薰袖”之语,指燃香以熏染衣袖。李词装饰用词的特点是:一,用词多,数目超过衣类。二,种类多,有头饰、面饰、香饰,有自然物也有贵金属。三,风格贵气张扬,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甚是奢华,辟寒金用料尚贵逐奇,斜飞宝鸭穿戴手法拒绝老套。
食,包括食品与饮品。与食品相关的词计2处:兰羞、盘。前者指精美食品,后者借餐具代食品。与饮品相关的词计42处:酒15、尊5、杯3、盏2、绿蚁、琥珀、玉酎、醉8、小酌、茶3、碾玉成尘、熟水等。这些词涉及三种饮品:酒、茶与熟水。第一种饮品为酒,酒、尊、杯、绿蚁、琥珀、玉酎、醉、小酌诸词与之相关,总数达37处。李词直接提到酒字的有15次,如:酒美、淡酒、残酒、扶头酒、把酒、煮酒、病酒、酒阑、酒醒、酒意诗情等。借饮具提及酒的有:尊、杯、盏。尊又有玉尊、金尊之别。金玉之器足以衬托酒品之美。以酒品质代酒的有:绿蚁、琥珀、玉酎。绿蚁指新酒。新酒尚未滤清,酒渣浮起微绿如蚁,谓之绿蚁。白居易有“绿蚁新醅酒”之句。琥珀形容酒的光泽度好,晶莹剔透;玉酎形容酒贵重。描述饮酒状态的词有:醉、小酌。李词共有醉字11处,3处与酒无关。第二种饮品为茶,与茶相关的词有:茶、碾玉成尘。茶包括团茶、分茶二词。宋代流行饼茶,即团茶,须碾碎煎之而饮,碾玉成尘指将碧玉般的上等茶饼用专门工具碾成茶末。分茶是宋代流行的茶道,是一种需要高超技艺的茶戏。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记录显上人奇妙的分茶表演,僧人使茶汤幻化出诸般物象,证明“煎茶不似分茶巧”。[2]李词中提到的活火分茶是一种高要求的分茶技艺。第三种饮品为熟水,李词中仅出现一次,全句为“豆蔻连梢煎熟水”。熟水本指开水,后指饮料,常有药用价值。李清照笔下的熟水是白豆蔻熟水,有祛湿益脾功效。
李词中出现的食品、饮品档次高,用器精美。二者之中,饮品出现的次数远多于食品,可见词人对饮品的看重。饮品,特别是非生活必需品类饮品,处于食物消费金字塔的顶端,对这一部分食物在意并讲究的人,必然是生活精致的人,如李氏。饮品之中,酒出现的频次多于茶,茶多于熟水,可见酒在词人生活中的地位。与一般食品相比,饮品更是一种精神消费,酒、茶皆属此类。
住,本应涵括庭院、池台楼阁等,李词中确实存在大量相关语汇,如小院、高闳、池馆、闲窗等,但名之以日常用品似嫌牵强,故舍之。与住相关的用品有:床、帐2、纱厨、被2、枕7、簟2、扇、香8、瑞脑4、沉香、沉水2、炉4、金猊、金兽、灯、青缸、烛3、漏2、瑶琴、秋千2。上述词语大致分为三类:床及床上用品,焚香用品,其他。其一,床及床上用品。床具体为藤床。藤床是穿藤的床,“较铺板有弹性,增加舒适性。”[3]帐具体为纸帐、斗帐。纸帐是用纸缝制的帐子,“用藤皮茧纸缠于木上……或画以梅花,或画以蝴蝶,自是分外清致”[4]。斗帐,《浣溪沙》中为朱樱斗帐,即桃红色的覆斗形小帐,小巧而悦目。纱厨即纱帐,厨形。枕有山枕、玉枕等。山枕为两头高中间凹的枕头,设计人性化。玉枕,即玉石枕头,夏季枕之可增凉。玉在传统医学中可入药,能清脑明目。簟为席,具体有枕簟、玉簟。玉簟指精美竹席。扇具体为纨扇,绢质团扇,美观且轻便。其二,焚香用品,包括香料和香炉。香料用词有香、篆香、沉香、沉水、瑞脑。香字共用了八次,香专指香料,其中有两个组合词篆香、沉香。篆香可计时,《满庭霜》“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证明了此种功能。沉香、瑞脑为名贵香料,沉水即沉香。沉香产于西南边地,稀少难得。瑞脑即龙脑香,产自西域,唐宋时曾从波斯、大食等地大量进口。这些名贵香料不仅具有一般香料的祛湿、灭菌、提神功能,还有多种神奇药效。宋人洪刍《香谱》对二香均有介绍。香炉包括玉炉、金猊、金兽等。金、玉显示香炉质地贵重,动物形象强调工艺上的审美诉求。其三,其他用品。照明用品有:烛、灯、青缸。计时用品有:漏。乐器有:瑶琴。瑶琴为饰玉之琴。运动器材有:秋千。
李词居住类用词的特点是:一,品类齐全。既有实用性消费品,也有享乐性消费品。享乐性用品涉及保养类、娱乐类和运动类。二,用料贵重,工艺考究,设计人性化。三,享乐性消费品所占比例大。燃点名香这样的奢侈消费出现有20次之多。
行,此类词有:马2、车2、轮、舟5。马,具体为骄马、宝马。骄马,谓马之壮健;宝马,谓马之名贵。车,具体为流水轻车、香车。前者强调速度快,舒适性好;后者强调装饰华丽。轮,具体为香轮,即香车。舟,具体为蓬舟、轻舟、兰舟、舴艋舟、回舟。蓬舟,谓舟轻如蓬草,即轻舟。兰舟,是木兰香木所造之舟,用料上乘。也有意见认为,根据具体语境,《一剪梅》“独上兰舟”中的舟或指床,因其上文为 “轻解罗裳”。舴艋舟指船小。出行类用品包括陆路交通工具马车和水路交通工具船,总体上强调大牌,强调使用功能优越且舒适度好。作为名门闺阁中人,出行本不是常有之事。然总览《漱玉词》,女主人似不拘常例,少女时代玩“争渡”,嫁入豪门后广有“酒朋诗侣”。47首词中,有10余首词写出行,足使李氏的出行显眼起来。
二
从李词衣食住行用词看,李清照过着高品质的生活,这种状态与其真实经济状况是相符的。其父李格非是礼部员外郎,为正额之外郎官,相当于今天的司局级副职。其夫赵明诚由太学生终至知府;其公公赵挺之官至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李氏于《金石录后序》中言“赵、李族寒,素贫俭”[5]71,然同是寒俭,上流中人所言与庶人所言相隔何止天壤。同文描述南渡搬家盛况时有如下文字:“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5]72-73留在青州的尚有十余屋,后焚于兵火。上述物品,并非日常生活用品,而是昂贵的书画鼎彝。
真实的经济状况是一回事,对物质财富的态度又是另外一回事。李清照对物质财富的态度,从其词作日常生活用品的用词是能看出门道的:李氏对奢华生活一往情深。关于这一点,由上文已可见端倪。李词中固然有大量的梅、菊意象,也晒有同样多的奢侈品,有些词读起来让人生出误入博物馆之感,如《醉花阴》陈列着瑞脑、金兽、玉枕、纱厨,《永遇乐》堆放着香车、宝马、铺翠冠儿、捻金雪柳。
以上是从词语的意义看的,若从词语的结构看,就更有意思。如果说瑞脑、纱厨是客观呈现可以勉强接受,那么金兽、玉枕、香车、宝马、铺翠冠儿、捻金雪柳诸词就明显高调了,因为从词语搭配的角度看,这些词的共同特点是在中心词前加了强调档次的修饰语。大量使用偏正式结构、修饰语多贵气,这是《漱玉词》日常用品用语的一个重要特点。仅以建筑论,李词就出现了彤阑、玉楼、高阁、重门、画堂、锁窗之类的词汇。更直接的是这些修饰词本身就是金或玉,如金尊、玉阑干等。李词中金字出现12次,玉字出现15次。有意味的是,李词还喜欢用金、玉修饰自然物,如玉叶、雪清玉瘦(指白菊)、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等。
简言之,无论是从日常用品用词的意义本身,还是从其结构看,李清照都是有着超越常人的物质条件并且对之非常享受的乐生者。处华屋,着鲜衣,燃异香,品美酒,醉则以香茗解酲,病且以熟水调和,还会或小船轻幌或宝马香车的出行,这就是李词日常生活用品用词所呈现的李清照的生活基本样态。
跳出词外,还能看到更多懂生活的李清照的信息。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存李诗14首,约有十首为应制、唱和诗,其中,皇帝、后妃帖子类有四首,可见李氏虽为闺阁中人,却心悦闺阁之外。该书存李文8篇,有两篇与打马有关:《打马赋》和《打马图序》。打马,是宋代流行的一种博戏,词人爱之达到“昼夜每忘食事”[6]的程度。喜欢一种赌博,并能撰文教人以术、作赋盛夸其事,可谓爱之切。
将欲女、作女、酒鬼、赌徒等名号加在李清照身上虽然欠妥,但她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确是事实。宋代弱主主政,外交虽有不堪,但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是历史上难得的消费社会。李清照生活于那个时代,出身于那样的家庭,实乃万幸。
透过文学作品理解作家,常见的方式有两种:其一,走进意境,阅读故事;其二,细读文本基本语汇,审阅基本生活素材,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第一种方式存在较大误差,因为更多作家使用意境与故事经营着理想,其中存在幻觉;第二种方式更有效,因为它能更真实反映作家的基本阅历、教养与心灵。可靠的途径是合用两种方式,以后者为常量,前者为变量,因为后者是一个人的经济基础,前者是一个人的上层建筑。在李清照的研究中,后者几乎完全被忽视,人们更倾向于从文本意境中阅读诗人的心灵。
在李清照的研究中合用两种方法,就是在认识其基本生活样态的基础上发现其人其词的文化价值。如前所述,李清照的基本生活样态是:生活于物质条件优越的上等人家,享受甚至有些炫耀富贵生活。从此出发理解李词必然有不一样的发现。譬如《永遇乐》:“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如果将此刻的词人理解为身心俱疲、头发蓬乱、凄凄惨惨戚戚则显然是境界局促,此与李清照的基本生存状态相距甚远。更可能的情形是,对于讲究仪表、富于修养的李氏而言,精神略有不济即是憔悴,头发稍欠密致即是风鬟。元夕之夜的词人一时心情不好,觉得带着负累随友人出门不甚合适,然良辰美景岂能虚度,不妨隔帘听人笑语。透过不佳情绪,可见令人敬重的自尊与豁达。
参考文献:
[1]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670.
[2]辛更儒.杨万里集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7:95.
[3]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中国文物大辞典: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741.
[4]高濂.遵生八笺[M].成都:巴蜀书社,1988:289.
[5]李清照.李清照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49.
(责任编辑:王焰安)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5)07-0037-04
[收稿日期]2015-02-20
[作者简介]程宇昂(1968-),男,安徽桐城人,韶关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戏曲史论。
Exp loration on theW ords about Daily Utensils from theW orks of Ci Poetry by LiQingzhao
CHENG Yu-ang
(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Abstract:The study the words about everyday items from the works of Ci poetry by Li Qingzhao is a good method which may help us to understand her noble identity and mentality.The words show that her living condition was super and she enjoyed it.It ismore reliable to realize the cultural value of Li and her works using thismethod.
Key words:Li Qingzhao;Ci poetry;daily utensils;wording;nobl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