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失地农民安置方式的探讨
2015-04-10张泰山周晓涛
□张泰山 周晓涛
1 我国现阶段由农民失地产生的深刻、迫切的社会问题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改变。一个新的群体出现——失地农民。农民的失地现状,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统计,截至当年全国失地农民总数大约在4600万人左右,而且在以每年200万人的速度递增,如果违规用地得不到控制,失地农民还要大大增加。
失去土地后农民面临着非常严重的问题:(1)生活问题。对大多数的农民来讲,失去了土地也就等于失去了生活的保障。衣食住行,那一样不需要钱来开支,没有了固定收入,生存就成了致关重要的问题。(2)就业问题。(3)结婚与子女问题。(4)失地农民的养老和健康问题。
失地农民同时也是社会、国家面临的巨大问题。随着失业农民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工作,这些人无法生存,就只能靠犯法,挺而走险来稳持生计,长此以往,社会将越来不安定,将对国家的发展和稳定造成巨大的威胁和伤害。
2 传统安置方法和新方法的优点与缺点,成功与不足
虽然有国家政策,并按照这些政策对相关失地农民进行了安置,但这些传统的安置方法是否真的能解决问题呢?让我来分析一下,这些安置方式总起来讲,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次性货币安置、二三产业安置、农业内部安置。
所谓货币安置是指以货币形式一次性支付给农民以补偿农民在失去土地、青苗之类的损失。这种方法表面简便易行,但是从长远看,这种方法是危害最大的方法:首先,这种方法通过行政行为剥夺了农民选择的权利,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得接受。其次,由于货币的价值时刻在变化,农民拿到手的钱明天可能就变成白纸一张,违反了公平原则。最后,失去了固定收入的农民今后该怎么办,积蓄用完了他们怎么办?货币安置法似乎完全没有考虑过。社会保障覆盖面过小,失地农民生活后顾之忧大。
3 关于二三产业安置
二三产业安置法安置农民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按照政府规定的“谁征地,谁吸劳”原则,由使用所征土地的企业公司负责失地农民的工作安排和生活保障;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农民推向市场,由农民自谋职业,自找生计,不再依靠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
就途径一而言,的确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好方法,既解决了生存问题,也解决了今后的结婚、子女养育和教育、以及后来的养老问题。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着殊多问题。就途径二而言,即使政府和社会提供了再就业培训和很多机会,但真正能够掌握技术和方法,有能力自己再就业的失业农民极其有限,很明显,第二种途径比第一种途径更不现实。
4 关于农业内部安置
所谓农业内部安置就是调田安置,详细的讲就是将失地农民继续留在农村,给予其一定的土地经营,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安置方式,一来可以发挥所长,二来素质不高的农民在城市的就业环境很脆弱,如家里有地可种,至少可以解决其温饱问题。这种方式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如云南、新疆还勉强执行。
5 入城就业安置
所谓入城就业安置就是指给予失地农民一定的失地补偿金,让他们进入城市从事服务业,养殖业等第三产业,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工作,婚姻,子女养育与教育,养老的问题的办法,政府可以修建一定的空间较小,价廉物美的安置房以供失地农民居住,并协助其进入当年新建的工业区工作的模式,这种模式新颖,高效,既解决了失地农民的问题,又为国家大力发展轻工业,民族工业的建设提供了劳动力。又发展了城市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可谓一举三得。但现在面对的困难情况是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收效不大。
6 以其中一种安置为主,其它安置模式为辅的联合安置方法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显而易见,无论是单一使用那一种安置方法,不是无法真正解决失业农民的长久问题,留下后遗症,就是能力有限,无法解决数量众多的失业农民问题。即使是最新的,最有效的入城就业安置方法恐怕即使成熟发展也不能全部解决失业农民的问题,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是否应该运用联合多种可运用的安置,并选择其中一种为主,其它方式为辅的整体方案来解决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使用这种联合方法具有以下的优势:
(1)它解决了其它任何一种方法都无法单独解决的问题。(2)它充分考虑了时间因素,防止了因只看到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期利益的而容易犯的重大失误。(3)它符合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轻工业和其它高技术产业,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的长期规划国情。(4)它更符合广大失业农民的长期利益,并有力的保障了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能够取长补短,互相补充,充分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5)由于它有多种模式可以选择,所以能够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更有可选择性,更灵活实用。
综上所述,没有比联合安置方法更适合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