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代理分析下的土地流转模式及经济绩效
2015-04-10□韩璋
□韩 璋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其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经营权不再是之前的所有权,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推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以及市场经济持续深化促使国内的农业土地小规模分散经营出现各类问题,这样很难与国际接轨并走向规模化、市场化的道路,因此,探索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模式是非常有意义的。
1 产权代理理论
从产权角度来讲,没有产权的社会一定是效率低下、资源配置无效。产权最大的意义就是为社会提供一定的激励及约束,可以说产权是一种激励体制,合理有效的产权安排能够提供外部性内部化激励体制。并且,产权也可以说是一种约束体制,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产权的界定能够促使相关财产的支配方法、范围以及剩余价值分配时有效的解决互相间利益关系有了最基本的规范化约束。明确产权能促进自由平等化市场交易,产权的内部权力分离,能够很好的促进专业化分工,并有效的提升经济效率。产权自由转让能促进各类资源合理配置,以致其流转至效率更高的地方。
2 产权代理理论视角下的土地流转模式绩效分析
2.1 直接流转模式
在直接流转模式中相关代理人及委托人总是极其不对称,致使对应的交易费用很高,出现土地转出农户受益降低,进而总体市场效率就会严重降低。因为直接流转通常是在情感作用下所产生的相关交易,委托人最本质的目的不是去追求流转租金的最大,总是由于自身外出而无法对土地进行经营,从而想要规避土地的抛荒所造成的责罚,然后把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并且,对相关代理人来讲并不是因为其丰厚的收益,而是由于情面。在该过程中土地流转并不是在标准的市场规则下进行的,而是情感逻辑,这样的土地流转模式所呈现的流转绩效最低。
2.2 间接性流转模式
产权有私有产权及公共产权之分,若是私有产权被置于公共领域,则需要对应的代理人对公共产权执行效果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这时政府是最好的公共产权代理人。依据产权的性质不同,政府对其的代理绩效亦是不同的,不是任何资源都可以成为私有产权并得到良好的控制。对于对于承包制来讲,虽然有着土地的承包权、使用权以及收益权,不过最终土地还是属于国家或者是集体,这是政府对土地流转总是会有着一定的干预及限制,土地的自主空间就会被压迫。总体来讲,政府参与的间接流转模式促使土地价值得到一定提升,在政府作用下,一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呈现土地合理集中及流转,这样既节约了交易成本,也合理的提升了土地流转绩效。
2.3 中介参与下的间接流转模式
直接流转模式效率低以及政府干预的间接流转模式会出现一定的腐败现象,致使土地流转的成本较高,这就必定会导致相关农户不断的趋向于规模化以及专业化的市场交易。这样也就促使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中介的出现,实际上中介自身就是土地股份公司,土地的流转委托人则就是该公司的代理人,也就是说,这时的相关代理人及委托人是一个人,这样代理人就会通过最大化的激励来依据委托人利益最大的原则展开各项行动。并且,中介干预下的间接流转违约情况很少出现,这样履约所需的成本就会降低。所以,中介干预下的间接流转模式有效的推进了农村土地流转有序,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并有效的提升了土地流转收益,这也是国内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趋向。
3 各土地流转模式的经济绩效
3.1 土地流转模式治理绩效内容
土地流转能够促使农业规模以及经济不断上升,农业现代化能够对工业以及城市化规模经济提升。土地流转会促使城乡经济资源配置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从而使得不同群体的经济收益以及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农民个人权利及自由获得一定的尊重,充分的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及个性。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所派生出的各族及各个阶级间和谐指数和民族凝聚力不断提升。土地的流转体制对相关环境的适应性效率,能够准确无误的获得外部所出现的经济及体制绩效的改进机会。
3.2 集体主导型土地流转
总而言之,想要构建土地流转长效体制,集体主导型比政府主导型土地流转更为有效。不过,由于集体主导型以及政府主导型均不能很好的考虑到农民的利益,人性自利假说以及没有相关法律约束的权利则会产生腐败、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对权力中心的诚服等,这样就很难运用外部力量致使农民在土地的流转过程中获得利益。纵观中国的外部组织建设的土地资源配置革新,总是在早期得到一些成效,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配置成本不断上升,最终的社会绩效却趋近于零。人们的长期实践已经证明,土地资源配置优化的国家及社会,均是依据生产力逐渐提升与社会体制呈现最优化革新,进而呈现可靠的社会秩序,以便于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主导型土地流转模式并不能捍卫小农经济,是改善以往传统的农业,不反对成渝土地的流转模式,只是应借鉴成渝模式中的有效经验。
结束语
古往今来,土地都是农民赖以生存以及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生产因素。现代化市场经济之下,生产要素的合理化匹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及发达程度的关键决定因素。土地流转的相关成本是长期及短期成本结合的,短期成本是对应流转主体在市场配置目标函数所约束下的经济成本,长期成本是政府以及大多数的农民目标函数所约束之下产生的总成本,并不是单纯的治理成本。所以,寻找到不同的土地流转模式下长时间社会总成本,就必定要结合土地流转绩效概念。土地流转现象本质上就是土地产权体制革新的产物,各项土地制度不断的演变并完善,土地的流转会产生明显的经济绩效及社会绩效。
[1]于传岗.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方式、流转成本与治理绩效分析[J].江汉论坛,2012(15).
[2]董国礼,李里,任纪萍.产权代理分析下的土地流转模式及经济绩效[J].社会学研究,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