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志敏对“叠山精神”的继承与创新

2015-04-10刘佩芝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弋阳方志敏革命

刘佩芝,冯 悦

(1.上饶师范学院 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江西上饶334001;2. 莫纳什大学 文学院,墨尔本VIC3800 澳大利亚 )



方志敏对“叠山精神”的继承与创新

刘佩芝1,冯 悦2

(1.上饶师范学院 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江西上饶334001;2. 莫纳什大学 文学院,墨尔本VIC3800 澳大利亚 )

南宋抗元英雄谢叠山,其优秀思想品质被后人概括为“叠山精神”:誓死抗元的爱国精神、关心百姓的爱民精神、敬老爱幼的孝慈精神、不慕名利的廉洁精神、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其弟子为了继承“叠山精神”,在他的家乡弋阳建立了叠山书院。千百年来叠山书院的师生们秉承并发扬着“叠山精神”。曾在叠山书院读书的方志敏发扬了“叠山精神”,形成爱国、清贫、创造、奉献等更高的精神境界。继承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方志敏精神; 叠山精神; 继承; 创新

南宋著名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江西弋阳人谢叠山,为了忠义气节而殉国。他的精神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为了国家而奋斗。人们为了纪念谢叠山,在弋阳东门建立了叠山书院。20世纪初,叠山书院培养了一位中共党史上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方志敏,他在叠山书院读书期间,深受叠山事迹和“叠山精神”的熏陶与教育,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无私奉献出年轻的生命,形成了爱国、清贫、创造、奉献的“方志敏精神”。两位伟人都与叠山书院有很大的关系,分析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内涵,可以说“方志敏精神”是对“叠山精神”的继承和创新。

一、“叠山精神”的内涵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文学家、抗元英雄。1256年他与文天祥为同榜进士,为人正直,不畏权贵,在殿试上大胆地揭露和抨击当朝宰相董槐、宦官董守臣的不法行为,以及奸臣贾似道屈膝投降金朝的行为,后遭贾党排挤和打击,遂辞去考官职位回家以教书为生。元兵南侵时,他自费组织义军,助江东宣抚使赵葵抗元。南宋投降后,他参与文天祥组织的流亡政府继续抗元,五次拒绝出仕元朝官职,最后为抗元而殉国。1952年,江西省第一任省长邵式平把“叠山精神”总结为誓死抗元的爱国精神,关心百姓的爱民精神,敬老爱幼的孝慈精神,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一) 誓死抗元的爱国精神

谢叠山生于南宋末年,宋朝长期重文轻武和“冗官冗兵”,十分贫弱。“谢枋得关心民族大事,每当论及国家兴亡之事,必兴奋跳跃,以忠义自居。”[1]5岁的叠山十分仰慕辛弃疾英勇抗金事迹,长大后读辛弃疾奏稿,更加坚定了抗元尽忠国家的决心。

1259年,蒙古大军打到江西,在家教书的谢叠山挺身而出,组织一支2000多人的抗蒙义军,倾尽全部家财供养这支军队,时任江东、江西宣抚使的赵葵见谢叠山领导的抗蒙义军十分得力,便辟差为公事,拨给少许的钱粮,命其捍卫饶、信、抚三州。谢叠山又募集了8000多人,守卫信州,朝廷任命他为礼兵部架阁。后因奸相贾似道投降卖国,诬陷他伙同赵葵贪污军费,逼迫他们赔偿。1264年,谢叠山被

贬官谪居兴国军(湖北阳新)。

1274年,元军十万攻宋,宋军大败。危难关头,谢叠山挺身而出,自费招募义军与元军对抗,朝廷下令让他带兵守卫信州。1276年正月,元军进攻江东地区,谢叠山率军在安仁(余江)与元军进行血战,因寡不敌众而失败。随后跟随文天祥流亡,继续招集义军组织抗元。在铅山抗元失败后,元军加紧了对谢叠山的搜捕,他被迫逃亡福建。

1286年到1288年,元朝为了巩固统治而拉拢汉族士大夫,先后五次派人游说谢叠山出仕,许诺高官厚禄,被叠山严词拒绝。“他曾写了《上丞相留宗斋书》,对南宋叛臣留梦炎的投敌变节行为加以尖锐的讽刺,表示自己决心以死殉国,这就是后世广为流传的著名的《却聘书》。”[1]

1286年,谢叠山母亲桂氏去世,他在福建隐居,因贫困无钱礼葬亡母,仍不肯归降求荣。1288年,福建参政强迫谢叠山到北京做官,派兵押往元大都,他坚辞不仕,作《崇真院绝粒》诗以明志。1289年,谢叠山在悯忠寺绝食而亡,忠贞殉国。

(二)关心百姓的爱民精神

谢叠山心里始终装着百姓,他对百姓的关怀,可以说是其爱国思想形成的主要来源和核心内容,并使他的爱国思想远远超出了单纯抗元斗争的范围。[1]

1263年弋阳大旱,官府不闻不问,眼看乡民就要饿死。家里还算殷实的谢叠山,出钱为乡亲在村前开了一条小河灌溉农田。谢叠山看到蚕农养蚕十分辛苦,便不再穿丝锦,终生只着麻布衣裳,并写《蚕妇吟》诗表达同情之心。

谢叠山十分关心读书人和怀才不遇的寒士。1278年,他避难福建建阳,途中特地拜祭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见其后人及其他儒生在蒙古人的压榨下沦为养马户,心中十分愤懑,上书《为蔡文节公子孙免差科书》,要求元统治者免除儒生的差科,重视儒教。他还帮助穷困潦倒的画家黄贯,写《荐写神黄鉴堂书》,希望友人吴履斋给予帮助。

谢叠山的爱民思想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敬老爱幼的孝慈精神

谢叠山自幼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的爱国思想影响,对为国为民的历史人物仰慕不已,对父母孝顺。父亲谢应曾经出任浔州签判,为人刚直不阿。叠山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给他讲述商周时期的微子启、箕子的爱国思想,治国安民的理论,以及辛弃疾英勇抗金事迹,这些人物影响了叠山一生。后来谢应受到了宰相董魁的弹劾,含冤而死。“谢枋得为了替父亲平反,竟在参加进士殿试时痛斥董魁。考中进士后,又毅然抛弃功名,返回家乡,以示不与董魁等人同朝为官。”[1]

谢母桂氏对他的影响十分深远。谢母被朝廷封为硕人,知书达理,深明大义。1259年,谢叠山组织义军抗元,朝廷不出粮饷,募来的钱不够义军开支,桂氏和叠山妻子李氏,拿出家中田产和嫁妆典卖充当义军的军饷。后来谢叠山兵败离家避难福建,元军占领弋阳后抓住桂氏,逼她说出叠山的下落,桂氏慨然说道:“老妇今日当死,不该教子读书知礼义,识得三纲五常,是以有今日患难。若不知书,不知礼义,又不识三纲五常,那得许多事!老妇愿早死。”[2](P163)谢叠山一生嫉恶如仇,以忠义自任誓死抗元,都是遵循了母亲的教导。

谢叠山对子女进行爱国教育,在子女的眼中他是慈爱的父亲。谢叠山被魏天佑拘禁,决定以身殉道,为了坚定自己绝食殉国的决心,他坚持不见儿子最后一面,写了两首《示儿》,告诫儿子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谢枋得在大都殉国后,熙之已死,定之麻衣跣足,千里跋涉,把父亲的遗骨从大都背回故乡弋阳安葬。”[1]其子谨遵父亲教诲,久居乡间以教书为生,终生不仕元朝。大女儿葵英听闻父亲的死讯,变卖家中的家产为乡亲们建造了座石桥,而后在石桥上投水殉父。小女儿随母亲被当做人质关押后,毅然随母亲自缢,为国尽节。

(四)不慕名利的廉洁精神

谢叠山31岁进入仕途,做官8个月,他不图名利,一心为民为国,从未拿过公家一分一毫,甚至母亲辞世他都无钱安葬。他抨击官场的黑暗腐化,官员的贪污腐败,希望吏治清明、官员正直廉洁造福百姓。他曾撰写《唐司空威显庙碑》的碑文,颂扬能保境安民的南唐大司空桂卿,希望能多几个像桂卿那样淡泊名利、一心为民的好官。

1264年,谢叠山被贾似道迫害,谪居兴国军。贾似道见其是人才,有心拉拢,用高官厚禄相诱。谢叠山不为所动。后来他居家讲学,向自己门生讲抗蒙救亡的道理。南宋灭亡以后,元朝派人来劝降,谢叠山5次拒绝出仕,忠于故国。流亡福建时他以卜卦和织卖麻鞋为生,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仍然拒绝元朝提供的高官厚禄,绝食殉国,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

(五)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谢叠山一生中遭受了许多磨难,但是他始终不曾放弃理想,表现了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为了保家卫国,他两次组织义军抗击蒙古大军的进攻,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从不向一切腐朽势力弯腰屈膝,不愧是中国典型的‘铁脊男儿’”[1]。

南宋灭亡后,谢叠山没有放弃复国希望,继续反抗蒙古人的统治。谢叠山经常用这两句话来激励自己:“清明正大之心不可以利回,英华果锐之气不可以威夺”“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2](P293)。这样的信仰正是他那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的突出体现。

谢叠山死后28年,他的门生虞舜臣为了让“叠山精神”源远流长,启迪后人,于1313年在弋阳县内首建了叠山书院。1849年,弋阳县令陈乔枞将弋阳县内所有的叠山书院合并,迁入今叠山书院,统一管理。从那时起到20世纪末,叠山书院一直作为弋阳县的教育文化中心,培养出了无数的优秀人才。1902年,叠山书院改成弋阳县高等小学堂,1912年更名为弋阳县立高等小学。方志敏于1916年考进这里读书。

二、“方志敏精神”的内涵

方志敏(1899-1935)也是江西弋阳人。1916年,方志敏考进弋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在这里他深受“叠山精神”的影响和科学民主思想的启蒙教育,立志为“中国独立解放而斗争”。 1917年,方志敏发起的进步团体组织“九区青年社”在书院里的望江楼成立,其宗旨是:“铲除人间不平,和恶势力斗!”他们走上街头宣扬新文化和科学思想,开展揭露劣绅罪恶的斗争,在当时思想落后的弋阳形成了较大影响。

“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弋阳后,在叠山书院读书的方志敏在民族危亡之际,立即组织同学掀起了学生示威游行、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广泛爱国运动,震撼了江西全省。同年,“九区青年社”改名为“弋阳革命青年社”。方志敏创办了《寸铁》旬刊,该刊是“弋阳革命青年社”的喉舌。“弋阳革命青年社”作为革命青年组织,第一次在赣东北土地上燃起了革命的火种。方志敏在弋阳县立高等小学接受了人生当中最为重要的教育,科学民主深入其心,同时“叠山精神”激励着他为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奋斗一生,在这里所学的一切成为方志敏精神形成的基础。

方志敏于1922年8月加入青年团,两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领导弋横暴动,创建了赣东北苏区,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红十军、红十一军政治委员等。1935年1月,在率领红十军北上抗日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被秘密杀害于南昌,年仅36岁。方志敏为了革命的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一直激励后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方志敏精神”体现为“爱国、清贫、创造、奉献”。

(一) 爱国

信息化的发展产生大量电子文件,当前国家已颁布《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等,但对电子文件的组件、分类、排列、编号、编目等环节未作出具体要求,因此符合新规则“5 一般要求”是基于工作实际的必要举措。此外,电子文件归档涉及格式转换、元数据收集、归档数据包组织及存储等内容,参照《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2014年)、GB/T 18894等标准执行并使用符合上述标准的应用系统是实现电子文件规范、统一管理,推动数字档案室建设的重要举措。

赤胆忠贞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是“方志敏精神”的重要内容。方志敏的爱国精神根植于传统文化及对叠山精神的继承,他把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化作对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对派的深切仇恨;把拯救国家危难、拯救民族危机与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结合起来,爱国思想得到升华,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和不朽的历史价值,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坚信伟大的祖国是拥有光明的前途的。他说:“目前的中国,固然是山河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3]

为了“可爱的祖国母亲”,方志敏为之奋斗了一生。1924年,一直在寻找救国良方的方志敏加入中国共产党,苦苦地探索救国道路的他说:“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4]为了救国图存,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方志敏忠贞不渝。1935年1月,方志敏被捕入狱,他几次拒绝敌人的诱降,革命立场毫不动摇。狱中的方志敏时刻惦记着党的事业,他一边积极准备越狱,一边抓紧时间写文稿。在他的生命最后几个月,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14万字的文稿,为共产主义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方志敏把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从事革命斗争的宝贵经验,化作文字,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

(二)清贫

方志敏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了革命事业艰苦奋斗一生,被捕入狱时身上只有一支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让抓到他的国民党士兵无法理解。方志敏经手的款项,高达几百万。为了支援中央苏区的建设,1930年12月,他给中央苏区提供了价值十万大洋的黄金。1931年,三次提供黄金六百五十两。数年间,累计提供黄金超过一千两。[5](P217)

方志敏从不徇私济亲。方志敏家穷,读书时欠

下了700元巨款,家里无力偿还。他的母亲听说儿子当了大官,问儿子要钱补贴家用。他告诉母亲自己当的是穷人的官没有钱,母亲深明大义,叫儿子要当好穷人的官。数九寒天,方志敏身上只穿了破棉袄,从弋阳到贵溪去开会,冻得发抖,代表们要给他换新棉袄,他坚决不肯。方志敏得了肺病,需要细粮调养,当发现自己喝的是白米粥而同志们吃的是米糠和野菜粥时,他将白米粥端了回去,跟同志们一起吃米糠。方志敏为革命工作了十余年,身居高位,从不搞特殊化。到各地巡视工作从来不接受招待,平时作报告、开会、讲话只喝白开水,从不接受任何礼品。方志敏的妻子缪敏被抓住后,敌人要他拿400大洋去赎人,被方志敏回绝。绝不拿公家一文钱是方志敏的人生信条。

(三)创造

创造精神,是方志敏发展革命事业的源泉。方志敏因地制宜,根据赣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与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

在“方志敏式”根据地,他创造性地开辟了根据地的新形式,依靠农民建立武装,再发动暴动建立根据地,组建红军,创立苏维埃政权。他把武装斗争与白区工作相结合,发动工农群众进行武装起义、开展游击战争、摧毁地主豪强的反动统治。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方志敏还采用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来组织农民参加土地革命——农民革命团。“农民革命团既是农民暴动的武装组织,又是实际上的乡村组织,是根据地创建之前苏维埃政权的萌芽。”[6](P208)1927年11月底,方志敏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在弋阳和横峰两地组织起了上千个农民革命团体,为弋横暴动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在建设根据地的过程中,方志敏还创造了赤卫队、少年队、雇农工会、贫农会、妇女生活改良会、生产突击队等新型组织形式,把苏区的劳动人民紧紧地团结在党和苏维埃周围。

方志敏看到百姓深受不识字、没文化的苦,创办了文化班和培训学校,经常亲自去讲课。苏区还建立了读报会,组织群众识字读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归降的白军士兵,方志敏一视同仁,不加歧视,实行量才录用、用人不疑的原则。方志敏这种有效的方式让归降士兵为了革命事业忠贞不二,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仅作战英勇,屡建战功,甚至为了革命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苏区首创地雷战,地雷战在战争中的巨大威力引起了方志敏的高度重视,他大力培训造地雷骨干,健全地雷战的领导机构,创办地雷厂,充分发动群众开展地雷战。1933年5月,中央苏区赴赣东北参观团对地雷战给予了高度评价。1934年5月,中央发出的《给战地党和苏维埃的指示信》中写道:“利用赣东北苏区的经验,充分使用挨丝跑并各种各式的地雷,以轰炸进攻的白军。”[6](P211)地雷战开始从赣东北走向全国苏区,抗日战争时期,地雷战在各抗日根据地内普及,为中国革命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奉献

只求付出、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是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无私奉献是方志敏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方志敏用金子般的赤诚之心,为党和人民奉献出了比光和热还有价值的财富,“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便是他的奉献之一。从1926年弋阳漆工暴动,方志敏开始“两条半枪闹革命”起,到大革命失败,方志敏面对残酷的白色恐怖,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组织弋横暴动,组建了赣东北第一支工农武装,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1933年1月,为解敌人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之危,中央军委下令将方志敏创建的红十军调往中央苏区。这意味着闽浙赣苏区失去了军队主动,也面临很大危险。顾全大局的方志敏,毅然将红十军交给了中央军委。

方志敏凭自己的才干和智慧带领着赣东北根据地的人民大力发展经济,根据地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而他自己则节衣缩食,过着艰苦的生活,每年都要上交资金给中央苏区,以改善中央苏区人民的生活,仅1931和1932年,就上交了上千两黄金。

方志敏为了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包括亲人的生命。方家男女老少30多人都跟随方志敏干革命,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和祖国的解放,方志敏、弟弟及堂哥都相继牺牲,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反“围剿”斗争失败。为了减轻中央红军和党中央的压力,中革军委命方志敏带领抗日先遣队北上,以牵制“围剿”中央苏区的敌人兵力。面对多于红十军团几倍的敌人兵力的围剿,方志敏深感环境的险恶,但他说:“党叫我做什么,

虽死不辞!”体现了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崇高人生境界。1935年1月方志敏被捕,8月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三、方志敏对“叠山精神”的继承和创新

“叠山精神”是后人对谢叠山思想品质的统称,其内涵一直没有被明确。直到解放初,经过邵式平的概括提炼,最终被确定下来。方志敏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后人把他的精神概括为“爱国、清贫、创造、奉献”,为国为民虽死不辞的忠诚精神。方志敏继承和发展了“叠山精神”,并将“叠山精神”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方志敏的爱国精神是谢叠山“誓死抗元”的爱国精神的延伸。谢叠山的爱国精神是以“抗元”为前提的。谢叠山为了保卫祖国反抗外族侵略,为国尽忠尽节以身殉国,是一位不朽的爱国志士。方志敏生活在旧社会,爱国情怀使他选择了共产党。民族危亡时刻,方志敏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北上抗日,为了祖国的救亡大业英勇就义。同样是为了自己的祖国,同样是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同样是为了反抗外来的侵略,两人用同一种方式诠释了忠贞爱国的真谛。为了救国,他们将自己的生死和个人利益置之度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

方志敏的清贫精神是谢叠山不慕名利的廉洁精神的发扬。谢叠山抛弃功名利禄,誓不与奸佞同朝为官,为官从未拿公家分文。为了救国毁家纾难,廉洁一生,流亡在外数年,誓死不仕元朝。方志敏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清贫的一生,他虽然掌管着几百万的财富,但身上连一个铜板也没有,几套破衣服和破线袜就是全部财产。方志敏得病时吃糠咽菜,不舍得喝碗白米粥;寒冬腊月身穿破棉袄冻得瑟瑟发抖,也不肯穿新棉袄;方志敏的妻子被抓,他也不肯拿公家的一文给国民党。方志敏廉洁奉公,甘当公仆;洁白朴素,艰苦奋斗;面对死亡,坦然处之。

创造精神是“方志敏精神”的灵魂,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方志敏自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牺牲,短短11年,用自己的学识、才干和智慧,创造出了“方志敏式”根据地。他创造了依靠农民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展正规军,组织地方武装暴动的革命新形式。在根据地建设方面,方志敏创建了经济、军事、政治组织,为赣东北苏区的政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方志敏创造的地雷战新模式,为中国革命战争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他的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创造性经验,受到了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

方志敏的奉献精神是对“叠山精神”的继承和拓展。谢叠山为了保家卫国卖掉了家产;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一家人生死相隔;为了保持自己的气节,绝食殉国。深受“叠山精神”影响的方志敏,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也是倾其所有。为了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方志敏奉献了一片赤诚。为了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方志敏把亲手创建的红十军送归中央指挥;为解中央苏区经济之困,方志敏节省开支上交中央千两黄金;为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方志敏亲人牺牲了生命;为了民族解放,方志敏虽死不辞,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方志敏被毛泽东主席誉为“民族英雄”。

方志敏精神作为我党的优秀精神文化遗产,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大力提倡对传统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中,研究“方志敏精神”与“叠山精神”,对践行“三严三实”,实现党风政风的清正廉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俞兆鹏.论“叠山精神”[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85-89.

[2] 俞兆鹏.谢叠山大传[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3] 周育中,罗时平.方志敏的荣辱观[J].求实,2006,(11):21-23.

[4] 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编).方志敏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5] 方志敏.清贫[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罗时平.方志敏思想与精神品质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邱忠善]

FANG Zhi-min’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Dieshan Spirit

LIU Pei-zhi1, FENG Yue2

(1. School of History, Geography and Tourism,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2.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Monash University, Melbourne VIC3800, Australia)

XIE Die-shan is an anti-Yuan hero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hose outstanding ideology and morality are called “Dieshan Spirit”. The Spirit includes the patriotism of pledging to fight against Yuan, the loving spirit of caring for the masses, the dutiful spirit of respecting the elder and caring for the young, the honest and clean spirit of not admiring fame and fortune, and the firm and inflexible struggle spirit. To inherit Dieshan Spirit, his followers built Dieshan Academy in Yiyang. An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Spirit. FANG Zhi-min studied in Dieshan Academy, developed the Spirit and formed a higher spiritual state of patriotism, honest poverty, innovation and devotion. The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pirit has a profound mea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FANG Zhi-min Spirit; Dieshan Spirit; inheritance; innovation

2015-09-05

刘佩芝(1965-),女,吉林长春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党史及朱子学。E-mail:147877510@qq.com.

D231

A

1004-2237(2015)05-0016-06

10.3969/j.issn.1004-2237.2015.05.004

猜你喜欢

弋阳方志敏革命
“万名文艺家下基层”走进弋阳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花生壳上的激情人生
方志敏建造的奇绩和奇功
弋阳康养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弋阳子弟”踏歌来
——弋阳腔传统曲牌抢救性录音
方志敏创建闽浙赣苏区及其光辉业绩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