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与使命:考镜源流和经世致用
——读杨凤霞教授新著《史海探微》

2015-04-10高龙彬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探微教授历史

高龙彬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 100875)

意识与使命:考镜源流和经世致用
——读杨凤霞教授新著《史海探微》

高龙彬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 100875)

中国何以为中国,西方何以为西方,这是对“合法性”的一种追问。杨凤霞教授的《史海探微》(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3 年7月版)就是对这种追问的“寻找”。

一、意识:考镜源流与中西历史发展的不同路径

《史海探微》是杨凤霞教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历史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成果。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内容关系到欧洲人为什么“言必称希腊”、十字军东征给西欧带来了什么、推动西欧走出中世纪的两个历史事件、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海外殖民探险活动和审视德国历史给我们的启示,这些内容是作者从世界历史的视角所思考的问题。下篇内容涉及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留学生与西学东渐、拉开中日两国近代化序幕的自救运动、中国的科举制度、日本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侵略问题和清末民初黑龙江地区教育状况的历史考察,这些内容是作者从中国历史的视角所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该书按照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分为上、下两篇,实际上意在论述近代以来西方缘何逐步强盛进而向全球扩张,中国因何落后挨打,这也是作者贯穿全书的核心问题和论述主线。作者从比较史学的视角,对中西历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宏观描述和微观阐释,这也是对现代西方国家和中国现实“合法性”的一种理论性探究。

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1995)曾指出: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然而,到了16世纪,现代科学却在欧洲诞生了,而与此相似的科学没能在中国的文明中出现。对此,杨凤霞教授认为:封建专制制度是阻碍中国诞生现代科学的重要因素,中国封建社会没落的标志就是“封建专制的强化,以及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国民自由精神的丧失和国民的创造力受到压抑;发明创造离不开思想自由,专制制度的强化明显地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从19世纪中叶开始,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日本侵华战争等相继而来,中华民族在“灭国亡种”的危机下艰难求索,历经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马列主义指导的选择,直到抗日战争取得反侵略斗争的最终胜利,终于走出历史的困境。有学者指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笔者认为,这个“世纪之问”还有待理性的思考。罗志田教授亦坦言,“今日既然在经济体量上已恢复大国地位,就更需要在认知层面上从小国回到大国”。诚如杨凤霞教授的叩问:“真正的要害在于中国人应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21世纪?中国人怎样才能赢得这一称号——中国人的世纪?”

二、使命:经世致用与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

历史是“人学”,是服务于人性发展的学科。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其现实性要求是要具有全球视野,帮助了解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培养公民的世界意识和多元文化观,运用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分析人类社会的变迁史,确立正确的社会认识,积极面对和努力解决当前人类和社会存在的各种困惑”,这是杨凤霞教授的历史教育观,她认为,历史教育所追求的现实目标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作者在书中鲜明地指出:“在我国目前高校课程的设置中,普遍突出了对知识和能力的追求,人文传统被淡化、人文教育功能被削弱似乎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科技教育取代了人文教育,单一专业取代了人格整体教育,‘追求功利,淡于修养,实用第一’也成为当今大学生选择知识的价值标准。”笔者也认为,目前我们的教育是还一种“竞技”模式,通识(liberalarts)教育还处于一种理想状态。虽然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传统,而传统又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生存机制和创造机制。传统是创新的基础,没有传统也就无所谓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对此,杨凤霞教授认为,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念在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中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并且应该具体地体现在高校的历史教育过程中,高校历史教育应该凸显人文追求,表现出了思考的深度。历史承载着民族以及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挖掘这种精神财富回应时代的要求。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真正要写好一篇小说,并不是去哪里找了一批资料然后曝光出一个奇观,而是要真正下到生活当中去了解,而且这个生活不是小生活,不是一己的悲欢。杨凤霞教授的《史海探微》一书是其20多年从教生涯的快乐和收获的结晶,就不是“一己的悲欢”的“小生活”,而是她与几万大学生之间的“大生活”和“大历史”。

三、探寻:历史启示与唤醒当代中国的共同失忆

历史是一个过程,现实社会是历史的延续,文化作为历史的存在方式,塑造了社会群体的社会心理,体现了被社会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而历史知识的思辨性又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过去的体验,由此可以延伸人们对社会、文化和环境变化的思考,不能共同失忆。正如杨凤霞教授所指出:“如果没有历史,一个社会或一个民族,就不知道它所拥有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什么,就没有共同的记忆,人们的生活就会失去方向,人们就无法正确地理解今天的现实生活,也无法预知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

对于人文学科来说,历史可谓基础中的基础,所谓“回到历史语境”,其前提是必须厘清历史。当然,更是历史观的问题。杨凤霞教授认为,历史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深厚的历史感,宽阔的历史视野,敏锐的历史洞察力,使其具备世界公民的基本素质。这应该是她在长期的历史教学生涯中所获取的深刻感悟。

钱理群先生认为:“真正的教师有两个特点,一是他们自己爱读书,爱学习,有上进心;二是他们心存教育良知,爱学生,关心学生的生命成长。”河南省文学院院长孙荪也曾指出,“在自己的经历和视野的基础上发现和选定适宜自己开发的文学资源以后,还要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情的问题,然后坚忍不拔、义无反顾、竭泽而渔,力求做大,同时做好,做到尽善尽美,达到极致,做成‘品牌’,做成‘王’。”杨凤霞教授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教师”,坚忍不拔、尽善尽美。“在回望历史中探寻智慧,在品味历史中探寻启示。”她深知,“教育是一种期望,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每一位大学教师都应该对这个共同体有着深切的认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考,有超越个人生活经验的学术追求,都应该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责任编辑 王占峰]

K825

A

2095-0438(2015)09-0157-02

2015-05-15

高龙彬(1980-),男,山东潍坊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学。

猜你喜欢

探微教授历史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ている”在日常生活会话中的用法探微
一次函数常见题型探微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话语分析的精神分析方法探微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