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学夷《诗源辩体》对梅尧臣诗歌的批评接受
2015-04-10孙盼盼
孙盼盼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许学夷《诗源辩体》对梅尧臣诗歌的批评接受
孙盼盼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许学夷《诗源辩体》可谓是明代时期关于梅诗研究的重要文献,以此作为诗学批评的底本,梳理梅诗在明代复古思潮影响下的接受流变。从梅尧臣与杜甫的诗学关联进行探究,重点关注许学夷的“奇变”批评观念,把握其对梅尧臣的研究精髓和学术思维。明代诗学批评倡导复古思潮,文章以许学夷《诗源辩体》为理论根本,以胡应麟《诗薮》为研究辅助,观照其不同的诗学批评观念,互相补充完善原本的理论误区,真实地再现明代时期的梅诗研究格局。
杜诗、奇变、批评、格局
梅尧臣的诗歌在宋代备受赏识,但元明后肯定者却不多,清代至后期始由同光派重新提倡。明代时关于梅尧臣的资料并不算丰富,仅是刻序居多,许学夷《诗源辩体》可谓是明代时期关于梅诗的重要诗论著作。从其关于梅诗的批评接受,可以看出明代的诗歌格调、士人精神、思想流变等重要诗学概念。关于梅诗在明代的批评接受,实属许学夷和胡应麟致力最深,其著作则为当时研究梅诗的不可多得的经典文献。以许学夷《诗源辩体》为本,以胡应麟《诗薮》为辅,将其梅诗批评进行观照,实现对明代诗体变革思想的重新认识,丰富梅诗于明代时期的接受研究。
一、杜诗与梅诗的渊源沿承
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选诗定篇,以时代为序,评点先秦至明代的诗歌,探源梳流,将明以前的诗歌发展进行理论总结。他延续了明代时期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主张,提倡复古的诗学特质,这一思想与前后七子的观点十分相近。他总结唐代的诗学格调及流变,独占20卷,可谓是其诗学理论的半壁江山。从其诗学理论来看,许学夷于杜诗最为欣赏,致力最为深厚。关于唐宋诗的论争,他指出:“诗自三百篇以迄于唐,其源流可寻而正变可考也。学者审其源流,识其正变,始可与言诗矣。”[1](P1)其既认识到唐宋诗学延续的一致性,又认识到宋诗独有的流变特性,于“变”与“不变”中双重把握宋诗的风采。
宗杜的诗学取向,自唐代以来,便一直影响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流变。徐学夷认为,杜诗在盛唐时期能够自立新题,自创己格,“然风、骚、乐府遗意,杜往往得之。”[1](P209)宋代诗歌批评家们,在唐诗艺术高峰面前多抱有“高山仰止”的谦卑态度,两朝相较,则对本朝诗歌多置贬词,影响了后人对宋诗的评价。[2](P429)同时期的胡应麟在《诗薮》中,提到“知尊陶不知法陶,解尊杜不解习杜”[3](P202)。这种诗学观念一直影响着明代对于宋诗的批评接受,从明初的复古先声,到晚明的通变诗论,皆是受此观念的引导。许学夷的梅诗批评,从盛唐诗歌着手,探清其理论沿承,寻得诗法的源处,以通变的诗论观点评点梅诗,对宋诗的独特性与文学性予以认可。通过许学夷的诗学批评,既可以梳理梅诗在明代时期的批评接受,又可以针对唐宋诗之争予以合理的公判。
在许学夷的《诗源辨体》中,其将梅诗的诗法源流,直承杜诗的艺术特色。正如卷十九:“今人于工者既不能晓,于拙者又不敢言,乌在其能读杜也。后梅圣俞、黄鲁直大半学杜累句,可谓嗜痂之癖。”[1](P213)许学夷在评点杜甫歌行时,认为其“起语工拙不同”,从其具体的诗句中归纳出“超绝”“奇特”“为法”“累句”等不同的诗艺特质,认为宋诗在学习借鉴唐诗的基础上,将其怪语异处一并学去。以梅尧臣为代表的宋代诗人,对于盛唐诗法的取舍,实则源于对杜诗的推崇,于正常之外专修硬语累句,意在寻得诗歌建树的突破与超越。这种特点在梅诗表现尤为突出,其将杜诗的累句特点,延续到奇崛怪特的意象诗句中,如《师厚云虱古未有诗邀予赋之》《十一月十三日病后始入仓》《倡妪叹》等诗篇,其将美丑进行诗文转化,在一定层面上打开唐诗的壁垒,进行选题空间开拓,于侧面另辟蹊跷进行诗歌创作。许学夷明显认识到梅诗这样的诗风,将其诗歌的“工”“拙”特性,追溯到杜诗原先存在的累句当中。
按照许学夷的诗论批评,梅诗对于杜诗的效仿模拟,在这一点上可谓是刻意为之。这种诗法上的垂袭,将梅诗的淡然风格推向偏涩古硬,且渐有转移的特性,诗歌结尾处略有草率收场之意。比如,卷十四《蜂》“王虽尔名尔何补,造甘为利乃自取。”[4](P263)、卷十五《雨中宿谢胥裴三君书堂》“夜短竟无寝,困瞳剧尘碜。”[4](P295)卷二十二《愿嚏》“我今斋寝泰坛下,侘傺愿嚏朱颜妻。”[4](P589)卷二十五《吴仲庶殿院寄示与吕冲之马仲涂唱和诗六篇邀》“连陂蛙黾鸣无数,安得周官为洒灰。”[4](P797)卷二十五《答宣城张主簿遗鸦山茶次其韵》“我今实强为,君莫笑我耶。”[4](P798)在这些诗歌当中,梅诗有着明显的杜诗化的倾向,与其保持着相近的诗法特点,从许学夷所选评的杜诗则可看出,诸如《戏为韦偃双松图歌》“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5](P757)《惜别行送刘仆射判官》“闻道南行市骏马,不限匹数军中须。”[5](P2004)《病后遇王倚饮赠歌》“麟角凤嘴世莫识,煎胶续弦奇自见。”[5](P198)从这些诗句着眼,可分析到梅诗的理论沿承问题,同样也是明代时期诗史观念的具体呈现。以许学夷为代表的明代文人,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以通变的诗学思想反观中国诗歌的发展,其对待梅诗的态度与对待宋诗的态度不谋而合。
在承认梅诗通变特性的同时,许学夷予以诗学方面的批评,直接指出其弊端,认为这种刻意拟作的方式将会是诗坛的逆流,并不真正具备诗歌的特质。在《后集纂要》卷一中,将梅诗这种弊端归咎于对于晚唐诗歌的效仿,认为梅诗“多生涩怪僻,实出晚唐恶道。后世中才之士于宋人诸体,读其律,知其为恶;读其古,又茫然所得,往往谓宋人皆不足观,宜矣。”[1](P376-377)许学夷对于宋诗的反思,实则代表了明代时期对于宋诗的态度,在认可之外进行公允的评判,知其足,亦知其不足。在《诗源辩体》卷十九中,其提到“子美律诗,五言多晦语、僻语,七言多稺语、累语。今例以子美之诗而不敢议,又或于晦、僻、穉、累者反多录之,则诗道之大厄也。”[1](P219)这种专门仿照杜诗“晦、僻、穉、累”特点的倾向,在梅诗的篇章中亦有体现,他指出:“宋梅、黄诸人,于其晦、僻、稺、累处悉力拟之,如此是意见乖谬,非诖误也。”[1](P219-220)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所批评,其云:“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6](P173)对于梅诗的这种倾向,许学夷予以清晰地批判,在承认其通变特性的同时,指出其欠缺的成分,于复古思潮中对梅诗进行整体观照。许学夷的批评,仅仅针对的是诗歌现象,并不是直接否认梅诗的艺术特色,而是对梅诗进行合乎时代性的批评接受,意味着明代时人的进步文学观念。从其对梅诗与杜诗关系的评论,可透视到唐宋诗的争论风潮中,以小见大,有意为后世梳理清楚诗歌发展的脉络线索,以诗史观念反思中国诗歌的进程。
二、“奇变”的诗学批评
许学夷的诗学批评,实则传达着其对宋诗研究的态度,表明着“有宋一代”的诗歌在明代时期的接受现状。正如“宋主变,不主正,古诗、歌行,滑稽议论,是其所长,其变幻无穷,凌跨一代,正在于此。或欲以议唐诗者论宋,正犹求中庸之言于释、老,未可与语释、老也。”[1](P377)于此,许学夷将唐宋诗的特性归于“唐诗主正,宋诗主变”,承认唐宋诗各自的特性,认为不能以议论唐诗的尺度来品评宋诗,在“由正入变”的格局中,深刻认识宋诗独有的诗性。
这种“宋诗主变”的认识,一直延续到其对梅诗的批评接受中,作为诗论概念,重新进行解读品评。许学夷对梅诗的批评,以“变”着眼,于“变”立论,将梅诗的艺术特色归结于“奇变”。这样的批评术语,在许学夷《诗源辩体》“后集纂要卷一”中多次出现,作为对梅诗的特性概括,必然是其成熟的诗论概念,体现着其对梅氏诗风的品评与认识。正如“至梅圣俞,才力稍强,始欲自立门户,故多创为奇变。宋人好奇者,大都出于此。”[1](P378)宋初诗风本是沿袭唐调诗格,缺乏“诗之所以为诗的气度”,此时不具备自然的成熟诗式。在许学夷看来,直到梅尧臣的出现,其革新自立之举,才改变宋初诗风的倾向问题,实现宋诗的独特性与诗意性,开创宋代“奇变”的诗格特征,影响深远。关于梅尧臣与宋初诗风的关系问题,从宋代至今自然多有著述,以宋代时期的《后村诗话》为佳,其曾云:“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7](P22)将梅诗置于崇高的诗学地位,这在许学夷看来也是值得认可的,对其开创性的诗学贡献予以高度评价。于此,梅尧臣于宋诗的地位,其诗之才气,其“奇变”的诗学风范,从《诗源辩体》中则明显得知。
对梅诗“奇变”特征的概括,既是许学夷成熟的诗学批评,又是其高度理论化的诗学概念。当然,这种诗格不是梅诗的整体特色,许学夷予以批评和接受的只是其中大部分诗歌,他在认识到梅氏诗学风范的同时,予以指出其存在的瑕疵和问题,以辩证批判性的态度进行观照。正如“圣俞五言律诗,前十余卷格颇近正,入录为多。五言古,短篇及仄韵尚有可采。其他姿为奇变。长篇平韵,体既支离,意复浅近,十卷以后虽有可观,而晦涩怪恶鄙俗者甚多。”[1](P378)由此,许学夷真正对梅诗予以高度认可的,只是其中的五言律诗以及五言古诗的短篇及仄韵等诗作,对五言古诗的长篇平韵诗作进行批评。其在《诗源辩体》中以欧阳修对梅尧臣的诗评态度,表明自己的诗学观念,为提出“奇变”的诗性特征寻得批评与接受的合理空间。正如“欧公所称赏,正以五言律、五言古短篇及仄韵诸作也。”[1](P378)
梅尧臣的五言律诗在各家选诗定篇时,入录者比其它诸体要多,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提出其具有“体实为正”[1](P379)“古淡有味”[1](P379)与“更为苦硬”[1](P380)的诗论观点。从其“奇变”的诗学批评角度,许学夷对梅氏的五言律诗格外推崇,认真分析所选律诗单句,诸如“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汉驿凌云去,胡人踏雪牵”“川涛观海若,霜磬入江濆”“寒屋猛添响,湿窗愁打穿”“古寺入深树,野泉鸣暗渠”“白水照茅屋,清风生稻花”等诗句。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结合欧阳修赞赏梅诗的诗评理论,进而分析“奇变”特征的具体呈现,为诗论概念寻得解读的内容层面,对梅诗予以批评接受。其认为“欧公所推,正在古淡与苦硬耳。故圣俞五言律诗不特为诸体第一,亦当为宋人第一也。”[1](P380)
沿着欧阳修的诗评观点,许学夷对其关于梅诗的评点进行不断地批评与质疑,为后世关于梅尧臣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学术思维。关于梅诗中值得高度认可的部分诗作,许学夷和欧阳修的观念不谋而合,但其更具辩证的诗学批评特色,敢于在关于“奇变”的讨论中,质疑或斟酌前代学者的诗学定论。正如“欧阳公诗,以圣俞比东野,实非其论。盖圣俞长篇丑怪者,欧实不取,而但取其古律短篇,故以退之自喻,以东野比圣俞耳。”[1](P379)其针对欧阳修的“以圣俞比东野”进行合乎诗学批评的猜测,将缘由归结于对具有“奇变”特色的诗作是否取舍的问题,进而为其诗学批评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欧阳修作《梅圣俞墓志铭》,在序中曾云:“其初喜为清丽间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剥以出怪巧,然后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8](P881)许学夷认为欧阳修的评价,数语亦值得斟酌,其注意到的是“奇变”与“怪巧”的诗学批评,针对“间亦琢剥以出怪巧”进行研究,直接质疑欧阳修提出的“怪巧”之论,认为:“此言似而未妥。按怪不可言巧,巧不可言怪,以怪为巧,此鲁直所以代兴也。”[1](P379)另有一则,如“圣俞怪恶,实为鲁直先倡,乃是变中之变。”[1](P381)其通过欧阳修“怪巧”的理论欠缺之处,以黄庭坚的诗学倡导为据,进而反观自身提出的“奇变”诗论概念,以更合乎时代批评与接受的方式去品评梅诗的艺术特色。
许学夷提出的“奇变”诗论观,既是对梅诗特色的最佳概括,又是对其进行诗学批评的尺度。梅尧臣在《答裴送序意》诗云:“我于诗言岂徒尔,因事激风成小篇。辞虽浅陋颇克苦,未到二雅安忍捐!”其提出“因事激风”的创作原则,强调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不可避免地丧失“奇变”的诗格特征,而渐趋于“正”,实不具有“宋诗主变”的格局,故许学夷指出:“其诗虽多奇变,而讽劝多归于正。”[1](P380)许氏的诗学批评,乃是围绕“奇变”对梅诗进行整体观照,既认识到其诗学价值,又认识到其诗学不足之处。关于梅诗的奇变性与独特性,在有宋一代便存在着明确的诗学主张,刘克庄的《后村诗话》有云:“宛陵出而后桑濮之哇淫稍息,风雅之气脉复续。”[7](P22)对此,许学夷指出这是宋人“以议论为诗”的直接表现,继而批评道“其以晦僻为二雅既大失之,以怪恶鄙俗为二雅,则背戾滋甚矣。”[1](P380)另外,许学夷批评梅尧臣“故其诸体艰涩晦僻,读之使人闷绝。五七言古,体制、音调十不得一,纵古未有此门户。”[1](P380)
许氏诗学批评,重在关注梅诗,甚至是宋诗的“极变”特色,将其批评与接受纳入动态的诗学道路中。从“变”字着力,运用辩证批评的诗学思维,提出“奇变”的格局,梳理“怪变”的诗调,这便是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的重要贡献。其在《诗源辩体》中,明确表达自己的诗学批评观念,认为对于梅尧臣的诗歌,“前贤多未发明,其全集人未有竟读,怪僻者全篇既不可编入,而摘句又不容多,则人终不能知宋人之极变也。”[1](P381)通过许氏的批评研究,其不盲从于古人关于梅尧臣的观点,敢于质疑前辈学者的诗学定论,为我们展示明代时人的辩证思维和学术追求,奠定日后关于梅尧臣研究的崭新格局。
三、许学夷与胡应麟的梅诗批评观照
关于梅诗在明代的批评接受,实属许学夷和胡应麟致力最深,其《诗源辩体》和《诗薮》则为当时研究梅诗的不可多得的理论著作。从诗学态度来看,许学夷的梅诗批评远比胡应麟更具学术严谨性,其关于梅尧臣的评点颇有思辨性,在“诗风极变”上着力最多,恰似针对梅诗的动态考察。相反,胡应麟于《诗薮》中表现出静态的探究思维,着力于梅诗的“宋气之风”,其提出的“闲淡”更接近宋代以来对梅诗的评价。将许学夷与胡应麟的诗学批评进行观照,于明代时期深刻认识梅诗特质,实现对其合乎时代性的整体解读与认识,避免批评方面存在的理论误区。
根据许学夷与胡应麟的诗学观点,通过“动静结合”的诗学思维,进行对梅诗的合理观照和理论探究。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以“奇变”的理论术语,辨析其诗体格局,梳理梅诗的极变特色,直达“宋诗主变”的诗学批评。按照梅尧臣诗歌的类型划分,从五七言诗明辨,从律诗古诗论证,从长短韵仄考虑,逐步揭示梅诗之所以“为变”的诗学观念。从其对梅尧臣的考察探究来看,许氏的诗学批评侧重于梅诗的动态诗体历程,抽丝剥茧般地深入挖掘其“奇变”“怪变”的缘由及误区,将理论解读还原到纵横数代对梅尧臣的诗评当中。其运用辩证性的学术思维,针对宋代以来的梅尧臣研究进行大胆地质疑和斟酌,提出许多具有思考性的诗学论点。相反,胡应麟对梅诗的批评,以“风格”为据,以“体性”为本,推崇梅诗的古淡情志,实属明代的复古思潮影响。在《诗薮》中,其批注“梅诗和平简远,淡而不枯,丽而有则,实为宋人之冠。”[3](P205)另有一则,如“梅尧臣之五言,淡而浓,平而远。”[3](P206)胡氏诗学批评,针对梅诗的平淡诗风,甚有学术探究,据此实现其理论主张,于静态中考察梅诗于宋诗的关系。胡应麟评价梅尧臣于宋诗有发轫之功,如“六一虽洗削西昆,然体尚平正,特不甚当行耳。推毂梅尧臣诗,亦自具眼。”[3](P203)可见,胡应麟的诗学批评紧握“梅诗”与“宋调”的关联,从唐声宋调的批评角度,进而对梅尧臣的关键作用予以评价。其认为梅诗的独创诗风,实现了宋诗对唐诗的偏离,渐褪其风神情韵,进而拓宽宋诗的发展道路,得以让宋诗大变唐诗格调,助成其自成面目,足见梅诗于宋调形成中之转关作用。其进一步梳理宋代的诗评观念,继承和发展欧阳修提出的“穷而后工”之说,认同梅尧臣的贫困之论,进而梳理诗学发展中的近似现象,从侧面间接认识梅诗的情志观念,其录为:“古今诗人,穷者莫过于唐,而达者亡甚于宋。汉苏、李,魏刘、王,晋阮、左,北魏温、邢辈,皆阨穷摧折,顾未至饥寒也。唐世则饥寒半之。宋诸名公仅梅圣俞、陈无己以穷者,其余虽处士,亦泰然终身。”[3](P296)
梅诗于宋诗的关系,自然不言而喻,然其与唐诗的关联,却具有学术研究的焦点。胡应麟在《诗薮》中以“山色临关险,河声出地长”“陇云连塞起,渭水入关流”为例,说明梅诗“去唐不远”[3](P208),进而辨析其诗学效仿的唐诗对象,探求诗格源流,追溯诗学本体。许学夷在《诗源辩体》则有类似的诗论观点,皆认为其“学诗于唐”,在唐诗的基础上继承与革新,终实现宋诗“主变”的风格。然而,其二者关注到的诗学对象,实非同一,颇具探究之意。许学夷从梅诗的“古硬之志”考证,认为其诗源于杜甫,进而梳理清楚梅诗与杜诗的相同特色。相较之下,胡应麟从梅诗的“古淡之气”考证,提出新颖的学术观点,认为梅诗多宗于王维,如“梅多得右丞意”,此颇具诗学争议特色。[3](P206)另有一则,如“学王右丞者梅尧臣”[3](P207)关于梅诗的诗学宗属问题,许学夷与胡应麟提供了不一样的诗学见解,于不同风格认识梅诗的不同品性,深化梅尧臣研究的程度。学术问题的争议不存在绝对正确一说,仅是诗学研究者的思辨性总结,予以高度精炼的诗学概括。于此,方见明代时人进步的文学观念,辩证的学术思维,既在梅诗研究上启发后世,又在学术研究上引领潮流。从许学夷和胡应麟的诗学批评入手,则可深入剖析梅诗的接受研究,立足于经典文献,探求诗学真意。因此,观照的本意实则避免诗学批评存在的理论偏狭,同时提供整体性的研究思路,实现对梅尧臣研究的综合把握。
四、结语
通过对梅尧臣诗歌的时代性批评接受的探究,结合相关的诗学著作,进而直接展示出梅诗在明代时期的研究程度。许学夷的梅诗批评观念,直接投射出明代诗学的研究现状,以新颖的学术观点观照梅诗研究,认识到宋诗“主变”的艺术特色,探究梅尧臣的诗学沿承,实现对梅诗的整体性研究。许学夷与胡应麟的梅诗批评,其学术思维与批评观念,奠定明代时期对梅诗的批评接受现状,促进宋诗的研究进程。
[1][明]许学夷.诗源辩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 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宋]梅尧臣.梅尧臣集编年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唐]杜甫.(清)仇非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宋]严羽.沧浪诗话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7][宋]刘克庄.后村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宋]欧阳修.欧阳修诗文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王占峰]
Criticism and AcceptanceofM eiYaochen Poetry in Xu Xueyi’s "Shiyuan BianTi"
Sun Panpan(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119)
"Shiyuan BianTi",written by Xu Xueyi,is an important literature on the research of Mei poems in the Ming Dynasty.On a sort of poetic criticism basis,the paper tries to illustrate Mei poems under Ming Dynasty retro trend.To explore the poetics relationship between Mei Yaochen and Du Fu,the paper focuses on Xu Xueyi"singularity"criticism idea,and tries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Mei Yaochen's research and academic thinking.Ming Dynasty Poetics advocated the retro trend,based on Xu Xueyi"Shiyuan Bian Ti"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and the Hu Yinglin"Shi Sou"as research assistant,focus on the different concept of poetry criticism,mutual complement and perfect theoretical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which makes a true representation of the Ming Dynasty Mei poems research pattern.
Du poems;singularity;criticism;pattern
I052
A
2095-0438(2015)09-0054-04
2015-05-22
孙盼盼(1990-),男,安徽宿州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体学及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