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流变

2015-04-10王银萍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俄国现实主义作家

王银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流变

王银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历代俄国作家在其创作上始终遵循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从以细致冷静著称的传统现实主义到受现代主义影响的新现实主义,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政令僵化到新时期传统派文学的自由回归,俄国现实主义在理论和创作上,经历了一个独立探索、稳步发展、辉煌高潮、衰落复归的完整发展阶段。在分析俄国文学各阶段现实主义的理论演变的基础上,认为苏联时期僵化的文学政策,束缚了作家的思维,同时在消费观念充斥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情况下,文学领域也无法幸免,固守原有的文学理念,埋头创作已远远达不到现实需求,因而,衰落就成为必然。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新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派

在尹建民主编的《比较文学术语汇释》中,对“现实主义”进行了明确定义。现实主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现实主义,是一种源于古希腊的艺术观念,“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狭义的现实主义,“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或创作方法”。[1]由定义可知,作为文学批评和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即狭义的现实主义,形成于19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运动大潮时期,此后经众多作家和批评家的逐步丰富和扩展,逐渐成为文学界所公认的创作理论和方法。本文所探讨是狭义的现实主义在俄国的演变发展过程。

在19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大潮中,俄国文学异军突起,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隅。俄国现实主义,以其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色、富有时代特征的“多余人”形象、以及广阔恢弘的气势结构,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进入新阶段,不同流派作家对现实主义也都有了全新的理解和定位,“新现实主义”论战如火如荼。20世纪的苏联文学独树一帜,富于党性和人民性的英雄形象给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世人瞩目的文学现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界重新回到百花齐放的自由发展阶段,现实主义理论和创作继续曲折前进,为世界文学增加绚烂的色彩。

一、黄金时代的现实主义——俄国现实主义理论的探索和初步发展阶段阶段

19世纪是俄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首次崛起的时期,众多闻名世界文坛的俄国作家作品将俄国文学提升到世界水平。文学史上将大约30年代至80年代,从普希金开始到契诃夫之前的创作活跃阶段,称为俄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普希金是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之父,他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1)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多余人”的出现表明了俄国以封建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贵族统治已经走到了末世。这部小说成为俄国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的标志。其实在《奥涅金》之前俄国文学就已经出现了许多包含现实主义因素的文学作品。17世纪出现的《戈列-兹烈恰斯基故事》因塑造了富有个性的主人公形象,成为“现实主义小说的萌芽”[2]12。18世纪后半叶代的著名作家杰尔查文的诗歌《致叶夫盖尼·兹卡芳》(1807年)展现出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为现实主义开辟了道路”[2]12。同时期的剧作家冯维辛通过他的剧作《旅长》、《纨绔少年》等,“真实地写出18世纪后半期的俄国生活现实,塑造出有典型性格的反面人物”,并极力嘲讽了贵族阶级,因而高尔基说“冯维辛替俄国文学开拓了一条最伟大的、也许是最有社会意义的一条路线——暴露性的社会主义路线”[2]28。贵族革命家拉季舍夫的创作更加贴近社会现实,他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以“真实的描写、大胆的揭露、人道的胸怀”[2]31对专制封建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以及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影响了整个19世纪的俄国文学。此外,克雷洛夫的讽刺现实的寓言创作以及格里鲍耶托夫的剧本《智慧的痛苦》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为俄国现实主义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起源于“自然派”的现实主义

R·韦勒克在《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概念》中提到,在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中,作家席勒和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是最早将“现实主义”这一名词运用于文学领域。1789年,席勒在论述诗歌理论时,认为“现实主义不能造就诗人”,而施莱格尔则宣称“除了诗歌的现实主义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主义”,虽然两人都直接描述“现实主义”的含义,但却不约而同的运用这一名词作为“理想主义”的对立面加以论述。[3]218而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则出现在法国。在经过巴尔扎克、米尔热等作家的创作实践,以及对画家库贝尔绘画的广泛论争后,小说家尚夫勒里于1856年出版了个人论文集《现实主义》,并于1857年创办了同名杂志,由此确定了作为文学创作和批评方法的“现实主义”的诞生。尚夫勒里确定了几个简明的观念,即艺术应该“通过精微的观察和仔细的辨析来研究当代的生活和风俗”,还“应该不懂感情地、非个人地、客观地表现现实”[3]220。在这一阶段,“现实主义”强调创作原则的客观性、创作方法的精确性、创作对象的当代性。在此,“现实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创作和批评方法已经初步形成。

在尚夫勒里未曾归纳出“现实主义”这一学术名词之前,19世纪30年代,俄国就已经独自开始了现实主义的理论探索阶段,理论的奠基者是别林斯基。别林斯基在充分考察了文学和艺术的本质和意义、世界文学的总体特点及俄国文学的民族性和人民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诗”的著名论断。19世纪40年代,“自然派”成为19世纪俄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以果戈里为代表的“自然派”的创作,就是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代表。别林斯基十分推崇果戈里小说,认为果戈里的中篇小说是“现实的诗”、“生活底诗,是我们时代正真的与真实的诗”,“显著特点是忠实生活”,“复制和再造”生活。[4]他将俄国“自然派”的创作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相结合,将“现实”与“生活”画上了等号,并强调要要在逼真描绘生活现实的基础上,对生活进行再创造,从而揭示生活的本质,而不仅仅像法国作家那样仅仅停留于客观、精确地用文字重复生活的表面现象。此外,别林斯基借鉴了恩格斯的“典型”理论,并将“典型化提到艺术创作中的首要地位”[5]492。在他看来,成功的典型就是“熟悉的陌生人”,读者能从一个典型人物身上找到许多人的影子,但这个典型的性格比一般人更加丰满,而且其性格的每个侧面都被作家无限的放大,读者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命运。别林斯基还强调典型人物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历史环境的本质特征”[5]492,所以别林斯基格外推崇以果戈里为代表的“自然派”的创作。因为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极具代表性,《外套》中的“小人物”巴施马奇金、《死魂灵》中的破落贵族乞乞科夫和形色各异的乡间地主、以及《钦差大臣》中势力的各级官吏等等各类形象无不令人惊奇。“自然派”的创作可谓描绘出了19世纪上半叶俄国上至宫廷贵族下到农民乞丐等各个基层的众生相,讽刺意味达到了极致。别林斯基还关注不同作家的个性创作特点,盛赞普希金、果戈里等是天才型作家,欣赏他们的独创性才能。总之,别林斯基文艺理论探索为俄国现实主义创作和批评开辟了崭新道路,提供了有效借鉴。

(二)民主主义者对现实主义理论的继续发展

19世纪后半叶就是俄国现实主义理论的充分发展阶段,涌现出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作家和理论家。他们不仅仅是文学家和批评家,更是行动上积极实践的民主主义者。在此,这些人中,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

19世纪50年代,俄国著名的民主主义者、美学家、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的美学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美学论断,认为“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另一作用是说明生活”[6],而文学作为艺术中的一个特殊门类,当然也符合这一论断。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探讨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丰富并加深了对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为俄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因而他不像其他文学理论家那样将眼光局限在理论方面,他注重文艺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人民性”在他的文学理论中占据很高的地位,他将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与现实更加紧密的结合,将现实主义从客观反映社会现实、运用作品对生活进行再创造,推进到用作品和理论推动社会革命运动的主动地位。

同时期的杜勃罗留波夫延续了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艺道路,将文学与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提出“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是它的生活真实”[7]的著名理论。“文学不应粉饰现实,而应当广泛地‘把握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地反映‘现象的本质’,积极地干预生活”[8]184。杜勃罗留波夫首次使用“现实主义”这个术语评价普希金等人的诗歌,并由此提出“生活的现实主义”的评价标准,将现实主义的内涵更加具体化,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作家干预生活、参与现实的程度也将大大加深。在此基础上,杜勃罗留波夫将“典型化的过程,看成是作家认识深化的过程”[8]184,这就把现实主义的典型化理论与作家的创作才能相结合,越是杰出的作家,就越能创造出具有典型化特征的人物形象,也就越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这是对典型化理论的深化和提升。同时,杜勃罗留波夫的“现实的批评”原则是通过《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黑暗的王国》、《黑暗玩过中的一线光明》、《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等四篇论文确立下来的,在这些论文中,他将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目的与民主革命的目标相结合,使俄国的现实主义创作与革命现实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俄国的广大农奴)的命运紧密结合。

二、白银时代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分流

19世纪80年代俄国经历了十年黑暗时期,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残暴统治,是社会矛盾急剧激化,社会各界纷纷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反抗。基于这种社会现实,俄国文学界也开始一改各个流派各自为政的局面,逐步团结起来,共同抵抗世纪末的黑暗。此时,各种形式的现代主义文学在欧美各国方兴未艾,开始成为既17世纪古典主义、18世纪浪漫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之后的文学领域的另一支统治力量,影响着其他各种形式的文学。俄国文学界也深受影响,现实主义文学再也不能像前一阶段(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那样在文坛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各种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如象征主义、阿克梅派、未来主义等开始发挥主要作用,现实主义文学被挤入一隅。尽管如此,现实主义文学家们仍然坚持不懈地奋力前行,坚决捍卫现实主义的文学领土。现实主义文学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主义的诸多影响,开始借鉴许多现代主义的方法和手段,体现出不同于前期的诸多特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也进入了新阶段。因而,受到世界文学浪潮和俄国社会状况的双重影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约1980—1934年前后),苏联文学正式确立之前的这一过渡时期,俄国文学再一次爆发出惊人的活力,进入了既“黄金时代”之后的另一个创作活跃阶段,,文学史上称为“白银时代”。俄国文坛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一)传统现实主义

在白银时代,现实主义大致朝两个方向演变,即传统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传统现实主义作家,紧承前期作家的脚步,在俄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技巧与方法,继续进行俄国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和评论,代表作家主要有契诃夫、库普林、布宁等。我们就以契诃夫为例进行探讨。

契诃夫在80年代进入俄国文坛,80年代中期进入创作成熟期后,才逐渐意识到了作为一个文学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以言简意赅的创作风格,以白描的手法展示社会底层人物的挣扎和痛苦生活。契诃夫的创作就有自然主义的印迹,“评论界指出,如同他的文学‘同路人’的作品一样,他也具有自然主义描述的那些特点,例如客观性、素描性,尤其是偶然性[9]142-143”。自然主义作家,“以不加评价的、没有倾向性的方式描写日常现实生活”,而契诃夫坚持“世界的丰富性,现实生活及其细节”,以自己的世界观为基点构造人物和情节,间接传达自己的立场,却又不让人物沦为作家思想观念的传声筒,而不像自然主义那样纯客观、无立场地复制生活。[9]149-150

(二)新现实主义

1905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农奴制被废除,工人阶级迅速崛起。社会结构的改变,引起了文坛的大变动,作家们纷纷开始探索文学领域的变革,文艺思想的变动很大。到了1910年前后,“新现实主义”(也称“新的现实主义”、“最新的现实主义”)俄国成为文艺界的一个流行名词,开始在俄国文学界站稳了脚跟,并日益兴盛,一改19世纪末以来各种现代派文学称雄文坛的局面,评论界大谈“现实主义的复兴”。新现实主义受到俄国古典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双重影响,又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因而,是一种“独具的综合艺术手段”[9]199。这一派的代表作家主要有高尔基、柯罗连科、绥拉菲莫维奇等。许多作家创作反映革命的作品,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人物个人的意志和思想逐渐隐没,群体意识代替了个人意识,时代英雄形象开始占据作品的主要位置,从而成为苏联时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先河。但这一时期的文艺理论又是极易变动的,集体主义意识并不能完全淹没个性自由,风云变幻的时代呼吁集体力量,但个人的思想并没有被湮灭,正如《母亲》中,集会的每个人都在为革命形势出谋划,但个人采取的手段却又不尽相同。

随着新现实主义的不断壮大,这一派别有了隐隐统治并替代其他流派的趋势,正如伊万诺夫·拉祖姆尼克在《象征主义的危机》中写到的“我们正逐渐走向现实主义的复活”[9]208,并且认为新的现实主义已经吸收并开始运用了象征主义的各种艺术方法。新现实主义在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后来者居上,承受住了时代的洗礼,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三、苏联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理论运用的极致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文艺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白银时代”涌现出的众多文学流派,被苏联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取消。尽管“地下文学”的暗流在整个苏联时期并未中断,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却成为官方承认的唯一文学形式和流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和批评方法则是衡量和批评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

此前,身负社会责任感的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是出于对于国家命运与人民生存的自觉关注与维护,是完全个人的行为,那么,苏联时期的大多数官方文学则是作家不自觉迎合或接受国家政令进行创作和理论探索。因而,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有趋同的主题——讴歌新建立的国家和无产阶级社会制度,塑造高大全式新人形象,以鼓舞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牺牲自我而在所不惜。这种延续了《母亲》中群体牺牲精神的主题,在苏联被大力提倡,严格的书报审查制度将不符合此类规划的作品打入地下,二元对立的文学评论观占据文坛,苏联文学进入了政令化时期。

1934年的9月1日召开的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作家协会章程》,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正式确定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批评的基本方法”,并将“历史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与“改造教育人民的人物相结合”。[10]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文学进入新阶段后,与无产阶级社会理想相结合的产物,属性上是社会主义文学,但理论来源和道路探索的方向则是现实主义性质的。它追求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典型性、历史性原则,又增加了教育和改造人民的社会任务,将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与现实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出发点本是好的,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被却运用过度,不仅是广大读者产生厌烦感,也极大地损害了作家的创作热情。苏联时期除了极少数如肖洛霍夫、高尔基等极少数作家外,大多数作家的作品都有类型化倾向,因而,这一时期,文学创作远远落后于理论探索。

50年代开始,作家和理论家们开始试图对这一僵化的政策进行修改。最早发起人是西蒙诺夫,他主张将教育人民的人物从定义中删除。1954年,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采纳了这一建议,但却加上“以党性和人民性为原则”,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创作方法改为“久经考验的方法”。[11]自此,文学界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大讨论揭开了序幕。理论界那些反感和厌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人开始怀疑这一创作方法的正确性及其存在的必要性。其他人则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总的创作方向的前提下,提出了深化现实主义理论或提倡浪漫主义的建议,以利于文化事业的繁荣。70年代开始,德·马尔科夫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理论,由于这一理论对开放的限度的模糊描述,用理论体系代替理论内容本身的诸多漏洞,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批判,经多次修改,在1983年,提出了第三个“开放体系”定义,将“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共产主义党性、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形象地表现生活的形式和方法”相结合,终于被普遍认可。自此,苏联文学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探索基本结束。

四、苏联解体后的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理论的回归

1992年,社会主义苏联解体,俄罗斯文学发展进入新阶段。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观并立的局面在时隔几十年之后重新在俄罗斯文坛出现。自由派文学、传统派文学、后现代文学三分天下。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主义作品大量涌现,历史题材的作品与动物、昆虫为主人公的作品争先辉映,成为俄罗斯文坛蔚为壮观的景象。尽管苏联已经解体,但苏联影响余威仍在。传统派作家沿着批判现实的道路继续前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以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为中心进行的创作,如普罗哈诺夫的《索黑金先生》,另一类则是真实展现俄罗斯当代人民痛苦生活的作品,如拉斯普京的短篇小说《住院》、《在故乡》等。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坛开始对此前文学的总结和反思,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被彻底否定和抛弃,一些作家甚至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也不再信任,少数驻守阵地的现实主义作家也不可避免地受现代主义文学影响,在创作中运用现代主义手法。大体看来,现实主义理论开始回复到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类似的情况,现实主义理论开始回归。巴辛斯提出了“俄罗斯现实主义”手法,他认为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扎根于俄罗斯的土壤中,是具有民族特色、反映民族精神的特殊的现实主义。年轻作家奥列格·帕夫洛和瓦尔拉莫夫都宣称要继承和捍卫俄罗斯的现实主义传统。此外,文学界还对“新现实主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认为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现实主义,而且,除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外,俄罗斯还出现了多次“新现实主义”的说法,尽管影响力不如前者。所以,对“新现实主义”要进行具体的区分和界定,不应一概而论。总之,这一时期,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发展就是更加理性地评价对于俄罗斯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现实主义,并更加坚定了现实主义道路,现实主义在俄国将生生不息,薪火永济。

五、小结

俄国现实主义发展道路长达近两个世纪,作品和理论探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就整个发展趋势来看,从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开始,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就已经逐渐衰落,一些富有远见的作家们竭力试图挽救这一衰落局面,却总是力有未逮。究其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其一,苏联时期僵化的文学政策,束缚了作家的思维,作家们眼中的现实主义文学已经完全等同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且这一观念早已根深蒂固,想要根除并非一人之力、一夕之功;其二,在当代世界市场的冲击下,消费观念充斥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领域也无法幸免,快餐文学在市场流行,固守原有的文学理念,埋头创作已远远达不到现实需求,因而,衰落就成为必然。

当今,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在许多作家看来早已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尽管笔者坚持俄国现实主义仍然存在,但也不得不承认,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早已成为众多文学流派中极不显眼的一个一支。所以,我们探讨俄国现实主义道路,总结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规律,可以为当今俄罗斯现实主义的持续发展予以指导,为新时期在现代主义夹缝中生存的世界现实主义文学增加微末助力,也可以为其他类型文学发展提供借鉴。

[1] 尹建民.比较文学术语汇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曹建华.俄国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R·韦勒克著.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概念[M].刘象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M].梁真,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

[5] 刘宁.俄苏文学·文艺学与美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 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卷)[M].周扬,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8.

[7] 杜勃罗留波夫.杜勃罗留波夫选集(第1卷)[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4.

[8] 曹建华.俄国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 卡达耶夫.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A]//谷羽,王亚民,译 .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史Ⅰ(四卷本)[C].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

[10]陈顺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转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11]黎皓智.20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 李兆平]

The Evolution of The Russian Realism Theory

WANG Ying-ping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1,China)

Russian writers always follow a good tradition of realism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The traditional realism which is famous for its calmness and meticulousness,while the new realism was influenced by modernism.The socialist realism has the rigidify and propaganda while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was back of freedom.Russian realism experienced these whole development processes which contained its independent exploration,steady development,great climax and declining return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al writing.This article will conclude the reasons of rise and decline of Russian Realism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Russian realism theory in different stages,in order to do a little favor of the realistic literature survived among all kinds of modernist literature in new period.

realism;new realism;socialist realism;traditionalist

I3/7

A

2095-770X(2015)06-0067-05

2015-02-06

王银萍,女,河南洛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生。

猜你喜欢

俄国现实主义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