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10年建设回顾与反思
2015-04-10张建云
张建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
【哲学与法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10年建设回顾与反思
张建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
2005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一个二级学科正式设立,开始从无到有建立起来。十年来,基本原理学科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各个方面获得了全面发展,取得了重要成绩,当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学科设立十年之际,总结成绩,反思不足,展望未来,可为学科的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
2005年设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早就存在,但是作为一个学科体系来设置和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成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一、学科建设概况
事实上,倡导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从整体上研究和讲授马克思主义原理,在20多年以前就提出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去,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队伍和科研队伍培养滞后,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和配套措施。在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经验基础上,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于2005年2月7日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了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任务。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出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五个二级学科(后增加为六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个学科体系来研究和设置,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可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从而解决了师资队伍和科研队伍的人才培养问题,从制度上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建设和发展。
(一)学科基本建设迅速搭建
基本原理学科设立后,学科建设即成为高度关注的问题。各高校和科研单位通过组建或依托实体机构,引进人才,建立相关制度,迅速将学科建设的硬件设施搭建起来。与此同时,各学科点结合自身优势确定学科发展方向,提出了本学科三年期、五年期甚至更长时期的发展规划,对学科发展的主攻方向、特色、队伍培养、经费投入等都作了规划。学科设立之初,人才队伍是关键问题,各学科点或通过整合各个方面资源吸纳、聚拢人才,或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深造等提高现有人员的科研素质和能力,或通过承担教学、课题研究等任务,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经过十年发展,基本原理学科建设取得了重要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如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其他二级学科一起形成了全国性的学科布局,在六个二级学科中基本原理学科学位点设置数量和质量排在前列;人才队伍规模、整体素质提升等成效显著,梯队日益合理得当。
(二)学科建设相关研究迅速展开
基本原理学科设立后,学界即就学科的对象、边界、地位、意义等问题展开广泛探讨。关于学科范围或对象,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和方法等。关于学科定位,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性决定了该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决定和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所属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其他二级学科均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展开形态和发展形态,或者是它的具体运用形式。关于如何进行学科建设,确立整体意识、坚持整体性原则是学者们的普遍共识,由此,学界就学科建设的原则、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①主要成果:《试论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意识问题》(张雷声,2006年),《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思路》(张云飞,2007年),《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的三大要点》(顾钰民,2008年),《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学科建设》(张雷声,2009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梅荣政,李静,200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需要妥善处理的六个关系》(逄锦聚,2012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对象与整体架构》(孙熙国,2012年)等。。
(三)相关学术会议与交流活动逐渐常态化
学科基本建设搭建完成后,学界开始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理论研讨等,就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进行了积极广泛的交流,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从2006年开始,“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与学术研究会”“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学术年会”等相继成立,每年都组织召开大量相关学术会议,就基本原理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重大问题,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观察和解释世界和中国经济问题等等,进行深入研讨,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这些会议与已有的全国各地《资本论》研究会、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等研究机构组织的相关会议一起,对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等起到了重要作用②主要会议:2008年1月12日在北京举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学科建设”研讨会,2009年4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价值”研讨会,2013年1月8日、2014年1月13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二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学术年会,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自2006-2013年相继在中国上海、日本岛根、中国北京、法国巴黎、中国苏州、美国麻省、墨西哥城等成功举办8届国际论坛,在全球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等。。
(四)基本原理教学与课程建设实践不断推进
随着基本原理学科建设的推进和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在高校的落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从2007年秋学期开始在全国各高校普遍开设,高校的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基本原理的教学和研究之中。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彩一课”,增强教育时效性,老师们花尽心思,学者们见仁见智。一方面在教材建设方面,通过不断修订教材,增强时代感和教学的适用性、可读性,既从基本原理的高度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关于如何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们结合教学实践,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方探讨,提出了诸如研究性教学、导向性教学、问题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立体式教学、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和方法。这些探索对提高原理课教学实效具有重要启示③主要成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秦书生主编,2011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修订说明及教学建议》(逄锦聚,2013年),《“三维一体”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建设模式创新》(高峰,2013年),等等。。
(五)学科理论研究全面深入进展
理论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设立后,各学科点即规划了本学科的科研目标,并把体现学科建设水平和质量的标志性成果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加强原理研究,自学科设立起,学界就通过加强整体性研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认识和理解方面取得普遍共识,整体性成为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逐渐从注重概括、提炼若干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向注重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转变;从一般性地谈论整体性问题向“拿出体现整体性研究的理论成果”的思路上转变。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经典著作研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推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等重要原理的研究。同时,学界也普遍强调,要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基本范畴研究基础上,以时代和实践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运用基本原理阐释和解决现实问题。
二、理论研究纵览
(一)基础理论研究
1.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科设立后,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内涵如何概括,即成为学科理论研究首要的、基本的问题。十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多方探讨,包括:一是从层次性角度界定,即把马克思主义最核心层次界定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学者认为最核心层次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学者认为最核心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二是从整体性出发把握,如有学者主张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综合的角度来理解整体性,有学者主张从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角度理解整体性,等等。三是从经典文本出发把握,如有学者认为最能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核心思想的是《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有学者认为,凡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著作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等等。在充分探讨基本原理的界定、内涵等基础上,学界提出了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问题,对基本原理自身的整体性进行研究、梳理,这也是最近两年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①主要成果:《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追问和思考——从一个平常问题谈起》(李德顺,2005年),《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黄森,2007年),《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张雷声,2009年),《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陈先达,2009年),《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五个马克思主义文本有关论述的研究》(梅荣政,2009年),《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几点思考》(靳辉明,2009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的几点思考》(梅荣政,2012年)等。。
2.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整体性问题是基本原理学科设立十年来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首先,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普遍认为,加强整体性研究是克服分科研究缺欠、完整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是消除对马克思主义的割裂和肢解、彻底批判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现实需要,是社会主义整体性建设实践的客观要求。其次,学界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涵,如理论自身整体性,包括逻辑主线或总体性范畴的整体性,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内在结构如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性,等等。再如历史或发展的整体性,作为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各发展阶段是一个统一整体。学科整体性,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的二级学科是一个内在相联的统一整体,等等。最后,学界提出了一系列加强整体性研究的路径或方法,包括多角度、多层次综合把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整体性角度把握;从经典文本解读角度把握;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角度把握,等等②主要成果:《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吴宏政、王玉柱,2008年),《关于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几个问题》(“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研究”课题组,2010年),《整体性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寇清杰,2008),《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和创造性运用的思考》(梅荣政,2008年),《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基本原理体系的建构》(梁树发,2007年),《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吴育林,2012年),《从世界观、方法论相统一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张雷声,2012年),《对“整体性”的批判性反思》(叶险明2011年),《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新论》(程恩富主编,2013年)等。。
3.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经典著作研读
研读经典著作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十年来,学科界在总结以往经典著作研读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实需要进一步推进了研读工作。很多教学和科研单位组织了“原著读书会”,相关部门组织经典著作培训班,组织相关人员集中学习。关于研读方法,学界普遍强调整体性研读方法,既要联系历史背景、尊重文本思想,又要站在时代高度和立足当代课题;既有历史延续和积累,又有创新和重构,真实地呈现马克思主义原始思想的当代价值。同时,要摒弃那种极端狭隘和功利的态度,根据研究者的需要随意将个别论点抽象为一般原理,造成误解和误读。关于研读内容,涵盖经典作家绝大部分著作,但最主要的是《资本论》。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带着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实反思,众多学者回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学界不断掀起《资本论》研究热潮,取得了重大成果③主要成果:《对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三维审视》(刘友田,2012年),《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王天义,2013年),《〈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生产方式概念》(赵家祥,2013年),《资本逻辑与时间规划——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仰海峰,2013年),《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什么意义上拒斥人类之“爱”的?———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为例》(聂锦芳,2012年),《恩格斯捍卫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贡献》(田心铭,2012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经典著作的意义和方法》(沙健孙,2013年)等。。
(二)重要原理研究
1.历史唯物主义
近十年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沿着两个向度展开:一是应用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巨大的现实解释力和说服力,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是当前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具体的如群众利益、民生幸福等社会热点到宏观的如社会建设、中国道路等发展问题,都置于唯物史观视野下思考,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力度。二是原理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本身的研究每年也都受到极大关注,学者们以时代发展为背景对诸多具体原理、范畴进行重新解读与审视,或深入挖掘内涵,或结合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赋予其新内涵,对诸如阶级、国家、市民社会、社会形态、公平正义等原理或范畴的时代解读,极大深化和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④主要成果:《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本质和发展形态》(郝立新,2012年)。《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丰子义,2012年),《唯物史观语境中的正义理论之基本特征》(张文喜,2013年),《唯物史观思想两次重要表述比较研究》(安启念,2013年,)《唯物史观原生形态结构新探—〈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王东、吴敏燕,2009年),《历史唯物主义与哲学基本问题——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孙正聿,2010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哲学变革》(侯惠勤,2012年),《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历史规律》(陈先达,2012年)等。。
2.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不是抽象概念,其具体内涵必然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加强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是理论与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十年来的相关研究包括:一是深化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认识,对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进行新的论证和阐释。二是深化科学社会主义变革的现实依据、实现道路的研究,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变革社会、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现实道路必将呈现各依国情、丰富多样的特点。三是深化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现实思考,结合金融危机、“占领华尔街”运动等深入探讨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四是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学界围绕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逻辑起点、基本原则和学科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①主要成果:《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新时期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新进展》(王怀超、牛先锋,2013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赵曜,2013),《“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多维解析》(辛向阳,2010年),《科学社会主义及其理论创新规律研究》(冯景源,2011年),《社会主义:一个总体性认识》(胡乐明,2012年)等。。
3.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直是学界研究争论的重点,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坚持与发展劳动价值论则是研究重点中的重点。近十年来,一方面,学界不断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研究,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进行科学阐释,同时,将马克思的理论中已经包含但没有凸显的观点加以阐发,如科技劳动、管理劳动等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不断创新研究,探讨劳动价值论的适用性和指导性,如对现代社会经济的联合生产中的价值决定问题、劳动过度贬值问题等,如何运用劳动价值论进行解释和解决。此外,学界还针对一些质疑、否定以及所谓“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批驳与回应,针对某些背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逻辑框架来发展或重新解读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以及西方所谓的劳动价值论的“新解释”学派的观点等等进行揭露和澄清②主要成果:《论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杨圣明,2012年),《劳动价值论的坚持与发展问题》(卫兴华,2012年),《劳动与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正和关系研究》(孟捷,2011年),《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变动关系的理论界定及探索》(马艳,2011年)等。。
(三)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科设立十年来,学界相关研究涉及到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方面面,本文仅就学界持续关注的问题列举以下几例。
1.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为十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容概括,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学界普遍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干扰、重塑国民信仰和提升精神境界等,都具有根本意义③主要成果:《必须区分核心价值观与道德生活价值观——如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管见》(韩震,2012年),《论核心价值的社会制度本质》(陈先达,2012年),《富裕、民主、公正、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马俊峰,2011年),《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孙伟平,2011年),《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田心铭,2011年)等。。
2.关于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研究
中国30多年改革和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近些年来,社会阶层分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以及公共资源占有和使用的不均等等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理论界对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持续关注和热烈讨论。基本原理学科界梳理和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的科学涵义,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基本特质,强调其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同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和公共资源分配不公平、不公正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路径、原则、方略等进行了深入探索④主要成果:《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向度及方法论原则》(马俊峰,2010年),《关于社会主义公正原则的几个问题》(罗国杰,2012年),《论马克思的三种正义概念——也谈资本占有剩余价值在什么意义上是不符合(或符合)正义的》(孟捷,2013年),《马克思正义观的三个根本性问题》(段忠桥,2013年),《论马克思历史观视野下的社会正义观》(林剑,2013年)等。。
3.公有制、混合所有制与国有企业问题
如何认识公有制、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以及国有企业性质、效率与发展等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近十年来,学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此进行了分析,对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意义进行了科学论证,对如何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以及如何提高国有经济效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一些质疑、错误观点的实质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来,学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就与之相关的混合所有制的理论基础、政策取向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⑤主要成果:《遵循经济规律做强做优国有企业》(程恩富、胡乐明,2011年),《“两个毫不动摇”的当前价值——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石》(刘国光,2012年),《怎样理解混合所有制》(周新城,2014年),《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与促进共同富裕》(程恩富、张建刚,2013年)等。。
三、当前不足与前景展望
经过十年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当然目前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是学科发展水平与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所处的基础和核心的地位相比还不相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具有的高度和力量相比还不相称,与国家和人民对这个学科所寄予的希望相比差距还很大。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有待于在今后发展中不断得到解决。
(一)加强学科认同,形成学术共同体
尽管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早就存在,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个新设立的学科,还是一个全新学科。当前学科发展的不足,从机构设置看,各学科点依托不同的院系和研究所而设立,硬件搭建起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仅搭建了一个空架子,缺乏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内容。在科研规范上,许多学科点的研究方向和所承担的课题与本学科不相关比例很大,选题不规范,甚至偏离学科的要求。很多学科研究人员仍然是从其原有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出发选题和写作,研究内容事实上被分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之中。在教学规范上,不少单位实际上仍然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门独立课程来教研和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仅是一个形式上的整体,而其内在的统一性却难以体现出来。
上述情况表明,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整体性原则没有得到彻底贯彻,重要的是还没有在教研实践中形成相对稳定和成熟的学术共同体。未来学科发展必须要坚持整体性的原则和视角,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加快学科各项制度的完善,促进学科规范系统形成。明确学科目标是学科建设的前提。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理论研究力度,完善学术研究范式,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的基本信念、基本规则和方法,创造共同的学术语境,形成学术共同体,从根本上促进学科健康发展。
(二)深化整体性研究,增强现实解释力度
理论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点和支撑。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研究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不仅是一个学术性问题,也是一个现实性问题。当前学科理论研究不足表现在: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分部分研究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者受以往专业背景和知识背景的影响,整体性研究成果总体上并不尽如人意。学界在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关系、论证三者何以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等的研究上尚有待突破。另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使命,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从总体看,当前的基本原理研究尚缺少那种熟练驾驭马克思主义原理深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优秀成果,存在着把基本原理当成单纯工具,简单、机械地“嫁接”和“搬用”,提出政策主张的能力不足。
展望学科未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必须要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内国外局势,深入实践发展前沿,感悟时代发展先声,要将学术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上要顶天、下要立地”①陈先达:《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北京日报》2013年4月27日第018版。。一方面,强调原理研究的现实性绝不意味着抛弃学术性,没有理论高度,就没有现实深度;另一方面,关注学术性研究也不是为了单纯建构体系、满足于理论的自足和圆满。脱离时代、没有以当今人类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的巨大变迁为背景,就不会有真正“顶天立地”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升队伍总体素质
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和当务之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的理论素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要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宽阔视野和思想深度。从当前学科研究人员队伍看,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从别的专业上转过来的,各自有各自的专业背景和知识背景,各自从自己的背景出发,缺乏马克思主义原理整体性教学和研究的素养和能力。
培养学科专业人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尽快培养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理论视野宽阔、富有创造力并且能贯通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综合型研究和教学队伍。重点:一方面,要切实提高青年学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为青年学者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另一方面,要努力培养优秀的综合型研究人才,要从教研规范性上强化整体性视野,贯彻整体性原则。当学科教研人员有能力、有实力从整体性视角研究基本原理和现实问题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就会展现一个新的景象。
【责任编辑 曹萌】
B516.5
A
1674-5450(2015)06-0019-05
2015-06-22
张建云,女,辽宁阜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