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经验

2015-04-10于晓娟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物质利益人民出版社调动

于晓娟,刘 鹏

(1.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安徽阜阳236041;2.铜陵学院党委办公室,安徽铜陵244061)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经验

于晓娟1,刘 鹏2

(1.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安徽阜阳236041;2.铜陵学院党委办公室,安徽铜陵244061)

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农民问题,在处理农民问题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一是准确认识到农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农民是我国革命的主力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二是十分关注农民的物质利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维护好、发展好、保护好农民的物质利益;三是积极调动农民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并把此作为党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农民问题;基本经验

自1921年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取得辉煌业绩。在充满艰辛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工农联盟,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民问题,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这为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不仅过去是、而且现在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群体,农民的表现如何,直接关系到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这也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高度重视农民问题、妥善处理农民问题。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农民问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度重视农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正确处理农民问题的必要前提

近代时期,由于受旧社会的压迫和盘剥,中国农民的生活极端困苦,这使得农民具有革命性,能够起来进行革命,如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基于农民阶级的革命性以及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毛泽东就明确提出农民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1926年,毛泽东鲜明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1]37,“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1]38。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高度赞扬了农民运动,认为“农民成就了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事业”[2]18-19,做了国民革命中的许多重要工作。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农民“是现阶段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3]1078,中国的民主主义者如果不依靠广大农民的援助,革命事业将一事无成。准确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积极采取措施调动他们身上蕴涵的革命积极性,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又认识到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建国初期,毛泽东曾经指出,农民是中国的主要人口,过去革命时期也曾依靠农民的支持和帮助才取得胜利,现在“国家的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4]79-80。1956年毛泽东在《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一文中谈到,我们过去打仗主要依靠广大农民,现在,我国有五亿多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党在农民中的工作非常重要”[5]131,同样“要争取和依靠农民”[5]13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同样非常重视农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邓小平高度评价了农民在改革中迸发出来的创造精神。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6]382他进而强调,农村改革中有好多东西,其实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中国共产党把这些发明创造拿出来经过加工和提高,作为全国的向导。江泽民也肯定了新时期农民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贡献,他指出:“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7]117,包括农民问题在内的“三农”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7]119。“始终”一词,说明“三农”问题不是暂时性的问题,而是贯穿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一个基本问题;“全局”一词,反映了“三农”问题不仅关涉到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而且还关系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根本性”一词,体现出“三农”问题不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枝叶问题,而是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7]120,不但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且还关系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思想,要求对农村、农民和农业更多地关注、关心和支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8]112。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后,胡锦涛明确指出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9]。党的十七大,胡锦涛强调,解决“三农”问题,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必须始终把此项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重中之重”思想的提出和深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达到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再次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门阐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问题,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持续重视。

二、关注农民的物质利益是正确处理农民问题的关键

物质利益是人类最基本的利益,也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重要目的。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0]82“暴力仅仅是手段,相反地,经济利益是目的。”[11]131在处理农民问题上,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十分关注农民的物质利益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经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2]467就农民阶级而言,这一时期,农民的物质利益集中体现在土地问题上。获得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是当时广大农民最大的愿望,也是当时农民最重要的物质利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努力解决土地分配不公的问题,通过“打土豪,分田地”以及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维护了农民的物质利益,得到了农民的积极拥护。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阐述了维护和发展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956年,针对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这种“把农民挖得很苦”的做法,毛泽东进行了尖锐批评。他认为前苏联的这种行为是“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5]30,他强调:“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5]30。同一时期周恩来也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经济的惟一目的,就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13]143,“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是我们的经常性和根本性任务”[13]144。陈云指出:“我们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14]34。张闻天不仅指出“物质利益对群众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15]524,还解释了物质利益和思想教育的关系。他指出如果对人民“只进行思想教育,而不给物质利益,思想教育就没有具体内容,就成为‘买空卖空’了”[15]525。需要指出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尽管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认识到要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在“大跃进”时期和人民公社时期,农民的物质利益曾经受到很大侵害,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的发展。这也从反面凸显出维护农民物质利益的重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果断停止了人民公社时期一些侵害农民物质利益的做法,在政治上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切实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这一时期我国农民的经济收入迅猛增加,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也多次提出要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他强调,绝对不能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而要采取坚决措施,切实保护,“要坚决停止超出国家规定以外的一切集资、摊派和收费”[16]。农民的物质利益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需求,在新时期,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最主要的就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江泽民指出:“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17]216,“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17]441。他认为,全国实现小康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实现小康,关键是要增加农民收入。”[17]441-442十六大之后,胡锦涛也强调要提高农民的物质利益,要求采取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党的十八大,提出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这对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农民收入迅速增加。从2006年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9%。2010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91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超过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2011年和2012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实现快速增长,增速超过10%。

十八大之后,党中央也多次指出要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今后要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会议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

三、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党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

农业、农村、农民三者具有内在关系,农民是农业生产者,也是农村的主要居住者,处理农民问题,需要党根据实际制定农村政策,而调动农民积极性是党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另一方面,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也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民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主要体现在革命和建设两个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指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是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在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农民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农民从事实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为农民谋利益的党,因而支持党、支持红军,这为红色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普遍实行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解放战争也得到广大农民群众在人力和物力上的巨大支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强调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他指出:群众中蕴藏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我们应当爱惜农民和干部的任何一点微小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而不应当去挫折它”[4]434。但是应当指出,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期和人民公社时期,由于急于求成的心理和“左”倾错误的危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曾一度受到严重伤害,农业生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农民的温饱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指出:“我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6]213对于如何调动农民积极性,邓小平也多次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指出:调动农民积极性,要“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6]117,采取按劳分配的政策;进行经济改革,对内搞活,“对内搞活,也是对内开放,通过开放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6]134;靠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要使农民重视农业,生产粮食有利可图”[18]1191;通过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6]338,“我们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因为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6]243。实践中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尊重了农民的首创精神,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农民的伟大创造,并推动农村改革。这增强了农村发展的活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我国农村和农业生产迅猛发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思想,多次强调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1992年12月25日,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的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时的讲话中强调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19]263。1993年4月1日他在一次讲话中指出调动农民积极性对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他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之所以发生巨大变化,就是因为最大限度地把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出来了[16]。1998年9月25日,江泽民在安徽省考察工作时,提出“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思想,并指出“农民的积极性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17]209。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农民积极性高涨的时期,也是农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一旦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我国农业就会停滞甚至萎缩。因而,“在农村开展任何一项工作,实行任何一项政策,都必须首先考虑,是有利于调动还是挫伤农民的积极性”[17]210。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这一时期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大力减轻农民负担,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同样非常重视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2003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把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20]944。胡锦涛指出要尤其“保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8]117。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一时期党和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规模增加“三农”财政投入,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结束了中国自古以来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建立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在农村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过试点正在农村加快推进……这些政策和措施维护了农民的物质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社会的较快发展。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农村民生有大改善,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迎来又一个“黄金期”。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同年12月,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又强调,“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能动摇、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不能减弱、农村改革发展的步伐不能放慢。会议明确要求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这既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包括农民问题在内的“三农”问题一以贯之的重视,也为下一步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处理农民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随着中央的重视,中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农业农村投入的持续加大,一些制约、限制农民的不合理的问题必将得到进一步解决,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农业和农村的生产力必将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从而最终消除城乡工农差别,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工农权利均等化,让农民过上更加富裕、更加有尊严的小康生活。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9]胡锦涛.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人民日报,2006-02-15(1).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1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4]陈云.陈云文选(1956—1985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5]张闻天.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6]江泽民.当前的经济工作[N].人民日报,1993-06-02(1).

[1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8]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0]新华月报.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Research on the Basic Experience of Farm Problem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YU Xiao-juan1,LIU Peng2
(1.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Fuyang Normal University,Fuyang 236041; 2.Party Affairs Office,Tongling University,Tongling 244061,Anhui,China)

The farmers is a fundamental problem in our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ay attention to the farmers since its founding and accumulated a wealth of experience in dealing with the issue of farmers:first,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know accurately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farmers in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China,point the main force of the farmers in our revolution and the mainly rely on force in our modernization;second,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material interests of the farmers and defend and evolve and protect well to the material interests of the farmers in our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and the practice reforms;third,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uster actively the enthusiasm of the farmers in our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is as the primary party to develop rural policy.

CPC;farm problems;basic experience

D26

A

1007-5348(2015)03-0097-05

(责任编辑:宁原)

2014-12-16

安徽省人文社科基地研究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文化适应问题研究”(SK2013B360),阜阳师范学院教研项目“体验式教学在高校‘社会学概论’课中的教学实践研究”(2013JYXM35)

于晓娟(1980-),女,安徽临泉人,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农问题。

猜你喜欢

物质利益人民出版社调动
调动多方资源 加快成果转化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调动感官,描绘多彩的世界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原则
抉择
人民出版社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与物质利益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