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期刊视野下的“仁化暴动”、“红军过境仁化”

2015-04-10高中华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仁化宜章仁化县

高中华,李 彤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北京100091)

民国期刊视野下的“仁化暴动”、“红军过境仁化”

高中华,李 彤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北京100091)

关于仁化暴动、中央红军过境仁化,国共两党及民国期刊都有相关记载,通过分析不同史料,不仅可以展现党史事件的复杂演变,而且可进一步深化对这两次事件过程中国共两党在军事及政治较量方面的认识。

民国期刊;仁化暴动;红军过境仁化

近年来,中共地方党史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不仅包括理论研究的深化,也包括研究领域的拓展,从而推动了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值得关注的是,在学术研究的史料运用上,不仅使用中共方面的资料,也使用了不少中华民国期刊刊载的史料,将民国期刊资料更多运用于中共党史研究,可从多个视角来关注党史事件,以进一步推动地方党史研究的深化。以“仁化暴动”、“中央红军长征过境仁化”的研究而言,民国期刊刊载的一些史料,就为从其他侧面了解“仁化暴动”、“红军过境仁化”提供了新的视野。

1928年2月的《通问报》上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外新闻:粤省北江共党暴动:攻陷宜章坪石仁化等县,新街站破获共党机关》的报道,《通问报》是一份基督教家庭新闻报纸,由长老会于1902年创刊。具体内容摘录如下:

十九日广州通信,近日北江共党骚扰异常严重,自五日官军克复坪石后,未几坪石又为共军王楷部攻陷。查王楷一股声势颇大,系叶贺余部,曾一度投归第十六军,讵范军其他各部转为王氏所运动,日前韶州范军之变,即系王氏所主动。范石生部经此一变后,所存仅二团,其余悉随王楷而去,王部一时骤多数千人,且联合北江之农工军,势益滋蔓。现在湘粤交界等处如郴州、宜章、坪石、仁化一带,皆在共军势力之下。刻王楷在郴州设立苏维埃人民委员会,王委员长,日复遣赤军数千人,攻陷宜章。宜章防军许克祥部被击溃,纷纷退却。赤军入宜章,实行该党主义,大商店均被没收,地痞流氓复趁火打劫,难民倒逼者以数千计。[1]

显然,这里的1928年的暴动就是仁化暴动。2月10日中共仁化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通过了《仁化县革命委员会政纲》和《暴动宣言》。这里言及的“王楷“就是朱德。在南昌暴动部队转移过程中,10月底,朱德、陈毅等把所率领的部队编为一个纵队,采用了“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的番号,朱德化名王楷,为司令员。文中称朱德一部本属贺龙、叶挺余部,指的是南昌暴动部队的一支。报纸把朱德所部称之为“共军”,此时距1927年8月1日的南昌暴动已近半年。报纸称朱德所部“投归第十六军”即国民革命军范石生部。当时,“第十六军军长范石生部驻防广东韶关市、湖南省汝城县一带,派韦伯萃(共产党员)来和朱德联系,希望合作。”[2]3当时起义军物资和装备供应已十分困难,经党组织商议决定与范石生合作。12月上旬,朱德率部抵达仁化,和中共广东北江特委取得联系,朱德被任命为北江特委委员。

1928年1月,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发现朱德所部隐藏在范石生军内,即要范石生逮捕朱德,解除其武装。范石生通知朱德撤离,并赠送几万银元。同时,范石生所部三四百名官兵也脱离范石生部随朱德北上。所以,报纸上称“范石生部经此一变后,所存仅二团,其余悉随王楷而去,王部一时骤多数千人。”朱德所部抵达仁化时,发现国民党35军正赶来截其去路,遂转而北向湖南,在宜章县发动了宜章暴动,暴动成功后,朱德所部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并改用真名朱德。在宜章起义影响下,湘南各地工农群众也纷纷起义。该报纸由此称“且联合北江之农工军,势益滋蔓。”1月下旬,朱德率部取得了坪石战役的胜利,接着率部重占宜章,“日复遣赤军数千人,攻陷宜章,宜章防军许克祥部被击溃,纷纷退却”,“赤军入宜章,实行该党主义,大商店均被没收,地痞流氓复趁火打劫,难民倒逼者以数千计。”

2月3日,朱德率部进驻郴州。在工农革命军的影响下,“湘粤交界等处如郴州、宜章、坪石、仁化一带,皆在共军势力之下,王楷在郴州设立苏维埃人民委员会,王任委员长”,当时在郴州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以及各区、乡苏维埃政府和农会组织,领导农民开展斗争。不久,桂阳、安仁等11个县的大部分地区也起义,有的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有的成立了独立团或警卫团。3月中旬成立了湘南苏维埃政府。

1928年2月13日,第八独立团连长谭常亚奉命率领30名士兵攻占仁化县城,后来遭受国民党军队围攻被迫退出。这在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李立三代表广东省委给中共的《报告》中有所提及:“北江方面,朱德部队始终未到仁化,来回于宜章、坪石一带,北江特委因交通断绝,无法与之发生关系。仁化农民曾攻陷县城一次,因遭范军两团压迫,仅三日即退出,现在已成立苏维埃者,仍仅五区、一区。”[3]

这家基督教报纸刊载的有关仁化暴动的史实,虽然在次序上前后有误,但基本上记载了事情的大致过程,从中反映了国民革命军对朱德所部行军情况,大致是清楚的。

1934年10月的《中央周报》第336期刊载一文:《剿匪近讯:南路军攻克城口仁化无匪纵》,该文记录了国民党围追中央红军的过程。

“据香港四日电:匪主力万余二日再犯上犹属之铅厂稳下一带,与□□□师战竟日不支,向聂都山溃退,入湘匪先队数千,二日犯仁化边之长江墟城口,经□□□团击退。又六日电:韶六日电,陈汉光旅五日攻克城口,同时围长江墟匪亦退,仁化县境已无匪纵。又七日电:城口匪退后,仍徘徊于汝城怀化边境,长江墟匪则退某地集中,另有企图。又电:韶阳电,五日晨匪二万余窜至城口湖溪,旋被击退。五日晚匪部续来,六日到达离仁化二十里地方,与□□部激战中,另有两股窜至良田九峰,战甚烈,北路副指挥罗卓英七日由汕抵港,侯轮赴沪回赣。另电:匪后队六日续到,距仁化二十里与我战,另二股窜廊田九峰,韶来客谈,五日晚匪一股抵九峰,战一昼夜。乐昌电:九峰六日晚发现伪七军团董季堂部,数次冲锋,均被防军李汉魂部击退。长沙六日电:犯汝城之匪,经□□□击溃,向粤边仁化移窜,粤军正堵截中。九日港电:李汉魂电,犯坪石匪八日晨被击退。[4]

显然,这是一份国民党谎报战绩的消息,其中多处史实存有讹误。事实上,1934年10月31日至11月9日中央红军在仁化县境内行军作战前后10天。11月2日,中央红军二师六团在团长朱水秋、代政委王集成率领下占领了城口[5]。这份报道稿记载了当时红军长征过境仁化、汝城一带的激烈战斗情况。国民党的第二道封锁线布置在湖南汝城和广东的城口之间。当时,守卫汝城的只有湘军的陶广部和粤军的李汉魂、叶肇部。红军主力部队尚能集中,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在国民党未弄清红军意图之前尽快穿过第二道封锁线。10月30日军委纵队移驻新溪圩,次日又到密溪。此时,围绕红军的去向,国民党内部认识上存在分歧,负责堵截任务的粤军派其主力余汉谋、李汉魂、陈汉光等部沿仁化、乐昌、坪石一带布防。同时,中革军委在行军方向上也多有分歧,毛泽东在仁化的城口圩曾提出红军不要过粤汉铁路,不要取宜章、临武,而应该向北到水口山。当时,毛泽东的这一正确建议并没有被中央采纳。为此,中央红军付出了很大的牺牲代价。

国民党报纸《中央周报》及基督教杂志《通问报》关于仁化暴动、中央红军过境仁化的记载,多有讹误,甚至有混淆视听之深意,既与当时的战争环境有关,也与其媒体导向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媒体当时虽报道了不少红军的情况,但并不为中国共产党所知悉。时至今日,重新审视这些民国期刊史料,对于以上专题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1]中外新闻:粤省北江共党暴动:攻陷宜章坪石仁化等县,新街站破获共党机关[N].通问报,1928-02-日期不详(1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6.

[3]中共仁化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广东省委给中央的报告[M]//仁化党史研究资料选编.仁化:1997:117.

[4]剿匪近讯:南路军攻克城口仁化无匪纵[N].中央周报,1934-10-日期不详(13).

[5]仁化县史志办公室.中国共产党仁化县地方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105.

Study on Red Army“Renhua Uprising”and“Crossing Renhu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ournals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GAO Zhong-hua,LI Tong
(Party History Research Center,Party S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Beingjing 100091,China)

About the Renhua Uprising and the crossing of Renhua of the central Red Army,the two parties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and periodical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ve related records,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data,not only can show the complicated evolution of the history events,and also can further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struggle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Journals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Renhua Uprising;Crossing Renhua

K263

A

1007-5348(2015)03-0007-03

(责任编辑:古语)

2015-01-20

高中华(1972-),男,山东荷泽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仁化宜章仁化县
仁化县千亩新品种玉米进入采收期
宜章年关暴动
神眼
神眼
湘南起义朱德“智取宜章”是否赴宴考辨
广东仁化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南岭重点生态功能区主导产业选择
仁化
仁化掠影
好样的仁化 也应“高看”和“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