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海明威的自恋心理在其作品上的投射

2015-04-10吴崇文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亨利海明威自卑

李 澜,吴崇文

(1.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2.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试论海明威的自恋心理在其作品上的投射

李 澜1,吴崇文2

(1.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2.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弗洛伊德、弗洛姆等心理学家早已阐释了心理学和文学之间的合乎逻辑的联系,海明威的文本,表现了明显的自恋心理,通过对其自恋心理的揭示,有助于对作品中人物形象、情节设定的理解。

海明威;自恋;文本;自卑情结

自恋(narcissism)一词源于希腊神话。相传,美少年那喀索斯(Narcissus)因爱恋自己的容貌,终日凝望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无法自拔,最后憔悴而死,化作水仙花伫立水边。而作为心理学术语的自恋则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1914年厘定,他在《论自恋》中将自恋定义为:“个体像对待对象一样的对待自体的一种态度。自恋者自我欣赏、自我抚摸、自我玩弄,直至获得彻底的满足。”[1]心理学和文学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对宇宙间人类自身存在的感悟与追问,人类的文学活动可以被看作一种心理现象,因而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必然存在。”[2]因此,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作家心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一种可行性的研究方法。

海明威的大部分小说,不论主人公的结局如何,都在试图向人们展现主人公勇敢从容、在重压之下依然保留优雅风度的顽强形象。主流评论也将海明威定性为一位硬汉作家,然而鲜有人关注到他掩藏在强势外表下的自恋心理及其自恋心理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海明威的自卑与自恋

海明威的自恋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他不为人知的自卑情结转化来的。自卑和自恋是同源的,自卑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恋,“自恋者也是自卑者,对于自卑者或自恋者来说,他们的心灵很难在常态的平静中,而总是像一个钟摆,摇晃在自卑与自恋两个极点之间。”[2]纵观海明威的一生,在人生的关键路口——无论是选择职业,还是婚姻,或是自杀,海明威都显现出了强烈的自卑与自恋相交织的情绪。

海明威出生在一个看似幸福安稳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受人尊敬的医生,母亲是热爱艺术的音乐家,父母把他栽培成了一个体格健壮、热衷文学、擅长运动、精通大提琴的优秀人才,然而,由于从父母那里接受的是两种相抵触的教育,父母关系的紧张又使家庭缺乏温馨的氛围,海明威的内心深处涌动着恐惧与不安。“为了逃避这种不愉快和痛苦,海明威童年时曾离家出走过,成名后也既不情愿回家,又不情愿多谈自己的父母,其自传性作品中的主人公对家庭生活也总是表现得十分冷漠。”[3]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曾经把儿童成长比作树苗的生长:一丛树木种植在一起,如有一株长得较快,因其吸收营养和遮蔽阳光,身边其他各株的成长就会受到阻碍。家庭的发展也是如此:如果父母在家中过于有掌控力、非常出色,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能力无法与父母的成就相匹敌,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海明威的父母是公认的成功人士,都很强势,这让年幼的他常常无所适从。一边,父亲带海明威做各种户外运动,试图增强他的男子汉气概;另一边,母亲喜欢把他打扮成小女孩,让他没完没了地练琴。父亲一心想让儿子接自己的班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而母亲想把海明威培养成一个大提琴演奏家。这种教育上的拉扯与争夺让海明威左右为难,最后他既没有达到父亲的意愿也没有延续母亲的梦想,而是叛逆地成为一名作家。这种逃避性的人生抉择实际上是对他自卑的补偿。因为在医术和艺术上难以与自己的父母等量齐观,更重要的是,父母对海明威长期的控制和压抑使他产生了持久的逆反心理,作为对父母教育的无声反抗,海明威坚决放弃了父母为他规划好的人生道路,选择了文学。文学世界对于海明威来说是自在安全的,在文学创作中他才能得到儿时盼望已久的安宁平静,也才能使自己充满力量以期与父母的强大相抗衡。

在男女关系上,海明威结过四次婚,有多个情人。生命中多位女性的陪伴让海明威看上去像是一个在爱情中游走自在、放荡不羁的浪子,而实际上他对女人有着深深的恐惧与憎恨,这从他的几部主要作品中男主人公的伴侣不是早死就是遭遇不测可以看出,与女性维持良好的关系对海明威来说远非表面那样轻松随意。一战时海明威在意大利受伤,疗养期间他结识了一位年纪比他大的美国护士,这是海明威的初恋,然而付出感情后,这个护士却嫁给了他人,这让他难以接受,觉得被人玩弄了。初恋经历深深地影响了海明威后来的爱情和婚姻,他的第一个妻子海德莉比他大八岁,第二任妻子也比他大四岁。并且为了避免再度被女人伤害,海明威后来在情感关系上始终不肯彻底付出。他的每次离婚都紧跟着下一次结婚,甚至在和第二任妻子离婚后不到二十天就同第三任妻子结合。海明威自私敏感,第一任妻子海德莉将他与宝琳的情人关系抖出来后,海明威十分生气,认为她不该将他的秘密和私生活公诸于众,全然没有考虑过妻子的感受。如历史重演一般,第二任妻子宝琳也不得不“忍受了数年海明威的多疑情绪和他与简·梅森的风流韵事”[4]。在每一段婚姻中,海明威都是只爱自己。绝情与潇洒的背后,是海明威害怕被别人伤害而选择先伤害别人的自卑心理在作祟。“稳定的家庭生活会因为琐碎和平庸磨蚀艺术家的才华,激情消褪意味着创作力的衰弱,所以艺术家们总是希望生活充满波澜和戏剧性。”[2]这大概也是海明威不安于现状、多次离婚的原因之一。写作永远是海明威最伟大最专一的爱。相比之下,女人只是他生活中锦上添花的一花,是他过于完美的自恋性想像,要为他的创作服务。“他们对婚姻恐惧,而心灵能量的充沛又使他们反复坠入爱河,这使他们生活充满动荡,但同时,恋爱的激情又转化为不竭的创作力,使其创作出璀璨的篇章。”[2]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位于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开枪自杀,用自己生前最喜爱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此之前,海明威已经有相当长时间精神状况不好,两次试图自杀被制止。作为一个生存强者,海明威对尼采的超人哲学十分赞同,“死得正当其时”也许是一个人能给生命画上的最圆满的句号。在海明威的所有作品中,他都谈到过死亡,描写了各式死亡事件。生前他曾跟朋友说到,对死一点也不在乎,人人都欠上帝一条命,死是早晚的事。多次在战争和事故中出生入死,让海明威比常人更有接近死亡的机会,一到情绪低落时,自杀总是萦绕在他心头。弗洛姆曾经谈到:“如果自恋者成功地说服别人尊敬他,他就欢天喜地,精神抖擞。在他不能取信于人时,如果他的自恋受挫,那他要么像泄了气的气球而萎靡不振,要么满腔愤怒、大发雷霆。”[5]695可见,自恋者执着于维持自己的完美形象,一旦这样的美好形象无法保持,或是现实无法满足其幻想,自恋者就容易感到空虚失落,从而很可能走向疯癫和自杀。艺术世界是完美主义者逃避现实的乌托邦,他们寄希望于在艺术世界里实现现实中无法完成的梦想,并渐渐对这个虚构的世界信以为真。当现实给他们以沉重打击、这个虚构世界轰然坍塌后,艺术家就会难以承受,走向毁灭自己的极端。海明威用《老人与海》还击了世人认为他才华耗尽的言论,可是藉此获得诺贝尔奖后,他的写作又一直在走下坡路,自那之后再也没发表过什么重要的作品。反复的精神病情和定期电疗让他神情恍惚,年迈体弱带来的病痛和不适让他丧失信心,曾经高傲伟岸的自己变得无能为力,让海明威很是辛酸。《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或许就是海明威理想的自己,“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6]204为了不被打败,不至于面临失去尊严的尴尬境地,海明威选择了毁灭自己,以保留自己在公众心中的英雄形象。比起死,他更不愿意将碌碌无为才华耗尽的形象留给世界,这是高度自恋造成的后果。

二、海明威自恋心理在其作品上的投射

弗洛伊德在1908年发表的《作家与白日梦》中把创作中的作家比作玩耍中的孩子。“他创造的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但又把它当作真实世界对待。这就是说,他向这个世界注入了大量的真实感情。”[7]作家的情绪、情感、心理状况都会在作品中得到体现,并且这种心理与情感推动作家写就作品。“由于自恋能量的充盈而使力比多溢出的情况产生了白日梦倾向,白日梦具有游戏与幻想的性质,它成了作者的创作驱动力。”[2]有自恋心理的海明威在这种白日梦倾向的驱动下创作出了很多优秀作品。自恋者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谈论自己,总希望成为他人注意的焦点,所以海明威的每一个作品几乎都在讲述自己的生活,是拔高了的自传。他作品的主人公清一色是男性,看似在写别人,实则在写自己,男主人公都是他自身经历的投射,是用来传达他的想法的。弗洛姆说过:“许多艺术家和富有创造性的作家、音乐指挥家、舞蹈家和政治家均是十分自恋的。他们的自恋并不影响他们的艺术,相反却常常对他们有所帮助,他们必须表达他们的主观感受,他们的主观性对他们的活动越重要,他们完成得就越好。”[5]689海明威把自恋发挥到了极致,他笔下诞生了一个个令人叹服的英雄,一部部名垂千古的作品。参加一战后,他塑造了《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巴恩斯和《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参加二战后他《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乔丹;多次捕鱼经历让他塑迼了《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实际上这些男主人公就是他本人经历和精神的缩影。而海明威的自恋心理也在作为他自身缩影的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彰显:第一,主人公都有异乎常人的英雄特质;第二,主人公有别人来崇拜或爱慕;第三,主人公身边的人都很黯淡,难以与其竞争。这三点在海明威三部重要代表作《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中表现得非常突出。这很大程度上是海明威为了摆脱自卑带来的困扰而行使的策略,“将自己想像成人中豪杰,如‘救世主、命运的支配者、先知、伟大的施与者、人类的造福者’,通过歪曲自我,搞‘自我崇拜、魅力训练’来驾御生活,获得平衡。”[8]

《永别了,武器》基于海明威的一战经历。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源自参加一战的海明威;女主人公凯瑟琳·巴克莱源自海明威在米兰养伤期间照顾他的护士艾格尼丝。其中被炮弹炸伤、送医疗养、获得勋章、伴侣难产等情节都是海明威的亲身经历。亨利在救护车队伍中很有领袖精神,周围的救护车司机都是一口一个“中尉”地喊他,很多事情都征询他的意见。亨利总是用命令的语气对周围的人说话,比如在撤离前线的路上,当车子陷入泥泞无法开动时,亨利反复地对周围的人发出“我命令你们去砍树枝”、“我命令你们站住”等指令。撤退途中他们被宪兵抓住,当别人被宪兵枪决时,亨利却能成功逃脱,不被杀死。不仅能自救,在逃亡途中还有别人来帮助亨利,比如和凯瑟琳在米兰居住期间酒保来通风报信,敦促他们转移;被炮弹炸伤后,身边的战友当场身亡而亨利却能在医术高明的医生手中死里逃生。“这种不会受到伤害的特征很有启迪性,透过它我仿佛能够迅速地认出那位威严的自我陛下,那位在每一个白日梦和每一个故事中都出现的英雄。”[9]亨利有深爱他的女友凯瑟琳,有当他为最好朋友和战友的雷那蒂,有对他尊敬听从的司机同事们。尤其是女友凯瑟琳,爱他爱到失去自我的程度,她说:“哪里还有什么我。我就是你。别再分出一个独立的我。”“你知道我不爱任何人,只爱你。”“我的一切都属于你。”[10],全然是一个痴情女子。但是亨利开始这段爱情时只是想玩玩,觉得比逛窑子好而已;凯瑟琳难产的紧张时刻,他甚至因为自己饿了而出去吃了两次饭。其忽视他人、以自我为中心的程度可见一斑。小说约有二十个角色,但是除了亨利,他们都是配角,难以给人留下印象。大多数角色要么是缺乏细节刻画的救护队司机,要么是同亨利没有可比性的女性护士,亨利成了绝对主角。

在《丧钟为谁而鸣》里,乔丹一个人肩负着炸桥任务,山中的游击队成员都是他的帮手,为了佐助他炸桥而存在。海明威用大段的内心独白和细致的动作描写将乔丹的形象刻画得非常丰满,小说紧紧围绕着他的行动展开。他将乔丹塑造成一个心怀天下的有志青年,有“为全世界被压迫的人们鞠躬尽瘁的感情”[11],为了反抗暴政、为新世界而斗争不惜牺牲自己。除了游击队成员安塞尔莫、聋子等人对乔丹的无限支持和服从,乔丹还有爱人的倾慕。小说除比拉尔外惟一一个女性角色——玛丽亚,第一次见到他就对他有好感,短短三天之内就爱他爱到完全付出自己,言听计从。同《永别了,武器》如出一辙,小说中最美丽善良的女性总是轻易地爱上男主人公,并且爱得死去活来,无比痴情。因为“自恋型话语中英雄或主人公身边必然存在至少一个崇拜者,而且往往是崇拜到没有自我、没有头脑那种,因为一个人要维持自恋就需要不断获得别人的爱慕和忠诚,来肯定其对自我的虚幻评估。”[8]自恋的海明威,不会让真正平等的爱情出现在作品里,除了爱人要仰慕主人公,主人公周围的所有人都应当是他的崇拜者。

《老人与海》更是海明威自恋的巅峰之作。小说专注刻画老人圣地亚哥,惟一另外费了一点笔墨的就是崇拜、仰慕圣地亚哥的男孩马诺林。在这部小说中,虽然没有女性爱慕老人,但是男孩马诺林对老人的无比忠诚和崇拜已足以衬托出老人形象的高大。男孩为老人送饭、准备鱼饵、缠着老人讲棒球赛,即使旁人都不看好,男孩依然义无反顾地要陪老人出海,相信他能捕到大鱼。老人历尽艰险回来后,男孩第一个过去关心他,看到老人疲惫的样子,他心疼地掩面大哭。对老人,男孩不吝夸赞,“好渔夫很多,还有些很了不起的。不过顶呱呱的只有你。”[6]154对他们一起经历的事,男孩铭记在心:“打从我们头一回一起出海时起,什么事儿我都记得清清楚楚。”[6]145作品中,老人孤军奋战,没有可与之匹敌的同伴或竞争对手,与大自然和大马林鱼搏斗,让人们无法联想到真实世界中有同样竞争力的人,只能将视线聚焦在老人身上。老人拥有坚强的意志,自信又好胜,“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显得喜洋洋而不服输。”[6]143圣地亚哥自己也说:“我是个不同寻常的老头儿”[6]147,当强健的大马林鱼拖着小船让老人无能为力时,老人并未屈服,而是念道:“我要跟你奉陪到死”,“它能熬多久,我也能熬多久。”[6]172小说还讲述了老人在卡萨布兰卡一家酒店同码头上力气最大的人比手劲的故事,他坚持了一天一夜,紧盯着对方的眼睛,指甲缝里都渗出了血,最终一点点把对方的手扳到桌上,因此被人们叫做冠军圣地亚哥。这些直白的对老人英雄特质的描写正是海明威自恋心理的投射。

三、结语

自恋心理衍生出艺术家的敏感、孤独、自省等特质,对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自恋和自卑作为同源的性格特质,深深地影响了海明威作品的构思和人物的塑造。

[1]车文博.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M].贺岭峰,张爱卿,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121.

[2]缪丽芳.文艺创作中的自恋心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3]侯晓艳,李华.海明威的幸与不幸——论家庭教育对海明威的影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8):21-23.

[4]Linda Wagner-Martin.Ernest Hemingway[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129.

[5]黄颂杰.弗洛姆著作精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6]海明威.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7]王嘉陵,陈基发.弗洛伊德文集·诗人与白日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295.

[8]戚涛.找寻话语的坐标——一种复杂性文学话语理论[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

[9]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5.

[10]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林疑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19.

[11]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M].程中瑞,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591.

On Hemingway’s Narcissistic Psychology Projected in His Works

LI Lan1,WU Chong-wen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Guangxi; 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Anhui,China)

Freud,Fromm and other psychologists have already explained the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psychology and literature,Hemingway's text,showing obvious narcissism psychology,by revealing its narcissistic psychology help for works characters,plot set understanding.

Hemingway;narcissism;text;inferiority complex

I207

A

1007-5348(2015)03-0043-04

(责任编辑:王焰安)

2014-12-08

李澜(1990-),女,安徽太和人,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化与文学。

猜你喜欢

亨利海明威自卑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找找看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大公鸡亨利
找找看
海明威的那些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