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以蚌埠市5所高校为例

2015-04-10陈保玲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视阈政治思想

陈保玲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以蚌埠市5所高校为例

陈保玲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学习、生活上的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准则的选择。分析了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和负面影响,通过对蚌埠市5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提出从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技能、提升大学生的素养、构建新媒体互动平台、健全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四个方面的应对策略,以期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新媒体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策略

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运用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跟上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步伐。新媒体包括手机媒介、网络、数字电视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工作路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正确运用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对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蚌埠学院、安徽电子信息技术学院、蚌埠市美术高等专科学校5所高校大学生新媒体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回收873份,其中有效问卷832份,占83.2%。调查对象涵盖大学四个年级,其中男生46%,女生54%,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发现:首先,大学生中运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已非常广泛。85.2%的大学生同时拥有手机和电脑,10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89%的学生每天都浏览网页,95%的学生经常用手机上网。

其次,新媒体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35.4%的学生经常玩游戏,21.3%的学生经常随意从网络上摘抄甚至直接粘贴网络内容以应付老师的作业。89.7%的学生认为新媒体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消费方式,89.2%的学生认为新媒体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念。

大学生在思想、道德、观念方面受网络媒体的影响较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长时间流连于新媒体的虚拟空间。调查发现,大学生每天上网1小时以上的占91.6%,上网3小时以上的占63.4%,新媒体空间和新媒体使用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可见,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新媒体技术已成为必然选择。

1 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运用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具有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思想政治学习的高效性等诸多新特点。

1.1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多采用课堂讲授方式,传授者需要积极备课,大学生也需要在限制的场所和时间内接受教育,教育教学成效不太理想。新媒体时代,教育者可以采用优质视频公开课、看电影、大讨论、网上作业、聊天谈心等多种教育方法,新媒体传播知识不受时空的限制[1]。新媒体多样性的教育方式,不仅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速度和效率,而且多样性的多媒体信息形态让教学生动有趣,学生容易理解,教学成效显著提高。

1.2 思想政治信息传播的便捷性

采用课堂讲座、座谈会等形式的信息传播速度较慢,不能及时、便捷地传播新的思想政治信息。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是新媒体的一个显著特征,新的思想政治信息可以通过专题网站、QQ、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发布,学生也能够方便地接收到信息,这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本次调查显示,高校中通过QQ发布工作信息的已经占到76%,高校辅导员开通微博、博客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达到94%。

1.3 思想政治学习的高效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学生不敢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学生的心理防备意识很强,互相交流的主观能动性较差。新媒体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供一个虚拟且平等的环境,能调动起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同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够进行深入的探讨,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发表意见和寻找交流对象。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认知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者,本次调查显示,学生通过辅导员的微博、博客、微信等与老师经常互动的占到76%,“互粉”成为常态,思想政治教育正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从而推动了思想政治学习的高效性。

2 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阅历浅、探求欲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干扰,对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另外,新媒体具有隐蔽性和自由性,可能引起大学生良知的缺失和言行的放纵,甚至认为自己的网络言行不受法律和道德的限制,甚至导致道德观念的沦丧和法律意识的淡化[2]。因此,新媒体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1 网络信息多元性可能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由于新媒体信息来源广泛且多元化,互联网虚拟性的特征使网络信息存在虚假等不良信息,大学生追求刺激、猎奇心理较强,因此,新媒体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笔者对蚌埠市5所高校的调查问卷显示:74%的大学生在聊天时撒过谎,18%的学生经常撒谎,11%的学生在网络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欺骗,包括支付宝诈骗等。由于大学生普遍具有社会阅历不丰富,心理不够成熟,人格不完善等特点,很容易受到一些网站传播的不良意识形态和有害的文化思想的影响,易偏离正确的价值观甚至走向极端,出现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和金钱崇拜思想。特别是国外的一些极端思想,可能使大学生远离国内优秀的文化传统,甚至走向歧途,这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2.2 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可能影响大学生正确的行为选择

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虚拟性和隐秘性使得新媒体环境呈现出信息庞大、监管较难的特点,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和行为选择。例如,大学生极易产生叛逆心理,遇到挫折容易通过虚拟网络发泄情绪;对于庞大繁杂的网络信息难以正确甄别利用;部分大学生深陷网络游戏、网络小说中,专业学习兴趣不高;学生上课离不开手机,出现“手机控”“低头族”等现象。

通过蚌埠5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发现,85.3%的学生表示上网学习时会被其他信息干扰而影响学习效率,87.6%的学生偶尔或经常将较多的时间放在玩游戏或看电影上,46.2%的学生很赞成新媒体造成了虚假和不良信息的泛滥。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在监管不到位的新媒体空间里,大学生的行为选择易出现偏差,自我约束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 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3]。笔者对蚌埠市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通过手机上网的大学生群体庞大,接近100%,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

针对新媒体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与负面影响,教育工作者既要把握机遇,积极运用新媒体带来的有利优势,同时又要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负面影响,从提高自身运用多媒体的技能、提高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构建新媒体平台和健全新媒体信息监管四方面进行策略分析。

3.1 提高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的技能

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模式,学习和培养运用新媒体工具的能力,正确认识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功能,包括微信、人人网、微博、QQ、论坛等。熟悉不同的新媒体种类和网络使用行为规范,主动与大学生建立沟通,了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现状和想法,从而进行正面引导[4]。教育工作者需要投入到新媒体的研究中,将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结合,提升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能。

3.2 构建网络新媒体平台

目前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导致吸引力不足,教育效果不佳的结果,因此急需加强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校园网络建设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吸引力。如增设网络视频栏目,通过视频报道、微电影等新颖的方式提升思想教育的效果。二是创建校园论坛,如“安财部落”“同舟共济”“安财精灵”等让大学生自由参与,发表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见解。三是充分利用好各类社交平台,例如人人网、QQ空间、微信、微博等,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增进师生的感情,提高教育的效果。

3.3 提升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素养

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提升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新媒体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这需要社会、家庭、高校和学生自身的紧密配合。高校应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课程,目前安徽大学、南京大学等已经面向全校开展了新媒体教育课程。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和研讨会,让大学生感受新媒体素养的魅力。大学生须增强自我教育意识,客观认识并正确把握新媒体使用的“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学习,勇于接收新事物,不断增长新媒体使用技能。大学生应更好地利用媒介学习知识,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辨别和批判能力,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有效利用媒介促进自身健康全面成长。

3.4 健全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

新媒体的监管机制应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政府和高校应加强对新媒体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尤其是高校更应该将新媒体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应该掌握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广泛传播正能量,抵制负能量[5]。其次,增强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工具的法律意识,规范大学生使用网络的行为准则,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大学生做到在网络上不浏览和传播不健康的内容,不侵犯他人的权益,不传播危害社会安全的信息。提高大学生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本领,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安全的新媒体氛围。

4 结 语

新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运用新媒体的技能,积极构建网络新媒体平台,大力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并加强信息监管,从而消除新媒体技术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期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1]林炜.依托新媒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思考[J].延边党校学报,2012,27(6):112-114

[2]屈艳红,贾德芳.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28(5):23-26

[3]江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EB/OL].[2015-08-08].http://www.sinobook.com.cn/guide/newsdetail.cfmiCntno=14233

[4]孙六平,孟波.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新闻知识,2013(5):106-107

[5]何奎.新媒体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观察,2015(1):127-128

(责任编辑:刘小阳)

10.3969/j.issn.1673-2006.2015.11.032

2015-08-16

安徽财经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研究项目“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2015JFCY19)。

陈保玲(1984-),女,安徽蚌埠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3-2006(2015)11-0121-03

猜你喜欢

视阈政治思想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