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钢琴作品的教育价值与实践研究

2015-04-10刘亦楠

关键词:钢琴中华民族民族

刘亦楠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01)

中国钢琴作品的教育价值与实践研究

刘亦楠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01)

“价值”通常指事物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即事物相对于主体需要而言所具有的功用。“中国钢琴作品的教育价值”自然是指通过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活动给客体带来的功用。中国钢琴作品在其自身所散发的西方音乐气质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赋予了钢琴艺术以新的气质和特征。中国钢琴作品虽然没有西方钢琴作品那样完整缜密的创作体系,但是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教育价值在高校的钢琴教学活动中是西方钢琴作品无法取代的,同时也是中国钢琴作品本身的特质。

中国钢琴作品;优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保护;传承

我国的文化在厚重历史的沉积下,集结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身份标识,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象征。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以及价值观自信,我们只有牢记传统,才能够开辟未来。艺术文化以其独有的形式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轨迹,通过感性的刺激激发人们深层次的艺术精神追求,音乐艺术源于人们在自然、生活中的特殊方式的情感表达,记载了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生活方式下的民族特征,不同民族的语言音调、生活情趣、心理诉求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民族音乐的稳定性也恰恰是源于其民族文化的稳定性。钢琴艺术作为西方舶来艺术,最初是以西方艺术的本民族的艺术形式传入我国,我们感受到了作品背后强烈的民族情感诉求以及比较稳定的民族特征,而在我们一代代钢琴艺术者孜孜不倦的研究中,已经逐渐涌现出具有我们民族韵味的钢琴作品,这些音乐的创作汲取了优秀的中华民族本土文化、艺术的心理、情理和表达自然之趣的诸多养分与要素。或是在题材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情趣,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坚定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景,或是在音乐语言上集中在本民族的音调、旋律上进行改编和再创造,亦或在体裁形式上以本民族的传统为基础反映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这些集聚了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精髓的钢琴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民族艺术精神,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教育价值。在这里首先要对价值一词作以界定,“价值”通常指事物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即事物相对于主体需要而言所具有的功用。“中国钢琴作品的教育价值”自然是指通过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活动给客体带来的功用。因此,在钢琴的教学活动中,中国钢琴作品的选用应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使中国钢琴作品中所蕴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于无形之中影响教学客体。

一、中国钢琴作品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

德国艺术史家、社会学家,现代艺术社会学奠基人之一格罗塞曾说过:“艺术的根源就在于文化起源的地方。”[1]作为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历几千年时间的冲刷和洗礼依然以其独有的形式屹立在东方。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影响下注重天人合一的伦理模式,在儒家文化以及道家文化的主要影响下,强调以礼治仁政、以人为本位兼以道家无为而治的道德自然哲学观。我国的钢琴从业者在中国民族文化背景下,均是遵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钢琴作品的创作。当代著名作曲家杜鸣心指出:“中国作曲家写的东西要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对外开放,引进人家的技术、手法,作为文化交流是正常的,但片面看待‘洋人承认’不足取。如果我们当中哪个的创作没有民族特色,就意味着多了一个写西方音乐的人,少了一个中国作曲家。”如赵晓生先生以周易六十四卦为基础,独创了“太极作曲系统”,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写成了钢琴独奏曲《太极》,使得中国钢琴作品在国际钢琴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中国钢琴作品与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着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离不开我们钢琴作曲家和演奏家们在改编、创编方面的贡献。自20世纪30年代贺渌汀等作曲家开始着手进行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之时起,我国便开始真正地将民族文化融入到钢琴作品中来,在反复的尝试与创作中,从最初的直接移植各地民歌、民间歌舞的小型作品,到以西方音乐技法为基础并借鉴传统器乐曲调而进行的作品创作,再到现代多元化的创作手法,贯穿始终的便是中国的优秀民族文化,而也只有坚守民族音乐文化的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才能够获得大众的认可,如丁善德的《新疆舞曲第一号》、汪立三的《兰花花》、黎英海改编的同名钢琴曲《夕阳箫鼓》的、王建中改编的钢琴曲《百鸟朝凤》、钢琴协奏曲《黄河》等将凝集了中华民族的风俗人情、生活习性、坚毅品格的美好画卷呈现给每一位听众“眼前”。当然钢琴艺术既起源于西方,那么无论怎样将作品进行民族化的探索也离不开钢琴器乐自身所蕴含的西方艺术气质,但是这种艺术气质同时也为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息,将西方的复调音乐同中国音乐音调相结合,赋予了中国器乐以立体结构,使我们的音乐以立体的音响效果得以传播,也是将中国传统音乐“从原来的自在状态逐渐走向自觉发展的道路。”[2]可以说,中国钢琴作品在其自身所散发的西方音乐气质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赋予了钢琴艺术以新的气质和特征。

二、中国钢琴作品的教育价值

中国钢琴作品虽然没有西方钢琴作品那样完整缜密的创作体系,但是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教育价值在高校的钢琴教学活动中是西方钢琴作品无法取代的,同时也是中国钢琴作品本身的特质。

(一)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中这样说过:“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多个民族以及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所以说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中国钢琴作品中所特有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标识象征,只有深深植根于本民族文化沃土中,才能够愈加深刻理解中国钢琴作品的灵魂与内涵,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人认为的高雅交响乐艺术却很难受到中国观众的青睐,因为我们不了解作品背后的生活习俗、文化诉求、社会结构等。而以冼星海同名大型声乐作品改编后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却能引起广大听众的共鸣,这是由于协奏曲这一形式是一种由乐器和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新的形式,改编后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前奏——《黄河船夫曲》以一段五个八度的琶音的宽阔音韵向我们展示了黄河汹涌澎湃的宏大气质,而后以一个船公号子的主题,描绘了船工在急流险滩喊着号子艰难前行,以此暗喻中华民族人民勤劳勇敢的革命品质以及憧憬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第二乐章:《黄河颂》中用跨越十三度的音区以丰满的和声和流畅的琶音乐讴歌了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哺育之情,赞扬了中华民族光荣的革命传统;第三乐章《黄河愤》先以钢琴来演奏古筝演奏的部分,描绘了党给予人民的阳光以及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接着用深厚的和弦悲诉敌寇入侵、国土沦丧、妻离子散的悲惨场景;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以变奏的形式突显乐章核心主题,用坚定有力的节奏展现出人民“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了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坚定决心,在本乐章最后以陕北民歌《东方红》的音调和国际歌的旋律结尾,向听众诉说在中共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如果没有生活在母亲河黄河的怀抱之中,那么便无法理解这部作品中黄河内在的象征意义;没有经受外来侵略带给人民的巨大痛苦,则不会理解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人民对抗日战争中军民同心的理解。在这类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更容易理解作品的灵魂精神,融入到作品中诉说的情景中来,使演奏更具有表现力,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既增强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技术分析与情感要素的结合能力,又在无形中提升了听者的民族认同感和保卫家园的责任感。

(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遗传基因,没有文化的民族不能够自立自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人生目标的前进方向。不仅仅是中国的钢琴作品,纵观优秀音乐作品的背后均承载着其民族文化的精髓。分别誉为“钢琴诗人”与“钢琴之王”的肖邦与李斯特为在浩瀚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创作了众多艺术精品,肖邦的练习曲、夜曲、幻想曲、谐谑曲等也运用了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李斯特更是把匈牙利民族音乐运用到匈牙利交响诗、匈牙利大合唱、弥撒等其他创作形式中来。优秀的钢琴作品创作离不开其民族的音乐文化,或者以民族文化为核心进行创作,或者将民族精神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去,或是创作者自身怀着民族情怀以音乐的形式抒发,因为民族文化蕴含了该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追求,而这些民族文化为人们的人生目标提供了方向,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发掘中国钢琴作品背后深刻的教育价值,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著名作曲家贺绿汀的钢琴作品《牧童短笛》源自我国南方童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由ABA三部曲式的乐曲结构构成,调式以我国传统的五声音阶为框架,并以民间支声复调的技法,追求模仿我国竹笛的音色,实现了中国传统与西方欧洲和声手法的巧妙结合,用钢琴音乐向听众展示了静谧的田园生活,也是在告诉听众人生在于追求平等自由的生活,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回归自然是生活的一种追求方式。再如丁善德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创作于其留学期间,是在原有的藏族民歌的基础上,用极富我国民族特点的旋律描写了我国人民的生活风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的真切表达为我们青少年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意识有着正面的引导作用,只有我们心系祖国,时刻不忘祖国,才能够使我们全体人民团结在一起。中国钢琴作品中蕴含了我们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只要我们深入挖掘,不难在其中找到人生的真谛。

(三)有利于音乐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历史创作出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以及其背后的时代精神将我们的56个民族、13亿人口牢牢地凝聚在一起,我们要竭尽全力保护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中国音乐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网络的发展及时代的发展加快了世界文化交流的脚步,面对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我们应坚守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加文化自信。高等艺术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社会思想价值观念,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中领会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其民族自信心是教学的目标之一。中国钢琴作品作为凝结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形式之一,集结了创作者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凝结了时代特征的精华,在教学活动中选取中国钢琴作品进行教学,也是传承和保护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输入到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思想中。如在现代白话文的话语的体系下,越来越少的人关注传统的诗词文化,而作曲家林华则潜心研究古诗词,将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本身的二十四种品格以音乐的形式改编成二十四首优美的前奏曲和赋格钢琴曲,原诗:“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簧。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文中典雅的文化境界也许只有植根于中华大地中的能够理解中华文化意境文化的人才能够真正地得之其神髓。

三、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实践理念

别林斯基曾写过:“……一个诗人不可能由于自己和靠表现自己而伟大起来。他的伟大既不是由于表现了自己的苦难,也不是由于表现了自己的幸福: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所以伟大,是由于他的苦难和幸福都是在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深深扎下了根……。”[3]在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过程中,要在技法教学的同时对作品本身的教育价值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感染到作品的情感力量,将作品中的文化精神植入到自己的思维中来,为其未来的生活提供一种指导性的思想源泉,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优秀的音乐作品创作同创作者所处时代的精神紧密相联,反映时代、民族精神的精华。比如以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教学实践为例,应首先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本身创作的情感诉求讲授给学生,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孕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素有“母亲河”之称,故钢琴协奏曲《黄河》用以暗喻日本侵略中国,中华儿女备受摧残,母亲河在咆哮怒吼,它要竭尽全力保护它的儿女们,它的儿女们也在与敌人进行斗争以保卫自己的祖国,捍卫自己的家园。进而分析曲式结构,将每个音符所要表达的情感分析透彻,以第一乐章:前奏——《黄河船夫曲》为例,作者通过一段五个八度的琶音辅以钢琴独有的宽阔音域展示了包容宽阔胸怀的黄河的汹涌澎湃的气势。而后出现一个好似船公号子的主题,音乐描绘了船工们喊着号子,一步一步艰难地冲过急流险滩的情景,也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勤劳、坚毅、勇往直前的民族性格,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4]。作品的每一个音乐元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容都要细细讲解给学生们,让他们通过钢琴协奏曲《黄河》来感受先烈们的愤慨之情以及誓死保护家园的决心,在具体的演奏过程中则根据分析出来的情感诉求进行力度和节奏的控制。以钢琴音乐的形式感受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以及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革命性格,而这对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演奏尺度的把握以及爱国精神的培养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音乐文化还是其他文化,均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根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追求,它们是民族的灵魂,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无论物质上多么富有,都不可能真正自立自强。我们要坚守我们五千年文明历史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文化走在资本的前面,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够产生先进的物质文明,也只有一个拥有高品质的文化品格的民族才能够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因此,中国钢琴作品中最宝贵的便是其中经历史沉淀下的优秀的音乐文化,需要我们发掘、传承和保护。

[1]陈志昂.抗战音乐史[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5:125.

[2]程潮.儒家内圣外王之道通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34.

[3]索洛夫磋夫.肖邦的创作[M].中央音乐学院编译室,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1.

[4]张静薇.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审美底蕴初探[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责任编辑李菁】

J624.1

A

1674-5450(2015)03-0187-03

2015-01-31

刘亦楠,女,辽宁沈阳人,沈阳音乐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钢琴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纸钢琴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