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寝室文化传承与创新

2015-04-10梁玉玺张艳伟

关键词:寝室大学生文化

梁玉玺,张艳伟

(沈阳师范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辽宁沈阳110034)

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寝室文化传承与创新

梁玉玺,张艳伟

(沈阳师范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辽宁沈阳110034)

面对寝室文化发展色彩纷呈、各种思想融汇交锋、学生需求不断增强的态势,有效利用寝室为载体、增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从时代要求和学生价值观、共同追求和个性特征、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以及政治认同教育等方面切入,深入思考和研究如何更加丰富、有针对性地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开展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探讨寝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梦;寝室文化;时代要求;政治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大学是凝聚正能量、构筑中国梦的精神高地,是国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战略资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重要任务和职责。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寝室,更是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人际互动、学会学习和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寝室已作为高校一个相对稳定的基本元素凸现出强烈的独立性,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成长的实践。

大学生寝室文化是以大学生寝室为场域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多元共存的结构模式,其主体——大学生对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寝室文化的意义在于为大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实际梦想,在寝室这个日常生活的小社会中,他们更希望得到关联到个人的生活演绎,我们的寝室文化就有责任给他们提供一个陪伴日常生活、绚丽多彩的中国梦,帮助他们寻找精神家园,在学生现实境遇中把握寝室文化的现代价值,精细打造具有思想内涵和感染力的文化符号,让学生觉得有意思、有所用,我接受、我参与。以中国梦为引领,传承与创新高校寝室文化,就是要把中国梦融入到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单位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场所之中,培育和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一、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寝室文化传承与创新要注重体现时代要求和学生价值观

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也是优秀文化的传承、教育过程。寝室文化既积淀着校园深厚的人文底蕴,又饱含着大学时代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当今社会,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信息量大且繁杂,已是高校主体的“90后”大学生在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环境下成长起来,思想意识呈现出新的特点,已不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用“火红的青春”在农村接受锻炼、80年代青年唱出“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的激情豪迈。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个性张扬、接受新鲜事物快、追求新奇时尚、敢于挑战质疑并行动迅速,是极富活力、思维活跃和意识超前的一个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的路径。为此,在寝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要抓住正能量的时代新要求,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和多样的表达方式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践行文化的新理念,以中国梦为生动素材,以优秀寝室文化为根基,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丰富营养,结合时代精神开展教育,增加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与此同时,还要注重结合大学生的价值观,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寝室是同学们思想最活跃、最宽松的地方,这里往往是多种文化形态的综合体现,每个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寝室的文化传统怎样就相应地会有什么样的道德规范与之相匹配。当今大学生成长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等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而这种多元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现实问题己经在不停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价值认知。寝室文化建设工作不应是空洞的理论宣传、花花绿绿的装饰、随波逐流的文娱活动,不了解大学生,不懂得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就不能取得好的实效。因此,高校寝室文化传承与创新要在中国梦的引领下贴近实际,关注大学生的价值愿望,关照大学生的寝室生活,着眼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找准寝室文化的共鸣点和利益的交汇点,区分层次,创新形式,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推动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面向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寝室文化要紧抓时代脉搏,激活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充分研究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探索新思路,善于用“90”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唤醒其内在的利益需求,建立一套有助于大学生全面素质养成的文化传播方式,发挥大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等优秀品质,克服其自我中心和功利心等不良表现,增强其爱心和责任心,立足实际提升建设效果。要将时代要求与学生价值观相融合,这是在社会意识多元化、多样化、多变性和差异性的今天,弘扬寝室文化的必然要求、改进工作的迫切需要、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应对诸多挑战的现实需要。

二、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寝室文化传承与创新要注重统合共同追求和个性特征

提起中国梦,会立即唤起每个青年学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省思和当今感悟。大学生是整个社会发展中最富有朝气、创造力和理想追求的群体,他们的梦想与中国梦始终交相辉映,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有着不同个性特点和梦想,与此同时,又有着学业、就业等共同的理想追求。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不再相信任何权威,不愿意让别人来领导自己,即便如此,在这个群体中,始终有着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共同的追求和梦想、共同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信息时代、智能时代背景下的寝室文化建设要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培育学生们的历史情感,认同“稚嫩”的梦想追求,镌刻共同记忆、烙印下四年寝室生活的文化印记,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学生群体自身凝结的共同价值追求。

寝室文化更应“接地气”,符合寝室成员的个性特征。毋庸置疑,各高校都在不断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开展各项活动。如果说,来到一个学校,问大学生,知道“寝室文化节”么?最开始大部分人可能会回答不知道,那么,经过几年常态化、固定化的开展,一定会人人皆知。但是,在人人知晓活动开展的情况下问到:“寝室文化跟大学生有什么关系?”笔者认为,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恐怕是很难精准了。高校寝室文化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既尊重和保持个性独立、又相互适应共同生活的历史,但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由于对学生个性缺乏尊重和关注,导致大学生的个体功能难以纳入到寝室文化建设体系之中,并发挥其更加积极的作用。再好的建设项目如果没有群众基础,只能流于形式,必定收效甚微。如何能够在构思建设文化项目过程中,充分调动寝室成员共同参与,又不泯灭个性,把文化渗透、介入到同学们的寝室生活、基本情感之中,这才是寝室文化和大学生相依相靠的持久之道。

共同追求和个性特征是辩证统一、互生互荣的。寝室文化不仅是一个寝室、一个生活区的文化,更是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个人的文化,彰显个人主体性是寝室文化的意义所在。寝室文化既要代表整个群体的共同意涵,也要具体到每个人的个人主体。传承和创新的好坏,关键就在于是否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把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共同追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具有亲和力和向心力。

三、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寝室文化传承与创新要注重挖掘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是具有物质形态的文化,是能具体感知、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在寝室文化中是第一需要和基础的内容,能够直接体现出文化的性质和程度的高低。历史遗存的物品,现代设计理念的楼宇建筑,具有科技含量的生活用品,报刊书籍、文娱活动、作息习惯等都是寝室物态文化的具体形式。物态文化既是学生主观世界外化的产物,也是学生价值精华的承载体。现在的寝室文化受到商业化、世俗化等现代性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着另类的价值张扬,有主流文化价值观被弱化的倾向。不容忽视的是,个别高校在寝室文化建设中随心所欲、无实质创新、流于表面形式、娱乐大众,隐私、搞怪当噱头的低俗文化被放大到公众平台上,缺乏价值凝练,导致青年学生的文化价值观错位和混乱。物态文化的引导在高校寝室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生活区后勤社会化的今天,如何转化机制,从单纯重视经济效益拓展到实现教育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值得管理者深思。中国梦内涵的核心价值要嵌入寝室物态文化生成的全过程,传承和创新有灵魂的文化作品,不仅愉悦感官,更要陶冶情操、撼动心灵,传播价值内容。

所谓心态文化是包涵心智、情感、精神、创造力、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综合体,指某一个阶层的人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对社会存在的感知和认同,并由此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文化的现代化趋势的客观环境决定了心态的复杂性,“中国速度”催生了每个人的“快”生活节奏——娱乐“快餐化”、阅读“快餐化”……“快”也许是大学生们对自己生活的最真切感受。心态是文化的反映,更是寝室文化落地生根的心理土壤,心态文化是寝室文化中的深层结构,与物态文化一起构成了寝室文化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大学生渴望生活在和睦友好、奋发进取、宽容自由的寝室环境中;另一方面,疏离隔阂日益明显,诚信友善度不断接受挑战。错综复杂、自相矛盾的心态折射出的是价值矛盾和冲突。因此,心态文化是寝室文化建设的关键部分,应该以此为入手剖析、探求。良好的心态需要引导和关怀,需要寝室文化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强化主流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增强和促进广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构建系统化、多元化、多层次的传承创新机制。

四、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寝室文化传承与创新更要注重强化政治认同教育

每一个寝室文化都必然重视大学生主体的政治认同教育。认同对于寝室成员个体和寝室整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是向心力、凝聚力和整合力的体现,认同能够让大学生获取自我认知,知道什么是好或坏的、什么是正确或错误的、什么是值得或不值得的,能够规范他们在寝室中的群体生活。政治认同是个人在人文环境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对政治权利的承认、接受和赞同并以其规范自身行为,是寝室文化得以存在的前提和保证。试想,如果群体生活在一起的大学生们连“中国情怀”都没有,寝室文化在“胡言乱语”下如何能够传承下去呢?更何谈创新?无论寝室文化的结构模式和管理建设发生何种变化,加强政治认同教育始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

在当今各种社会价值标准与文化氛围的包围下,文化传统遭遇挑战,政治信念有待巩固,这些都为中国梦很好地融入大学生生活带来了困难。从寝室文化发展的空间来讲必须具有政治的同一性,当个体政治认知与中国梦的主流意识形态不一致时,将产生负面的政治情感,不利于甚至会阻碍寝室文化的发展及其教育功能。因此,在寝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应认识到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以国家主流思想强化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使之稳定发展。虽然寝室中来自不同地域的大学生、特别是现今的“90”后大学生在文化接受上面临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在生活态度和政治观念等方面拥有自己的特色与认同;但是,应该肯定的是多数大学生都有着强烈的“中国心”。我们要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努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寝室文化的协同发展,避免臣服式、权威式的强压政策,做好民主参与式的“心甘情愿”,形成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的永恒思想,较好地疏导个别学生扭曲的价值取向,善于用“艺术范儿”的形式把深刻的大道理和贴近学生实际的小道理结合起来传播好,使同学们在得到魅力文化的同时感受到真理,更加增强政治认同。

文化是灿烂的,同时也是脆弱的。中国梦为高校寝室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导向,是重要的思想基础和释放正能量的重要保障。通过中国梦这一主流价值观的政治认同,不仅能够为寝室文化的发展奠定广泛、良好的群众基础,更为寝室的整体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可靠支撑。高校寝室文化要与实现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充分利用寝室“人文化”过程,发挥文化的载道、释道、传道优势,“以文化人”,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追求,形成对党和国家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政策的高度认同与共识,以积极的政治认同反哺寝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首先,要始终把政治认同教育作为寝室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逐步构建符合教育规律、具有时代特色、彰显价值体系的政治认同教育理论和活动模式,加强文化的正能量传播,加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推进寝室文明建设;其次,要在当今中国现实及寝室环境的发展动态中,实现寝室文化的物质平台建设、传统文化建设、制度载体建设、学术与文体活动建设与政治认同教育实践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努力探索和掌握寝室大家庭中的交往群体对认同的基本规律,结合不同群体的实际特点,开展文化活动,进行政治认同教育。

中国梦是高校寝室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指南和方向,在实践中不能顾此失彼,寝室精神文化、寝室物质文化和寝室行为文化等不同类型要相融、和谐,不断增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效性,以面对各种思想融汇交锋、学生需求不断增强的态势。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人民网教育,2013(10):2-5.

[2]丁笑生.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3]瞿明勇.高校寝室文化的功能分析及整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57-59.

[4]李娟维,苏华.从个体从众角度探析学生宿舍管理新方法[J].吉林教育,2013(14):9.

[5]马静.大学生对中国梦价值认同度的调查分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4(6):23-27.

【责任编辑李菁】

F062.9

A

1674-5450(2015)03-0148-03

2015-02-24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CZZ048);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基地一般项目(ZTS201314)

梁玉玺,男,辽宁辽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张艳伟,女,辽宁彰武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寝室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年味里的“虎文化”
寝室闹鬼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
儿子的"寝室交际圈"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