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日本文化演变研究
2015-04-10时贵仁付筱娜
时贵仁,付筱娜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6;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文化学与传播学】
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日本文化演变研究
时贵仁1,付筱娜2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6;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历史上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始终存在,日本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实行拿来主义,广采西学,壮大自己。日本曾经是主要依靠农业的国家,借助西方技术完成了工业化。二战以后日本政府又紧紧跟随美国,实行政治上依附,经济上依托,军事上依靠,实现全方位美国化。日本一直通过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发展本土文化。但是,今天日本的发展方向却令亚洲乃至于整个国际社会深感忧虑。
西方文化;日本文化;演变;忧虑
一个国家能够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虚心学习和接受他国的先进的文化为本国发展服务,这是理所当然的。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是在相互学习和借鉴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我们国家在学习和借鉴中发展总结出的良好经验。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瞩目。中国的发展是为了造福人民,造福人类,这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宗旨。因此,不存在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而近年来东亚国家日本的发展苗头令国际社会担忧。日本现代文化的发展,更多是借助外来的文化,尤其是在近代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日本,过去的发展是为了富国强民,而今天日本的发展却是为军国主义复活呐喊助威。在美国的绥靖政策的纵容下,今天日本的发展令东亚地区各国,乃至于整个国际社会深感忧虑。
一、早期欧美列强的殖民影响下的日本文化特质
欧美列强一声炮响打开了日本封建帝国的大门,19世纪中叶,在欧美列强的打击下日本德川幕府封建统治瓦解。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标志着日本近代史的开始。从明治时代起,日本的资本主义开始形成和发展,并逐步走向帝国主义,这也是日本在20世纪所谓的“辉煌”时代。
(一)启蒙与西化的明治时代。
刚从封建体制中脱胎出来的明治新政府,雄心勃勃,一心想要脱胎换骨,大展宏图。为了实现日本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彻底转变,明治政府大胆提出了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文明、开化、置产、兴业、富国、强兵是当前时期的国民政策。在西方文化的启蒙下,日本的明治时代经历了启蒙与西化、批判与吸收、研究与创造三个阶段。文化开明,即意味着从近代社会的思想解放到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过度。在这个时期里,日本已经认识到学习西方文明的重要性,日本国民启蒙大师福泽谕吉说:“文明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外在的表现是物质,内在的表现是精神,看似简单,文明外形易取,而文明精神难求。”[1]该理论成为当时日本现代文明发展的模式。他是在明治时期提出这种理论的第一人。在明治后期,整个日本文化基本上实现了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型。
日本历史上被认为是比较稳定的时期是大正时代(1912-1926)。但遗憾的是这个时期比较短暂。该时期的文化特征是民主主义思潮广泛兴起。提出民主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吉野作造,他认为,“政府的权力是以民众为基础,任何决策都应符合民众意愿。”[2]政府制定任何政策应该以民为本,这是当时吉野政治的思想基础。吉野作造当时虽然也承认日本的天皇制度,但在政府的管理过程中,他积极主张实现君主立宪,限制军阀权力及官僚特权,扩大议会在政府中制定政策的权力。在当时条件下,吉野作造的思想在政治上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这个时期在日本垄断资本主义在迅速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生的中间阶层——中产阶级逐渐形成。作为新的社会阶层,在吉野作造理论的影响下,中产阶级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在政治上,中产阶级反对军阀官僚统治,要求实现政党统治,实现民主选举,主持民众选举的政党。这一系列的民主政治举措得民心、顺民意,形成了在大正时期声势浩大的民主主义运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政治体制改革、宣传民主、实现民主化、彰显个人意志,使大正文化带有鲜明的现代性。民主思潮给大正时期的哲学、社会科学带来崭新风貌。作为新康德学派日本版的新文化主义、一时风靡思想界。新的理想主义哲学波及整个知识界。把人格价值视为唯一的伦理价值,由此人格主义思潮泛滥。有一家岩波书店,此时刊出许多人文哲学方面的新书,为大正文化推波助澜,“岩波书社”是当时学者讨论政治的场所,涌现出一批进步学者,他们纷纷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思想。许多著名学者也借此机会宣传理想主义哲学,这就是当时风靡一时的“岩波文化”。这个时期比较活跃的学者有史学家津田左右吉,他发表文章阐述日本古代史中的合理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性、主张人文思想至上。柳田国男从民俗学角度,向人们介绍了鲜为人知的庶民生活,介绍理想中的庶民生活景象,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科学方面研究的发展。如果说在大正时期思想学派是以“以人为本”为代表思想,哲学界以新康德学派的理想主义为代表思想的话,那么,文学领域则是以“白桦”派为主要代表潮流。此时的文学领域异常活跃。几个年轻有为的作家一起在1910年4月发起文学运动,创刊了一本文学杂志,名曰“白桦”。其中以小路实笃为代表的年轻作家,思想活跃,风格迥异,形成了当时影响力、号召力极强的文学派别“白桦”派。年轻作家纷纷发表文章抨击传统保守的自然主义文学,他们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作为该派文学的目标,提倡“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的意志,探索人的主观价值”。[3]白桦”派高举新理想主义旗帜,展开了宏大的文学运动,在大正时期的文坛中居主流地位。在人文思想的指导下,进步的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思想,创作出了许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文学作品,他们后来都成为了著名文学家。白桦派运动在日本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给文学界带来一派清新与繁荣的面貌,但不幸的是,大正文化极其短暂,在还未来得及展开翅膀便匆匆地消逝了。
(二)变幻激荡的昭和文化
昭和时代历时63年。这个时期的文化特征基本表现为社会动荡、变化莫测。这是日本现代史上唯一一个能够代表20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在昭和文化史上,也表现在日本文化在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倒退的较量中艰难前行。19世纪20年代初,在文化领域,一种新的社会变革思想产生,即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自从无产阶级思想文化诞生,各种无产阶级文艺团体相继出现。1928年12月“全日本无产者艺术团体协议会”、“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联盟”相继诞生。1931年“全日本无产阶级文化联盟”又创刊了《无产阶级文化》杂志,一批积极进步的革命力量——无产者,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指导无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此时一批具有无产阶级进步思想的文学作家,陆续开始创作出宣传无产阶级进步思想的文学作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反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斗争,比较著名的有:描写无产者生活的优秀作品如小林多喜二的《蟹船工》、德永直的《没有太阳的街》;坚持揭露社会黑暗的左翼剧团上演的进步戏剧《暴风雨》《怒涛》和《永远向前》等。
历史规律证明,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思想截然不同的是法西斯主义。无产阶级主张民主、自由;法西斯主义主张独裁、战争。日本的军国主义者及极右翼份子正在悄然地蓄谋战争。昭和时代后期,日本加速了帝国主义法西斯化的进程,在无法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状况下,他们蓄谋发动对外侵略战争。为了在思想上做好战争准备,日本大肆宣扬国家主义、超国家主义,发展日本世界大帝国思想,叫嚣要称霸世界。整个政界、思想界和文化界硝烟弥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成立了“国民精神文化研究所”,目的是为了向日本国民灌输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必要性,从思想上彻底洗脑,肃清异己分子,排除一切不必要的思想,一心报效国家。1934年军部在《国防的真实意义和加强国防的主张》中,鼓吹“战争是创造之父,文化之母”;叫嚣战争是大日本帝国发展的一切源泉,为创造大日本帝国的未来,战争是唯一出路。一时间日本全国上下弥漫着战争的阴霾。在1940年史无前例地大搞“建国二千六百年事业纪念”活动中,大张旗鼓地宣传“帝国梦想、日本精神”,用“皇道主义”冲刺日本人的头脑,战争的阴影日趋明朗化。在法西斯政府的极力鼓动下,此时文化界也被战争的阴影笼罩。思想界也蜂拥而上,鼓吹“日本精神”“日本至上”论。文化出版领域不断推出系列讲座,宣传日本的皇道意识,企图在天神皇道精神的支撑下,重新构建新的大日本帝国。在学术界,日本右翼哲学京都学派提出,重新认识“世界哲学”“战争哲学”,妄想从理论上为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作哲学辩护,为日本政府实施对外侵略政策,推行法西斯军国主义路线提供理论根据。
二、战后欧美对日本文化特质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是战败国,日本退出了国际政治舞台。战后日本社会相对平稳,为了弥补战争的创伤,日本积极发展国内经济,并迅速成为经济大国。在经济持续、迅猛发展的同时,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文化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在经济方面,为了迅速发展经济,日本派出大批的技术人员和留学生到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然后,通过学习、吸收和研制的方法,促进经济极大发展。日本在这个时期经济的发展明显体现在制造业方面。在汽车制造、通用电器、机械电器和日用电器方面都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并居世界领先地位。日本将其制造的各种工业电器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国市场,从中获得巨大经济效益。
经济上的繁荣也给文化繁荣提供了条件。战后日本文化呈现出大众化的特征,其主要表现是:第一,普通劳动者的各类文化团体相继出现,并且表现出异常活跃的态势;第二,富有浓郁传统气息的文化形态开始复活,回归、复古思想愈加浓烈;第三,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文化种类繁多,文化内容包罗万象;第四,本土文化也继续发展,呈现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大众文化与高级文化的融合。本时期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是文化生活化和文化大众化。战后普通民众思想活跃,也拥有了更大的言论自由。普通劳动者权益的扩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大众文化所产生的社会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提高了社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文化商品化,从而导致了颓废文化的泛滥。
1989年皇太子明仁即位,带来日本历史上另一个繁荣阶段。1947-1991的冷战,世界政治向多极化发展,世界各国都在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而努力。新的国际环境也给日本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日本一向善于把握时机,在及时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日本看到了机遇,适时把自身的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中去。但是无论日本文化如何发展,从古至今,日本始终保留着许多其自身的特点,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文化,又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特质。日本善于把诸多文化方面的元素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东亚文化,这种文化特质令许多西方学者困惑,难以理解。美国的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世界上所有传统文化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4]
三、美国绥靖政策影响下的日本的文化特质
战后天皇制政府与战时保持了相当程度的政治连续性,天皇制政府成为日本右翼势力存在与发展最重要的政治条件。随着日本制定了一系列加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如吸纳一切资本与先进技术,加快更新生产设备,设立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情报网,技术立国以及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与市场,并将过去历次战争中从各国掠夺来的大量黄金、白银用于经济建设。战后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这批掠夺来的金银财宝,加上美国的“扶植”与五六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机遇,使日本经济得以加速发展。然而,战后日本的军国主义阴魂不散,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日本右翼势力频频参拜“靖国神社”,公然为侵略战争“翻案”。到九十年代中期后,日本当局竟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侵占我国台湾地区的钓鱼岛。进入新世纪后,日本当局又宣布韩国的独岛是“日本的”的岛屿,并将钓鱼岛与独岛作为其“领土”写入教科书,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公开表示要继续参拜“靖国神社”,日厚生劳动省政务官森冈等人更公然否定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东条英机等战犯的审判结果等等。所有这些严酷的现实再次使中国、亚洲人民警觉,共同抑制与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进入80年代,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又提出“政治大国”论调,即日本要在“经济大国”的基础上,走向与之相称的“政治大国”的目标。为此,作为政治的有力工具,军事就成为其发展重点,如扩大“自卫队”,加大军事武器研制开支等,为其军国主义复活准备物质基础,战后保留的天皇制为其复活准备了政治条件,日本不断以各种借口向海外派兵的事实证明了其政治野心。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日本当局的扩张主义战略正与美国的霸权主义战略结合在一起,这是日本扩张的一个重要特点。给亚洲及世界人民带来了新的、更大的隐患,如果促成“日祸”,美国负有不可推卸的道义及其历史责任!
美国政府重返亚太新战略对日本影响很大,日本充当帝国主义攫取利益的马前卒。2012年6月,美国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意指美国将在2020年前向亚太地区布置一批海军战舰,届时部署在太平洋的美国海军力量将达到其军力的60%。从本质上讲,美国的“再平衡”战略是美国在利用亚太地区个别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来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亚太再平衡”战略,被视为是美国重返亚太地区的进一步增强,以达到其控制亚太、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
尽管美国宣称“不遏制中国”,但舆论仍然认为,其在亚洲太平洋部署暗藏歹意。美国的“扩大在该区军事存在计划,是加强对该地区的占有。”[5]观察家认为,“美国新的军事方针具有强烈的冷战色彩,亚太“再平衡”战略将把美国推入针对中国的挑衅性战争行为。”[6]美国声称;“重返亚太战略不针对中国。”可是事实胜于雄辩,美国这个充满矛盾的战略构想,将加剧亚太安全格局的复杂化,甚至可能直接造成地区冲突。
今天,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态势,中国与亚洲各国及世界上一切正义国家的人民,应该团结起来,为了亚洲与世界各国的和平与发展,为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共同抑制日本右翼势力,并奉劝美国放弃霸权的梦想。
第一,团结正义力量,共同抑制邪恶势力。血的教训告诫亚洲各国绝不可麻痹自己,绝不能小觑日本的扩张态势。中国的钓鱼岛绝不只是台湾地区的事、也绝不只是中国的事,而是亚洲所有遭受过日本侵略的国家的政府与人民在政治上应保持一个声音说话的事;韩国的独岛也绝不只是韩国一国的事,而是亚洲各国必须团结应对的事。防止岛屿事件成为战争的导火索。现在的日本很像19世纪70年代刚开始侵略阶段时“稳步前行”的苗头。如果亚洲各国不提高警惕,不加强合作,不相互支援,共同防范日本,那么人类将会面临极大的灾难。只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共同抑制日本的军国主义发展态势,就一定能够遏制日本的扩张主义步伐。
日本的侵略历史证明:其人力资源的缺乏与其“扩张野心”及文化心理的不容性导致的结果是:“惨败而归”。日本从来没有逃出这个厄运轮回。尽管近年来日本极狡猾地利用美国在亚洲施行分化肢解中国与俄罗斯的伎俩,其目的是为了寻找扩张的外部条件,以此达到不断扩大自己的“蚕食”范围;并且狡猾地利用亚洲各国及地区之间的矛盾,继续欺骗麻痹邻国,放松警惕性。如果日本继续走侵略扩张的历史老路,恢复其“帝国”的梦想,不仅会遭到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奋力抵抗,美国也不会容忍其“卷土重来”。
第二,教育和奉劝美国。宇宙与世界应该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而不是少数国家的“家私”。因此,建立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和平与幸福的国际社会,这不仅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其实现方式也不仅仅是少数大国才考虑的事,而应是所有的国家共同参与的事。世界是由各国组成的,世界的未来是由各国人民共同努力创造的。“武器”只能“征服”一时,而文化才能永久服人。如果美国以歧视、以不惜牺牲其它民族或种族人民的生命为代价去“征服”别国,或利用某些国家“征服”他国,这就不能不让全世界人民怀疑美国“文明”的真实性,再“深谋远虑”的战略也会被彻底识破。人类共同的理想社会是没有战争、没有歧视、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文明幸福,并且是将来没有国界的社会,而不是需要一个只顾自己国家利益而不顾及其他国家民族和种族利益的世界“独裁者”。
结语
过往历史是今天的一面镜子,它时刻警醒着人们。日本借鉴学习外来文化求发展的效果是好的,但同时不能忘记历史,走军国主义的危险道路。日本应该借鉴道德层面的反思,学习德国反省战争,正确面对历史,而不是掩盖侵略历史,颠倒历史。发展军国主义是极其危险的,为国际社会所不能够容忍和接受的。今天及未来文明的发展,要求亚洲各国及全世界正义国家的人民不仅要在政治上,把共同抑制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作为一项长期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任务,而且要在思想上,共同影响和教育日本牢记历史,不要执迷不悟。永久的和平与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维护世界和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全世界人民都应该为此而努力。历史的教训警示世界人民,防止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1]子安宣邦.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M].陈玮芬,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9.
[2]谭建川.日本文化传承的历史透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08.
[3]大津山国夫.武者小路实笃论[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74:128.
[4]郑彭年.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66.
[5]五问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能否兑现承诺?[EB/OL].http://news. xinhuanet.com/world/2012-06/06/c_123238380.htm,2012-06-15/2013-11-20.
[6]王子约.克林顿:美“重返亚太”战略并非针对中国[N].第一财经日报,2013-11-19(6).
【责任编辑詹丽】
G11
A
1674-5450(2015)03-0141-04
2014-11-12
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Y201402);2014年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W2014003)
时贵仁,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付筱娜,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