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新疆留俄教育研究

2015-04-10刘振宇

关键词:养正伊犁俄国

刘振宇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晚清新疆留俄教育研究

刘振宇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作为百年中国人留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新疆留俄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历程,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区域特点与民族特色,不仅为新疆各民族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更成为推动新疆近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考察晚清新疆留俄教育的发展脉络,既可深入了解这段教育史实的全貌,也可从中汲取有益经验,为当代留学教育、民族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晚清;新疆;留俄;留学教育

留学教育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促进人类文明的沟通与共同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对于近代中国而言,留学教育更成为中华民族向先进国家学习,选贤育才、强国富民的重要途径。仅就晚清中国人留学教育史而论,各地区的留学教育因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特点。位于中国西北边陲的新疆地区,其时留学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历程,当中又以留俄教育最富特色、最具影响,不仅为新疆各民族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更成为推动新疆近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一、晚清新疆留俄教育产生的历史基础

晚清新疆留俄教育的兴起,其成因颇为复杂,既与其时中国所处时代大环境息息相关,又与中俄自身的发展及两国关系演变密不可分。若具体归因而论,这些引发因素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教等领域。

自公元15世纪摆脱蒙古人的统治后,俄罗斯于16世纪建立起军事封建专制的沙皇制度。这种建筑在封建农奴制经济基础之上的专制制度具有强烈的扩张欲望,使得“俄国的历史”成为“一部国家殖民的历史”。在其后数百年间,沙俄不仅先后征服了西伯利亚和中亚诸国,进而又将罪恶的侵略之手伸向了中国东北、西北边疆。从17世纪初期始,沙皇俄国采取武力侵略与煽动叛乱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西北边疆领土进行大肆蚕食占领。与此同时,为满足国内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而引发出的寻找国外市场的强烈欲望,沙俄还竭力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尤其是要在“英国人不易达到,而距俄国则较近的”中国西北地区开辟新的对华贸易市场。从19世纪中叶起,经过伊犁的中俄主要陆路商路已十分发展,成为俄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是在沙俄步步紧逼、处处蚕食下,中俄两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各种交涉日渐增多,而这也引发了中国在教育领域的变化,清政府不得不开始着手建立外语学校培养精通俄文俄语的外交、翻译人才,以应对交涉事务,新疆地区的中俄教育交流活动就此产生。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伊犁将军保宁启奏清廷,请求仿照北京俄罗斯文馆的建制在伊犁设立“俄罗斯学”。继伊犁俄罗斯学以后,清光绪年间设立的新疆俄文馆继续承担起发展俄文俄语教育的重任。1892年,甘肃、新疆巡抚陶模上奏《设立俄文学馆酌拟章程请立案折》,请求清政府批准在新疆正式设立俄文学馆。1905年至1908年间,新疆俄文馆曾经一度被裁撤,并入高等学堂。后经甘肃、宁夏都统志锐奏请清廷批准,于1908年复设为官立中俄专门学堂,并获专款为学堂修缮新学舍。

就在新疆俄文俄语教育逐步发展的同时,俄国的教育经验也通过中亚地区逐渐以多种途径导入中国,开始为新疆地区的学校所借鉴,陆续出现了附带开设文化课的经文学校和按照俄国学校教学大纲讲授的文化学校,有很多学校所使用的课程表大多援引自俄国喀山市。与此相应,当地一些有识之士还从俄国聘请教师到宗教学校任教。

由是,在上述政治、经济、文教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新疆地区逐步形成对俄教育交流传统与人文环境,这就为晚清新疆留俄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可供孕育的土壤,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历史基础。

二、民间自费留俄活动的兴起

晚清新疆自费留俄活动产生的时间较早,且在发展初期多为少数民族人士。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时因中俄关系演变而致西北边疆地区对俄教育交流方式产生变化。

1866年,新疆锡伯族人福善随父母前往俄国,1880年回国后,他一直在塔城从事汉、满、维、俄等多种文字的翻译工作。1871年至1881年间沙俄悍然侵占伊犁后,使中俄两国原有边界遭到破坏,这既是19世纪末沙皇俄国侵华的重要一环,也在客观上为晚清新疆自费留俄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时机。受此影响,其时新疆地区的许多青年开始前往一些俄国城市,甚至是到土耳其、阿拉伯、埃及和欧洲经商或学习科学知识及语言。1883年,在新疆阿图什县伊克莎克乡出现了一所既授宗教课程又讲科学知识的新式教育机构。至1885年时,为提高授课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该校创办人胡赛英·木沙巴耶夫与巴吾东·木沙巴耶夫即派出克里木阿洪等7名学子赴俄国喀山师范学校留学。这些留学生在俄学习三年,于1888年回国,继续在伊克莎克新式学校任教。到1892年时,该地方派往国外求学者人数有所增长。巴吾东·木沙巴耶夫亲自主抓派遣学生赴俄留学事务,他选派了一批富有才华的青年,并为这些留俄学生提供所需的全部费用。自是后,在晚清时期该校又陆续派出五十余名学子分往俄国、土耳其等国留学。

进入20世纪后,新疆自费留俄生常常借助与俄为邻的地理优势,前往“较为近便”的“与伊交界之俄国地方就学”。如在1910年,塔塔尔族的吾玛尔阿杰在塔城地区建立了第一所新式学校。为解决师资问题,吾玛尔阿杰派其子阿不都热合曼等一批学生到俄国喀山留学。这批学生学成归来后,充实到学校教学第一线,极大推动了这所新式学校的发展。

三、官派公费留俄活动的发展

新疆地区选派公费留俄学生的动议产生于20世纪初。1902年,索伦营领队大臣志锐在会办“司牙孜”事务时,与俄国参议官潘特索福商议拟派学生赴俄留学,俄方亦复文表示同意,但后因伊犁将军长庚卸任而被迫中止办理。

至1903年,伊犁派遣留俄学生的条件逐渐趋于成熟。是年6月6日,伊犁将军马亮上奏《拟设伊犁养正学堂并派学生出洋肄业酌定章程折》,请求派遣学生前往俄国七河省阿拉木图留学,“取其就近,易于询察,学无上进者随时调回另派,不致糜款旷时”,并规定每次选派10人左右,以3年为学习期限,出洋旅费需“二千数百两”,每年学费、生活费及相关奖励等项费用则约为7 500两。此外,马亮还请求在伊犁设立养正学堂,挑选满蒙子弟40人入堂肄业,修业期限为4年,以此为后续派遣留俄学生提供人才储备。奏折所附学堂章程则对选派学生留俄及开办养正学堂等工作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规定,先期挑选10名“清汉文义通顺者”派往俄国留学,这些学生在3年之中不仅须学习精通俄国语言文字,且要探访俄国的“风土人情舆地算学”,如学生能兼习“英法德美诸国文字”,则成绩更为优等。学习期满后,学生可选择继续在俄深造或前往他国留学,伊犁也将继续给予官费待遇。另选40名年满15岁且“曾读清汉小学及四子书”的“两满营四爱曼子弟”入养正学堂学习“清汉满回文字”,待学业期满后举行出洋选拔考试,其中成绩名列前十的毕业生组成第二班留俄学生,派往阿拉木图就读,此后亦依此例办理。所有留俄学生毕业回国后,须一律接受考核,如果学业成绩优异、处事干练通达,则可获得伊犁将军的重用,或担任养正学堂教习,或补防、骁等官职,同时兼派中俄局提调、翻译等项职务,而在补缺升迁时亦可因“洋学熟习”获得破格录用,这也是鼓励留俄学生奋发进取、努力成材的一种特别方式。

就在马亮积极筹备选派留俄学生事宜的同时,部分少数民族官员亦积极参与配合此项留学活动的开展。锡伯营领队大臣、副都统色布西贤与索伦营领队大臣志锐、总管富善协商并报请伊犁将军马亮批准,从锡伯、索伦两营和新老满营中选拔出关清廉、春保、伊力善、殷德山、崇纳等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首批留俄学生。为保证留学教育的质量,色布西贤还委派索伦营的巴图沁、锡伯营的萨拉春随行照料留俄学生的起居。

1903年10月11日,索伦营领队大臣志锐带领10名学生前往俄国七河省,后于10月19日抵达阿拉木图。到俄后,七河省省长伊阿诺夫将所有留俄学生安排进入阿拉木图幼童学校就读。在学业方面,留俄学生首先学习俄国语言文字,待能熟练掌握俄语之后,再按照俄国的教学章程循序渐进地学习其他课程。与此同时,各个留俄学生在学习俄文之余仍要学习满文和汉文,从而保证既能融汇中俄文字,又不会忘记母语,“如能有成,则数年之后自相传教人人皆知俄国情形”。在留学费用方面,根据俄方规定,每名学生每月学费为俄国货币50卢布,而房、饭、衣服等生活费用需18卢布,10名学生每年的费用总计为8 160卢布。此外,由于志锐仍须回国,而“挑选幼童10名均在10岁以下,资质尚属聪颖,因虑无人照料”,所以其指定了通晓俄文的新满正红旗佐领伊勒噶春担任总管,并携带巴图沁、萨拉春以及一名跟班,共同驻俄照料,此四人每年生活费须2 960卢布。由于汇率兑换的缘故,上述费用比派遣留俄学生前所估计的数额增加近一倍。为解决这一问题,伊犁将军马亮从“伊犁牧场变价款内”设法匀挪出部分款项以补留学经费上的不足。需要指出的是,负有照料留俄幼童任务的巴图沁、萨拉春其后也进入俄国学堂读书,因年龄较长而被称为“大学生”。

就在伊犁留学生奔赴俄国阿拉木图时,负有培养后续留俄学生重任的养正学堂也开始了办学活动。1904年3月18日,伊犁养正学堂的建设工作均已告竣,是日正式开学,共有40名满蒙各营子弟入堂就读。学堂内设满文、汉文教习各两人,蒙文、回文教习各一人。至1905年时,学堂内先后录取学生92人,教习人数亦有所增加。到1907年时,养正学堂在校生的人数达到近百人,其时来伊犁搜集情报的日本特工日野强称赞该学堂是“眼下值得瞩目的学校”。由此可见,养正学堂确实为伊犁乃至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此后,受伊犁兴建武备速成学堂等因素影响,养正学堂于1907年1月更名为兴文学校,其规章制度亦随之修改,按照“癸卯学制”办理,办学费用由哈萨克各部的“报效款”提供,为每年白银8 000两。

伊犁留俄学生在七河省阿拉木图的学习极为认真刻苦,成绩优异,志锐便曾称赞“该学生尚能勤奋,易于教习”。1905年,志锐在赴喀什噶尔办理积案时,顺道赴阿拉木图考察留俄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在12名“大小学生”中,有6名“资质聪明,学业亦有进境”,已按照俄国教育章程升入官学堂就读,生活费等项费用亦照俄国标准继续供给,其余6名学生“俟造就有成再行拨学”。1906年,志锐调任宁夏副都统,负责管理养正学堂及留俄学生的“总理堂职官”一职由锡伯营领队大臣希贤接任。同年,留俄学生于暑假期间回国,“考其个人功课,均有心得”,马亮以“该学生等材堪造就”为由,派索伦营副领队总管福善带领这些留学生继续在阿拉木图学习。1908年3月,署理伊犁将军广福对各留俄学生的学业程度进行考察,其中6名幼童在小学毕业后升入“吉木那孜学堂”就学,其余学生仍在原学堂学习。伊犁对留俄学生的派遣,也带动了当地留俄教育的开展,“因俄国学堂教授得法,伊犁风气渐开”,养正学堂的学生“多有请往游学者”。于是,广福增派2名大学生同赴阿拉穆图留学,并委派福善与俄方谈判,以求节省愈来愈多的留学经费。

当然,伊犁学生的留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其间也受到俄国时局动荡带来的影响。在俄国1905年革命时期,七河省亦受革命风潮波及,留俄学生被迫向伊犁发电报请求援助。伊犁方面旋即求助于外务部,外务部命令志锐照会七河省政府派兵保护伊犁留俄学生。

这些伊犁留学生在俄学习时间较长,学业较为优异,如关清廉曾获得俄方颁发的金质奖章。此后,他们分别于1909年与1914年回国,或担任驻苏领事,或致力于教育、翻译工作,都为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结语

综上而论,晚清新疆留俄教育既是近代中国人留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新疆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仅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色,对当代中国留学教育与民族教育的发展也颇具启示意义。一是弥补了近代新疆教育水平较低的缺陷,为广大新疆青年学子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升学途径;二是为近代以来新疆地区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外交、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或积极投身革命工作,或担任驻外使节,或热心教育事业,或跻身行业翘楚之列,成为了推动新疆近代化建设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对促进近代新疆革命与建设事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三是起到了沟通中俄文明交流的作用,直接推动了中俄教育交流的发展。就上述意义与作用而言,在考察近代新疆地区的发展进程时,应当对此段中外教育交流史实给予必要的关注与研究,这样既可以丰富新疆历史的研究主题,拓展研究视野,更可起到“以史为鉴”、汲取经验的重要作用。

[1]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总95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马大正.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同治、光绪、宣统朝卷(下)[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4]日野强.伊犁纪行[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

[5]伊犁将军马奏出洋学生考选拔学并养正学堂改添教习限定学额片[J].东方杂志,1905(6):101-103.

[6]克力.锡伯族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

[7]留俄七河省学生电请保护[N].申报,1906-07-16(5).

【责任编辑赵伟】

G529

A

1674-5450(2015)03-0117-03

2015-01-10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JG14DB368)

刘振宇,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教育学博士。

猜你喜欢

养正伊犁俄国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风景里的大美学校
——江苏省宜兴市湖实验学校“养正文化”剪影
伊犁书
伊犁将军长庚
弘道养正
丝绸之路与伊犁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