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儒家文化教育的现代化教育意义分析

2015-04-10白同葵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儒家孔子

白同葵

(新乡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传统儒家文化教育的现代化教育意义分析

白同葵

(新乡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我国古代先贤提出了大量文化教育方面的思想,其中儒家文化教育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现代化教育具有极为深刻与广泛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从儒家文化教育中的仁爱思想、孝悌思想、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传统儒家文化教育的现代化教育意义。

儒家 文化教育 现代化 教育意义

鉴于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趋向深化,服务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应当怎样做到与时俱进?和改革开放之前相比较,如今的社会需求也出现了新的巨大的变化。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稳定与和谐。笔者觉得,儒家文化教育思想当中所蕴含的一些内容非常理想与有益,应当在全面坚持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积极而大胆借鉴传统文化之中的精髓或者其中的优秀成分。

一、儒家文化教育中仁爱思想的现代化教育意义

儒家思想这种精神思想,在各个不同的时代下均能不断进行应变与发展,从而展现出非常强的生命力,而这一生命力主要源自于人的问题这一精辟的思想。比如,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概念,关注人际之间情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强调要“爱人”。“爱人”是指运用仁爱来获得人心,从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保各项活动能够正常开展。比如,在《论语》全书的一万五千余字中,“仁”字就出现了109次之多。“仁”已经成为“礼”之核心,其含义是指“爱人”和“与人相亲”。这一以心理情感为主要纽带,以情理之间的渗透为基本原则,充满了浓厚人情味等形式的人际交往形式,能够体现出非常超的人性魅力,这对于建立起和谐的当代师生交往方式,运用情感实施教育能够发挥极大的启发作用。“仁爱”在现代教育工作和教育管理之中能够发挥出非常大的作用,把人们引向到预定的管理目标之中,从而能够真正地实现教育的目的。孔子提倡的仁爱精神已经达到了人性最高,也是最为理想的境界,如此做的结果是要最终产生以求仁、求善以及求爱等方式,以感情教育为主要特点的儒家教育模式,而这一教育模式也正好体现出儒家有教无类的传统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所注重的主要是人的个性张扬发展的教育,这就需要教育者们对于全体成学生均做到一视同仁、有教无类,也就是没有后进生的概念,对于每一位学习者均应做到既有“仁”也有“爱”。仁爱让教师们心中始终装着学生,并且在尊重学生的过程中时刻怀有爱的和谐以及宽容,在宽容的心胸之中给自己也给学生以机会,从而让学生们在浓浓的情感之中得到感悟,促进其成长与提高,并且让爱谱写出理解与宽容之乐谱,这也就是儒家仁爱思想为现代化教育带来的最大价值。

二、儒家文化教育中孝悌思想的现代化教育意义

我国传统伦理之中的确是将善待父母作为判断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最为根本之前提。在孔子眼中,“仁”之根本就在于孝悌。他反复强调的是“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谓“孝悌”,主要就是指对父母要做到尽孝,对兄长要做到敬爱。不孝不悌者,即使爱他人,也不得仁,这就意味着“仁”之根本。孔子还觉得仁自孝始,曾经说过“立爱自亲始”。这一为仁的方法及其原则,将心理和伦理相互加以结合,可谓是孔子及其学生的得意之作。在中国传统的道德五伦关系之中,十分注重父母和子女之间所具有的自然人伦关系,孝被视为是所有美德之根本。孝是儒家仁义之本,更是所谓人伦之公理。学者梁启超甚至把孝视为人格中最为重要之组成部分。新加坡政府在编印的《共同价值观念白皮书》中也把儒家思想之中注重家庭结构、人际关系以及群体利益等文化观念看作共同的价值观大力弘扬。虽然我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于对父母要尽孝,觉得敬爱父母与瞻养父母为天经地义,但是在当前的现实社会之中,因为社会上竞争注重普遍存在着功利性观念,尤其是随着全球工业化的极大发展,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全面粉碎了传统意义上小农经济社会之中家庭成员之间那种融融的亲情,从而极大地淡化了人际之间的情义。随着大家庭被核心家庭逐步代替,切实削弱了我国传统儒家教育之中最为根本的孝悌精神,导致现代人已经或多或少地陷入到心为形役,而神又为物所累的环境中而无法自拔。亲子间的感情关系已经远远没有传统儒家社会那么联系紧密了。同时,如今中国出现了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的来临,由于社会保障事业有所滞后,造成了诸多问题,从而让现代人对于传统儒家文化教育总的孝悌观念有了更加强烈的渴望与呼唤。在现代人的实际生活之中,赡养父母在部分人眼中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家庭问题。所以说,我国传统的儒家伦理确实具有合理性因素。我国非常注重人伦关系以及人伦价值等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观念,注重于让每一个人在特定化人伦关系之中所具有的责任意识,从而有利于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良性运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下,还能发挥协调人际关系的主动作用。

三、儒家文化教育中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育意义

孔子在其长达四十余年的文化教育生涯之中,对于教育教学过程自身提出了大量富有见地的观点。我国绝大部分学者均将孔子文化教育中的教学思想集中在因材施教法、启发诱导法、学思并重法以及由博返约法等四类教学方法上。

一是因材施教法。因材施教为孔子教育教学经验之核心,而别的教学方法则完全紧紧地围绕着这一核心加以实施。当前,全球诸多国家对于这一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已经进入到较为成熟与完善的时期,尤其是以美国与日本等国显得最突出。他们十分关注这一教学方法的根本因素就在于是国家教育目标以及观念,将培养自由、和谐发展的人视为教学的重点,非常强调学习者个性的全面解放。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文明之中的大一统思想导致现代人忽略了此点,从而让本民族能够让因材施教之优秀遗产继承与应用上反而滞后于其他民族,因而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损失。孔子在因材施教法上为现代人树立起很好的榜样,其在教学过程之中极为注重观察和了解弟子们,十分熟悉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而也就能够应用相当精炼的语言极为准确地概括学习者们的特点。孔子自身的教育实践就全面展现出这一方法,分别针对每一名学生各自不同的特点,从他们的实际状况出发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因材施教教学法主要是为了有效解决教学之中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间的相互矛盾。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没有统一化的要求,但是并不从学生们的实际加以出发,忽略了个性差异也无法实现统一的目标。当时,孔子时代文化教育理论的统一化要求尚未真正形成,所以,儒家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孔子所提出的仁学思想,而要实施个性化教育显得也较为容易。基于以上这些原因,如今的教师在领悟与实施孔子因材施教方法之时,通常会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觉得难以做到深刻而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实际上,如今每一教师在在每一个学年均需加以了解的学生通常不到百人,有的时候甚至数量更加少,只要自己用心去加以实施,也是不难办到的,而关键就在于思想上缺少这因材施教的意识。

二是启发诱导法。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归根到底还是一个积极而又主动的过程,学生们积极性之调动是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如今,全球各国均在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法,并且使其能够成为逐步趋向于完善的思想理论。该理论之奠基人理所当然地应当是孔子。应当说,孔子已明确认识到学生所具有的积极地位,其首次精辟地讲述了启发式教学法。一旦学生们进入到一个十分积极的思维状态之时,教师们才有可能合理地进行诱导与启发,从而帮助学生们能够打开知识之大门,端正其思维之方式,实现举一反三之目的。是不是能够调动起学习者们的主观能动性,是考验教学成败之重要环节。启发式教学法之核心其实就是要在最大的限度上有效激发出学生们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简而言之,教师应当成为不失言之智者,而不应当成为躁者与隐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计算的难易程度应当合理,运用过难或者过易,并且合理地应用于学生们当前现有的知识结构以同化新学到的知识,进而建立健全全新的知识结构。

三是学思并重法。在孔子的文化教育思想之中,他还极为精辟地论述了学和思之间所具有的辩证关系。他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只进行学习而不加以思考就会导致迷乱而且不明。如果只进行思考而不投入学习,就会觉得空乏而且不现实,没有进步的空间。通过学思并重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学和思、掌握相关知识和开发思维之间的矛盾。学生们因为年龄与社会经验不够丰富的关系,无法掌握正确而合理的教学方法,无法将发展思维和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还一定要教授合理的学习方法。孔子运用其自己的亲身体来告诫自己的学生,强调了学习对个人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方法,指出即便进行废寝忘食的深入思考,其最后效果也不如进行学习。由此可见,孔子已经认识到思主要是建立于学这一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人的思维要想得到发展,必须建立于学习这一基础上,而且如果开设数量知识之掌握去谈其中的发展思维,就如同空中楼阁一般没有什么道理。孔子在强调学习重要性之时,又注重于注重思考的重要意义。运用学思结合和两者并重而不会偏离,正是孔子教育教学思想中的重要方法。如今,孔子所提出的学思并重之教学方法,从而已解决了学习与思考之间、掌握知识和发展思维之间的矛盾。这也是一笔十分珍贵的文化教育遗产。我们现代人不应当主观地去判定,比如,孔子已经距离我们长达两千多年,当我们觉得其已过时之时;我们更加需要的深入深刻领会其中所具有的精神实质,通过健全完善与发展它,而不是加以抛弃。

(四)由博返约法

孔子在在教学过程中又提出了全新的博学多闻之主张,从而解决教学之广度与深度之间的矛盾。他主张学生们应当做到多闻以及多见,只有知识面相当广,才能适应社会。他带着钟爱的学生周游列国、到处去讲学,尽管也具有热心政治之因素,但是也不缺乏让学习生者多接触社会现实的苦衷。这与他培养出更为适合于统治,能够更好地选择阶级所选拔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分不开的。孔子将当时较为正统的,而且存在较有影响的诗、书、礼、乐等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他自身为能能够做到博学和经常性每事问、无常师”,所以也就锻造成了一个多才多艺之人。孔子不仅主张知识应当广博,而且为了防止出现杂乱无章的情况,孔子提出一定要有一个中心来进行统帅。尽管孔子所说并非真实情况,这就必然需要教师说“礼”。这是他当时的《周礼》,虽然其所具有的思想性与价值都不够高。但是,孔子却敏意识到丰富散乱的知识要有一个中心或一条主线串加以串造,而此点是极为常见的。应当说,现代教育理论十分注重于强调如何掌握知识体系,从而提供给学习者们并非是分散性知识,而是一个简单的框架。这与孔子所提出的由博返约具有极为密切之相似之处,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桌现代教育理论知识飞速发展的今下更为注重于知识结构喔掌握,那种只考虑到传授知识人数,通过教学方法而牢牢地抓住教学之本质。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儒家文化教育思想中的教育对象为封建社会统治者及其接班人,这一文化类型的主要教育目标为修其德行,促进人的道德趋向进一步完善,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政、治国。如今,我们的教育尽管已经比较好地实现了全民教育这一目标,但是在经济文化趋向于全球化的当下也绝对不可全面否定与抛弃儒家思想所具有的现代化教育价值。唯有取其精华和弃其糟粕,把它置身于现代科学的现实基础上,全面吸收全球先进文明的成果,将重视行为主体之自省、自觉和外部强制加以结合,儒家文化教育必然能够再次绽放出光芒,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能够发挥出新的作用,甚至能够惠及到全人类。

[1]朱志峰,杨冰.论先秦儒家传统价值观的现代价值——以教育为视角[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武微微.儒家文化对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

[3]杨桂霞.儒家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3(6).

[4]许建军.儒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3(3).

[5]刘晗.儒家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及其对现代的启迪[J].济宁学院学报,2014(2).

G04

A

1009-8534(2015)02-0031-03

2015-1-5

白同葵(1969.6—)男,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儒家孔子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