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燕赵鸿儒对中国儒学的四大历史贡献

2015-04-10梁勇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鸿儒孔颖达燕赵

梁勇

(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燕赵鸿儒对中国儒学的四大历史贡献

梁勇

(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燕赵鸿儒是一个伟大的群体,他们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实事求是的学风,在传承儒学过程中,用睿智的思辨,兼收并蓄,成就了燕赵儒学集大成的基础,对中国儒学传承做出四个方面的重要贡献。一是董仲舒对儒学的集成,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领域的大一统,董子成为中国封建正统思想的设计师;二是孔颖达主持整理的《五经正义》,对儒学经典的规范为科举考试奠定了儒学基础;三是明代鸿儒孙奇逢、鹿善继、孙承宗把修身齐家治国作为知行理念,成就了鸿儒舍身为国的人文精神,而颜李学派开五四思想之先河,敢于对程朱理学深刻批判;四是清末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理性抉择。

燕赵鸿儒;豪侠精神;儒学集大成;传统文化的贡献

中国儒家产生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是中国儒学的奠基者。西汉时期,燕赵鸿儒董仲舒以孔孟儒学为基础,融合了阴阳、道家、法家等学说精华,创造了新儒学,契合了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需要,成就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学鼎新。燕赵鸿儒成为一个地域性的文化群体,名人辈出,不断创造维护中华帝国延续发展的文化体系,并影响到了东方佛教的发展和传承。本文简单梳理一下中国儒学历史长河中燕赵鸿儒一些标志性的人物及其思想,就教于方家。

一、西汉时期燕赵鸿儒对传统儒学的集大成

西汉时期,燕赵之地在文化复兴中诞生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对西汉政治和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董仲舒在《春秋》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天人合一、独尊儒术的思想,不仅对西汉政治、文化产生了空前的影响,而且对后世封建社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书·儒林列传》:“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母生,于赵则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玢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1]卷八十八

(一)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鼎新与发展

董仲舒(约公元前198年-公元前108年)①《汉书·儒林列传》和《汉书·董仲舒传》均未明确记载董仲舒生卒年月,后世学者有多种推测,众说不一。周桂钿《秦汉思想史》考证,董仲舒生卒时间为汉高帝九年(公元前198年)、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8年);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卷认为,董仲舒生卒年为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苏舆春秋繁露以证》卷首的《董子年表》推定董仲舒生于文帝初年乙丑(公元前176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凡73岁;杨树达《汉书窥管》卷6则以为,董子卒年在武帝元狩五年及元鼎元年(公元前118年-公元前116年)。今从周桂钿先生之说。,是中国历史上河北籍的思想家,是中国儒学的一代宗师和集大成者。

《史记》记载,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景县西南)人。由于西汉既有广川县,也有广川国,因此导致德州、冀州、景县、枣强四地一直争议董仲舒故里,以笔者考证,按司马迁记述人物籍贯的程式,《史记·董仲舒传》所记广川是广川县,即今河北省景县广川镇的广川县故城遗址。②具体参见梁勇《董仲舒故里广川考》,载《河北地方志》2013年第5期。

董仲舒早年拜胡母生门下,攻读《公羊春秋》之学。汉景帝时为博士,研究西汉前期政治局势和社会思想状况,以儒学为基础,吸收阴阳、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完成了中国封建儒学之大成。利用应召与汉武帝对策的机会,阐述了大一统的思想,说服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

班固在 《汉书·董仲舒传》中评价说:“自武帝初立,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1]卷五十六董仲舒一生治学勤奋,笔耕不辍,给后世留下了很多著作。按照班固《汉书》的记载,董仲舒的著作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儒家经学著述,包括《春秋事得失》《董子文集》《公羊治狱》《春秋繁露》;另一部分是文学成就,包括收录到《春秋繁露》中的《玉杯》《清明》《竹林》等。

西汉学者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1]卷五十六班固在《汉书》中,也对董仲舒给予很高的评价。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中说“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2],把董仲舒视为圣人。北宋思想家、史学家司马光在《读书堂》诗文中称:“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廷,百家始消伏。”[3]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后世历代封建王朝都将董仲舒奉为董子。董仲舒思想对后世燕赵人文精神和治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董仲舒作为封建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是中国儒学的一代宗师、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思想的设计师和奠基人,是秦汉时期燕赵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

(二)河间献王刘德与《毛诗》对儒学经典的贡献

“实事求是”典出《汉书·河间献王传》。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景帝之子,封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一带)王,谥号献。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古籍文献散失,汉初独尊黄老之术,儒家文献一直未得到搜集整理。刘德不惜重金搜集先秦儒家典籍,《汉书》卷五三《河间献王刘德传》称他“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即正本)”[1]卷五三,对抢救儒家文化、传承文明功莫大焉。他还广招儒学名士,对搜集到的古籍进行整理,勘误订正,校理成册。在乐城南建日华宫(今河北省泊头市严家铺),宫内设置馆舍20余处,集名儒宿学数百人,昼夜讲读、校理、编辑从民间求索来的典籍,一时河间成为全国儒学研究中心,对西汉儒学的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班固《汉书》称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1]卷五三。由刘德而产生的“实事求是”一词,被后人不断阐释丰富,成为中国学术思想乃至中国政治的核心理念。

在刘德扶持下,毛苌传承儒学经典《诗》,成就了传承千年的《毛诗》,成为儒学经典的不朽代表。

毛苌,赵(今邯郸市鸡泽县)人,一说河间人,师承毛亨的《毛诗故训传》,受到河间献王刘德重视。刘德以毛苌为《毛氏诗》博士,在都城乐城(今献县)东面建日华宫(今泊头市西严铺),在其北面的君子馆建招贤馆,请毛苌在此传授弟子,并将《毛诗》和其他先秦文献呈送给汉武帝。当时,汉武帝已立《诗》博士有齐、鲁、韩诗三家,都属于所谓“今文《诗》”,由于汉武帝的要臣们不欣赏古文《毛诗》,未将《毛诗》在宫中立博士。毛苌只在河间国一带传授。后来毛苌为北海(今山东省长乐县东南)相,又出任河间太傅。[1]卷八十八越来越多的外地学者到河间向毛苌求教。随着弟子们向各地传授,《毛诗》得到广泛传播。汉平帝元始五年(5年),《毛诗》与《左氏春秋》等被立于朝廷学官,随着古文《诗经》地位的提高,《毛诗》越来越显示出文化和政治上的吸引力。曾在西汉红极一时的齐诗在建安以后逐步亡佚,鲁诗到西晋时消失,韩诗的传授也逐步衰落,唯有《毛诗》在两千多年的文学、经学史上独树一帜,成为儒学经典之一《诗经》的主要代表,一直流传。

汉晋时期的河北政治动乱,而儒学传承名人辈出、思想活跃。东汉时期涌现出安平崔骃、崔寔和涿郡卢植等鸿儒。曹操盛赞涿郡卢植是一代文宗、士之楷模。涿郡安平崔氏一门在东汉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很深造诣的名士。在他们的著述和为官之道、处世之道中,反映了他们对前代思想文化的继承,彰显了他们对儒学人文思想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魏晋时期,燕赵不断出现经学大师,成为儒学经典传承之地。清河崔氏儒学世家名人辈出,崔浩所注的《诗经》《论语》《尚书》《周易》比前代学者所注更为精确;赵郡李氏在文学、儒学等学术方面卓有建树,为隋唐时期成就中国儒学的第二个里程碑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基础和人才学养。

二、隋唐封建科举制背景下燕赵鸿儒对儒学经典的规范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科举滥觞并走向成熟的时期,河北鸿儒在儒学传承、传播和发展中创造了第二个高峰,名儒硕学,人才辈出。刘炫、刘焯、刘轨思、孔颖达等人开馆授徒,有的弟子达千人。

《隋书·儒林传》所收录的14人中,河北籍的有4人,占总数的28%强。《旧唐书·儒学传》所收录的45人中,河北籍的有10人,占总数的22%强,在全国名列前茅。另据《新唐书·儒学传》,《旧唐书》未列入的有孔颖达、马嘉运、彭景直、卢履冰、侯行果、赵冬曦、卢僎、啖助等8人,可称是群星璀璨。

隋代著名的河北鸿儒是刘焯和刘炫。刘焯,字士元,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信都昌亭(今冀州市)人,自幼聪敏好学,与河间景城(今献县东北)人刘炫为友,两人一同寻师求学,以儒学知名,受聘为州博士,与刘炫并称“二刘”。

隋炀帝开创了中国封建科考制度,儒学成为官学。河北刘焯在隋炀帝即位后任太学博士。刘炫参加修定律令,后经杨达荐举,也授太学博士。为隋朝科举考试中儒学考试奠定了基础。

唐代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燕赵鸿儒首推孔颖达。如果说董仲舒是中国封建正统思想的创造者,那么孔颖达就是将儒学经典规范化的一代宗师,他主持的《五经正义》融汇南北儒学,是中国儒学经典规范化的集成之作。

孔颖达(574-648年),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史书上记载字“仲达”,古称孔仲达,但孔颖达墓碑记载他字冲远。从古人起名和字的相关性分析,冲远与孔颖达的名字更吻合,所以应该是字冲远。

孔颖达从小聪明颖悟,8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少年时代曾师从大儒刘焯。隋炀帝重兴儒学,在全国广征天下宿儒,到洛阳举行儒学大会。孔颖达以明经高第参加,他少年老成,对宿老们提出的难题对答如流,顺利做了太学助教,时年32岁,是应诏儒学家中最年少的大师。

李渊创建大唐。李世民解鞍歇马,崇尚儒学,特设了文学馆,招揽天下文士,为治国平天下储备人才。孔颖达等18位学有所长的鸿儒学士被同时授为文学馆学士,号称“十八学士”。公元627年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改元贞观,孔颖达以儒业受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唐太宗励精图治,治国理政,孔颖达经常引用《论语》提出建议。

孔颖达奉诏编纂《五经正义》,这是唐初官修的一部划时代的大型儒学经典辑录,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后均收入《十三经注疏》。《五经正义》融汇众家,广泛吸收前人成果,正如孔颖达在《尚书正义序》中所云:“览古今之传记,质近代之异同,存其是而去其非,削其繁而增其简。此非敢臆说,必据旧闻。”[4]序对南学北学作了一个总结,体现了科举考试和时代的要求。孔颖达主持《五经正义》的编修,文稿达10万字,计170卷,贞观十二年(638年)呈奏,唐太宗大为高兴,下诏褒奖说:“卿等博综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5]序赐孔颖达绢帛300匹。然而,由于书成于众手,良莠不齐,加之所宗诸经不出一家,各书间颇有抵牾矛盾之处,因此为学者所诟病。但所有这些缺点对全书而言不过白璧微瑕,它与唐代另一经学巨著《五经定本》一起,分别从内容和文字上完成了经学的统一,结束了南学和北学分立的局面,功不可没。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75岁的孔颖达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孔颖达病逝后,唐太宗让他陪葬昭陵,在昭陵矗立《大唐孔祭酒碑》,而且皇帝让孔颖达的合作伙伴于志宁题写墓碑,赞扬他“九泉虽入,千载名扬”[6]卷一百四十五。

《五经正义》审定工作到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结束,前后经历12年。高宗诏令颁《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依此考试”[7]卷七十三。宋人张唐英说:“孔颖达尝撰《周易正义》……以行于世。观其发明三圣之旨,通贯万化之蕴,其深于易乎!”[8]579

中国古籍版本之最当属《五经正义》,其发行之广,影响之深,远远超出了唐统治者统一经说以利科考的初衷,进而对整个中国传统儒学的传承作出了特殊贡献。这是河北鸿儒孔颖达的不世之功,堪称河北鸿儒为中国儒学的第二大历史贡献。

三、明清时期河北鸿儒的知行思考与修身治国的精神楷模

元明清时期,河北为畿辅之地,在多元思想冲击下,南方的程朱理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元代河北鸿儒对程朱理学进行反思,推动了北学的兴起。清初学者黄百家说:“自石晋燕、云十六州之割,北方之为异域也久矣。虽有宋儒迭出,声教不通。自赵复以南冠之囚,吾道入北。而姚枢、窦默、许衡、刘因之徒,得闻程、朱之学以广其传,由是北方之学郁起。”[9]他提到的几个人物,都是在北学中卓有建树的学者。

刘因是元代最杰出的儒学家,在博采百家的基础上,提出的“古无经史之分”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他是和许衡、吴澄并列的元代三大学者之一。他们在儒学传承中整合历史精髓,昭彰士节精神,对燕赵人文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明清时期河北鸿儒义士辈出,言必信、行必果,知行统一,爱国正义、抗击外虏,豪侠正义,成为河北鸿儒做人为官的大德、燕赵人文精神的丰碑。

(一)明代“范阳三烈士”鸿儒大德的历史贡献

孙奇逢、孙承宗、鹿正、鹿善继这些被称为明朝英烈、豪侠义士的名人,都是河北鸿儒的杰出代表,而且成为汉族儒学精神与爱国气节结合的英雄。

孙奇逢(1584-1675年),保定容城人。他的哲学体系中“心”是万物本体,心性修养不能向外追寻,而是去除私欲、自识其心的内向认识方法。修身养德、气节、诚义被孙奇逢视为儒学的精髓和鸿儒的品行。

孙奇逢把宣扬儒学教化、开启民智作为义不容辞的使命,严以律己、刻苦自励。后人概括孙奇逢为人的三个特点,即身体力行的讲学宗旨、急公好义的义侠之举、诲人不倦的师长之风。他培育了许多人才,《清史稿·儒林传》载:“奇逢弟子甚众,而新安魏一鼇、清苑高鐈、范阳耿极等从游最早。都是在道德文章上颇有建树的英才。”[10]卷四百八十在这些人中魏一鳌著有《北学篇》,汤斌著有《洛学篇》,均是叙述理学源流的学术史名作。这两部学术史著述是在明末清初对儒学文化进行反思的社会大思潮的背景下创作的,总结学术史上的是非得失,明学术、拯人心。魏一鳌的《北学篇》写的是河北学术发展与传承的历史,受到孙奇逢思想的影响,不甚强调门户之争,对促进学术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孙奇逢豪侠正义,敢冒风险拯救东林党忠臣廉吏及其后人,表现了燕赵鸿儒大德的豪侠精神和正义之举,被后世称为“范阳烈士”之一。

定兴县城南江村鹿家一门是明朝两代义士。父亲鹿正传播儒学,君子之风,仗义疏财,和孙奇逢一起营救东林党三君子;其子鹿善继,辅佐兵部尚书孙承宗辽东抗清,收复失地,参与营救东林党人。他们父子和孙奇逢被赞为“范阳三烈士”。鹿善继在定兴城面临清兵进攻,主动进城英勇抗清,壮烈殉国。气节凛然一义士,慷慨悲壮大忠臣。当年,崇祯皇帝二度起用孙承宗官复兵部尚书,督师辽东,抗击女真。鹿善继本想再次出山,为孙阁老效力战场,可没等得到皇帝批准,孙承宗再遭奸佞诬陷,罢官回乡。鹿善继决心秉持士节,根绝仕途,教书育人,传道授业,做了一位儒学教育家。在定兴乡下12年,鹿善继名扬四方,很多爱国青年慕名而来,向这位燕赵义士学做人、做学问。鹿善继教书育人,潜心研究儒学文化精髓,倡导知行一致。他著述甚丰,留下了《四书说约》《认理提纲》《寻乐大旨》等十几部儒学著作。他还记录了自己从政、督军的历史真相,写下了《前督师纪略》《后督师纪略》《金花银始末》。后世弟子们整理的还有《鹿善继文稿》四卷、《鹿忠节公集》二十一卷。鹿善继桃李满天下,成为鸿儒大师,受到黄宗羲、颜元、李塨等著名的理学家们的高度评价。清代著名理学家颜元说:“高阳相公孙承宗与太常鹿先生、孙奇逢孙先生三君子,讲学论道,树帜河北,呜呼,盛哉!江村成为忠义之士的圣地。 ”[11]454

高阳孙承宗是一代鸿儒,传播儒学,修身齐家治国爱民,三次出镇辽东,抗击女真入犯,官至大学士、兵部尚书总督蓟辽,爱民爱兵,言行一致,号称鸿儒尚书、儒学阁老,儒学修养与入世治国完美结合。在多尔衮进攻高阳时,已经被罢官致仕的孙承宗带领全家男丁,保卫高阳城,最后寡不敌众,城破被俘,英勇就义,展示了燕赵鸿儒的爱国、正义、忠诚、豪侠的人文精神,成为一代鸿儒和士节的楷模。

(二)清代的颜李学派对程朱理学的理性反思

清代河北鸿儒的著名代表就是颜元、李塨师徒二人。颜李学派为北方儒学的代表。颜元早年对程朱之学颇为服膺,身体力行,34岁严守朱子《家礼》为养祖母居丧守制,几致送命,由此对程朱理学进行理性反思;57岁时南游中州,亲眼见到程朱理学对人性的泯灭、对社会的危害,决意冒天下之大不韪,批判程朱理学。他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信念:“立言但论是非,不论异同。是,则一二人之见,不可易也,非,则虽千万人所同,不随声也。岂惟千万人?虽百千年同迷之局,我辈亦当以先觉觉后觉,不必附和雷同也。”[12]

在颜元看来,宋明诸儒所以无用,根本原因在于空谈心性而忽视了具体的事功,脱离实践,“穷理”只能是一句空谈。颜元竭力提倡“实学”。主张“心有事则存,身有事则修,家之齐,国之治,皆有事也。无事则治与道俱废。故正德、利用、厚生曰事,不见诸事,非德非用非生也”[13]卷上,“如天文、地志、律历、兵机等类,须日夜讲习之力,多年历验之功,非比理会文字之可坐而获也”[14]卷二。

对于颜元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当代大儒钱穆评价道:“习斋,北方之学者也。早年为学,亦尝出入程朱陆王。笃信力学者有年,一日翻然悔悟,乃并宋明相传六百年理学,一壁推翻,其气魄之深沉,识解之毅决,盖有非南方学者如梨洲、船山、亭林诸人所及者。”[15]177他的光辉思想和理论勇气,启迪五四精神之先声,成为河北鸿儒对传统儒学反思的大智者,值得后人景仰。

李塨是颜元最器重的学生。颜元之学问,足以名垂千古,但在当时的身份却是一个穷乡老儒,且为人抗直,足不出户,又不肯著书立说,所以在当时影响并不大,而李塨乐与人交,奔走南北,以弘扬师说为己任,他传承颜元思想,注重实践,对宋明以来忽视实践、空疏不学的风气深恶痛绝,他说:“纸上之阅历多,则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则经济之精神少。宋明之亡,此物此志也。”[16]卷二

明代河北鸿儒明知行、修心德、爱国真诚、友善、济民,成就了鸿儒人文精神和儒学气节。清代北学代表颜李学派深刻批判程朱理学泯灭人性、空谈误国的弊端,是中国儒学历史上最深刻的思想改革,其学说成为河北鸿儒对中国思想史第三大历史贡献。

四、近代鸿儒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历史贡献

清代河北为京畿重地,近代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风云对燕赵鸿儒产生了极大的触动。其中贤哲智者在传承儒学的过程中,领悟颜李学派的反思精神,对传统儒学的历史地位和理学弊端进行反思,思考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路。近代河北南皮人张之洞可谓近代儒学反思的智者。他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全面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洋务运动的思想武器,作为强国强种的思想基础。“中体”是指以儒学为国家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基础,“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西学”为“中体”服务。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律例等方面的治国措施,改革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张之洞不仅用产业、矿山、铁路建设实现强国之梦,还坚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支持创办新军,而且办学堂、启民智、普及科学的同时,不忘维护国学正统,重视儒学传承,他所秉持的儒学精神和借鉴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理念是近代中国最具进步意义的智慧,也是比颜李学派更理智的儒学反思和治国理政思想的提升,对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燕赵鸿儒对于中国儒学和治国思想第四大历史贡献,直到当代,对于中华民族科学发展、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燕赵鸿儒是中国儒学地缘政治和文化传承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广袤的河北平原、便捷的交通和驿道信息的交流促进了燕赵地区文化的繁荣和多元思想的融合,西汉时期诞生了中国两千年封建正统儒学集大成者董仲舒。由此,河北成为中国儒学传承和发展的繁盛之区。名人辈出,多元融合,经过刘焯、刘炫的传播,在盛唐时期成就了孔颖达一代政治家和儒学的集成者,开创了为中国儒学经典制定范本的先河。元明清时期,河北乃畿辅之地,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区,河北鸿儒在地缘政治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就了爱国、正义、仗义、不屈的豪侠精神,也丰富了中国儒学精神,为儒学文化传承充实了更加光辉的人文内涵。近代河北的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成为近代中国强国强种的智慧声音。

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回眸历史,总结经验,面向未来,在传承中国儒学的同时,汲取古人睿智和理性的思想,指导我们科学发展,弘扬我们民族核心价值观,共同为建设富强民主的祖国而奋斗。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司马光.读书堂 [EB/OL].[2014-05-12].http://www.tspoem. cn/menu/zpxx/song/SI/smg_6.html.

[4]孔颖达.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2001.

[7]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严可均,苑育新.全宋文:35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0]赵尔巽.清史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1]颜元.习斋记余[M]//颜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钟錂.颜习斋先生言行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李塨.颜习斋先生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4]颜元.存学编存性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1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6]冯辰,刘调赞.李恕谷先生年谱[O].清道光十六年初刻.

(责任编辑 程铁标)

Four Contributions of the Yan-Zhao Scholars to China’s Confucianism

LIANG Yong
(Shijiazhua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hijiazhuang,Hebei 050051,China)

The scholars of the Yan-Zhao States (present Hebei Province)in the Chinese history are a great group.They were concerned about their nation and people,and sought truth from facts.In the course of imparting and inheritance of Confucian teachings,they analyzed thoroughly,synthesized the best of all Confucian schools;therefore,they made four historic contributions.First,Dong Zhongshu gathered together all Confucian schools,realized the thoughts unity of“proscribing all non-Confucian schools of thought and espousing Confucianism as the orthodox state ideology”,thereby becoming the architect of orthodox ideology of feudal China.Second,Kong Yingda managed to sort out Five Classics,providing normalization for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Third,Scholars of the Ming Dynasty like Sun Qifeng,Lu Shanji and Sun Chengzong took“cultivating oneself,putting family in order,governing the state,and pacifying the world”as the theory of knowing and doing,and accomplished the scholars’humanistic spirit of braving death to seek truths;the Yan-Li School,as forerunners of May Fourth thoughts,dared to criticize the Neo-Confucianism.Fourth,Zhang Zhidong of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held the thought of “Chinese culture as a basis,Western culture for application”,which is the rational choice for modern China to learn advanced technology from the West and maintain the traditional spirit of Chinese people.

scholars of the Yan-Zhao States;spirit of courage and chivalry;synthesis of Confucian schools;con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207

A

1673-1972(2015)02-0023-05

2014-12-16

梁勇(1955-),男,河北石家庄人,研究员,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河北地方史研究。

猜你喜欢

鸿儒孔颖达燕赵
Conformational change-modulated spin transport at single-molecule level in carbon systems
一代鸿儒王应麟
决胜脱贫攻坚的燕赵答卷
卞鸿儒对辽庆陵石刻研究的学术贡献
孔颖达论为政之道中的道德因素
硕师鸿儒孔颖达传略
赌石
慷慨悲歌话燕赵
水黑燕赵
燕赵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