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2015-04-10
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邢波
【摘要】文章从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多元文化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该成果受陕西省教育厅“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4JK2079)资助。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面对纷繁的价值取向,如何在尊重多样化价值取向的同时,引导当代中国大学生去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
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及落实情况,增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笔者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法,选取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和中兴电信学院大一、大二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有效问卷296份,有效问卷数占98.7%。结合个别访谈,调查结果为:
1.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欠缺、情感认同偏弱
调查显示:有98%的大学生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提法,67.6%的学生认为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分必要,但当被问及“你是否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时,了解和知道的学生占18%,认识模糊的占34%,完全不知道的占48%。这一调查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停留在口号的层次,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性认知是偏低的。当问到“你是否赞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时,有10.7%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现在已经过时,无法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共同理想问题上,45%的学生对“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的看法上表示难以判断;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上,大部分同学非常赞同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流价值观念,但是还有部分大学生存在美丑荣辱不分的现象,如在对“大学生求职简历造假”的问题上,19%的同学表示对这种行为“可以理解”。这些情况说明,当代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情感缺位,他们还不能从个人内心的情感出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积极的体验、感受、认同[2]。
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方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
调查发现:在知的层面上,当代大学生中的大多数人确立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他们能从理论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并没有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在行动上有比较大的差距,知与行不能够统一。比如大多数同学都认同“公民应该服从法律的要求和制度的安排”这一核心价值观,但在行动上差距较大,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不遵守校纪校规的现象屡有发生。再比如,在“如何看待大学生考试作弊”这一问题上,有38%的大学生表示“可以理解”,这说明大学生在诚信问题上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当问到“您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动机是什么?”,55%的大学生认为入党可以为求职、晋升提供更多的机遇,25%的大学生表示是随大众、跟风,只有20%的大学生认为能够为他人和社会多作贡献,这说明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个人化”“功利化”比较明显。当问到“看到校园内有不文明行为,你会怎样”时,15%的同学选择“不会制止”,60%的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以上这些现象说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不佳,没能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知与行严重脱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有效的载体和途径,具体措施落实不够
调查显示,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单一的说教和灌输,并没有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展开。“假”“大”“空”现象仍然存在。如在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渠道时,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占到68%,选择电视、报纸和网络的占55%,选择其他的占28%。可见,思政课和媒体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这种大而化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因地适宜的针对性,学生没有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另外,现在大部分高校侧重于关注课堂教学和科研工作,很少会花费大量工夫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忽视了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影响当代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原因分析
1.社会大环境
当今大学生正处在一个思想活跃、文化交融、观念碰撞的时代。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全球化不仅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同时也密切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交往。在文化引进交流的同时也给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出口经济或科技产品的同时也对外强势输出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搞文化霸权主义。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科技方面的落后,在文化交往中也处于被动地位,文化冲击严重。调查发现,有70.1%的大学生认为“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是影响大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主要因素;69.3%的大学生认为外来思潮的负面影响是当前部分大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薄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由于其在人生阅历上面的不足和价值观的不成熟,难以对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进行理性辨别,对西方文化宣传的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深受影响,甚至对我国传统文化感到怀疑,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困惑与怀疑,从而影响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行,社会舆论助长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宣扬,一些不良思想在学生中蔓延,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2.学校教育偏差
长期以来,虽然教育者在教学与研究工作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价值观教育的收效甚微。这与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多注重向受教育者灌输理论知识,而较少关注他们的实践有关。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依托于课堂讲授的教学形式,而这种方式又过度强调对理论的识记,而忽略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实践教育。当“知”与“行”的天秤向“知”倾斜时,这势必会导致大学生缺乏实践的经验和体验,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性认识与感性实践剥离,价值观教育脱离实际,不符合“以认识促实践,以实践发展认识”的认识规律。这样一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3.大学生个人主观因素
当代大学生虽然生长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以一种远离现实的特殊方式感受时代的变革。这就造成了当代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不少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除了读书、考试外,没有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砺,更没有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2]。特别是一些在独生子女家庭中长大的大学生,由于从小家庭条件优越,在家中被家长当作“小皇帝”娇宠,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和自私自利的心理。由于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有些大学生不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是一知半解地用教科书中的结论去套现实,从而出现认识上的误区。
高校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1.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是直接对当代大学生产生较大影响的文化。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来说:在物质文化层面,应充分利用校园的物质环境,通过宣传栏、校园网、QQ群、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和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以接地气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制度文化层面,应规范各项校纪校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人际交往活动的方式,引导大学生从思想上自觉地抵御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在行为文化层面,应充分发挥各类群体、学生社团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文化艺术展示手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陶冶情操、受到鼓舞、得到教育。在精神文化层面,应通过树立典型、创作校园文化精品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使他们自发地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2.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高校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教育作用,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一方面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融入其中,另一方面也要把社会生活中最新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充实其中,给大学生以新的信息刺激,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从思想上真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教育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大发展,人们在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思想也越来越现代化。因而在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仅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3]。教学方法必须“新”,必须多样化,教育者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善用各种网络媒介和科技载体,不仅可以沿用报纸、广播、电视、海报等传统媒介,还可以结合时代特征,运用网络、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比如,教育者可通过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软件和电子教材,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响交融的优势,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4]。还可以从大学生的使用习惯出发,采用学生惯常使用的QQ、微信、论坛、微博、电子邮件、网络社区平台,拉近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同大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同时,教育者还要注重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监管,扩大正能量信息的覆盖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
3.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生要真正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必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以及“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6],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指导实践中的收获,领会这一思想在指导实践上的强大作用,促使他们更加心甘情愿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并将其内化。
参考文献:
[1]吴恒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探讨》,《教育导刊》2009年第7期。
[2]张耀灿、毕红梅:《试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特点和成因》,《高等教育研究》1992年第3期。
[3]曲春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青岛科技大学,2010。
[4]刘娟:《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年第4期。
[5]林木明:《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实效的思考》,《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6]袁媛:《刍议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模式及存在问题》,《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第1期。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