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欣喜与期待:新世纪的巴山文坛

2015-04-10范潇兮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巴山达州达州市

范潇兮

(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四川成都610213)

欣喜与期待:新世纪的巴山文坛

范潇兮

(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四川成都610213)

四川省达州市是巴山文坛的重镇,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创作上呈现出老中青三代作家的繁荣景象,在文学活动上不论是研讨会,还是采风和与多种媒体的互动,都显得更为广泛而有成效。如何取得更大地成就和产生更大地影响,期待着组建新的内外结合的创作团队、形成新的良性互动的文学格局、产生新的多种媒体的传播效应。

巴山文坛;文学创作;文坛活动

新世纪十四年的中国社会日新月异,新世纪十四年的巴山文坛异彩纷呈。十四年的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仅是一朵转瞬即逝的浪花,十四年的积累,在文坛的天空中已形成了厚厚的积雨云,这场如期而来的“巴山夜雨”一直挥挥扬扬地飘洒而今已是“涨秋池”了。滥觞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巴山文学,在经历了六十年代的沉寂、七十年代的复苏,到了改革开放之初的八十年代在中国文坛异军突起,又历经九十年代的迷茫,进入新世纪后再一次强势爆发,在新世纪中国地域文学的园地里悄然亮剑。不论是巡礼成就,总结经验,还是瞩望未来,新世纪的巴山文坛总是让我们感受欣喜和充满期待。

一、创作:万紫千红总是春

毫无疑问,创作是文学存在的前提,作品是作家生命的表征。进入新世纪后,巴山文学再一次呈现出集团冲锋的态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崛起是来自于对极左思潮的反叛,反叛文学内容是政治传声筒的直白,反叛文学艺术是革命三突出的僵化,来自于作家们多年的人生历练和生活积累,如果说这是一次文学的“井喷”,那么,进入新世纪后巴山文学的再度亮相就是一次“韧性”战斗的结果。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如潮水般汹涌而至的时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呼啸而上的作家们,有的改行了,有的隐退了,有的经商了。此时的巴山文坛真可谓“溃不成军”而无法布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素有光荣文学传统的巴山文学岂能中断历史,富有坚韧文学追求的巴山作家是不会偃旗息鼓的。在经历了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学低迷的阵痛和创作队伍的离散,他们意识到能够证明文学存在的唯一方式还是创作,于是他们以笔为旗,扛起“巴山文学”的旗帜,向着新世纪文学的高地发起新的冲锋,呈现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繁荣景象。

首先,老一代作家依然潜心创作,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著名旅美诗人陈官煊2003年起,在美国全球发行最大的华文报纸《世界日报》集中发表诗歌,该报还连载了他的小说《荒唐岁月》和《我还记得》,2006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想你的时候》和《日历老人——陈官煊儿童诗歌选》,从2011年到2013年,短短三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相继推出了《相约来生》、《来生相约》、《相爱来生》、《来生相爱》四部诗集,总计2000首爱情诗。这充分展示几代人恋爱观的碰撞和当代人的精神风貌、思想境界与精神状态的爱情诗歌。戏剧除了宋小武和张尚全等“大腕”外,还有紧扣时代,再现重大事件的王代隆,他2003年创作的表现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难忘的春天》轰动了剧坛。著名的杂文作家刘秀品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推出了他的杂文集《别了8+1》、《太监的尾巴》。进入新世纪以来,杜河兵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遑桥官案》、《天怒》和中短篇小说集《幽谷枪声》、《殊死较量》、《剪刀上的梦》和电视文学剧本《禹魂颂》等。

其次,中生代作家毅然坚守文坛,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作为巴山文学骄傲的田雁宁和谭力,进入新世纪后在影视文学编剧领域做得红红火火,田雁宁先后在《冰山上的来客》、《贞观长歌》、《杀出绝地》,谭力先后在《文成公主》、《特殊使命》、《东方朔》、《汉武大帝》、《远山的红叶》、《江姐》等影视作品担纲编剧。此外,坚守巴山本土的作家,首推被喻为“当代赵树理和中国契诃夫”的贺享雍,他先后出版了《遭遇尴尬》、《怪圈》、《留守》、《狼相报告》、《关雎关雎》和《拯救》,以及游欧散文集《感悟行游》,2009年四川出版集团推出了五卷本近300百万字的《贺享雍文集》,2014年已经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五册“乡村志”,它们分别是:“展现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的”《土地之痒》,“草根民主与官场潜规则博弈深刻改变着乡村社会”的《民意是天》,“现代法律与乡村民俗的博弈深刻改变着乡村社会”的《人心不古》,“从医疗卫生视角透视农村伦理道德演变”的《村医之家》和“一场场利益博弈深刻改变着乡村政治生态”的《是是非非》。还有同为渠县人的四川大学文学教授周啸天的古典诗词集《将进茶》获得了2014年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而引起媒体的争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和上海首届作家研究生班的罗伟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创作,进入新世纪后猛然爆发,目前著有长篇小说《饥饿百年》、《不必惊讶》、《磨尖掐尖》和中篇小说集《我们的成长》、《奸细》、《故乡在远方》等;他一登上文坛,小说频频在全国重要文学刊物上发表,仅2009年,他就先后获得中篇小说选刊奖、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等多种奖项,著名评论家雷达称:“在近年活跃的同辈当中,他是分量最重、最突出、最值得关注的作家之一”。他的《大河之舞》和《饥饿百年》两部长篇小说被推荐为参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1]还有以社会边缘人身份出现的“棒棒作家”周嘉以社会底层的视角创作的小说和散文均获得各界的好评,《中国青年报》、《四川日报》和《文学报》等媒体多次介绍他的生活和创作。诗歌方面,达州诗坛勇敢地亮出了“疼痛诗学”的旗号,“龙克、蒋楠、邓成彬、胡有琪、郝成彪、符纯云、杨建华、李仁芹、水晶花等一批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独特群落,聚集在‘疼痛诗学’的旗帜下,或发表诗歌、或出版诗集、或书写博客、或举办朗诵,向沉寂已久的中国诗坛发起了一次集团式的冲锋,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巴山作家群’后,再一次在中国新世纪文坛上悲壮崛起”。[2]散文方面,有一定影响的有常龙云、廖清江、邹清平等,他们均有散文集公开出版。

最后,青年作家奋然挺进文学,显示出极大的潜力。

这是一批“80后”,甚至是“90后”作家,尽管他们初出茅庐,还显稚嫩,但其中所蕴含的创作潜力不可小觑。1986年出生的贾飞,毕业于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先后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迷惘的一代》、《天上人间》、《中国式青春》和《历史大咖的另一张脸》等,他获得了由国家教育部、团中央和人民日报社举办的“2008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100强,现为多家文学网站的签约作家。现为《西南军事文学》编辑的渠县女作家王甜,2012年解放军出版社推出了她的长篇小说《同袍》和2014年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毕业式》等获得了军内外的广泛赞誉。生于1990年的胡万宝,时为西昌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但其对文学的追求精神令人钦佩,2010年11月,《历史的狼性征服》一书首印10万册,经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作为畅销书全国发行,此事经新华社报道后,引起全国媒体对 “90后”≠脑残一事的关注与激烈评论;新华社、人民网、凤凰网、腾讯、新浪、《四川工人日报》等媒体对其进行过宣传报道。还有一位渠县籍的“80后”大学生作家张波,已在 《诗刊》、《诗选刊》、《黄河文学》、《合肥晚报》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二十多万字, 并多次获奖且被翻译成英文;散文《心中若有一个信仰》在《文苑·经典美文》发表后被多家刊物转载;目前出版诗集《死水微澜》和长篇小说《殊途》两部;他的写作事迹被海南省广播电视台、《南国都市报》等媒体报道。还有一位来自渠县的“80后”女作家侯文秀自幼喜爱文学,近两年又涉足小小说,2008年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她的小小说集《左拐弯,右拐弯》,该书精选了作者两年来的小小说力作近50篇。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的张敏同学在校四年创作了400万字的网络文学,被《四川日报》予以专题报道,该校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的藏族学生罗开东也多次在各种文学刊物上发表有着藏族文化和青春沉思的诗歌。

二、活动:热风吹雨洒江天

如果说文学创作是属于作家的个人选择,那么文学活动就属于文坛的集体行为,我们已经告别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象牙塔式文学。在当今这个资讯特别发达和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作家要甘于坐冷板凳的寂寞,而文学则应广泛地参与现实,发挥其引领正确观念、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美好精神的作用,就不能没有文学的研讨和争鸣、宣传和传播、组织和管理的社会意义的活动。

今天,我们在各级文联和作协行政领导的大力倡导、新闻传媒的倾力参与、学校社团的鼎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尽力赞助,文学研讨、作品出版、征文比赛、获奖告知等“活动”不但时有所闻,而且频频举办,甚至媒体炒作,可谓“热风吹雨洒江天”,从而更好地促使文学接近社会、作家走近生活、作品贴近大众。

一是,研讨活动此起彼伏。

毫无疑问,贺享雍是最受文学组织和学术界重视的。他的乡土小说创作两次在北京由中国作协等单位发起研讨,四次由省作协和达州市创作办公室等发起研讨。如2006年9月16日,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渠县人民政府,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共同举办了“贺享雍农村题材小说研讨会”,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及在京部分文学评论家40余人出席了会议。专家们捧着贺享雍从朋友那里搜寻而来的一本本发黄、甚至页码残缺的小说时,惊叹不已,著名评论家白烨感叹:“迟读了近十年,不无遗憾”。[3]原《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崔道怡更是将贺享雍比成当代赵树理,“我把他跟赵树理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他们都体现了作家的良心与良知。”[4]

2005年四川省作家协会邀请省内外批评家对四川当下创作活跃的青年作家罗伟章等进行专题研讨。 2001年和2002年,达州市作协先后和省作协一起对何世进的《乡恋画屏》、杜河兵的《遑桥官案》等的长篇小说召开专题研讨会。至于县一级文学研讨会就比较多了,如开江县先后召开了何世进和武礼建的小说,陈自川、贾载明、胡有琪和周宗春的诗歌,黄良鉴的散文等研讨会。2011年初万源市有关部门和万源市作家协会共同举办了“郭福星作品《巴山往事》研讨会”,还共同商讨万源文学创作发展大计。由达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会发起“达州市网络写手座谈会”,自2008年开始以来,到目前为止已举办近二十次,此外,四川文理学院的范藻和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钟钦先后都主持了省级课题——“巴山作家群研究”和“巴山文学研究”。范藻还在中文系开设了专业选修课“巴山作家群研究”。

二是,文学采风蔚然成风。

巴渠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遍布着神奇而俊秀的山川沟壑,蕴藏着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既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宝库,又是作家运思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灵感触媒。不论是本土的作家,还是离乡的诗人,不论是成果丰厚的文坛宿将,还是初出茅庐的文苑新秀,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日新月异的时代,采风是进入文学创作的必要环节。2010年5月,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等一行到达州市调研,并与达州市文学界的作家评论家到宣汉县的普光气田和百里峡采风,同时还在宣汉中学举行文学创作讲座。2011年3月,在达州市通川区挂职锻炼任副区长的《当代文坛》主编罗勇,会同达州市部分作家到革命老区万源市采风,还与当地文学爱好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2008年,市文化局、市文化发展研究会组织作家、诗人,两次走进诗歌之乡达县北山乡,参加采风创作。尤其是大竹县作协几乎每年都要组织文学爱好者深入百岛湖、清河古镇、华山村采风;宣汉县作协、渠县作协、开江县作协多次组织会员深入本县的红色文化景点、地方文化亮点采风,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好作品。不少学校还组织文学社的同学到附近的农村、工矿和旅游风景区搜集素材,体验生活,创作采风。四川文理学院“巴蜀风文学社”几乎每学期都要社员采风,他们先后到过达县北山乡、大竹五峰山森林公园、通川区仙女洞和凤凰山等地方。还有宣汉中学的从零文学社、开江中学的新星文学社、达县中学的雁声文学社、大竹职中的新绿文学社等都组织了短足的旅行采风,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达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会发起的“巴渠文化千里行”大型系列采风活动,从2008年启动后,共有上百位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到达县北山诗歌之乡、赴万源八面红军战场,临宣汉巴人故里,访达县石桥古镇,进三国王平故居,观三教合一真佛山,探卧病诗人李仁芹。总共近20余次,足迹遍及巴河两岸,巴山腹地,感受文化魅力,领略秀美风光。

三是,多种媒体遥相呼应。

不必说媒体可以改变世界,也不必说媒体能够左右生活,至少媒体已经深深地介入文学。新世纪的巴山文坛也与时俱进,突破了我们熟悉的单一的纸质媒体的传达,而进入了以纸质媒体为主,电视、网络,再加广场朗诵遥相呼应的新时代。

毋庸置疑,纸质媒体依然是“龙头老大”,其中《达州日报》周一版的“文学副刊”常年登载散文、诗歌和短评等,扶助了一大批文学青年。例如为迎接“中国·达州第三届元九登高节”及大型广场群众赛诗会的隆重举行,2009年2月1日《达州日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大气磅礴地展示了当下24位达州籍中青年诗人的诗歌作品,凸现了达州诗歌创作的实力和潜力,这是继2008年12月“中国·达州诗歌之乡命名仪式及达州诗歌创作高峰论坛”举办以来,达州诗歌史上的又一次重大举措。达州日报社旗下的《达州晚报》长期连载本土作家的作品,如刘秀品的“秀品杂说”,周嘉的“大话中医”,谭力的电视文学《江姐》,罗伟章的《窄门》等。在原《巴山文学》基础上复刊的《西部潮》杂志自2001年10月创刊至2010年,已出刊33期;《达州文艺报》自2007年恢复以来,全年出报10期,总共出报两百多期;这两份由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领导的报刊,在弘扬达州文学艺术上有作为,在发现和培养文艺新人上有所建树,在推出文艺佳作上有所创新,在传递文艺信息上有所拓展,倍受文艺界和社会好评。《西部潮》又于2011年改版为纯文学刊物,集中力量打造巴山作家群。从2008年开始的“元九登高节”的广场赛诗会,吸引了来自省内外的诗人,纷纷登台朗诵自己的诗作。

借助现代传媒发表作品和扩大文学的影响,已是文学存在不可忽略的方式。2007年开通的“中华巴渠文化网”和2008年开通的“达州文艺网”均设立了“巴山作家”的栏目,其下又开设了各具特色的子栏目若干,它们或登载作品,或刊登评论,或交流信息,或报道近况,是省内外网友关注巴山文学的重要窗口。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的主页上也有“文学天空”的栏目。还有宋小武和周嘉2010年在达州电视台开讲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电视讲座,均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此外,达州网友聚会的“凤凰山下论坛”也设有“巴山文学”板块,众多网友在上面粘贴自己的作品,发表对文学的个人见解,一时间闹得风生水起。

三、期待:不信东风唤不回

弹指一挥间,巴山文学已走过了新世纪的十四个春秋,不论是收获欣喜,还是展望未来,我们更期待着它延续历史,再创辉煌。今天我们盘点历史和总结经验,都是为了明天巴山文学的健康发展和繁荣兴旺。记得十年前我曾提出了“打造巴山文坛品牌”的建议:“我们应强化一个组织职能,培养两支文学队伍,形成三级创作梯队,简言之,走“一二三的内含发展”之路。”[5]即强化各级作协组织的作用,培养创作和评论两支队伍,形成老中青三级创作梯队。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以“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情怀期待着。为此,我们应该在三个“新”方面有所作为。

其一,组建新的内外结合的创作团队。

组建新的创作团队,绝非传统意义上的以某著名作家牵头或率领一批文学新军,更非什么“老中青”的三结合,而是既依托留守本土的作家,又倚重出走外地的作家,组将齐心协力的创作队伍,形成内外结合的创作态势。

达州文坛有着国内文坛少有的现象,即有一批在全国颇有知名度的作家,如田雁宁、谭力、罗伟章等;还有的长期生活在外地,如诗人梁上泉、杨从彪、蒋楠、许强等,甚至生活在美国,如陈官煊。但他们都认同一个共同的文学旗号“巴山作家”和共同的文学命名“巴山文人”,并以此自居和自豪。可以说尽管他们常年在外,但对达州文学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功不可没。如何借助他们的声望和实力,与留守本土的作家一道内外结合,共同为巴山文学的繁荣发挥积极的作用,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一是,精神引领。这批蜚声中国当代文坛的作家诗人,以其富有巴山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学创作,成为本土作家学习的楷模和精神的领袖,引领着本土作家在文学的道路上上下求索。因此,就应该更好地发挥这些著名作家的示范效应,随时关注他们的创作动向和文坛反响,广泛地宣传他们的创作成就,并以此来激励和鼓舞本土作家,如达州市作家协会和达县人民政府就共同打造著名诗人梁上泉的故乡,将其命名为“诗歌之乡”,还多次在那里开展文学活动。二是,创作启示。这批作家尽管他们“身在异乡”而其实“心在故乡”,他们以其丰硕的创作成就不但展示了独特的文学才华,而且启示着本土作家的创作,如何选材和运笔,如何立意和构思。如2008年12月,四川文理学院召开的“达州诗歌高峰论坛”,为崛起于达州的“中国疼痛诗学”建言献计。三是,信息沟通。尽管这是一个传媒发达、资讯便捷的时代,但是面对面交流所传递的信息绝对胜过其他方式,毕竟文学的信息不仅仅是让我们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因此,那些不论是因私或因公返归故里的作家,我们达州市的有关文学组织和团体就应该以此为契机,或举行正式的座谈会,或召开轻松的茶话会,甚或是聚餐游乐,使本土作家和他们近距离的接触,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获取丰富而多样的信息和感受。

其二,形成新的良性互动的文学格局。

在这样一个文化大众化和文学边缘化的时代,仅靠过去的一本期刊传天下、一本作品走四方和一种技艺闯江湖,显然不够,文学已不能唯我独尊,作家已非天之骄子。如果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是主流的作家身份、官办的文学组织和传统的纸质媒体,呈现出体制内封闭性流动和单向度交流的特征;那么,进入九十年代后,一直到新世纪,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文坛失去了热闹场景。于是,新世纪新形势新挑战呼唤文学的新气象新格局。我们既不能固步自封于主流文坛的高雅、纸质文学的单一和传统文人的封闭,也不能放任于边缘写手的自由、网络文学的无序和青春文学的疯狂,而是要在主流和边缘、体制和民间、学者和青年、评论和创作、创作和评论等形成新的良性互动。

就达州市的文学格局而言,除了外出作家与本土的良性互动外,还要形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互动。一是,官方文学组织和民间文学团体的互动。所谓官方文学组织一般而言是指一个地方的作家协会、创作办公室一类的机构。所谓民间文学团体,就是校园文学社等沙龙性质的不定时期和不定地点的交流和切磋。达州市作协无疑是党和政府与作家联系的纽带,“达州市网络写手座谈会”是一群来自不同行业和地域、不分学业和水平、不问年龄和资历的志同道合朋友“AA制”的聚会。其实,这里才能真正发现文学的存在和魅力。二是,成人文学群体和校园文学青年的互动。如果说成人文学群体构成了文学的成就和水平,那么校园文学青年就是文学的未来和希望,这种爱好也许昙花一现,也许长久不衰,不论怎样都是文学存在方式。达州市几乎所有的大中专和中学都有学生文学组织,如何让知名作家走进校园,讲授文学,启发创作,感染爱好者,依然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做。三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的互动。“巴山文坛有创作而无评论”的现象到了新世纪有了极大的改观,以2005年达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成立为标志,更有四川文理学院一批学者对巴山文学的关注,使得达州市文学评论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还有达州文学的中间如宋小武、刘秀品和邹亮被四川文理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促使了创作与评论的双向互动。但是,如何将这种仅限于评论家的个人兴趣演变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列、有重点的评论和深入、详尽、系统的研究,还需要我们作出更多的努力。

其三,产生新的多种媒体的传播效应。

在这样一个传媒发达的时代,文化与经济的联姻,文学与市场的呼应,产生出强大的文化产业效果是任何一个作家都不能忽略、更不能轻视的。于是,文学在传统的纸质媒体基础上应该延伸到电影、电视、舞台和网络等新媒体,从而产生良好而广泛的传播效应。

依托巴山丰富的文化资源,立足本土独特的审美视角,复兴曾经的文学盛况,产生深刻的社会意义,是新世纪巴山文坛的光荣使命。为此,需要多种媒体互动来产生广泛而深刻的传播效应。一是,纸质文学和网络文学的互动。尽管纸质文学一直被视为文学传播媒体的正宗,但随着订阅数量的急剧下降和文学刊物的改版,已不具往日的风光,而网络文学尽管界定不一、良莠不齐,但发展势头正猛。达州的纸质文学媒体公开的和内部的不下十余种,网络“凤凰山下”论坛里有专门的“巴山作家”, 如何将二者很好的融合是一个实践性问题。还有贾飞的文学创作曾经乃至现在都是“红袖添香网”、“原文小说文学网”等六家文学网站的签约作家。二是,原创文学与影视艺术的互动。作为巴山文坛翘楚的田雁宁和谭力新世纪以来不断出品多部影视作品,在央视等卫星频道的黄金时段播映,为巴山文学赢得了声誉。然而,如何借助他们在国内影视界的影响,更多地推出具有巴山地方风情和表现时代变迁的影视剧,在这个基础上出新人、出新作。三是,地方题材与社会热点的互动。不用说,巴山文学要继续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从丰富多彩的巴渠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中吸取创作的养料,还要融入时代,紧贴生活,反映和表现当下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重大事件。尽管有贺享雍的农村题材和这次汶川地震的小说创作,尽管有谢朝平因其报告文学《大迁徙》,被陕西渭南警方拘押而引来各界的声援,尽管有开江籍的四川日报社的姜明2011年推出了《万物生长:汶川地震人物志》诗集等,但巴山文坛对时下的都市文学、反腐文学、灾难文学、女性文学的贡献和影响还有待提升。

回望巴山文坛,从火红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迷惘的九十年代,再到复苏而兴盛的新世纪。如果说前二十年是我们熟悉的“巴山文学”概念,那么,这十四年的文坛风云变幻和潮起潮落就应该是我们正在熟悉和接受的“后巴山文学”了。在对历史的欣喜中,我们关注它的当下,更瞩望它的未来。

[1] 罗伟章.饥饿百年[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72.

[2] 范 藻.“疼痛诗学”新世纪文坛的悲壮崛起[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4):95.

[3] 贺享雍“农村题材小说研讨会”择登[N].文艺报,2006-10-19(05).

[4] 贺享雍“农村题材小说研讨会”择登[N].文艺报,2006-09-21(05).

[5] 范 藻.而今迈步从头越——论“巴山作家群”的意义[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1.

[责任编辑 范 藻]

Delight and Prospect:Bashan Literature in New Time

FAN Xiaoxi

(Literature and Society Science Department of Armed Police Officials College, Chengdu Sichuan 610213, China)

Dazhou has been a famous place of Bashan Literature in Sichuan province, where three generation writers (the senior, the middle and youth) are active and vigorous to create numerous works, to hold literature seminars, to make spot collections and to mutually communicate with various media, which leads to a prosperous and effective Bashan Literature. For greater achievements and wider influences,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new composition group, to form a new healthy literature setup and to produce a variety of medium effects.

Bashan Literature; literature creation; activity in literature

2014-11-20

范潇兮(1984-),女,四川成都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I209

A

1674-5248(2015)01-0038-06

猜你喜欢

巴山达州达州市
达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艺初探
巴山送红军
吉尼斯世界纪录
川东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达州市为例
达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调查
巴山背二哥
巴山背二哥
巴山背儿哥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