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保卫战的时代贡献
2015-04-10郑丽天
郑丽天
(中共达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四川达州635000)
万源保卫战的时代贡献
郑丽天
(中共达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四川达州635000)
万源保卫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万源保卫战在当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丰富老区红色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万源保卫战;意义;作用;贡献
万源保卫战是红四方面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生死攸关的关键战役。发生在1934年的那场万源血战已成为永远的历史记忆,但80年来,这场生死决战为红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革命情怀的培育、红军精神的弘扬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历史贡献和重大意义在当时乃至今天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万源保卫战的历史贡献
1933年11月,“四川剿匪总司令”刘湘,在蒋介石的支持下,以200万元军费、500万发子弹、18架飞机、140个团、26万人的兵力,摆出“六路围攻”阵势,向川陕苏区发起强势进攻,叫嚣用3个月时间全部肃清川陕边区的红四方面军。在强敌压境的危急时刻,红四方面军实行“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在川陕省委、地方党组织和苏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沉着应战、顽强抗敌,成功击退了敌人的三期总攻。1934年5月13日,刘湘下达第四期总攻后,川陕革命根据地逐渐缩小到方圆仅一二百里的狭小地带,万源成为“六路围攻”第四期总攻的重点区域。6月15日敌人第五、第六路以10万人的兵力正式发起总攻,7月初万源成为川陕苏区剩下的唯一一座县城,中旬开始了以万源为主要目标的全线围攻,敌人的猛烈炮火和波浪式冲锋一直持续到8月初。2万余红军将士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战争环境下,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誓死保卫万源,成功地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猛烈进攻,最终赢得了万源保卫战的胜利。这场战役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是红四方面军战史上的伟大胜利,而且是影响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决定性战役,其历史贡献表现在多个方面。
(一)军事贡献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总政委陈昌浩、红九军副军长许世友、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红十一师师长陈再道、红十二师师长张才千、红二十五师师长陈海松等一大批红军将领率领四方面军的精锐部队亲自投入到战斗中。他们智勇兼备、沉着冷静,从战争中学习和驾驭战争,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保存实力、消灭敌人,创造了惊人战绩,在军事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1.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在徐向前、陈昌浩等人的指挥下,红军将士经过70多天的万源血战,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川军的疯狂围剿,在红军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战役共毙伤敌官兵6万余人、俘敌2万余人、缴枪3万余、炮100余门、击落敌机1架。徐向前元帅评价其为红四方面军战史上战绩最辉煌的一个战役。这是红军反蒋介石第五次“围剿”中取得的唯一彻底胜利的重大战役。
2.练就了过硬的本领和作风:红军将士平时就苦练、勤练、精练,在战斗中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他们个个骁勇善战、威猛如虎,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死,沉着冷静、顽强抗敌、视死如归。在大面山、青龙观、玄祖殿、花萼山等关键战略要地上,红军多次面临被敌人包抄围攻的危险。红军将士在兵力悬殊、吃饭困难、天气炎热、蚊虫叮咬、弹药奇缺的情况下,发扬硬骨头作风,做到“活不缴枪,死不丢尸”,与敌人拼士气、苦战斗、熬时间,斗智斗勇、团结奋战,消耗拖垮敌人的有生力量。在激烈的战斗中,有时将士们一天要抗击敌人6、7次猛烈冲锋,有时一次战斗长达十多个小时。将士们越战越勇,练就了过硬的射击、投弹、劈刺、攀岩、爬山、夜行、土工作业等技能,增强了近战、夜战、奇袭、包抄等本领。将士们还利用战斗间隙,坚持思想政治宣传,把党的坚强领导、革命信念、必胜信心、纪律严明等贯彻到战斗前沿,从而让战士们既坚定了思想,又增强了作战能力。后来的毛浴镇政工会议和清江渡会议,红四方面军总结了党政工作和反“六路围攻”经验,表彰了在战斗中成绩突出的部队,授予七十三团“攻如猛虎”奖旗,七十五团“守如泰山”奖旗,二六三团“钢军”奖旗,二六五团“夜老虎”奖旗,二七四团“夜袭常胜军”奖旗,二九六团“百发百中”奖旗等,制定了《各军比赛条约》、《军事教育计划大纲》等。这些对部队的军事训练和军事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1]293-296
3.丰富了实战经验和军事理论:一是执行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方针。万源保卫战战前军事会议准确分析了敌我局势,果断作出了以万源为阵地实行坚守防御的战略决策,成功运用“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集中兵力,“以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消耗和疲惫敌人,为反攻决战创造有利条件。”[1]288红军苦战防御九个月,使敌军遭到重大消耗,成为“强弩之末”。二是掌握作战规律、扬长避短。面对配备精良、兵多粮足的川军使用的人海战术,红军充分认识到“如果不先避开不利的决战而后寻求有利的反攻,就不能粉碎敌人的围攻,甚至还会危及军力的保存”。[1]288因此在交锋过程中,摸清了敌人进攻的套路,避免与敌人硬碰硬,并用少量兵力置于一线,凭借有利地势抗击和消耗敌人,将主力部队放在二线,等待时机反攻。徐向前在《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指出,“我们没有多少武器,但善于打运动战,发挥我们这种优势、特长,就能大量消灭敌人。”三是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红军将士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沉着应对每一场战斗,充分考虑如何消灭敌人、补充和发展自己。他们在战斗中灵活运用山地战、河川战、运动战、歼灭战、奇袭战、游击战等多种战术,摸索出了各种战术的规律和经验,这些战略战术在以后的战争中得以充分运用和发展。
(二)政治贡献
万源保卫战的胜利是党史军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座不朽丰碑,是反“六路围攻”中最有决定意义的决战防御,是红四方面军战史上最伟大最辉煌的胜利,是影响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生死决战。徐向前认为,万源保卫战是关系川陕革命根据地生死存亡的一次决战,假如万源失守,红军就有被敌压出川北的危险。许世友说,万源防御战是他一生中经历过的一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极为残酷激烈的坚守防御作战。陈昌浩指出:“万源决战之伟大胜利,有非常大之意义与价值,是击败刘湘之最有力量的一次,是根本消灭刘湘之前夜,是大举反攻之更成熟时机,是争取最后胜利之基本。”[2]
1.沉重打击了四川军阀。反“六路围攻”结束后,刘湘通电蒋介石,声称:“剿共”一年,“耗资1900万元,官损5000,兵折8万”,要求请辞“四川剿匪总司令”一职。敌前方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刘从云被迫通电辞职,刘湘、刘存厚、田颂尧、杨森等军阀都遭到了惨败,刘存厚哀叹:“10年辛苦,付诸东流,心灰意冷,浩叹不已。”[3]从此,四川军阀对红军闻风丧胆,正如毛泽东同志评价的那样:“这使蒋介石与四川军阀不得不在红四方面军伟大的胜利面前发抖起来。”
2.保卫了苏维埃政权,巩固和发展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万源保卫战前夕,川陕革命根据地面积缩小到不足8千平方公里,人口不过150万。万源保卫战胜利后的一个月间,根据地几乎全部恢复了原有的面积,部分县还扩大了新的苏区。红军兵力也在很短时间内得到补给,使红四方面军兵力保持在8万人左右。这场战役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红军战斗中取得的最大胜利。
3.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反“围剿”的斗争,形成了与中央根据地互相呼应的有利格局,为中央红军入川减轻了压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反“六路围攻”时期,特别是万源保卫战时期,正是中央红军反蒋介石第五次“围剿”最紧张的时期,正是红四方面军在反“六路围攻”中与敌人拼死决战,有力地拖住了四川军阀,并使之元气大伤,这才给中央红军入川创造了有利时机。“六路围攻”后,蒋介石又发动了大规模的“川陕会剿”,红四方面军在夺回的根据地上又进行了广昭、陕南和西渡嘉陵江等战役,有力地拖住了蒋介石的兵力。不少史学家认为,如果万源保卫战失利,红四方面军被压出川北,川陕革命根据地必然丧失,20万国民党军就会立即围剿正在入川北上的中央红军。行至川西的3万余人中央红军,不但得不到红四方面军的接应,反而会遭到川、黔、滇各路重兵的围追堵截,甚至有被敌人吃掉的危险,如果那样,中国革命的进程和前途命运将很难想象。
(三)精神财富
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通江毛浴镇召开党政工作会议,总结反“六路围攻”的成绩和经验教训,提练出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红军训词,这正是对红军精神的高度概况,是在以万源保卫战为中心的反“六路围攻”战役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它表现了红军将士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不怕死不怕苦的革命气概;敢闯敢创、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艰苦奋斗、齐心协力的团结奋斗精神,以及严密的组织纪律和一心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红军将士以拼命的顽强意志和决心投入战斗,尽管环境艰苦,但仍然士气高涨、拼命杀敌,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能吃大苦、耐大劳,忍受最大牺牲,与敌人苦战苦熬,不丢失一个阵地,靠的就是党的坚强领导,战士们的勇敢智慧、团结一心和平时养成的过硬作风。正是红军将士有着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阶级觉悟,才能做到智勇坚定,拥有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既胆大心细又灵活机智,既能打硬仗恶仗又善打夜战游击战。红军将士在战斗中英勇顽强、坚决果断,迅猛神速的作风以及始终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始终遵循严明的组织纪律的态度和做法,保证了战斗的最终胜利。
(四)人民贡献
万源保卫战展示了军民团结一心的强大合力。在反“六路围攻”期间,万源先后建立了10多个区和数十个乡的中共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直到红军西征。红军将士每到一处,每战一地,地方党组织都积极动员广大群众参军筹粮、慰劳红军,扩大地方武装,组建新的独立团、独立营、赤卫军、游击队、袭击队、妇女侦探队、儿童团等,这些地方组织平时站岗放哨,锄奸除恶,开展游击斗争,分化瓦解敌人,维持根据地的社会治安;战时组织群众筹粮送弹,医治伤员,配合红军作战,竭尽全力保卫根据地。
万源人民不分男女老少,为红军站岗放哨、侦察敌情、运粮运弹、送水送药、救死扶伤、参军参战,保证了战事所需。在万源保卫战最困难的时刻,万源人民把自己的儿女送到前线补充兵力,在粮食奇缺的时候,将自己的口粮和还未成熟的胡豆、豌豆、洋芋等运送到前线,他们不惧困难、不怕牺牲,为红军的胜利、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贡献了他们所能贡献的一切。万源保卫战期间,不足20万人的万源县,就有包括老人、妇女、儿童在内的8万多人投入战斗和支前,战争结束后,万源人口锐减到不足5万人。1935年2月,8600多万源儿女参加长征,解放后幸存者不足300人。徐向前元帅深情地说:“根据地人民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贡献了他们所能贡献的一切力量”,“根据地的群众在战事中承受的牺牲、苦难、压力,事实上早已远远超过了他们所能承受的限度。”[4]正是由于有了像万源这样的老区人民与红军并肩作战,默默无闻地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牺牲和贡献,才换来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二、万源保卫战的文化贡献
万源保卫战是红四方面军战史上最光耀的一页,是万源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光辉典范,是我党我军革命进程中可歌可泣、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这部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历史,铸就了万源以至达州厚重的红色文化,使其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熠熠光芒。
(一)铸造了厚重的红色文化遗产
1.遗址遗迹:革命遗址是记录我党历史的丰碑。万源保卫战让无数革命先烈的忠魂永远地留在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万源的绝大部分乡镇都留下了红军当年战斗的痕迹,丰富的红军战斗遗址、红军石刻标语和红军墨书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万源目前已普查出的革命遗址有500余处,其中80%以上的革命遗址属于川陕苏区时期,而万源保卫战中许多战场遗址又占到整个革命遗址的60%以上。以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为中心的红色纪念场馆和遗址占到了整个达州市红色资源的65%以上。在万源境内至今留存着400余处红军石刻标语和红军墨书,留存数量居达州之冠。数百首红军歌谣民谣至今仍广泛流传,如《扩红谣》、《红军三大任务歌》、《徐总指挥到巴山》、《红军穷人心连心》、《怕死不当红军妻》、《打出天下第一军》、《徐总他在我家住》、《送郎当红军》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红军歌谣已深深扎根在老百姓心中。徐向前、李先念等共和国元帅和领导人恋恋不忘万源这片红色沃土,表示去世后将部分骨灰撒在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大面山和花萼山,这使万源的山川更增添了红色的烙印。
2.纪念场馆: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是以专门纪念万源保卫战而修建的专题性国家二级博物馆,它占地20余亩,馆舍面积2500平方米,分七个单位十八个部分,展示了当年红军在万源留存的各类文献资料、武器、弹药、石刻标语以及人物史料等珍贵文物1238件,资料性文献1000余件,生动再现了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血战万源、保卫苏区的悲壮场景。1986年5月开馆以来,先后接待了300余万人游客,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题写了馆名,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张爱萍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馆题词。该馆2000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被国家发改委公布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精典景区之一。
3.战役回忆:参加过万源保卫战的很多将领,后来回忆了红军当年在万源和川陕苏区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和英雄事迹,徐向前、陈昌浩、许世友、李德生、傅钟、程世才、张才千、魏传统、张开基、王波等一大批将领都对万源保卫战和反“六路围攻”进行了深情地回顾,形成了许多纪念文章和回忆录。这极大地丰富了苏区历史、红军战斗史,丰富了老区的红色文化。
4.文艺作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宣传川陕苏区和万源保卫战及其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不断推出。电视剧《血战万源》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金星奖”、广电部“飞天奖”,纪实文学《巴山血》、《血战大巴山》,专题片《不要忘了这片群山》、《徐向前元帅》、《共和国主席李先念》、《在万源战斗过的100名红军》等影视文学作品丰富了红色文化的内容,使其成为教育干部群众、传承革命传统和红军精神的生动教材,发挥了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二)成为历史研究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丰富的红色资源已成为加快老区发展的重要历史依据,也为研究川陕苏区历史和红四方面军战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川陕苏区及万源保卫战逐渐成为当今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十多年来,达州党史学界、达州政协、达州老促会等单位部门推出了20多部关于万源保卫战事件的党史著作和10多部苏区人物传记。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从1982年至2008年推出了30多篇研究文章和著作。据《川陕苏区研究资料整理与分析》一书统计,截止2011年11月,出版川陕苏区的著述(含论文集、史料汇编、回忆录、文集、大事记、纪实文学)有90种左右,期刊论文(含会议论文)530余篇,学位论文11篇,报纸文章(专论性文章,不含介绍性文章)31篇。川陕苏区及万源保卫战等红四方面军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和地位作用,将使得红色资源的挖掘更加深入、更加丰富。
(三)成为资政育人的重要阵地和生动教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以万源保卫战为重点的红色文化浸润着川陕人民,殷红的鲜血染红了万源这片沃土,伟岸的红军雕像伫立在山川大地上,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震撼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老区人民,这一道道丰碑吸引和感染了无数参观者,为达州和万源红色文化注入了活力。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已拥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达州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达州党史教育基地等多项殊荣。万源市将每年十月确定为“红色文化活动月”,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缅怀。近年来,万源开展了“重走红军路”等活动、举办了“红色万源”等主题文艺晚会,吸引了不少省内外游客观光学习。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从1986年至2011年,共接待中外游客300多万人次,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和革命情怀,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发挥了阵地作用。[5]
(四)涌现和孕育了众多将帅和英雄儿女
这座仅有4065平方公里的万源小县城,就有300多位共和国将军曾留下深深的战斗足迹,其中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14人(其中55、56上将10名,88上将4名)、中将35人、少将252人。从万源这片热土上走出了熊国炳、张开基、何莲芝、吴朝祥、刘辉儒、徐传实、王邦玉、程浩等一大批万源籍优秀儿女,他们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创造了赫赫战功;涌现了李家俊、胡洪疆、吴会治、徐永世、邹映兰等著名革命烈士,仅仅川陕苏区时期就有2600多名英烈载入史册,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贡献了毕生力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万源人民永远的脊梁和骄傲。
三、红色名片的经济贡献
万源人民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和红军精神,奋力加快了老区万源各项事业的发展,使万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万源人民走上了快速发展、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以万源保卫战为中心的红色文化成为了万源乃至达州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中一张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名片,推动了大巴山腹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推动了革命老区扶贫事业的快速发展
以万源保卫战为重点的红色资源,成为达州、万源向上争取资金和政策的依据,为“达州脱贫发展研究”和将万源县纳入革命老区发挥了主要作用。以达州市委、市政府名义形成的《革命老区(川陕苏区)达州争取上级特殊扶持政策研究》报告,受到省发改委、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推动了达州老区扶贫开发事业的进程,在全省安排的14个老区扶贫开发项目中,达州占3个,加快老区达州的发展纳入了国家“十二五”重点建设规划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使万源这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县,成为秦巴山区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山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0年12月,在万源市举办的首届秦巴山区三省(市)五县(市)扶贫统筹试验区合作论坛,构建了秦巴山区三省(市)五县(市)扶贫统筹试验区。2011年7月,《万源市革命老区大竹河片区连片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3)》顺利通过评审,3年投资2.5亿元的大竹河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已成为万源市的“民生一号工程”和秦巴地区连片扶贫开发的新样板。
(二)促进了大巴山交通事业大发展
万源素有“秦川锁钥”之称,交通落后严重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规划达陕高速的时候,四川省交通厅原主要领导在了解万源人民为中国革命所付出的重大牺牲后,噙着热泪、久久不能言语,当即决定调整川陕高速公路宣万段的设计方案,在万源境内增开2个出口。交通部的领导说:“这不像是高速公路,更像便民通道。”包(头)茂(名)高速达(州)陕(西)段竣工通车,使万源市成为川陕渝三省市交通大动脉上的节点,逐步成为秦巴腹地衔接重庆、成都、西安、武汉等中心城市的重要交通依托。随着城(口)万(源)快速通道、万(源)通(江)高速公路等“交通大动脉”的建成,以及襄渝铁路万源火车站的扩台改建,万源的交通基础将进一步夯实,区域枢纽功能将进一步增强。到“十二五”末,万源市将形成六纵五横的次级交通枢纽,构建起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联通周边的交通运输体系。
(三)推动了巴山腹地的工业发展
万源红色文化的宣传推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红色文化成为了达州和万源招商引资的一张含金量极高的“红色名片”,中石油、中石化、瓮福、雪佛龙等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入驻达州、入驻万源以及周边区县,加快了大巴山腹地的发展步伐。中石油主要领导在参观了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后深受感动,毅然改变了不在万源上项目的初衷,当即决定和美国雪佛龙公司合作投资60多亿元,在万源罗文镇铁山坡建天然气脱硫厂。该项目是万源市迄今为止最大的引进项目,它既是国家能源开发的重点项目,也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该项目的建成不仅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对天然气的迫切需要,增强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而且为推动老区万源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四)繁荣了秦巴山区的特色商贸
交通大动脉的形成,使巴山腹地万源市建成了公路、铁路一体化的联运体系。目前,万源建起了以太平镇为中心,官渡镇、白沙镇为次中心、周边县城为节点、重点乡镇为支点、巴山腹地连通全国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辐射周边各县的鞠家坝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加快了建材、化工、冶金、煤矿等工业品物流、农资及农特产品物流、日用生活品物流和再生资源物流的发展。同时,万源把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三国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优化整合,做大做强做旺秦巴商贸,建成了川渝陕接合部的经济强市,万源的巴山雀舌茶叶、旧院黑鸡、板角山羊、树花菜、中药材、富硒农产品及藤编、竹编、根雕等工艺品已形成品种齐全、价廉物美的商品体系,实现了特色商品的品牌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五)加快了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发展红色旅游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提高老区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近年来,万源市委、市政府高起点、高规格打造了融自然景观、红色文化、三国文化、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把感人的红军文化与秀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有机结合,让多种旅游资源交相辉映。八台山、花萼山、大面山、包台山、马鞍山、南天门、玄祖殿、土龙场、大竹河、龙潭河、竹峪关等曾经的战场遗址,已成为万源发展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目前,万源市已基本形成了风格各异、优势互补的生态和文化旅游景点,拥有1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个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市级风景名胜区,初步形成了以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为辐射的三条旅游线路,“大巴山第一漂”已成为闻名全国的旅游漂流品牌。未来的万源将成为“秦巴山区旅游度假基地”和“中国西部养生天堂”,以“万宝之源”成就“万宾之园”。2013年万源市旅游总收入达到9.84亿元,接待旅游人数159.11万人次。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历史的尘埃也已落定,万源保卫战的伟大意义和精神将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丰碑。随着红色文化和红军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老区人民将继续从万源保卫战的历史经验、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中挖掘红军精神的时代内涵,将红军精神始终作为老区加快发展的精神支柱,融入到老区人民自强不息的血脉之中,形成新时期排难奋进的不竭动力。万源人民也将在优良传统和红军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插上经济文化腾飞的翅膀,再打一场建设幸福家乡的“万源腾飞战”,创造出更大辉煌,不断谱写时代新篇章。
[1]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2] 万源市委宣传部、万源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徐向前、陈昌浩、许世友等参战将领回首万源保卫战[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36.
[3] 中共达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达州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132-133.
[4] 星火燎原编辑部.星火燎原[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327.
[5] 金一清,周恩芳.关于发展丽水市红色旅游的思考[J].丽水学院学报,2011(1):27-32.
[责任编辑 范 藻]
On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Defense of Wanyuan
ZHENG Litian
(CPC History Research Office of Dazhou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The Defense of Wanyuan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victory of Chinese revolution, so it ha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s time goes by, the defense shows its deep and long influences under the present context,namely, it plays the role of enriching the red culture in the Old Area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in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Defense of Wanyuan; significance; function; contribution
2014-09-19
郑丽天(1975—),女,四川达州人。编研科长,主要从事中共达州历史研究。
K297
A
1674-5248(2015)01-0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