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论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
——灵璧钟馗画

2015-04-10肖玮王亚楠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灵璧县钟馗灵璧

肖玮,王亚楠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241100)

初论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
——灵璧钟馗画

肖玮,王亚楠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241100)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钟馗画是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间美术形式,其审美表现丰富多样,流传历史悠久。被评为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钟馗画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并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对灵璧钟馗画历史传承及审美特点的分析有利于探讨其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思路。

灵璧钟馗画;民间艺术;文化功能

前言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以艺术形式为载体,传达和表诉了广大劳动人民最基础的情思和祈愿。而且由于地域和文化生态的不同,导致在幅员广阔的中国各地形成了多元风格、多种形式的民间美术作品。其中在素以民风朴实,南北交融的淮河流域—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就出产一项著名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钟馗画民间工艺。宿州市灵壁县地处皖北淮河流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因黄河改道夺淮,导致淮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经常洪水泛滥成灾,人民流离失所,该地许多艺人以流浪表演戏曲、皮影戏等维持生计。旧《灵壁县志》载:居民“岁岁逃亡,十不存五”[1]。由于传说灵璧钟馗画像能驱鬼降魔,在灵璧民间广具影响力,伴随着当地民俗活动的流传延续至今。灵璧还出产素有“天下奇石第一”的灵璧罄石,该石以色漆黑且击打可发出悦耳声音而闻名。灵璧石与楚汉文化、钟馗画并称灵璧三绝,逐渐形成三元文化产业链。目前灵璧县被国家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1.钟馗画的起源

钟馗原意:《周礼·考工记》说∶“大圭(玉器)终葵首。注,终葵,椎也。齐人谓椎为终葵”[2]。所谓“椎”者,棍棒也,在上古时期为驱鬼之用。清代顾炎武 《日知录》引马融《广成赋》中“挥终葵,扬关斧”,“盖古人以椎逐鬼”。而《考工记》又说“终葵”二字通“钟馗”,至此之后逐渐人格化,钟馗善捉鬼也广为流传。唐代钟馗画由皇室衍生至民间,据《逸史》记载∶唐明皇因病疾作,昼寝,梦一小鬼来盗其玉笛并杨贵妃之绣香衰。“上欲怒,呼武士。俄见一大鬼,顶破帽,衣蓝袍,系角带,汲朝靴,径捉小鬼,先剖其目,然后攀而吠之。上问大者∶‘尔何人也?’奏日∶‘臣终南山进士钟馗也。因武德中应举不捷,羞归故里,触殿阶而死。是时奉旨赐录袍以葬之。感恩发誓,与我王除天下虚耗妖孽之事。’”唐明皇梦觉,甸疾顿疼,乃诏画工吴道子,陈梦中之状令作图像。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笔草就。明皇视之,伏案叹日∶“是卿与联同梦尔。”遂提笔蘸墨题“嫉恶状元,轩邪将军”八个大字,悬于卧室,以镇妖邪,并赐道子以百金[3]。

另据《元刊梦溪笔谈与新校注合刊》,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亦记载了吴道子奉旨作画的故事。到宋代,钟馗画不仅仅禁锢于皇室之中而是越来越亲民,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寻常百姓生活之中。其神威弱化更添人情味。民间多有绘——钟馗醉酒、钟馗送子图、钟馗嫁妹图等。钟馗也被称为为“髯君”、“髯者”。周文矩的《钟馗氏小妹图》,李公麟《钟馗嫁妹》等比较有名。元代到清末民初是钟馗画“寄情寓意”阶段。文人墨客处于长期社会动荡之中,文人钟馗画成为他们寄寓惆怅、愤慨和希望的最佳题材。元代初年的龚开绘制 《钟山出游图》(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弗里尔博物馆)。表现了钟馗及其小妹在鬼卒使女前呼后拥之下,乘舆出游中山的场面(中山即终南山)。其中钟馗仿若文人墨客,众女亦温情脉脉。表达了作者以钟馗自居,视封建王朝贵族统治阶级如群鬼,寄寓不满情绪,抒发胸怀抱负[4]。清初浙江名士齐周华和金植,分别在《名山藏画副本·钟馗像赞》和《不下带编》中,描述了灵璧县钟馗画的情况 。艺术家们多用钟馗画来表达现实主义的批判思想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齐白石、徐悲鸿等著名的画家也继承发展了钟馗画。当代安徽灵璧以陈光林、马林等的钟馗画具有代表性。陈光林善于把西画的写实技法与中国的写意笔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以墨传神。

2.灵璧钟馗画的独特审美功能

2.1 宗教信仰

灵璧钟馗画自诞生以来就具有鲜明的民众性。起源于原始人们崇拜自然、祭拜祖先的意愿。原始巫术以主持仪式者为核心,通过巫术者与神秘力量的沟通来驱除病疫,钟馗就具有巫师的特征,是原始人类无法抗拒自然的结果。钟馗的驱邪食鬼本质便是从此而来。钟馗虽然不是神但是他身上带有强烈的神性。死后的钟馗成鬼,并因其驱尽人间鬼魅变成了人民敬仰的神,他的形象体现了宗教信仰文化的融合。唐代《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关于钟馗捉鬼的传说。体现钟馗画属于道教的范畴。但佛教和道教对鬼的认识是相似的--鬼是虚无的,完全靠人们的想象进行描绘。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提到,画犬、马最难,鬼魅最易。因鬼魅无形,多出于人们的想象。所以钟馗具有道教和佛教结合的宗教信仰特质,是人类想象出来的寄予希望的正面形象。

2.2 吉祥寓意

灵璧钟馗画寓意寄情。它承载了民间吉祥的内涵和寓意:一是祈福纳祥,二是驱邪消灾。在灵璧的五月是五毒(毒蛇、蝎子、蜈蚣、蟾蜍、蜥蜴)出没之时。民谣:“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5]每年的农历七月,为了预防五毒之害民间要用各种方法预防。据《清嘉录》记载,于五月五日这一天悬挂钟馗神像于堂屋中能驱邪避疫。钟馗可“尽除天下妖孽”所以钟馗画具有辟邪和惩恶扬善的功能。而画中钟馗上方往往画一蝙蝠,取其谐音传达“福到眼前”、“福临贵府”的吉祥寓意。蝙蝠又被视为长寿的动物,在《抱朴子》记载:“千岁蝙蝠,色如白雪,集则倒悬,脑重故也。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所以一些钟馗画中画蜘蛛自上方落下,意为“喜从天降”。再把“柿子”和“如意”画进去,体现“万事如意”。一些画面表现钟馗举灯而行,即“正大光明”。钟馗仗剑持笏,意为“驱邪纳祥”[2]等等。

2.3 惩恶扬善

科学技术在进步,破除封建迷信思想之后,民众多认识到并没有鬼怪存在,而且生老病死实属正常。但人们往往把现实生活中的贪官污吏,奸佞小人看作妖魔鬼怪。钟馗可以驱除鬼怪就能够传达民众内心希望除尽人间邪恶势力的强烈愿望。钟馗作为民神,继承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集正气于一身,胸有诗书又富于阳刚之美。这一形象符合民众期盼吉祥幸福美满的愿望。钟馗画表达了依托钟馗斩鬼除妖保佑人间平安的传说,寄托了大众的祝愿和理想,被视为民众的护身符。

2.4 形式审美

多半研究钟馗的学者只重视钟馗的“内在美”。但往往把钟馗的“外在美”给忽视了。《梦溪笔谈》描述钟馗形象,即“戴帽、衣蓝裳、祖一臂,双足。”[5]而钟馗主要特点为:头如斗,国型脸,扫帚眉,鸭蛋脸。秤砣鼻子,血盆大口獠牙尖。络腮胡子,招风耳里蓬毛卷。虽说面目不英俊但造型伟岸,气势威武。并且美与丑是相对的,钟馗之人物形象之美不以外在而论。而且历代灵璧钟馗画无论线条水墨均能运用自如,色彩单纯鲜艳,众多人物错落有致。从表现形式来说整体具有艺术美感。

3.灵璧钟馗画的表现技法

3.1 要素构成

旧时认为灵璧钟馗画上方要加盖篆印“灵璧县印”方才有效。三方“灵璧县正堂”篆印,形成一个正品字,此“品”字即贡品的标志。后渐成型制,成为灵璧钟馗画独有的标志。灵璧钟馗主要作为官方形象的代表,为民保家。多着红色的官服,手执宝剑,各种姿态不同,多数是以捉鬼斩妖,祈福保民为主,而其他类型的很少。灵璧钟馗画基本传承了唐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画风遗韵。构图大气磅礴,线条圆润有力。以朱砂色表现吉祥寓意,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再现了盛唐激奋昂扬的画风。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民俗特色。灵璧钟馗画线条粗犷而有力度,浓墨重彩表现其铁面虬髯,大胆夸张五官特点,既突出了主题思想又能使参观者第一眼就看到钟馗的夸张面部表情。采用夸张的手法突出钟馗相貌的“狞厉”和“勇猛”,强化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灵璧钟馗头带唐朝官帽,帽翅呈弹璜状,上下舞动俏皮调侃,贴近生活,也是体现民俗的一面。画面中众人多采用三角形构图,稳定中又显丰满,虽寥寥几笔但神韵非凡。

3.2 装潢材料(装裱方式及新产品特点)及悬挂

装裱装饰书画是一门特殊技艺。据明代方以智 《通雅·器用》载,“潢”犹池也,外加缘则内为池;装成卷册谓之“装潢”。 为了让一幅的国画更为美观,便于保存,是离不开装裱的。灵璧的钟馗画也不例外。钟馗画的装裱大多是以传统的装裱方法立轴为主或者是用简易的方框外框装裱,用简易的方法装裱既能很好的保存又能突出主体使整个画面更加美观。每当中国的传统节日时,通常将钟馗画像悬挂在中堂或者张贴于大门外面。近年更制作了一些钟馗像可随身佩戴。一般挂于前胸贴身位置或腰带上。有身孕的妇女,也可贴身佩戴。

4.灵璧钟馗画的传承及其对地方文化经济的推动

灵璧县坐落于中国安徽省北部,景色迷人,“钟馗故里钟馗画”是地方驰名特产。钟馗文化的缓慢复兴与传承发展,目前已经引起国内社会各界及灵壁县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灵壁县有关部门把灵璧县的特色放到《文化创意产业参考》一书中,并积极召开县文化界人士座谈会,邀请一些有名的艺术家为灵璧的发展出谋献策,弘扬古老的灵壁钟馗文化艺术。灵璧认识到仅仅依靠中国画是不能完全发挥钟馗历史的资源,应该趋向多元化的发展。目前有把钟馗形象与灵璧石、饰品馈赠礼品相结合,作为城市名片代表灵璧形象加以推广。还开展了钟馗舞表演及传统的祭祀仪式等,使钟馗资源发挥到最大化,推动当地文化旅游经济和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自2009年端午节起,安徽省灵璧县钟馗故里举办了“钟馗文化展”,并积极举办 “中国首届钟馗文化艺术节”。这将是安徽淮河流域传承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举措。

结语

综上所述,灵璧钟馗画始于唐,鼎盛于明清,通过世代相传,保存了大量的文化信息。随着人们生活和审美水平的提高,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之下,对文化产品的审美需求成为未来预期消费热点。灵璧钟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很大的经济潜力和文化艺术价值。

[1]清,《灵璧县志》,1960.

[2]春秋:《周礼·考工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唐,卢氏.《逸史》.

[4]陈传席.写钟馗之神—记陈光林钟馗画来源,香港大公报,2006-8.

[5]陈光林.钟馗画艺术略考(之一).陈光林钟馗画艺术专题网站.

编辑:冯惟榘

G122

A

2095-7327(2015)-05-0144-03

肖玮(1972-),女,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化品牌形象设计与推广。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淮河流域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成果之一,编号:13BG074。

猜你喜欢

灵璧县钟馗灵璧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山魂
8.钟馗悟道图
磬云岫
【龙凤呈祥】
【雄狮】
【盛世龙舟】
钟灵毓秀灵璧石
钟馗嫁妹
礼就送灵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