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回顾与前瞻

2015-04-10任军利赵建超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信教宗教信仰妇女

任军利,赵建超

(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我国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回顾与前瞻

任军利,赵建超

(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留守妇女是指由于丈夫长期在外务工而留守家庭中的农村妇女,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家庭抚养、赡养责任。文章对留守妇女宗教信仰的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归纳出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的成因、心理诉求、功能以及应对等四个主要的研究领域及其成果,并对农村留守妇女研究进行了前瞻性思考。

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市涌动。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户籍制度的限制,进城农民无法正常安顿下来,由此出现了中国特色的“农民工”阶层。家庭的分离也使得众多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农村留守,组成了庞大的“386199”留守大军。在这个庞大的留守大军中,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她们承担起赡养老人、抚养孩子以及农耕劳作的重任,成为实质上的留守妇女。留守妇女是指由于丈夫长期在外务工而留守家庭中的农村妇女,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家庭抚养、赡养责任,同时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1]与改革开放同步的是,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得到恢复,农村宗教活动随之迅速发展。据《中国宗教》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宗教信徒计1亿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村留守妇女。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的研究成为摆在学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中国农村与宗教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传统社会,两者紧密相连。宗教是农村社会传统生活理念的重要体现,从根本上体现在我国传统的农村精神生活。在我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人群中,农村的老人、妇女一直占据着绝大多数。由于传统农村妇女地位的特殊性,导致了她们日常生活中除了应尽的家庭义务外还需要寻找信仰的抚慰。作为我国传统宗教的忠实信仰者,这些女性自觉履行着宗教赋予她们的职责,对于缓解农村精神生活压力,推动和谐农村构建和社会秩序稳定等发挥了重要的缓冲和润滑作用。这些不禁让我们思考,由于城市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造成的农村留守妇女是否依旧坚持她们的信仰?她们的信仰状况又是怎样的?这些留农村留守女性信教的原因还有什么?她们又有着怎样的精神诉求?我们该如何应对国内出现的农村留守妇女盲目信教情况?文章试图对近些年来学界关于留守妇女信教情况的研究成果进行横向梳理和纵向思考,以期更好地推动相关研究。

二、回顾与总结: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研究的现实性

(一)农村留守妇女信仰宗教的成因

留守妇女信教问题是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从本质上剖析农村留守妇女信教的根源更是重中之重。近些年来国内对于农村留守妇女信教的原因分析观点比较一致,都认为应该从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探讨。蒋海燕以新河地区调查结果为依据,指出个体原因是导致农村留守妇女信仰宗教的直接诱因。由于受到自身疾病和家庭贫困生活环境的影响,她们把生活希望寄托于宗教以期得到庇护和情感补偿。[2]龚蕾与之观点类似,她认为在农村留守妇女心中,信仰基督是帮助她们抗拒疾病和日常生活困境等各种困难的唯一希望和途径。[3]此外,有的学者把农村留守妇女信教的根源归因于宗教本身。王首燕认为,基督教及其各类基层组织打破了地域、血缘等限制,在留守妇女家庭生活困难时候给予援助,借此宣扬教义以引领她们信仰基督。农村教堂和各种宗教活动场所对于增强信徒情感认同和基督信仰也起到了重要凝聚作用。[4]吴慧芳、叶敬忠以及梁玉影、李折若等还分别以对河南、安徽等省调查情况为蓝本对农村留守妇女信教情况作了归因分析,其中以吴慧芳等研究最为典型。吴慧芳通过随同“农村留守妇女研究”课题组在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四川5省调研发现农村留守妇女信教动机集中于个体与社会双重影响:(1)个体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妇女承载着劳务和家庭双重压力,给她们的身体和精神都造成了伤害。二是多数农村留守妇女因为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而缺乏安全感。三是多数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知识素养,出现了盲目信教现象。(2)社会方面。一是由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多数留守妇女精神压力无处释放,更难谈及文化娱乐活动等。二是家庭环境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农村多数都信教,导致诸多留守妇女因环境影响而信教。三是外来文化的冲击。[5]

(二)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诉求

我国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心理诉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宗教心理是指宗教信徒在从事宗教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心理变化特征,主要体现在精神需求、理想信念、感情变化等方面。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妇女的需要仍停留在基本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以及爱和归属的需要上,真正的高层次的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还未体现在他们生活中。杨国才等通过对佤族农村妇女调查发现,佤族妇女在性别差异视阈下仍处于附属地位,生活中的心理压力较大,寄希望于拜神、念经等。李丽等人通过对保安族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调查研究分析,提出导致保安族信教的主要原因在于她们对于宗教的认识不足,加之生活与工作的内外压力,使得多数保安族妇女希望得到精神上的解脱与安慰。

(三)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的功能

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功能的研究目前仍处于争论之中。学界较早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负面影响:影响政治稳定、社会团结;阻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等。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更多的倾向于其正面功能:自我影响功能;家庭教育功能等。梁玉影、李折若等通过对安徽阜阳临泉县农村留守妇女调查提出,宗教能够给予农村留守妇女以心理上的慰藉,使她们通过诵经、朝拜等方式发泄内心的压力,寻找集体归属感;能够给予农村留守妇女以物质、资金上的援助;能够规范和约束农村留守妇女的行为,树立“积德行善”理念,避免违法犯罪现象出现。当然,农村留守妇女盲目信教也造成了诸多负面问题。由于过度沉迷于教义,留守妇女们忘掉了农活,借助信仰规避现实,给了邪教、非法宗教组织以可乘之机。[5]吴慧芳、叶敬忠等相关研究与之相类似,着重剖析了农村留守妇女信教的正面功能。他们认为,农村留守妇女信教能够帮助她们调节心理压力,对于家庭与社会生活充满憧憬;教会给予的物资援助能够帮助她们减缓生活上的困难,间接增强了她们信教的信念。[6]董锦霞通过对东乡族的农村考察研究发现,东乡族是一个宗教化的民族,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对于东乡族的发展功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东乡族的宗教信仰有利于凝聚民族力量,增强内部认同感和心理安慰。另一方面,伊斯兰教自身存在的宗教弊端严重迟滞了东乡族的发展。伊斯兰教内部出现的 “重男轻女”观念造成了民族内部不平等,极大地阻碍了东乡族留守妇女主权意识的培养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形成。[7]

(四)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的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对于农村留守妇女信教的应对研究与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是紧密联系的,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现状,学者们纷纷从相关方面探寻解决农村留守妇女信教问题的策略。总体来看,国内对于农村留守妇女信教问题的优化研究共性较多,主要集中于农村留守妇女自身文化素质提升、社会公共服务与保障完善以及农村公共文化丰富等方面。比较而言,这些对策观点相对笼统,缺乏实际操作性。陈晓红的对策较为典型,她强调将传统力量与现实力量相结合,提出正确引领和疏导农村留守妇女在业余时间的宗教活动应该成为当前重点考虑的问题:首先,重点解决传统的性别歧视问题。由于受到传统的封建理念和宗教信念的影响,妇女在社会中一直地位不突出,男女不平等问题严重。因此,提高农村女性的社会地位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国家要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帮助女性解决类似就业性别歧视等问题;加强宣传教育,最大限度让人们感受到女性对于社会做出的重要贡献;留守妇女自身也要增强自信心,改变传统观念,正视自身。其次,加强对农村留守女性的文化教育,提高她们的文化知识素养和工作技能水平。政府应该为农村留守妇女再教育创建基础平台,通过本地学校、企业单位等帮助留守女性掌握基础农业知识,使她们都具有一技之长,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她们提高家庭和社会地位,更好的维持家庭稳定和推动社会和谐。此外,还要普及农村留守妇女健康教育,帮助她们了解基础医疗常识,树立健康意识。

再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农村与城市相比条件较差,国家与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推动农村社会建设。基础设施的修建能够为农村留守妇女的娱乐休闲创造条件,间接缓解她们的精神压力,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生活心态,更好的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最后,确立农村留守妇女互帮互助制度。在农村这个妇女、老人和儿童的集中地,相互间的扶持和帮助显得至关重要。当然,国家也应该从物质和精神上增强对农村女性的扶持力度,引导她们正确的看待社会和宗教。[8]此外,李康迪从宗教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应对农村宗教信仰问题的对策:一是进一步做好宗教管理服务工作,促进宗教事业健康发展;二是进一步做好与宗教界人士的沟通工作;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四是加强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三、思考与展望: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研究的前瞻性

(一)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研究的思考

1.研究队伍力量薄弱,社会关注力度不够。根据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调查显示,我国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近十年,以“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为关键字共检索论文7篇,其中硕士论文3篇,博士论文0篇。在相关研究中硕士研究生(女性居多)成了研究农村妇女宗教信仰问题的主力军。尽管由于性别差异导致女性研究学者居多,但极少数的研究成果也说明了我国社会对于农村妇女宗教信仰问题尚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2.调查范围过于狭窄,宗教群体研究不均。当前我国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如东乡族、白族、保安族等,而作为中华民族主要组成部分的汉族相关研究却较少。另外,当前我国关于宗教群体的调查研究也呈现出不平衡的动态。由于少数民族信仰的宗教差异性比较明显,因而学界多数研究集中于少数民族的传统宗教,除此之外,我国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基督教,对于道教、佛教以及其他民族宗教群体涉及较少。

3.实证研究规范不足,理论总结缺乏深度。我国关于农村留守妇女信教问题的研究主要以田野调查法为主,它对于丰富一手资料,真实展现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状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是,当前学界的实证研究只是局限于某个特定区域,调查样本缺乏说服力,还不属于真正的社会学实证研究,存在着不规范性和随意性等缺点。此外,学界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理论研究相对较少,缺乏相关质的研究。

(二)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研究的展望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的研究刚刚起步,还需大量的理论补济和实践探索,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针对目前国内研究现状,本文认为要使今后研究规范化、科学化,提高科研水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变传统思维,拓宽研究范围。迄今为止,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的研究无论是量还是质的分析都较少,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等的研究更为缺乏。因此应该重视拓宽领域:(1)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与心理机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在于加强相关问题的熟悉与了解。目前国内诸多关于农村留守妇女信教状况的调研普遍存在着抽取样本量小、信息来源范围不宽和样本抽取随机性强等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界对于农村留守妇女基本状况的调查结果缺乏系统性、全面性,难以有效的反映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的真实状况。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妇女的调查应该采取科学的随机抽样,不断扩大样本容量,坚持以定量为主进行客观描述。调查的相关内容具有表现为:农村留守妇女的工作、生活情况;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特征及变化等。(2)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及家庭状况。当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妇女与丈夫处于“两地分居”的特殊家庭状况,对于他们的家庭日常生活和婚姻稳定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尽管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提上日程并展开了诸多具体调查研究,但是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都没有以系统的、完善的婚姻家庭研究理论作为指导,只是局限于家庭或者婚姻的某一角度进行简单研究,自然会产生研究肤浅、逻辑凌乱等问题,最终导致研究者观念产生各种分歧。这就说明这一领域还需要继续深入讨论研究。笔者认为,农村留守妇女的地位、婚姻情况、家庭情况等都应该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必要考虑因素。(3)农村留守女性社会网络支持研究。我国现在农村的基本情况是是老人、儿童、妇女占绝大多数,青壮年男性劳动力较少。农村妇女安全问题也就相应的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保障农村妇女安全,有效预防和解决农村妇女安全隐患,建立农村留守女性的社会网络支持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4)留守妇女宗教信仰对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研究。如前所述,当今的中国农村是“386199”的农村,是青壮年年轻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农村,这种现象是值得反思的,它对于我国的“三农”建设和国家社会稳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为农村实际主体的留守妇女在我国的“三农”建设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她们是否可以真正改变传统的“男工女守”局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学界继续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

2.创新研究方法,强化价值认同。目前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的研究主要以量化研究为主,质性研究较为缺乏。在具体的量化研究过程中也面临着样本较小,缺乏说服力等问题,为此应该创新研究方法:(1)扩大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问卷抽样调查规模。我们今后对于相关研究应该置于特定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坚持对调查对象采取宽范围、高规模、严格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2)引入自然实验的方法。自然实验法对于研究事物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社会研究过程中,实验方法却具有极其困难的操作性。因此以后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的研究应该准确的设置变量和自变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精确性。笔者认为,今后关于农村留守妇女信教情况的研究应该以“留守”与否作为自然实验法的自变量,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后宗教对于农村留守女性的影响作为变量来观察农村留守妇女的信教情况。(3)采用妇女口述历史法。学界关于妇女口述历史的方法最早源自北美,它的主要目的是把妇女放回历史中进行研究,进而了解和揭示社会性别形成的历史过程。我国今后关于农村留守女性的研究更多的应该采用这种方法,这样才能从宏观和微观准确掌握资料。

[1]吴惠芳,饶静.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蒋海燕.乡村妇女的“天堂之路”—新河传教点妇女信徒研究[D].安徽大学,2010.

[3]龚蕾.农村公共生活的缺失与中老年妇女信教群体的兴起—对M镇中老年女性基督教信徒信教生活的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2006.

[4]王首燕.信仰、性别与社会支持—C县F村农村妇女信教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5]梁玉影,李折若等.农村留守妇女信仰的成因、影响及建议[J].集体经济,2011(22).

[6]吴惠芳,叶敬忠等.农村留守妇女与宗教信仰[J].农村经济,2010(1).

[7]董锦霞.东乡族女性宗教生活研究—以甘肃省玉门市小金湾乡东乡族为例[D].西北民族大学,2009.

[8]陈晓宏.女性闲暇生活中的宗教信仰活动—基于福建农村的田野调查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

编辑:崔月华

C91

A

2095-7327(2015)-05-0092-04

任军利(1961-),女,甘肃武威人,华东交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女性教育。

猜你喜欢

信教宗教信仰妇女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当代妇女的工作
“ 90后”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