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说新语》中的应对机智
2015-04-10万紫燕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万紫燕(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411105)
论《世说新语》中的应对机智
万紫燕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411105)
在《世说新语》的言语应对中,几乎处处都可以感觉到汉末魏晋人的机智。这些应对机智一般都引典故作为事实基础;以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以及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经验认识为公理基础;以应对者的锐利眼光、博学深思、反应迅捷作为主体基础。在这些基础之上形成的《世说新语》中的应对机智,具体表现为左右逢源、借力打力、巧破对手、避而不答等不同种类,它们都是汉末魏晋人在矛盾激化、险象环生的背景下,所做出的智者的应对。
《世说新语》;应对机智;左右逢源;借力打力;巧破对手;避而不答
《世说新语》是“一部从汉到魏晋的历史资料,不仅记载了五六百人的风貌、思想、言行,还记录那个时代的社会风俗、习尚”[1](P5)。这个时代“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2](P126)。《世说新语》中的机智 ,特别是言语、文学、品藻、排调等门类中所记录的事件,就是在这种险恶而又富于热情的社会环境下得以产生的。这些应对机智是古人为我们留下来的智慧宝藏,对其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世说新语》中应对机智的事、理基础
林辰与李瑜青编著的《舌战大法》认为,想要在辩论中获胜就必须遵守两种论证方法:“1、根据基本原理原则来论证。2、根据妥当的资料(事实)来论证。”[3](P5)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世说新语》中的应对机智,这种应对机智通常建立在事、理的基础之上,并能做到巧用、活用,显现出所描写人物的机智。
(一)事实基础
运用典故是《世说新语》言语应对的一个重要特点。运用得恰到好处的典故,不仅能够使得应对精炼简明,而且能够起到“事实胜于雄辩”的作用,使得应对无可辩驳,体现用典者的智慧。试举两例:
祖光禄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王平北闻其佳名,以两婢饷之,因取为中郎。有人戏之者曰:“奴价倍婢。”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 之皮邪 !”[1](P23)
因为王平北欣赏祖光禄之佳名 ,而赠送两个奴婢给他,就有人讥笑祖光禄身价仅仅等于两个奴婢,这显然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如果用一通道理去反驳对方,肯定得用上一长段话,在语言运用上有失经济,同时也会因为抽象说理而影响到说话的形象性。故祖光禄选择对之以事典,反问对方,难道秦王用五张羊皮换来并委以国政的百里奚只值五张羊皮?顷刻之间,对方的荒谬已是不攻自破。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馀,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 ,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1](P67-68)
面对洛阳城中人以出生之地去判断其没有才能的发难,蔡洪接连摆出了四个典故,以证明宝物不一定出自名山大川,而人才的出现也不拘于地域;并接下来以武王代殷,迁顽民于洛邑的旧事,以回敬发难者。整个回答一气呵成,给人以证据确凿之感,而无反驳之势。非反应迅捷、具有高度智慧者,不能有这样的回答。
(二)公理基础
所谓公理即被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原理、原则。和公理相悖的言论,即使是谈锋锐利,也不会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机智,而会被贴上诡辩的标签。《世说新语》在机智应对中,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坚持以公理作为言谈的理论基础。在儒、道、佛三家思想并存的魏晋时期,《世说新语》作为理论基础的公理可以是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思想,也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经验认识。
以儒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如:
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 ,不为悖德乎?”[1](P51)
因称赞其兄而遭人怪罪,荀慈明第一反应便是问对方的怪罪依据的是什么经。接下来便用儒家“亲亲”之义及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之义证明自己推举其兄的行为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理由充足。
再来看以道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机智应对:
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者。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损有馀,补不足,天之道也。”[1](P17)
裴令公应对发难者的话,不仅仅是对老子中“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之语的化用,思想上亦是以老子为本 ,借道家“损有馀而补不足”的主张来回击发难者的讥笑。另外,《言语》中第48条,《夙惠》中第3条则分别用佛家思想与生活经验作为应对的理论基础。
合理的事、理基础,使得《世说新语》的应对能够避免走入诡辩的误区,使其成为真正的机智,而且,巧妙地运用典故、公理,本身就是一种机智。
二、《世说新语》应对机智的主体基础
《世说新语》中的应对机智的主体基础,是汉末魏晋时期人们风流不羁的名士风度 ,应对过程中深察事机、洞悉对方心理的锐利眼光,迅捷的反应,以及博学深思。表现名士风度的应对在《世说新语》可以说俯拾皆是,故而例证从略,以下仅就三个方面分别举例论证。
(一)洞悉世故。《世说新语》中机智的应对者,一般都具备深察事物真相、透视对方心理的能力,即使是几岁儿童亦是如此: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1](P48)
孔融八九岁的儿子,对于事物的洞察力,甚至超过了护犊心切的孔融,预先就知道自己必不免于祸端,故而能从容地代使者回答:“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这种洞察世故的锐利眼光,是应对机智的主体基础之一。
(二)博学深思。知识储备与深思是机智应对的又一主体基础,这是因为应对主体有了一定规模的知识储备,并经过深思将其作为材料加以运用,是机智应对的重要凭借。
桓玄既篡位,将改置直馆,问左右:“虎贲中郎省应在何处?”有人答曰:“无省。”当时殊忤旨。问:“何以知无?”答曰:“潘岳《秋兴赋叙》曰:‘余兼虎贲中郎将,寓直散骑之省。'”玄咨嗟称善。[1](P137-138)
虽然忤旨可能算不上是明智的 ,然而已经身处此困境中 ,却能够扭转局面,让桓玄“咨嗟称善”,其中的巧妙与智慧就一定值得我们去称赞与学习。这里的应对者,之所以能够机智应对、扭转局面,其原因是得益于他不仅能够脱口诵出潘岳《秋兴赋叙》的章句,而且用到此处恰到好处,非博学深思而不能为。
(三)反应迅捷。《世说新语》中机智的应对者,还具有反应迅捷的主体特征,他们通常都能在千钧一发的紧张中,急中生智,给出巧妙的应对,《文学》门类中记载的曹植七步作诗的故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1](P221)
曹植不仅能够应声而作以成诗 ,其反应之迅捷由此可见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所作的诗生动形象地道出了作为同胞兄弟的曹丕对自己的苦苦相逼,堪称机智应对的典范。
三、《世说新语》应对机智的具体表现
《世说新语》中的机智应对是复杂多样的,恐怕任何分类法都难以将其完全囊括,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权且将其中主要的机智应对分为以下几类,即左右逢源、借力打力、巧破对手、避而不答。现分别举例予以论述。
(一)左右逢源。在《世说新语》中,经常都会出现二难选择的问题,若直接回答这些问题 ,总会让自己滑向一端 ,难以保持八面玲珑。遇到这样的问题,《世说新语》中机智的应对者总是能够很好地居于两端之中,达到左右逢源的妙境。
桓玄问刘太常曰:“我何如谢太傅?”刘答曰:“公高,太傅深。”又曰:“何如贤舅子敬?”答曰 :“楂梨橘柚 ,各有其美。”[1](P526)
当着权势熏天的桓玄之面,评价他与谢安之优劣,确实算得上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刘瑾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的机智就在于 ,他只客观地说出各人值得称赞的优点,丝毫不涉及不足之处,更不直接比较两人的高低,故能做到左右逢源。在仍然不愿就此善罢干休的桓玄继续追问时,刘瑾的回答依然如故,各称其美而已。
(二)借力打力。借力打力,就是“抓住对方的话茬,顺着说下去,让其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从而折服对手”[4](P272)。这种应对在“借”与“打”、“顺”与“推”中,表现出了高度的智慧与巧妙的机智。
诸葛令、王丞相共争姓族先后 ,王曰:“何不言葛、王,而言王、葛?”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 ,驴宁胜马邪?”[1](P790)
诸葛恢回敬王导的巧妙之处在于,他先顺着王导之言,肯定了人们在葛姓与王姓连称时通常会说王葛 ;然后再举出人们驴马连称时习惯的说法,即驴马。既然驴不会胜过马,故推断出王姓不会胜过葛姓就是顺理成章的了。虽然这种推断显得有点牵强,然而隐藏在这种借力打力的应对中的机智,却是值得肯定的。
(三)巧破对手。在《世说新语》的言语应对中,通常都会有诡辩式的言论,让人防不胜防而堕入其中 ;也有“双刀法”[3](P109)的问题 ,辞锋密布而难以躲避。《世说新语》中的应对者在破解诡辩式的言论与“双刀法”问题时,其机智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现。先来看巧破诡辩式的言论。
鸿胪卿孔群好饮酒,王丞相语云:“卿何为恒饮酒?不见酒家覆瓿布,日月糜烂?”群曰:“不尔。不见糟肉乃更堪久?”[1](P733)
王导劝孔群少饮酒,其理由是盖酒坛的布容易腐烂,因而可能也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这种推论表面上看来是成立的,然而这两件事之间其实并没有内在的联系,故可以看作是诡辩。面对这样的诡辩,孔群也用同样的方式反驳道,没见到用酒糟腌的肉能收藏更久吗?可谓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王导的诡辩就这样轻易地被攻破。
再来看《世说新语》中巧破“双刀法”的应对:
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1](P733)
庾亮(文康)非难庾子嵩之《意赋》,认为若是有意,则不是一篇赋所能表达得尽的;若是无意,根本就没有必要写此赋,总之不管怎样,这篇赋都没有什么意义可言。面对这种“双刀法”式的问题,庾子嵩可以说是陷入了左右被夹攻,无处可逃之境。然而庾子嵩“正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回答,巧妙地避开了对方左右夹攻的锋芒,在绝处逢生的应对中散发出机智的魅力。
(四)避而不答。在《世说新语》记录的应对文字中,有让应对者进退唯谷或不好回答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避而不答或不直接回答。当然,这同样也需要依靠智慧与机巧,以避免因避而不答而与问题的提出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例如:
王敦既下,住船石头,欲有废明帝意。宾客盈坐,敦知帝聪明,欲以不孝废之。每言帝不孝之状,而皆云:“温太真所说。温尝为东宫率,后为吾司马,甚悉之。”须臾,温来,敦便奋其威容,问温曰:“皇太子作人何似?”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1](P283)
一边是正统之君的明帝,一边是欲行废立的王敦,处于夹层中的温太真要回答王敦“皇太子作人何似”的问题,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回答“好”,则有违王敦之意,必将陷自身于危险;回答“不好”,则有违道义,以后亦将难以立身。在此窘境下,温太真只有故意贬损自己,答曰“小人无以测君子”以避免正面回答,才有可能给自己留有余地,可以说是智者的选择。《世说新语》中也有选择反问问题的提出者,以避而不答的:
桓公问孔西阳:“安石何如仲文?”孔思未对,反问公曰:“何如?”答曰:“安石居然不可陵践 ,其处故乃胜也。”[1](P499)
面对桓玄的两难问题,孔西阳不是选择前文所说的左右逢源术,而是反问问话者,使自己可以避免正面回答,从而跳出两难问题的泥潭。
总而言之,《世说新语》中左右逢源、借力打力、巧破对手、避而不答等应对,大多都是在矛盾激化或险象环生的背景下而产生的,在千钧一发的情况下做出这些恰到好处的应对,需要智慧,更需要反应迅捷,也就是说,需要机智。
[1]张万起,刘尚慈.世说新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A].艺境[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林辰 ,李瑜青.舌战大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4]思勤 ,廖祥麟.机智雄辩术[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邱忠善]
On the Witty Responses in Shi Shuo Xin Yu
WAN Zi-yan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Hunan 411105,China)
People can feal the wits of Weijin people at the end of Han Dynasty,in the verbal responses in Shi Shuo Xin Yu.These witty responses generally have allusions as the factual bases,have the thoughts of confucianism,Daoism and Buddhism aswell as people's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about nature as the truth basis,and have the responders'sharp foresights,learned speculation,and quick reaction as the main basis.On the base of the above,the witty responses in Shi Shuo Xin Yu came into being,and express themselves in different ways,such aswinning advantages from both sides,leveraging the power of others,defeating the rival skillfully and evading a question,all of which are the witty responses of Weijin people at the end of Han Dynasty when in intensified conflicts or in incessant crises.
Shi Shuo XinYu;witty responses;winning advantages from both sides;leveraging the power of others;defeating the rival skillfully;evading a question
I206
A
1004-2237(2015)02-0051-04
10.3969/j.issn .1004-2237.2015.02.011
2014-11-19
万紫燕(1982-),女 ,江西新干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文献。E-mail:4754272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