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因论的背诵概念整合与行为建构
2015-08-18张毓瑾吴红梅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张毓瑾,吴红梅(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 上饶334001)
基于模因论的背诵概念整合与行为建构
张毓瑾,吴红梅
(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 上饶334001)
语言模因论指导下的背诵,其出发点是为了积累大量的、具有复制和传播价值的语言模因,其最终目标是能够灵活使用语言模因。一个完整的背诵过程包括同化、记忆和表达输出三个阶段。学习者在这三个阶段都应区别对待基因型语言模因和表现型语言模因。为了避免认知和行动的脱节,文章针对背诵过程中的学生主动性、师生协作性和可操作性提出建议。
语言模因;背诵过程;认知和行动;建议
语用学的语言模因论认为 ,二语习得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模因复制与传播的过程 ,背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国内许多研究者响应何自然重新评价传统教学模式的号召[2],对背诵进行了许多思辨或实证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是从背诵可以准确复制并将语言模因长时间地保留在记忆中,即侧重从语言输入的角度肯定背诵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少有探讨如何利用背诵更有效地输出语言,这就等于放弃了语言模因的作用 ,也不能从根本上区分有效背诵和机械背诵 ,后者虽以“死记硬背”为手段 ,但的确也能够准确复制语言。实证研究通常的做法是给实验组在常规学习之外布置背诵任务,得到的积极结果有理由被怀疑是由额外增加学习时间所致,而非背诵本身的效应,并且受试在一段时间内对额外任务的积极反应可能会在更长的学习间段中衰退。为了避免背诵被丢弃或者沦为单一的教学补充,本文将背诵这一传统的学习方法与语言模因论整合 ,提出基于语言模因论的背诵 ,并尝试构建一个合理的背诵行为的全过程。
一、语言模因的概念及其特征
语言模因论源于道金斯的模因论假设:基因不是达尔文主义世界里的一切,除了基因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复制因子(模因)主导了语言、文化习俗、观点或社会行为等的复制和传播过程。[3]道金斯认为,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但模因能以与生物进化相类似的方式进化,其进化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模仿。通过模仿获得并加以传播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算作是模因,包括知识和语言。[4]模因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任何字、词、句子、段落、篇章,甚至其所传达的文化意义,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就成为了语言模因。
自然语言中的模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及信息的交流。[2]通过教育习得的语言模因在语用中不断重复、增减、变换,成为新的模因个体或同旧的模因组合成模因复合体,再通过交际和交流不断传播开去。在此过程中,语言模因表现出两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生命周期。F.Heylighten将模因的生命周期分成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传输。[5]一个模因要想成功通过这四个阶段,必须具有一些特点,如同化阶段的可注意性、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记忆阶段的不变性和排斥异己性,表达阶段的劝诱传播性,以及传输阶段的公众瞩目性。在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模因被淘汰,最后幸存下来的模因成为强势模因,始具有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忠实性三个特性。第二,复制和传播的方式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前者以传递信息内容为目的,以一致或不一致的形式表达始终同一的信息。后者则以近似的形式表达迥异的内容,其实质是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的变异,变异的方式包括变形、合并、分裂、误差等。[4](P15)
二、基于模因论的背诵概念整合与行为建构
背诵的价值同时体现在语言学习过程的两个终端: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就输入端口而言,语言学习者需要积累大量的、具有复制和传播价值的语言模因,这与S.Krashen的输入假设[6]不谋而合。就输出端口而言 ,只有成功通过四个阶段的模因才具有生存力;只重视输入而忽略输出的语言学习,就等于放弃了语言模因的作用。将背诵与语言模因论整合的目的主要有二 :第一,明确背诵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第二,构建一个合理的背诵行为的全过程。
(一)概念整合
1.背诵的出发点
语言模因论指导下的背诵(以下简称为“模因背诵”),其出发点是为了积累语言模因,扩充语言模因库。中国外语学习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听读能力)明显超出学习者的产出能力(说写能力)。以写作中的引用为例,中国学习者在用母语写作文时能够引用诗词、名言警句、时事和典故等,可是在写英语作文时,或者干脆不引用,或者引用的材料陈旧过时,或者直接把汉语翻译成英语。结合模因论来看 ,学习者产出能力低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在大脑中积蓄足够多的、具有复制和传播价值的语言模因。
理想的背诵内容应具备成功模因的三个特性:流传的时间长;被复制的机会多且传播的范围广;在保持核心或精髓不变的前提下,可以灵活地复制使用。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重点,从教材、报刊、文学作品、网络等途径选取具有实用性、合理性、时尚性或权威性的语言材料 ,对材料进行删选、分拆或组合等预处理,把它们打造成易于理解和易于模仿的最佳背诵对象。学习者则可以纯粹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就业取向和学习动机等方面选择背诵内容。名言、佳句和美文在传播过程中大多保持形式和内容的一致,是传统背诵的首选对象。除此之外,模因背诵还鼓励背诵各种表现型语言模因,如某篇作文的段落或篇章结构,某段对话中语调随语境和情感发生的变化等。总之,背诵可以发生在语言的任何层面上,学习者可以通过背诵复制、模仿,甚至创造许多语言模因,包括语音模因、词语模因、语法模因、篇章模因、思维和文化模因等。学习者将外在的语言模因逐渐内化成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在适当的语境场合,可以作为现成的语言材料直接套用或变异使用。
2.背诵的目标
机械背诵在短期内通过高频强化催生学习者的语言再现能力,而模因背诵则以灵活使用语言模因为最终目标,这也是两种背诵在语言输出阶段的根本差异。学习者通过背诵可以积累两种语言模因: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前者表现为储存在记忆中的块语(formulaic language),能够在有限交际时间的压力下快速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并能够保证准确、流利和地道。后者表现为规则和结构,在记忆中占的空间小、灵活性强,但临场使用时需要较多注意力和创造力,也难以做到准确、流利和地道。对应这两种模因的使用策略分别是引用和模仿。
引用储存在记忆中的块语是流利使用语言的基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学习者每一次从大脑中选择、提取合适的语料,其实都是对记忆力的一次锻炼和对大脑数据库的一次更新;引用不是拿来主义,学习者每一次引用都要对语料进行临场排列组合,要考虑语料的意义与要表达的思想是否一致 ,以及语料的语言形式与要插入的位置是否匹配。根据基因型模因传播的特点,引用可分为直接引用和变形引用。直接引用对复制的精确度要求最高,要求不改动内容和形式,在合适的场合重复别人的话语或直接套用各种引文、经典台词、名言、警句等。变形引用是指在保持核心信息不变的前提下,所要复制的内容可以不停地用新的语言形式进行传递。学习者在引用时,可以用常用词替换生僻词,可以简化句子结构,还可以根据不同场合说出或庄重或诙谐的话语。这种引用虽然形式更灵活,可是要求使用者充分把握不同语言单位之间的聚合关系以及引文的语境和背景信息。
模仿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语感”和创造力。语言学习中所讲的“语感”正是人们在大量接触语言素材的过程中,对概括力大小不一的语言规律的把握。学习者可以在原有基础上通过类推的形式创造出新的模因变体,因为模仿允许学习者以相同形式去套用不同的内容或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同一结构而表达不同的语用意义。模仿可以发生在语言的任一层面,包括语音语调、语法结构、文化内涵、思维方式等。例如,学习者可以模仿英语本族语者的风格,在演讲时使用幽默的语言以烘托气氛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改变中国人说英语严肃正经得近乎古板的固有印象。根据表现型模因传播的特点,学习者主要的模仿手段有两种:一是移植,语言形式没有变化,但具体语境发生变化,成为换喻;一是嫁接,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但关键字变成了同音异形的字,或主要内容全部替换成了其他的信息。这两种手段赋予可仿造传递的模因信息新的内容并展现出来 ,不但可以保证背诵的材料尽可能地在背诵周期存活下来,还可以感染学习者以掌握新的表达。
(二)行为建构
综上所述,学习者背诵的过程其实是对某个语言模因进行模仿、复制和传播的过程,最理想的背诵结果是学习者能够灵活使用背诵的模因,并创造出新的、具有复制和传播价值的模因。模因背诵强调完整、连贯和循环。本文参照F.Heylighten提出的模因生命周期,将一个完整的背诵过程分成三个阶段(见附图)。
附图 背诵过程的三个阶段及其转化关系
1.同化阶段
同化阶段是背诵对象“感染”大脑的阶段。同化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模因被宿主发现和注意;二是模因被宿主理解和接受。在语言模因形成的四个阶段中,同化是基础和前提 ,只有被深入理解的模因才能进入到记忆阶段。模因背诵比传统的背诵方法更强调理解的过程,背诵时不仅需要了解相关语言模因的表达形式,还要弄清其传达的意思和用法。背诵的材料必须具有足够的显著程度以引起学习者的关注,又必须具有较强的可理解性和实用性以激发并持久保持学习者背诵的兴趣。教师在帮助学习者选择背诵材料时,要针对学习者的学习弱项,凸显英语课程和教材中的某些语言模因,如有关人物和场景描写的句子或段落,词性转换或语序灵活的补足语等语法现象;还应根据学习者的水平、兴趣和情感状态等推荐不同的背诵材料,如让儿童背儿歌或寓言故事 ,让年龄稍长的外语初学者背原汁原味的单句或对话。
2.记忆阶段
和同化一样,记忆具有选择性,不是所有的模因都能在这一阶段幸存。因此,模因背诵鼓励采取灵活手段巩固在“同化”阶段保留下来的语言模因,使之由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广受诟病的“死记硬背”,即机械背诵,是把文本不加理解、一字不改地背下来,模因背诵不在此列。首先,模因背诵在记忆阶段也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在通过背诵输入优良模因的过程中,记忆和理解不分先后,可以先理解后记忆,也可以先记忆后理解,还可以边记忆边理解。模因背诵在记忆的方法上也更灵活。除了大声朗读、反复听、抄写、多遍重复等传统方法,模因背诵还鼓励学习者采用语境参照、分析记忆、组合记忆等方法来增强记忆效果。语境参照法适合背诵具有较强语境关联的材料,如名人演说和影视剧对话。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首先记忆文中出现的历史或当代人物和事件,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再将语言环境和具体的语言形式及其语义功能结合起来背诵。分析记忆法适合背诵句型、语法、段落或篇章结构等表现型模因。教师引导学习者分析词汇链、关联词、结构成分及结构特点,将那些出现频率较高,具有比较固定的结构和意义的语言形式归纳出来。组合记忆则是指利用感染力更强的模因复合体背诵。学习者在背诵时,可以将单词同其近义词或反义词联合,将语法和句子范例联合,将经典名篇同其名家译文联合。这种捆绑策略适合背诵生僻或深奥的材料。
3.表达输出阶段
为免背诵半途而废,学习者在完成了同化阶段和记忆阶段的背诵输入后,还必须为保留下来的语言模因提供外显化的机会,这也是将语言模因进一步内化成自身的语言素养的需要。表达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下意识的。学习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背诵训练后,其用词习惯、衔接手段、语言风格,甚至是思维模式等都能表现出与背诵材料相对应的变化,这是背诵下意识的表达。在这一阶段,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习者背诵结果有意识的表达;教师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后继的对语言模因施以调用或扩展迁移的机会。
机械背诵一般要求学习者口头背出或默写材料,强调错误率和遗漏率越低越好,这种做法抑制了学习者的即席表达需求 ,从而令学习者在语言发展层面上失去了对背诵的材料进行检验修正反思的机会。相比精确复制,模因背诵更鼓励学习者在保持核心或精髓不变的前提下,将语言模因在大脑中选择、变异和重组。以《新概念英语》为例 ,每篇小短文都配有若干个问题,学习者在记住大意和关键细节后,可以根据问题重新编排组织内容,将短文以自己的话复述出来或改写作文,这也是为模因背诵所鼓励和认可的表达方式。除了话语和篇章这两种最常用的方式,教师还可以鼓励学习者通过图片或行为表达背诵结果。人物和场景描写是写作的难点和弱点,既难于积累,又难于将积累的素材灵活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在熟记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变相(用图画表现文字)和变文(用文字描述图画)的交替练习。在传递的载体或媒介上,模因背诵的选择更多,如纸张、电子文档、PPT、录音、微博等,这些载体或媒介如果使用得当,不但能将学习者的表达输出长久保存、广泛传播,在下一轮背诵循环中还可能成为新的输入材料。
三、结论与建议
背诵不仅仅是一种输入和记忆手段,实际上对背诵的利用贯穿整个外语学习过程 ,将储存在记忆中的语言模因直接或变异地提取输出,也属于模因论指导下的背诵范畴。模因背诵鼓励学习者以强势语言模因为对象大胆地模仿、复制,将模因“占为己有”;模因背诵强调完整性和周期性,灵活使用储存在记忆中的模因是一个背诵周期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环,也是进入下一轮背诵循环的先决条件。不论是占有还是使用模因,都能促进学习者语言模因和文化模因的习得、语言组织性和系统性的发展,以及语言创新能力的发展。然而,相较于怀疑和否定,重新提倡背诵这一传统学习方法更主要的障碍在于认知和行动的脱节,一方面认可背诵的作用和功效,另一方面学习者不能自觉坚持,而教师出于责任和义务的考虑,也没有加强监督。模因背诵综合语言、思维和文化的习得 ,强调背诵过程的完整、连贯和循环,同时面对外语课程划分更加细致、资源整合更加多渠道及教学理念更加多样化的机遇和挑战 ,更容易导致认知和行动的脱节。本文提出三点针对性的建议 :
第一,学生自觉性方面。单纯的对背诵重要性的认知以及成功者的学习经验不足以支持学习者长时间地自觉坚持背诵,还需通过其他方式增强学习者的背诵动机。①首先,应该多引导学习者注意、观察其语言输入与主观性输出之间的差距,以及其第二语言知识与本族语者所产出的语言不一致的地方,这比强调会话互动更能激发学习者努力扩充自己的语言知识。除了求知这一深层动机之外,考试的明确要求以及教师和家长的表扬等表面型和成就型动机也能促使学习者主动积极地背诵。比如,可以效法语文考试和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在外语考试中适当安排背诵默写题和人文知识题。
第二,师生协作性方面。在背诵的同化阶段,教师可以对材料进行删选、分拆、组合等预处理,但应该由学习者控制理解的输入②,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习者构建一个背诵图式。这个图式应明确背诵的任务,包括对象、时间、目的 (考试或是自我提高),还应结合具体对象的特点,明确学习者在语言各个层面的具体任务,如掌握文化背景、模仿语音和语调、拷贝难词或难句等。学习者应根据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控制记忆的过程,包括时间、地点、工具、频率和方法,教师主要起督促作用。在表达输出阶段,学习者有权决定以何种方式利用掌握的内容,教师负责评估学习者的背诵输出效果,评估的标准应权衡形式的准确、语境的适合,以及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第三,可操作性方面。声音、单词和语法是增加语言的可记忆性和保持语言的长久性的关键,[7]学习者不但平时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背诵素质,如训练唇舌和耳朵的灵敏度,拓宽知识面,积累词汇和语法知识,在执行背诵任务时,也可以这三个方面为突破口,例如背之前多听录音,背诵时以句子为单位,逐一攻克单词和语法的难点。将背诵有效地纳入学习和考试机制中的另一个难点是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为教师在背诵的全过程中身兼传授、组织监控、协助和评估等重要任务,然而许多教师不愿意尽心尽力。因而笔者建议,除了将背诵与学习动机结合外,还可考虑将背诵与教师的考评结合。
[1]李捷 .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3]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30th Anniversary Ed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4]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5]Heylighen 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A].Jean R.Proceedings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C].de Cybernétique,Namur.1998:423-418.
[6]Krashen 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7]苏珊·布莱克摩尔.谜米机器[M].高申春,吴友军,许波(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许婴]
On the Formation of A Complete Recitation Procedure in Light of
Linguistic Memetics
ZHANG Yu-jin,WU Hong-m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ShangRao Jiangxi 334001,China)
The practice of recit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guided by 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memetics,sets the accumulation of strong linguistic memes as its starting point,and the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them the ultimate objective.A complete recitation procedure consists of 3 stages:assimilation,retention and expression,in all 3 of which,learners are supposed to distinguish memetic genotype from memetic phenotype.To prevent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knowledge and practice,the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learners'active involvement,the cooperation of teachers and learners,and the operability of recitation.
language meme;recitation procedure;knowledge and practice;suggestions
H319
A
1004-2237(2015)02-0108-05
10.3969/j.issn .1004-2237.2015.02.024
2015-01-15
2013年上饶师范学院人文社科课题(201318)
张毓瑾(1978-),女,江西德兴人,讲师 ,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翻译。E-mail:maggie_ali526@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