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志敏践行群众路线的六大举措

2015-04-10中共上饶市委党校江西上饶334000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方志敏苏维埃革命

石 勇(中共上饶市委党校,江西 上饶334000)

方志敏践行群众路线的六大举措

石 勇
(中共上饶市委党校,江西 上饶334000)

方志敏领导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并使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在经济、政权和军事建设上都取得突出成绩,成为其它根据地学习的榜样。究其原因,是他创造性地采取了六大举措,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又在尊重群众主人翁地位的基础上,有效调动群众的革命激情,深入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

方志敏;群众路线;举措

方志敏领导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并使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在经济、政权和军事建设上都取得突出成绩,成为其它根据地学习的榜样。究其原因,是他创造性地采取了六大举措,深入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

一、坚定群众的理想信念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最初发源于弋横根据地,经历了弋横、信江、赣东北和闽浙赣几个发展阶段。虽几经风霜,却每次都能重头再来,形成“东南半壁红”的大好局面。主要原因就是群众基础好,是方志敏创造性地践行了群众路线,在群众内心深处埋下革命的火种,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在革命过程中,特别是在极度困难时期 ,方志敏认识到,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最后胜利,不仅需要共产党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更需要广大群众对革命充满信心,对共产主义充满向往。只有这样,群众才会自觉地参加革命,坚决地参加斗争。所以 ,他非常注重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他经常说:“苏区内每一个革命群众,都应该有远大的眼光,有铁一般的坚决意志,有无产阶级的气节 ,有英勇顽强的坚决不变的精神,要革命到底,就是在某时某地受到部分挫折的时候,也不要丝毫失望,半点灰心,依然要努力向前干下去 ,绝对不要三反四复 ,跑来跑去。”[1](P334-335)

在引导群众树立革命必胜的信心,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时候,方志敏非常注意方式方法。他没有传教式的灌输,不讲高深的理论,而是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外化为具体的、朴素的目标,通过一个个具体而朴素目标的实现,让群众自发产生革命热情,树立必胜信心,产生对共产主义的感情和向往。例如,在革命目的问题上,方志敏从农民贫苦的原因着手,提出没有土地是当前农民贫穷的主要原因,引导农民认清剥削阶级的本质,从而激发群众革命热情。他经常说:“我们贫苦农民,做牛做马替地主耕田,就算不望赚得什么,至少也不应该让我们亏本!过去我们糊涂一生,不会打算,替地主耕田,还要替他们赔这么多的本钱,天下应该有这样的道理吗?我们农民越做越穷,越做越苦,从前,总以为是八字坏,命根苦,现在晓得原因在哪里了——我们没有土地呀,我们租耕地主老的土地要亏本呀,这就是我们一天一天穷苦下来的最主要的原因 !”[1](P29-30)这些通俗易懂的话,能让群众深刻地认识到地主阶级剥削的本质 ,能激发他们对剥削的痛恨,以至于“各色各样的农民们,都表现出不能再忍耐下去的愤怒态度,散会时的口号 ,吼得特别洪大!”[1](P30)群众思想认识进步后,特别是对共产主义有了正确认识后,爆发出前所未有的革命激情 ;面对重重的困难,群众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自觉。“群众不怕受着白军怎样的摧残(这种摧残是异常毒辣的,要叙述出来,是要写一大篇),仍然斗争不懈。群众的房屋被烧毁了,饭锅被打破了,只剩个半口锅 ,用三个石头搁起来弄饭。我问他们:‘同志们,很苦吧!'他们总是这样答复:‘不要紧,革命成功了,就有好日子过了。'群众既如此坚决的参加革命,拥护我们,白军当然不奈我们何。”[1](P47-48)

二、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

从革命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方志敏对群众力量的伟大有深刻的认识,他指出:“有领导有组织,顽强斗争的群众 ,好像一座焰红红的火炉。”[1](P188)群众的力量不但是不可战胜的,而且还要战胜一切阶级敌人。他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发动群众,没有群众基础,当时革命党人“只注重在清军和会党中活动,在广大被压迫的工农劳苦群众中,就根本没有怎样注意 ,没有做过什么工作”[1](P4-5)。广大群众对革命的意义认识模糊 ,对革命与自身的关系理解肤浅,所以当革命发动时,绝大部分群众“只是袖手旁观”,没有起来积极参加革命,革命失败就在所难免。

因此,方志敏非常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曾多次批评那种“不相信群众力量,过低的估计群众的力量,而过分重视驳壳枪和其它手枪”的驳壳主义,他尖锐地指出:“要对付敌人 ,只要驳壳和手枪,群众的力量好像是无足轻重 ,这是根本的错误。”[1](P322)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站在群众前面领导革命,而不能代替人民孤独地闹革命。不应该“自己代替群众进行斗争 ,群众却在旁边冷观,将个人或少数人行动,代替广大群众的行动”,“其结果只限于少数的行动,不能收到斗争的伟大成功”。[1](P323)

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但是,群众必须组织起来才能发挥出强大的力量。在组织群众的过程中,方志敏没有讲太多大道理,而是根据群众的现实条件,采取灵活的方式教育引导群众,让群众明白革命的道理,从而自发地组织起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横峰的党员和群众受到反革命的疯狂报复,革命士气非常低,方志敏积极工作,从群众最关心的债务、地租和土地问题入手,耐心说服,引导他们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大家彻底明白受压迫、受剥削原因的时候,顺势提出解决问题的目标,从而让群众真正了解革命的目的和意义,因而对革命充满激情。他回到横峰后仅两天就组织了34人,并通过这34人相互邀约,各村都组织农民革命团,仅用了23天就组织起六七万群众(约占当时横峰县域一半)参加横峰暴动。“一声号令,六七万有组织的武装群众,一致起来捕捉豪绅地主,抢借字,抢田契,杀猪起伙食,整顿队伍准备与敌军对阵,同时出发各未革命区域打土豪,十分威风。在工农群众未团结之前,豪绅地主吸血虫们,个个都像老虎,谁也不敢在他们老虎头上拣饭生;在群众团结起来之后,他们就闻风生怕,不敢照前横行,等到群众暴动起来,他们就由老虎变成了小老鼠,捉到的叩头乞怜,未捉到的不顾命地逃窜一空!”[1](P18)

三、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

方志敏十分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头。他在领导革命斗争的同时,没有忘记改善群众生活,提出了“将战争问题与改善群众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的思想。他强调,只有让群众在革命实践中切身感受到党是真心为群众谋利益的,群众才会相信党、拥护党,才会支持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所以,对于各级苏维埃他明确提出:“苏维埃政府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改善群众的生活,使群众生活日渐向上,虽然群众在革命后的生活,比较革命前有着显著的进步,但苏维埃仍时刻关心他们的生活,设立了许多方法,帮助和指导他们走进更进步的生活。”[1](P81-82)

土地问题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而在当时,“赣东北的土地占有状况极不合理。据上饶、铅山、横峰、贵溪等四县的调查,占人口总数的9.5%的地主富农占有土地的71%,有些地区土地的集中程度更高。如弋阳地区,占人口6%的地主富农占有全区土地的75%,森林的80%。而且大地主较多。如贵溪张天师的土地遍及八县,总面积达4600多亩,横峰大地主,占土地面积千亩以上有六七家 ,地租利息也非常厉害,一般是对半分,还有严重的‘倒三七',即佃户只得收获额的三成,地主坐得七成。因此几乎80%的农民都要借高利贷,利息之高,令人刮目。”[2](P41-42)

针对上述情况,1927年11月,方志敏在弋阳主持召开了五县党员会议,提出了武装起义的纲领——“劫杀豪绅地主,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劳农政府,平债均分田地;如果中途变心,刀斩弹穿不赦。”[2](P4)这一纲领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成为弋横起义的强大动力。还在武装起义酝酿阶段,广大农民就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抗租抗息”的斗争,弋阳九区一马当先。自五县会议后,九区即将所有租谷平分,并抗债不还。作为弋横起义序幕的楼底兰家起义,也是在“不还债、不交租、不完粮、不纳税”的口号下揭竿而起的。起义爆发后,各地农民的第一个革命行动就是捕捉豪绅地主,烧毁借条契约,没收粮仓,缴出罚款,实行平债分谷,分财物。通过这些斗争,进一步提高了起义农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培养了一支以贫雇农为骨干的阶级队伍,为进一步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创造了条件。

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1928年11月,信江特区苏维埃颁布了《临时土地分配法》,将豪绅地主和一切封建祠堂庙宇的土地全部没收,以村为单位按人口平均进行分配,而且这些土地归农民所有,还颁发土地证确权。这一举措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群众乐滋滋地唱道:“谈谈苏区景呀,同志们听一听呀,苏区的幸福说不尽呀,工人天天有工做,穷苦农民有田分,生活好得很嘞。”[3]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苏维埃是真心实意地为他们谋利益的,他们对苏维埃的信仰和拥护日益提高。

四、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作为杰出的革命家,方志敏深知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他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比如,1930年2月初,他在担任赣东北军委会主席整顿独立团时,经常深入队伍,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将每个命令的意义和内容详细讲解清楚,使战士们“都懂得为什么要如此做以及怎样去做”。通过深入队伍 ,与战士们面对面交流,方志敏准确掌握了战士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及时解答战士们的疑惑,改善战士们的生活条件,“亲之爱之如家人兄弟一般”,官兵、党群关系非常融洽。

为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他要求党员干部“更加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十分艰苦耐劳地教育群众 ,坚决地站在群众面前 ,领导群众斗争”[1](P105)。当时苏维埃的工作人员都是群众(或群众代表)大会选举出来的,如果犯了错误,群众可以主动召开会议直接撤换。各级苏维埃的重要工作都要经过各级群众(或群众代表)大会的讨论决定。各级苏维埃经常将工作进展情况向群众(或群众代表)大会做报告,群众对各级苏维埃的工作报告 ,有权提出批评和建议。在日常工作中,如果群众遇到什么困难可以随时、直接向苏维埃汇报,各级苏维埃必须无条件接受,并及时处理。为了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防止出现脱离群众的情况,方志敏创造性地推行了“巡视制度”。“巡视制度”规定,各级苏维埃仅留三分之一的人负责机关日常事务,其他三分之二的人都必须经常出去巡视。当时巡视工作非常有特色的是德兴县,德兴县苏维埃共有13名干部,经常只有一个或两个人守机关,处理日常事务,其余都深入到一定区、乡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全部回到县里汇报工作开展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讨论决定下一步工作计划,然后又都回到各自联系的地方继续工作。通过这种“巡视制度”,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苏维埃的方针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苏维埃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也血肉相融在一起。人民群众真心服从苏维埃的领导,苏维埃的决定与群众意见高度统一,所以,群众非常主动积极地执行,苏维埃根本不需要“用一点威力和强迫”。

五、善于总结群众革命的实践经验

创造精神是苏区精神的一大特色。苏区充满了创造精神,面对敌人封锁,面对敌我悬殊的形势,苏区克服重重困难,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示范性的成就,其主要原因就是苏区党群敢想敢干,用前所未有特创的新方法去解决。苏区这种创造精神的源泉是广大群众,而以方志敏为首的赣东北党和苏维埃工作人员又非常善于总结提炼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经验。革命初期,以方志敏、邵式平、黄道为代表的赣东北党的领导者 ,多系知识分子出身,一开始不懂军事。但他们能虚心向群众学习,及时将群众好的做法提炼成工作经验。在领导红军创建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根据群众游击战的实践,他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游击战术原则——“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击虚,集中兵力,争取主动,打不打操之于我,扎口子 ,打埋伏,打小仗,吃补药,吃得下就吃,吃不下就跑。”[2](P49)这一战术原则 ,完全是从敌强我弱的实际出发,从群众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总结革命实践经验的过程中 ,堡垒战的推广是非常成功的。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接受了过去失败的教训,调整从前急进深入的战略,采取堡垒主义战术,逐步向苏区推进,形成封锁线,等苏区缩小到很小范围时,即举行总攻,以此来消灭红军。为了对抗敌人的堡垒主义 ,根据地也建造了许多堡垒。虽然根据地从来没有建造堡垒的经验。但是,群众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群策群力,建造了非常坚固的堡垒。“他们虽没有学过军事,学过筑城学,但由于他们的战争热情和创造性,他们居然能够造出很坚固难攻的堡垒来。石堡在中心,堡外为有掩体的盖壕,壕外有铁丝网,网外有木城,木城外又是一道盖壕,壕外又是土城,土城外才角槎槎的装上鹿砦。这些近乎现代式的坚垒的筑城,真不能不令我们惊叹着群众力量的伟大!”[1](P83)方志敏及时将这一作法总结推广到整个根据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上饶老鸦尖的赤堡,敌人向它放了一千余炮 ,赤堡的上层,打了一个一丈宽阔的大洞,但赤堡却没有倒塌,守备队仍固守着。方志敏骄傲地说:“总计敌人攻我这个赤堡,打了一千余炮。我十五枝枪的守备队,竟坚持抵抗了五天,最后以身殉堡,比较日本帝国主义进攻济南城和沈阳城,还没有打几十炮,而十几万大军,即无抵抗的溃窜 ,我觉得我们是可以无愧的了。”[1](P85)

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赣东北的党员领导干部意志异常坚定,斗争非常顽强,工作充满创造性,这与方志敏廉洁自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他身先士卒,忘我工作。1928年5月,方志敏任弋阳县委书记,当时白军进攻非常猛烈,“全县工作同志在县委领导之下,斗争精神都极紧张热烈,都是不分日夜的拼命工作”。方志敏身先士卒,除了吃饭和赶路,其它时间都在开会、演说或起草文件,每天经常工作14小时以上,“总要弄到非常疲倦不能再挨下去的时候 ,才去睡觉”。有一次开区委训练班,连开了3天,他每天都讲课12小时(上午4小时、下午4小时、晚上4小时)。在方志敏的带领下,其他党员干部也都充满激情地忘我工作,群众在党员干部的感召下,纷纷投入革命。方志敏说:“用这样的精神丧工作,所谓‘至诚感人,金石为开',群众哪有不被我们说服争取过来之理!成千成万的群众 ,都跑向我们这边来了。”[1](P52)

其次,他清正廉洁,无私奉献。身为八县苏维埃主席的方志敏管着几十万几百万的花边 ,但是,他公私分明,清正廉洁,把每一分钱都用在革命上,自己妻子被捕,他竟拿不出也不拿一分钱给母亲和婶婶用于营救妻子。1935年1月,当他在怀玉山不幸被捕时,全身除了一块表和一支笔外,连一个铜板都没有,这让国民党士兵感到非常意外。正如方志敏在《清贫》中写道:“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1](P155)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时赣东北的党员干部生活非常艰苦,除了米饭外,每天每人只发四分大洋的菜钱,没有一分钱零用钱,但是,他们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毫无怨言。因为方志敏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高尚革命情操深深地感染着他们。广大党员干部知道,他们所做的工作不是为个人的利益,“而是为着阶级的利益……他们忍受着目前暂时的艰苦,孜孜不倦的为着苏维埃工作。这正是他们深刻的阶级觉悟 ,与对阶级无限的忠诚的表现”[1](P81)。

在复杂的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同志科学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六大措施,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又在尊重群众主人翁地位的基础上,有效调动了群众的革命激情,成了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障,也为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1]方志敏.方志敏文集[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2]唐志全,陈学明.“方志敏”革命根据地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3]周适光,周重礼.方志敏与赣东北苏区的分田平债[J].档案春秋 ,2005,(9):38-39.

[责任编辑 许婴]

FANG Zhi-min's Six Moves to Carry on the Mass Line

SHI Yong
(Party School of Shangrao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Shangrao Jiangxi 334000,China)

Though he once lost contact with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FANG Zhi-min built the revolutionary base of Gandongbei and the 10th Red Army,and made the base one of the main revolutionary bases led by the CCP during the second civil war of China.The base became an example to other bases because of its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in economical,political and military construction.The reasons for this are as follows:FANG Zhi-min creatively introduced six move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arty members'pioneering and exemplary role;on the base of respecting the masses'master status,he effectively aroused the masses'revolutionary passion and thoroughly carried on the Party's mass line.

FANG Zhi-min;the mass line;moves

D231

A

1004-2237(2015)02-0001-04

10.3969/j.issn .1004-2237.2015.02.001

2015-01-30

石勇(1972-),男 ,江西鄱阳人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和生态经济。E-mail:yongshi0606@sina.cn

猜你喜欢

方志敏苏维埃革命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方志敏建造的奇绩和奇功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方志敏创建闽浙赣苏区及其光辉业绩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考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