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川陕苏区时期的群众组织

2015-04-10马建堂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贫农童子苏维埃

马建堂

(四川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四川 达州635000)

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领导群众组织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之一。川陕苏区作为当时中国的第二大苏区,其创建与革命斗争都极为艰难,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川陕苏区的建立、斗争与苏区政府重视建立和发展群众组织是分不开的,各类群众组织直接影响着广大工农投身革命。本文拟以革命史、地方史资料为中心,对川陕苏区群众组织进行探讨。

一、群众组织建立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群众组织工作。在土地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在群众组织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主动的争取与动员。

川东北地区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早在川陕苏区建立前,本地区就有王维舟等领导的川东游击队的斗争。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交界地区,准备在川陕边建立革命根据地。红军从两河口到通江县城,沿途大小村镇的群众成群结队欢迎红军,主动带路,“不断有人参加红军”,[1]367红军的主张受到沿途群众的热烈拥护,有利于开展群众组织工作。

当时,四川军阀连年混战,民生凋敝。在“防区制”统治下,川东北田颂尧、刘存厚、杨森等军阀混战不休,据统计 ,“1932年四川军阀的混战平均每个月就有两次”。[1]367各军阀为维持军费开支,横征暴敛,当时“四川有七十多种苛捐杂税”,而田颂尧统治的地区则更多,人民形容为“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1]367据徐向前回忆,川东北人民除了负担高额地租,捐税也“不下数十种,一年征收十多次”,加之战祸、匪患,许多农民“屋里光光,肚里空空”,“一无所无的赤贫户竟占百分之五、六十”。[2]262

故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面临极大的考验,争取群众成为红军立足川陕边的关键。根据地对群众组织的策略与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革命的前途。面对复杂的革命形势,苏区政府开展了广泛的群众组织的创建与领导工作。

1933年2月,《川陕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关于组织问题的决议》指出要重视建立与加强“农村群众的基本组织如雇工会、贫农团等”,“雇工会是党在农村群众中最基本的组织”,“贫农团是雇工与贫农共同斗争的组织”,“群众的阶级工会的建立,要成为共产主义的学校。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要成为广大穷苦妇女群众谋自身解放的组织。革命互济会要立刻建立”等,并明确强调“党对这些群众组织的领导,必须经过党团的工作,党的决议在群众组织中执行,必须由党团经过党员的活动来实现”。[3]43可见川陕苏区一开始便十分重视群众组织工作,并明确提出党对群众组织的领导。

1933年4月,中共川陕省委红五月工作中指出“红五月中团要发展团员一万人,建立团独立的支部生活”。[3]51肃反工作要“动员少先队、童子团、赤卫军、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加紧戒严、站岗、放哨、捉敌人侦探”。[3]52

1933年6月,《中共川陕省第二次代表大会组织问题决议案》指出:“加强对苏维埃及群众组织的领导”,苏区工会工作“还是做得非常薄弱”,“贫农团的组织也极不普遍”,应发动阶级斗争,清理苏维埃中的反革命、地主、富农、官僚。决议还认为反帝工作“是苏区工作中最薄弱的一环”,要立即进行“反帝大同盟的组织”,工会、苏维埃“应办各种训练班,培养干部专门人才”,“互济会的工作也要很快建立起来”。[4]301-302可见,苏区对群众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明确的认识,并迅速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川陕苏区时期党允许并积极支持筹建各种群众组织,促进了各种群众组织的创建与发展。据资料记载,当时群众广泛参与的不脱产的群众组织主要有:[5]971-972

1.职工会。是为工人阶级自己利益而斗争的组织,并用各种方法积极帮助加强发展并保护苏维埃运动及苏维埃政府。参加者多是雇农,也称雇农工会。工会的基层组织是乡分会。

2.贫农团。是乡村中雇工和贫农的结合,联合着中农,与富农作坚决的斗争,彻底消灭地主势力,是苏维埃政权在乡村中的支柱。

3.少年先锋队。是工农劳苦青年的半军事与文化教育组织,主要目的是加紧劳苦青年的军事训练和文化教育工作,配合红军和地方武装的行动,保卫苏维埃,是红军的后备军。

4.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是劳动妇女斗争和教育的机关,包括家庭、婚姻、土地、参政等。这个组织只有在乡和村有组织,只有劳动妇女能参加,是妇女拥护红军的中心。

5.童子团。是团结工农儿童群众起来参加阶级斗争的组织,起来反对资产阶级轻视劳动儿童的反动的观念。童子团要识字读报学习共产主义,还要站岗放哨、戒严警戒等。

6.反帝拥苏大同盟。是团结最广泛的反帝国主义、拥护苏联和苏维埃的群众组织。反帝拥苏大同盟的组织是:村设小组,乡设分会,区、县、省组织执行委员会。

7.互齐会。是救济一切为革命奋斗而被害在狱或流亡的同志组织,主要目的是救济牺牲的战士,特别是伤亡的红军兵士与家属,并救济苏区附近白区中逃亡来的革命战士。

苏区政府颁布了《川陕省总工会章程及组织法》、《关于少先队、童子团的决议》、《贫农团、雇工会、少年先锋队、儿童团组织法》、《革命互济会标语大纲》、《童子团站岗读本》、《童子团、少先队、站岗问答》等法规和文件,指导着各群众组织的发展。各类群众组织在川陕省委的领导下,各有独立的组织系统,如工会组织在各乡有雇工会,村有雇工小组。村乡贫农团、工会组织负责者产生形式实行选举制,“尽量由下层直接选举,再上级亦必尽量由代表会上选举”。[5]841)

二、川陕苏区采取多重措施促进群众组织发展

(一)重视通过土地分配争取普通群众

苏区政府重视开展土地革命来加强群众组织团结。雇工斗争纲领规定“雇工要领导土地革命”,“组织查田队,反对地主富农窃据土地利益”,“好的田地要分给红军、游击队员和雇工贫农”,“富农多余的耕具、粮食和好的土地,要由雇工、贫农、中农分配!”[3]249-250贫农团分田名册明确记录了“贫农团没收豪绅土地,分配与穷人”。[6]1868这就调动了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尤其是促进广大雇工、贫农向苏维埃靠拢。

(二)重视加强革命思想宣传和文化教育

针对川东北人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苏区大力发展“社会教育、读报班、识字班、讨论会、俱乐部、工农演讲所”,提高民众文化水平。如规定童子团“至少每人认一百字,要送到每个岗棚,每人能看路票,每个机关和革命团体中的于部要认字、读报”,“要努力宣传马克思、列宁的革命理论”,“提高一般工农的政治文化水平”。[3]53苏区政府重视群众文化教育,增强了群众辨别能力,促进了更多的人加入苏区群众组织,也避免群众误入反动神团、土匪、地方团练等组织。

在宣传教育中,使用大量通俗易懂的口号与标语,言简意明,生动活泼,又易记忆。这些口号标语多在人口密集的场镇,以及路旁的石桥、石崖、峭壁等,流传极广。同时苏区还以山歌形式大量传唱共产党的思想和主张,如《儿童团的眼睛亮》、《天天操练在山尖》等。[5]1257-1259)

(三)重视民众的军事训练

长期的军事斗争决定着各群众组织的军事训练。1933年2月苏区就提出“领导并建立少先队、童子团的组织,这种组织都要带有很大的军事性的力量”。[3]43在红五月工作中,加紧“少先队、童子团军事政治训练、站岗,放哨,配合红军行动”,“参加代耕班、运输队、担架队及一切政治运动和后方工作”,[3]189苏区实行群众组织军事化,使每个青年都知道简单军事知识,锻炼自己的技术,在党的领导下,随时准备参加军事斗争。这就增强了群众组织的战斗力,既能为正规红军提供支持,也能弥补苏区广大农村军事力量的不足。

(四)重视妇女、儿童工作

重视妇女儿童工作是中共群众工作基本经验,如妇女斗争纲领规定劳动妇女“有组织为自己谋利益的妇女会、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的自由”,“有参加和组织工会、农会及一切社会团体的权利”,[3]155并规定了妇女应有的权利,保障了妇女的基本权益,提高了妇女参与苏区事务的积极性。苏区也十分重视儿童组织,要求“各县必须建立少先队大队部和童子团大队部。把各地乡村的穷苦青年儿童组织好,有秩序来分工,尽可能的担负小小的战斗任务”。[3]226这就使苏区增加了有相当人数的妇女儿童力量,扩大了苏维埃的群众基础。

(五)重视对白区群众的领导

做好苏区工作的同时,还重视通过群众组织对白区群众开展工作。苏区政府号召广大青年“参加反帝拥苏大同盟青年部的组织”,把反对帝国主义及拥护苏联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斗争联系起来。[3]100加紧对白区青年群众的领导,利用白区的各种灰色团体如“兄弟团”、“学术研究组”、“反帝”、“农协”……等等,“来组织广大的青年工农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3]226这就使革命不局限于苏区,毗邻苏区的白区群众也受到革命的宣传与教育,扩大了革命的影响。

在川陕苏区的努力下,苏区群众组织在短时期内有了较大发展。

工会组织方面。1933年3月,川陕省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在通江召开,赤江等5县的400多名代表到会,成立了省工会和各级、各行业的工会组织。当时通江工会共发展会员2万余人,“赤江县工会为川陕省最早成立的县工会”。[7]5631933年10月,红军解放万源,建立万源、红胜、城口三个县委,三县分别成立县工会,共建有“18个区工会、100个乡工会和工会小组”。[8]595到1934年底,江口“全县工会会员发展到15000人”。[9]1451933年9月,苍溪县“建立军工、被服、鞋袜、火药、兵篷、造船、渔业等县属工会和各区工会以及81个乡工会、4885个村工会”。[10]1181933年,旺苍各乡均建立分工会,村亦建立工会小组,“会员发展到1000余人”。[11]4201933年9月,红军解放阆中嘉陵江东岸地区,建立阆南县苏维埃,相继建阆南盐业工会、井溪渡船工会,“共15个区工会,94个乡分会”。[12]17210月,阆南县在水观音成立了总工会,“广大盐工生产出大量的优质食盐,供苏区军民食用”。[12]216

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在万源辖区的“23个区苏维埃、54个乡苏维埃中建立有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8]6001933年9月,苍溪县成立 “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全县有500多名妇女参加各级苏维埃政府领导工作。12月文昌宫召开苍溪县妇女代表大会,到会代表80多人,省委派张琴秋到会讲了话,此次会议着重讨论并作出决定:“妇女连夜为红军赶制棉衣、鞋袜”。[10]192-193旺苍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宣传动员“广大劳动妇女努力生产,积极支前”。[11]426

儿童团建设方面。1933春夏之时,赤江县麻石区儿童团“发展到600余人,其余场镇也都有40、50人”。[7]674在平昌,各区乡先后共建少共支部“40个,发展团员1500多名,并在各区乡普遍建立儿童团(童子团)组织,团县委设儿童局,团区委设大队部,乡设中队,村设小队,全县有儿童团员2.1万人”。[9]1481933年7月一1935年4月,红军驻阆中期间,在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同时,阆中城乡“普遍建立起童子团,吸收12-16岁的工农劳苦群众的儿童参加”。[12]177

贫农团。苏区各县大多建立贫农团组织。1933年,红军解放江口后,首先在得胜、元山、兰草三个区苏维埃建立贫农团组织,此后,相继在“全县十一个区苏和各个乡苏、村苏建有贫农团组织”。[9]147

反帝拥苏大同盟。通江境内的三县两特别区均设有反帝拥苏大同盟。在重要节日开展纪念活动,筹办拥苏反帝展览会,张贴标语口号,编写反帝拥苏资料,“重点宣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瓜分中国;反对国民党政府投降帝国主义,进攻川陕苏区;动员群众积极支援红军”。[7]585

二、群众组织的功能

川陕苏区群众组织广泛参与到苏区基层社会管理中,职能多样,群众组织在巩固苏维埃政权、维持社会秩序、支援军队斗争、发展工农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巩固苏维埃政权

苏区群众组织通过各种途径来巩固苏维埃政权。苏区贫农团是乡村中雇工和贫农的结合,通过联合着中农,与富农作坚决的斗争,最终彻底消灭地主势力。雇工会、贫农团主要是积极参加分田查田,彻底平分土地,代耕红军公田;坚决肃清反革命,监视地主、富农的行动,改造苏维埃;动员工会会员支前、参加红军,扩大红军游击队,替红军家属代耕;动员民工参加运输队、担架队等。群众组织通过召开大会、讨论会、演练、比赛等形式,使广大群众紧紧依靠在苏维埃周围。如1933年10月,全省雇工代表大会召开,到会代表即达“八百余人”。[6]1538江口县还分别召开“少先队、童子团代表大会”,“全县妇女党团员大会,全县贫农团大会”,有力的指导着群众组织的工作。[6]1539

1934年1月31日,通江县“举行全县童子团的检阅大会,到会人数二百余人”,开口沟开会还发表讨论报告,讨论“文化教育、卫生、生产、戒烟运动,其余下操、打野操、唱歌等”,并在红场内面学习各种的游戏,轰动通江全城。[6]1595故而,川陕苏区不仅仅是依靠地缘优势建立在川陕边区的普通苏维埃政权,更是真正建筑在雇工会、贫农团、童子团等广大群众组织基础上的强有力的苏维埃政权。

(二)维持社会秩序

安定的社会秩序对于长期处于军事斗争的川陕苏区极为重要。群众组织通过武装斗争、宣传解释等途径保持苏区社会安定。川陕省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对青年团工作决议案指出,“加强领导劳动青年群众的日常斗争”,“各个团员要武装起来,实习军事化,做全体青年群众的模范”。苏区各县建立少先队大队部和童子团大队部,组织青年儿童,担负战斗任务,如搜山、打小股的反动、侦查及捉拿敌人,站岗放哨、戒严、肃反,盘问来往行人,密查一切反革命分子。苍溪县童子团“活捉刘湘派来侦探一人”,“童子团每天都要捉拿反动一、二人”,“捉了国民党员二名,改组派一人,造谣破坏共有二人”。[6]1607

通过健全工会和贫农团的组织,联合中农,“加紧反富农的斗争,搜缴富农、地主家里大刀、矛子、火枪一切武装”。[5]890消除地主、富农等反革命分子破坏苏区安定的阴谋。同时,各级工会、贫农团人员,都向群众解释税务的意义与重要,“严格制止反革命分子捣乱和造谣”,[3]1523有力地保障了苏区税收的稳固。

(三)支援军队斗争

群众组织广泛地支援着军队的斗争。工会、贫农团在战争中起到突出的动员作用,使“苏维埃、工会、贫农团、青年团、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都能动员起来作战。不能作战的便要在家生产,有事时当运输队,每一乡要有一个运输队长。少先队、童子团加紧站岗放哨,妇女也要加紧生产”。[5]933

第一,配合红军作战,根据军事斗争需要,大量群众加入红军。在配合红军夺取万源保卫战胜利的战斗中牺牲“赤卫军75人、游击队员243人、童子团员495人、少先队员43人”。[8]7271933年10月,麻石等地的少先队模范连,配合红军主力攻克隘口后,“全连150余人全部编人红三十军”。1934年5月,赤江两县少先队随红军凭险作战,或筹集粮秣,或构筑工事,经受了严峻考验,“大部分少先队员补充到红军部队”。[7]6371934年10月,“平昌县组建一个团的工人武装,配合红军参加战斗”。[9]145

第二,为红军作战提供大量支援服务。1933年10月红军攻克绥定(达县)所缴获刘存厚的兵工厂、造币厂设备,“主要靠贫农团搬到通江”。[7]583江口县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积极组织起扎鞋队、洗衣队、慰劳队、缝衣队、运输队、担架队,“直接参与为战争服务的妇女有3.5万人”。[9]1501934年,巴中县市工会动员大量船工“为红军运送弹药、粮食”。[13]617

第三,做好侦查防御。1934年2月5日,《少年先锋》报道万源县童子团,“活捉了王三春的侦探四人,又活捉了甲长一名,团正一名”,“清江渡模范区的童子团打野操,在石崖里活捉了两个甲长”,原来是“刘湘的侦探”。[6]1583

(四)发展工农生产

大力发展苏区社会生产,是苏区社会稳固、军事斗争得以持续的物质保障。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的近两年半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军事斗争中,这就给物质保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苏区群众组织采取多种途径发展生产。春耕运动宣传强调“工人同志们!成立生产合作社,多打锄头、犁头、开山子,卖给农民”,“童子团小同志们!每个小娃娃种五窝洋芋,点五棵瓜菜”。[3]1374苏区经常组织各类生产队,举行春耕比赛。

为保障食盐供应,红军进入阆南后,“盐井很快由4000多口发展到8000多口,碑院盐场月产盐17.6万斤,河东苏区每月盐总产量达70余万斤,及时支援川陕苏区军民。运盐队由100人增至600余人”,人背马驮,历尽艰辛,送往苏区各地,保障军民需求。[12]3131934年,巴中县市工会“每月为红军生产马刀400多把,矛1000余把,军服800多套,斗笠900多顶,土布1200余丈”。[13]617

三、群众组织的特征

川陕苏区在中国革命的危急时刻而建立,肩负着连接南北苏区的历史重任。苏区采取多重措施,建立广泛的群众组织,并领导其投入革命斗争。艰难的斗争与使命使川陕苏区群众组织有明显的特征。

(一)群众基础广泛,革命性强

在苏区核心的巴中特别市与赤江、赤北、红江、长赤、江口、阆南、万源、红胜、城口等县,大多建立了各类群众组织,贫苦农民积极参加。红军的到来宣告了川东北旧秩序的崩溃,在破旧立新的革命过程中,传统的剥削关系被铲除,封建思想被摒弃,广大人民深刻感到自身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的变化,故而苏区群众组织革命极强,人民对苏维埃政府极为拥护。苏区各类群众组织也成为苏维埃与基层民众间的桥梁,对发展苏区社会经济,保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二)坚持党团领导

群众组织建立开始就重视建立“党团”,并切实加强对群众组织的领导。“党团在群众组织中保证坚决执行同级党委的决定和执行政府的一切政策法令。党团不能包办所在群众组织的行政工作,也没有权力包办。”这样就使群众组织紧密地围绕在川陕省委周围,坚持正确的工作路线。在对群众组织的领导中,苏区重视对工作不足的分析与指导,如长赤县明确指出“团对少先队的领导不够”等。[6]1610

(三)具有很强的军事性

长期作战中,红军不断需要补充,陕南发生“马儿崖事变”后,使红军更坚定“建立和发展红军队伍,必须坚持依靠基本工农群众的阶级路线”。[2]274部分群众组织长期协助红军的军事斗争,甚至成为半军事性组织。少先队、童子团、妇女会从建立开始便注重军事训练,使这些组织成为真正的红军后备队。群众组织成员大量加入正式红军是普遍现象,在各群众组织影响下,红军驻万源期间,农民踊跃参加红军,“达两万多人,随红军长征八千多人”。[8]718到1935年元月,平昌“先后有1500名妇女加入红军队伍,在战争中壮烈牺牲的有500余人”。[9]150在苍溪扩红工作中“母送子”、“妻劝夫”参军参战,全县有1500多名妇女参加红军。[10]192-193在旺苍扩红工作中,旺苍当时参加红军的妇女达3000余人。[11]426

1935年4、5月,红四方面军陆续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各级各类群众组织也随之停止活动,但在群众组织长期影响下,苏区各地掀起参军、随军热潮,各地雇农、贫农、妇女、儿童踊跃参加红军,跟随红军长征。在万源,“农民随红军长征达八千多人”。[8]7181935年4月中旬,红军撤离旺苍,“绝大部分青壮年工会会员加入红军队伍”。[11]421红军撤离阆中时,“大批少先队员随红军长征”,阆中参加红军的1.1万余人中,“少先队员占80%以上”。[12]177-178

[1]艰苦的历程[G]//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革命回忆录选辑: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3]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上[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4]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川陕时期·上[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

[5]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中[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6]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7]四川省通江县志编纂委员会.通江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8]四川省万源县志编纂委员会.万源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9]四川省平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昌县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0]四川省苍溪县志编纂委员会.苍溪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11]四川省旺苍县志编纂委员会.旺苍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12]四川省阆中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阆中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13]四川省巴中县志编纂委员会.巴中县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4.

猜你喜欢

贫农童子苏维埃
谁的节日到了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熊童子
山童子和一串红
黑岛传治为贫农发声
书中有童子
土改中贫农阶层内部的形势判断与行为选择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考
苏区贫农团的权能演变及其与苏维埃关系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