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创新探析
——以广东韶关为例
2015-04-10周新成
周新成
(韶关学院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创新探析
——以广东韶关为例
周新成
(韶关学院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要不断坚持社会矛盾调节机制与政策调整的路径创新,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重视生态环境规划创新.韶关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应该充分把握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性阶段性和资源性的特点,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并进,为生态文明政策调整与制度建设持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生态建设;欠发达地区;路径创新;韶关
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极具艰巨性和紧迫性,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其区域性、阶段性和资源性的特点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欠发达地区政府应抓住机遇,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和创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社会矛盾解决机制与政策调整创新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动员全体民众上下共同努力、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一、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的必要性
20世纪末期以来,我国的环境问题已严重制约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为危害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现时期如何治理和改善环境问题,是摆在欠发达地区人民面前的一座大山,它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1]。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要内容,全面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和保障措施,将其提高到国家长远发展核心战略的高度,进行重点安排部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同时也向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展示出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与政策调整创新则是决定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关键。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欠发达地区的各级政府作为资源的掌握者和分配者,作为社会矛盾调节机制与政策调整创新的主体以及各项规则的制订者,自然应当合理运用各种政策机制,担负起保护生态、治理环境的重任,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中发挥主导性的创新作用。
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在内容上具有全面性,时间上具有长期性,过程上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成果上具有多样性。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深刻转变,事关全局,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国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较多的难题,其关键性难题是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撑。环境治理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欠发达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较低,且还要兼顾基础建设、交通、通讯、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投资需求,国家要集中更多的资金来改善欠发达地区环境质量问题具有艰巨性[3]。同时,长期以来形成的以GDP为中心的增长模式以及诸多原因所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致使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之路异常艰难。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矛盾解决机制创新
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在社会矛盾解决机制创新。首先,要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欠发达地区的各级政府要不断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组织制订区域环境与发展政策。其次,要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先导机制。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体系需要各级政府协调好规划编制与管理、战略决策与战略实施的关系,加强欠发达地区区位优势提升研究,要从科学发展的视角和更宽广的区域范围审视规划机制的未来发展,对规划片区的战略定位、功能布局、亮点项目、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安排等进行全方位论证研究,从而提高规划先导机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4]。
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重视生态环境规划创新,科学有序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早在“十一五”期间,韶关市就完成了《韶关市环境保护规划纲要 (2006-2020年)》、《韶关市环境保护规划研究报告 (2006-2020年)》、《韶关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的编制工作,并严格按照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案予以实施,充分发挥环保规划的调控作用。严格落实环保规划关于禁止开发区、有限开发区和集约利用区等生态分级管理要求,强化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批。完善并创新生态环境发展综合决策制度,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权,保证环保部门对资源开发活动的全过程监督和管理。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绿色政绩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的目标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5]。韶关市政府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合作、企业治理、群众参与”的运行管理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要求细化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者个人的政绩考核内容和标准,使其转化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目标和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调整创新
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要不断坚持政策调整与创新。区域政策调整是一个“完善中创新、创新中完善”的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紧紧把握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性、阶段性和资源性的特点,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并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提升资源利用效率[6]。因此,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创新的关键就是在形成基本的技术性创新前提下,要有长效的政策机制保障。
第一,分区、县制订产业准入制度,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依据行业准入条件和节能评估标准严格审查,按权限审批、核准或备案,对没有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置换空间的地区,限批或禁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7]。“十二五”规划期间韶关就已因地制宜,分区、县制订重点污染产业控制名录,提高涉及大气排放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理办法》,通过严格的项目环评、环境准入和有效的奖惩激励,倒逼和引导企业不断加快科技创新与升级,推动产业升级改造和生态化改造。
第二,创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建立欠发达地区区域生态环境补偿区。如韶关“三江”流域水环境整治和“三山”形象包装正在加紧实施当中,“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的城市特色正在进一步凸显。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开展区域和流域生态补偿课题前期研究,争取国家和省级生态补偿资金[8]。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严格执行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明确资源产权,资源的价格必须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坚决制止不讲资源成本的投资规模膨胀和产业结构趋同的重复建设、同时,制止不考虑规模经济效益的无序竞争倾向。
第三,创新生态环境有效监管制度。生态建设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监管制度体系,实行严格的源头监管保护制度,创新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欠发达地区政府要加强和整合监管职能,强化政府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引导和监督,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环保规划实施的全过程监督检查[9]。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欠发达地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生态规划实施情况的行政监督检查,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和措施得到落实。建立和健全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制度,有关生态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依法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四,建立和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投融资体系,探索建立和完善欠发达地区环境保护投资专项基金及其相关的投资管理机构,拓宽融资渠道。各级政府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应通过积极的政策和优惠措施推进社会多元主体投资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鼓励集体、外商、民营企业和农民以多种经营方式投资经营,积极推行户包、联包、租赁、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土等资源[10];农村生态建设以农户自筹为主、国家投入为辅的原则,不断增加用于生态农业建设的财政投入,在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中切块安排用于生态保护项目建设。
四、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的典型案例
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社会矛盾调节机制与政策调整的路径创新,广东省提出实现“三个定位,二个率先”的战略部署,为广东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韶关作为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和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承担起了为广东其他欠发达地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矛盾解决机制与政策调整创新研究经验的重任,要为生态文明政策调整与制度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韶关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从生态理念、生态制度、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力度,动员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努力实现“建设粤北经济强市、交通枢纽、区域中心、山水名城、和谐韶关”的总体目标。在韶关生产总值逐年稳步增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始终坚持实施绿色韶关生态发展战略,深入开展珠江上游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治污保洁及污染减排工程,坚持重点和一般生态文明建设工程项目同时抓,大力推动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典型案例调研表明,韶关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局部有所改善[11]。
目前,韶关正在积极探索和创新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作为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决策者按照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路,以全市人民的福祉为立足根本,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继续保持经济发展优势的同时,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制定绿色考核评价体系等举措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理念贯穿于社会实践工作的全过程。韶关市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生产力,初步走出了一条既保持经济建设稳步较快发展,同时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之路[12]。
五、结语
社会矛盾调节机制与政策调整是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创新的重点,其难点是如何不断推进。因此,创新还需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以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特点为基础,注重区域资源承载能力开发的生态文明导向功能。如韶关被国务院批准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现实问题,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观念,积极探索一条更加适合韶关市科学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13]。二要针对欠发达地区区域差异较大的特点,实施共同而有差别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打破区域功能分割的困局,实施区域互动、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宏观推进战略,同时也要根据不同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地域类型,采取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措施[14]。三是要明确农林业在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中的关键地位和主阵地作用,大力建设农林业生态文明。韶关结合生态实际提出“绿色转型,振兴发展”的战略性部署,市林业部门全面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国家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基本框架,加快粤北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坚决守住广东省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农林业建设是欠发达地区生态建设的主体,其建设具有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功能,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5]。
[1]赵婷.生态农业的实践与推广——以广西为例[J].生态经济,2013(8):31-36.
[2]冉鸿燕.生态文明的哲学解读——对秦书生教授著《生态文明论》的评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4(3):116-120.
[3]李慧.我国连片贫困地区生态扶贫的路径选择[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3(8):46-52.
[4]杨鹏.基于经验总结的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创新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3(6):62-67.
[5]李万书.关于冰川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4(11):25-28.
[6]洪克强,卢剑.科技价值观生态化转型的路径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14(11):87-93.
[7]郑少华.生态文明社会调节机制:立法评估与制度重塑[J].法律科学,2012(1):56-62.
[8]郭月凤.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广东山区生态补偿问题的探索——以广东粤北韶关山区典型生态补偿为例[J].当代经济,2013 (12):42-46.
[9]周新成.韶关市公众科技风险防范意识的现状与培养[J].韶关学院学报,2014(3):15-19.
[10]杨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云南淡水湖泊的治理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10):58-63.
[11]张雯.韶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N].韶关日报,2009-05-26(1).
[12]张莉莉.广西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政策探析[J].法制与经济,2010(5):51-56.
[13]曹智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粤北中心城市[N].韶关日报,2012-12-17(1).
[14]年金明.国土开发利用的生态文明战略[J].中国国情国力,2013(4):40-44.
[15]于忠龙.欠发达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与对策研究——以广东韶关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5):45-51.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Innov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of Guangdong:Taking Shaoguan as an Example
ZHOU Xin-che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 China)
Underdeveloped reg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ery arduous and urgent,must continue to adhere to the path of innovation and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policy adjustment,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pay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lanning innovation.Shaoguan as the first nat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ilot area, fully grasp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wes the developed area regional,stage and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giving full play to regional advantages in resources,to achieve the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policy adjustment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play a demonstration rol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underdeveloped area;path of innovation;shaoguan
F29
A
1007-5348(2015)09-0032-04
2015-05-26
理论粤军·广东实践科学发展观研究基地资助项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JDRN1406);2014年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共建课题“生态文明建设的韶关路径和创新发展战略”(GJ201406)
周新成(1969-),男,湖南耒阳人,韶关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技术哲学、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
(责任编辑:陈景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