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咖啡屋
2015-04-10杨军北京报道
本刊记者_杨军 北京报道
二十一世纪的咖啡屋
本刊记者_杨军 北京报道
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有个“学生咖啡屋”。第一天采访,范胜武校长带着记者参观学校,最后一站便在这里。每天下午5点到6点,都会有国际高中部社团的学生来这里经营。
范胜武校长告诉记者,这个咖啡屋的成立,完全由学生自主策划、自负盈亏。原来,国际高中部设有AP经济学课程,一些选修过这门课的学生便萌生了成立咖啡屋、增加社会实践经验的想法。学生创业方案上报学校后,范校长很快就批准了,还特地为孩子们提供了初期启动资金。
国际高中部的张学斌主任介绍:“这个咖啡屋在成立之初,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最开始在学校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因为进货渠道未沟通好,加之初期经营不规范,许多学生只想着玩玩而已,所以几乎破产。后来,学校才出手援救,为学生在现在的位置,将堆满杂物的储物间硬是改装成现在这个整洁、明亮、颇具品味的咖啡屋。学生们每次提起这个创业过程都特别感慨和兴奋。”
采访那天下午,范校长坐在咖啡屋“靠街”的落地窗前,说,他之所以支持学生成立这个咖啡屋,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想法。北京十一学校也有很多类似的“学生自营经济体”,包括学生出版社、学生电影院、学生广告公司等等, 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善的课程和职业规划体系。学生不仅是在参与某种社会实践,最重要的还在于丰富职业体验、以便提前为自己做好人生规划。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全面实施选课走班制、开设多元选修课程的意义正在于此。
“学生在发现自身兴趣点的时候,就会进一步想到,这个兴趣要和社会的需求、自己的生活相结合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发掘自身潜能,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比普通中学,由于存在应试压力,很难实现相应的职业规划指导。
范校长非常喜欢一部有关德国教育的纪录片——《德国的教育静悄悄》。他分享道:“德国教育之所以做得好,一个最关键的机制就是“教育分流”。德国学生在初三和高中阶段,家长和学生都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制定进一步的教育对策,这样,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技工培训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技校出来的毕业生的待遇不会比名校出来的待遇低,更不会有歧视性的用工制度。因此,孩子们不需要上很好的大学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获得很好的收入,这正是德国有最好的职业教育的根源。”
对于国际学校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都出身富裕家庭,很多学生还会选择出国留学,所以及时进行经济和职业价值观教育,显得尤其迫切。
副校长郭利军告诉记者,2015年9月,毕业生李昕冉从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回国,利用大学假期回母校作AP助教时与他交流:“美国学生很瞧不起‘拼爹’的挥霍金钱的行为,他们对于我凭借AP成绩兑换大学一年学分、节省了几万元美金学费的经历很佩服。我也想告诉学弟、学妹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力争靠自己去成功。”
“选课走班制”在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已实施一年有余,郭校长对此最为直观的感受,就是学生气质的转换。
“从教20余年,我发现在一个学校里面,小学的孩子最天真烂漫,你有什么烦事到小学走一圈就开朗了;高中的孩子趋近成熟,敢说敢做,而最青涩的就是初中学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处在一个‘拧巴’的阶段。我见到的大多数初中女孩都是佝偻着背、缩着身子、不敢展示自己,谈吐也很青涩,活动中更是表现拘束。”
“选课走班制”实施还不到半年,郭校长就发现孩子们开始变化了。以初中部招生说明会为例,原来都是由老师带着家长到学校参观,之后再由两个学生为家长介绍。家长最想听的就是孩子们到底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实施“选课走班制”之后,学校将这项学校活动也变成了课程,由学生竞争上岗参与说明会。结果,学生的参与兴趣都很高涨,十分钟的小演讲,PPT做得精致而专业。老师们发现,学生竟然比自己介绍得还要详尽。“尤其是女孩子那种淑女的气质,那种不慌不忙的气质,我们都大吃了一惊。我们还从来没见过初一的小孩是这样的。”
对于国际教育,这几年范胜武不断实验,也思考了很多。“因为我曾经保持距离,或许我会看得更清晰更透彻。”一次,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成立于1993年,也是全国首家“政府出政策、企业出资金、专家办学校”的国际学校。21年前,学校创办人,年轻的张杰庭董事长就为学校提出了“做豪迈的中国人”这一校训。
而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和国际交流的更加频繁,这一校训之于一所国际学校,尤显珍贵。
范胜武担任执行校长后,又对这一校训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诠释: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他更希望学生既能出国接受西方教育,也不要忘了继承传统文化。围绕“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一育人目标,范校长带着他的团队几乎走遍了中国各地的国际学校,最后开创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中西合璧的课程体系。
就在学生的咖啡屋成立不久,学校又出现了一门新的选修课——厨艺课。如果说可以将咖啡屋看作二十一世纪学校国际化课程的一面,那么,这门厨艺课也确实代表了它中国课程的一面。在学校的中华文化校本教材的序言里,范胜武写了四个字:把根留住。
2014年9月,就在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成立21周年之际,学校接到了第一个毕业生的10万元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