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学校的基因是什么?
2015-04-10本刊副主编姚曦
本刊副主编_姚曦
十一学校的基因是什么?
本刊副主编_姚曦
崔永元曾经说,自己对教育已经不抱希望了,直到有一天,他遇到北京十一学校,他说,他对中国的教育又有希望了。
提起北京十一学校,所有人马上联想到“选课、走班”两个关键词。更了解十一学校的人还会说“分层、分类”教学。没错,十一学校的确开出了很多必修课、选修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课程和老师,以走班的方式寻找自己教室和梦想。丰富的课程和多样的课堂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由求知欲产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专注于学习,考试不是目的,但效果是考试成绩非常优异。
十一学校的模式可以学习吗?甚至可以“复制”吗?这个问题就要进入十一学校内部去剖析它的内在基因。
十一学校的基因Ⅰ:人的解放
——还人以尊严,给人以自由,授人以权力。
首先,解放了教师——十一学校,给老师自由,赋予老师权力,让老师成为课程研发者,同时也是课程资源的整合者、调度者。
历史老师魏勇不按常理出牌,给学生“重讲鸦片战争”,讨论战败后的N种可能性,引起了学生对历史的极大兴趣。在十一学校,电影《死亡诗社》的结局会改变,那个和学生亦师亦友,用诗歌和智慧照亮学生内心世界的老师最后不会被开除,反而会是学校里最受欢迎的老师。
在十一学校,老师可以按自己的特长设计授课方式和课程内容,只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顺应学生的天性。教师的权限很大,学校的行政后勤都要围绕教师的需求工作,教师可以调动学校的资源完成课程研发和课堂教学。
所以,在十一学校,所有的改革的呼声,或者所有改革的动意来自于基层的一线老师。
其次,解放了学生。教师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可以选课、走班。十一学校有一句话:教育,就是与孩子的天性合作。
丰富的课程激发兴趣,跨学科整合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分科教学提高学生专研能力,两类课程就像顶灯和探照灯的关系,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巨大的选择空间,学生可以在校园里自由的呼吸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学生可以在自由的空间里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最终获得解放。选课、走班让学生的长项得到发挥,短板科目的学习压力得到缓解。
最后,解放了校长。校长的权力分散,决策权下放,由掌握的信息最充分的那个层面来做决策。所有副校长下到基层做管理,使管理扁平化,让师生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反应。
管理上引入互联网思维,去中心化,让每一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人人都是CEO。在去中心化组织里,民主才有土壤,个体智慧才能施展。在一个人人都是中心的机构里,学校就是平台,校领导就是服务者。教师聘任权下放到基层,由最了解情况的人做决定。一个教师要没有被聘上,找校长也没用。
“越发感到在一个去中心化的组织中,民主才有生长的土壤,个体的智慧才有施展的空间。当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领导者,掌控自己的成长时,组织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持续地突破自我,走向卓越!”
——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刘艳萍3月15日工作日志
十一学校的基因Ⅱ:引入了市场机制
“学生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那么你在学校中的价值就有多大。任何一位教师都可以有自己的个性甚至缺憾,但都不可以轻慢学生,忽视教学;我们可以原谅许多,但永远不能原谅的是对学生和教学的轻慢态度。”这是被写进十一学校大宪章——《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里的话,由此可见老师的价值在于学生是否需要。
正如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刘艳萍对记者说的,“最牛的杀手锏,就是运用学生。学生一定要倒逼着老师成长,老师才可能真正成长,因为那是他们最重要的客户。老师的客户是学生,老师必须拿出好的产品来让客户满意。因为教育一定意义上也是服务业,服务于儿童的成长。”
“没人选课意味着什么?十一学校的工资体系就是这样的,教师的基本工资很少,一份活一份钱,你没课开就没课时费,你没课时费就几乎没工资了,倒逼老师研究。老师开始研究学生喜欢什么课程,现在这个领域发展到什么程度了,我能够从哪些方面再自我更新和成长。”这就是所谓“结构调整,打破大锅饭”。
十一学校的基因Ⅲ:民主和法制精神
十一学校的教师代表大会是高于校长的,教代会出规则,校长执行。也可以说,老百姓定规则,有威信的人来执行。这就兼顾了精英治校和大众治校的模式。
教代会制定的《十一学校行动纲要》犹如一个大宪章。教代会要讨论非常敏感涉及每个教师切身利益的管理条例,如《教职工薪酬分配办法》《人事聘任及职级管理办法》《教职工职级聘任基础条件》《教职工学术积分实施办法》等。
如果在现实中遇到问题,十一学校“永远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这也写在行动纲要里了,是全校老师共同认可的。行动纲要是十一老师共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准则。
本刊做这个选题之前,我们听到很多关于“十一经验”能不能复制的讨论,其中重要的观点是:因为没有“十一学校”那样的资金和资源,“十一模式”不可复制。
现在我们回望一下十一学校内部的基因:人的解放、去中心化管理、市场机制、法制精神。里面没有一条和是否有钱、有资源相关。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显而易见:
因为人的解放,才有了创新,才有丰富的适合十一学校师生的个性化课程。要保证人的解放,就必须引入去中心化管理模式和民主管理。市场机制又是促进教师发展的良药,而法制精神又为市场机制有序运行提供了保障。
那么十一模式可以被“复制”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直接交给由十一学校领办的“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和与十一学校合作的“北京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来回答。两所学校,一公办,一民办,一所彻底变革,一所合作办学,仿佛天然形成了一张老唱片的AB两面,为我们提供了最具可能性的两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