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祖慧能生平新考

2015-04-10黄华明邹佩贞韶关学院成人教育处韶关学院英东生命科学学院广东韶关5005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六祖慧能黄梅

黄华明,邹佩贞(.韶关学院成人教育处;.韶关学院英东生命科学学院,广东韶关5005)

六祖慧能生平新考

黄华明1,邹佩贞2
(1.韶关学院成人教育处;2.韶关学院英东生命科学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有关六祖慧能生平事迹发生年代的史料很多,但观点不一,众说纷纭.其中六祖慧能赴黄梅得衣钵的时间和出家的时间,分歧较大.通过对有关六祖传记相关史料的梳理,以其同门师兄神秀在黄梅的时间作为佐证,可确定六祖慧能赴黄梅时间和出家的时间,为认识和研究慧能生平事迹提供更为清晰的历史脉络.

慧能;生平;禅宗;禅宗史

关于六祖慧能的生平和事迹,众说纷纭,各种史料说法不一。但争议最多和分歧最大的,是关于六祖慧能赴黄梅得衣钵的时间和出家弘法的时间。本文希望通过对有关六祖传记相关史料的梳理和与六祖慧能相关历史人物的考证,分析不同史料之间相互矛盾之处及成因,进一步对六祖慧能的生平事迹进行整理,为认识和研究慧能生平事迹提供更为清晰的历史脉络。

关于慧能生平主要事迹发生年份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慧能闻经有省北上黄梅求法的年代及得法南归隐居的时间。下面就根据慧能事迹的相关史料,讨论其活动发生的年代。

一、慧能闻经开悟而北上黄梅及得法归隐后在光孝寺出家的年代

关于慧能北上黄梅求法的时间,分别有22岁、24岁、33岁、34岁、37岁等说法;关于慧能得法南归后隐居岭南的时间,有3年、4年、5年、6年、14年、15年、16年、17年等说法;关于慧能出家的年龄,有30岁、39岁等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能够直接显示慧能生平年代的史料并不太多。常被引用者有以下一些,我们分别进行讨论:

(一)《坛经》中关于慧能赴黄梅及得法归隐后于光孝寺出家时间的记载

《坛经》是六祖生平事迹的重要资料,而不同版本的《坛经》,记载亦不一致。《坛经》版本繁多,但比较完整的、有代表性的可归纳为5种: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德异本、宗宝本。其中关于慧能几件重要事迹记载却不全相同。

敦煌本《坛经》中关于慧能闻经有悟而赴黄梅礼五祖弘忍的记载,没有准确的年代。只记慧能到黄梅见到弘忍,被“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差慧能于碓坊,踏碓八个余月”[1]223。呈偈得衣法后,“五祖自送能于九江驿,登时便别,五祖处分:汝去努力!将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1]225-226依此记载,而被认为慧能南归岭南后隐居3年。对光孝寺出家等事迹,敦煌本并未言及更多细节,只记“大师往曹溪山,韶、广二州行化,四十余年……大师先天二年八月三日灭度……大师春秋七十有六”[1]244。

惠昕本的记载与敦煌本略有不同,弘忍付法传衣后送慧能离开黄梅,“五祖言:如是如是,但依此见,已后佛法大行矣。汝去后一年,吾即前逝……汝今好去努力南中,五年佛法难起。他后行化,善诱迷人,若得心开,与吾无别。辞违已了,径发向南。两月中间,至大庾岭……某甲后至曹溪,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县避难。经逾五年,常在猎中,虽在猎中,常与猎人说法……大师出世,行化四十余年……大师春秋七十有六。”[1]251-267因此,隐居5年的说法,从惠昕本而来。但赴黄梅的时间依然没有准确的年代。

契嵩本、德异本、宗宝本《坛经》中关于慧能的这几件事记载基本相同。记慧能闻客诵经有省辞母北上黄梅,经呈偈得衣法,弘忍辞行嘱咐:“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奄然迁化。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1]268-313多了15年的隐居记载,对北上黄梅和出家时间也明确为24岁和39岁。

早期文献的敦煌本和惠昕本《坛经》对慧能赴黄梅和隐居时间没有准确的记载,而宗宝本则准确地说明其24岁(公元661年唐高宗龙朔元年)得衣钵,而对隐居的时间说法就不一致,敦煌本记为隐居3年,惠昕本记为隐居5年,而宗宝本系列记为15年,并明确记载39岁于唐高宗仪凤元年 (公元676年)出家。

(二)《六祖大师缘起外纪》《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中慧能赴黄梅及出家时间的记载

《六祖大师缘起外纪》是《坛经》之外,最早较为完整地记录六祖生平的文献,署名门人法海等集,载于宗宝本附录之首。对慧能事迹年代的记载,与宗宝本《坛经》大体相同。

《六祖大师缘起外纪》载:“年二十有四,闻经有省,往黄梅参礼。五祖器之,付衣法,令嗣祖位。时龙朔元年辛酉岁也……南归隐遁。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会印宗法师……又,唐王维右丞为神会大师作《祖师记》云:师混劳侣,积十六载,会印宗讲经,因为削发。又,柳宗元刺史作《祖师谥号碑》云:师受信具,遯隐南海上十六年,度其可行,乃居曹溪为人师。又,张商英丞相作《五祖纪》云:五祖演化于黄梅县之东禅院,盖其便于将母。龙朔元年以衣法付六祖已,散众人东山结庵。有居人冯茂,以山施师为道场焉……以此考之,则师至黄梅传受五祖衣法,实龙朔元年辛酉岁,至仪凤丙子得一十六年,师方至法性祝发。”[1]359-360

慧能24岁(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赴黄梅得衣钵,在当时还有张商英丞相作《五祖纪》来佐证。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载于德异本卷首,内容与《六祖大师缘起外纪》大体相同,叙述简略一些。对慧能赴黄梅的记载:“年二十有四,闻经悟道,往黄梅求印可。五祖器之,付衣法,令嗣祖位。时龙朔元年辛酉岁也。南归隐遯一十六年,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会印宗法师,诘论玄奥。印宗悟契师旨。是月十五日,普会四众,为师薙发。二月八日,集诸名德,授具足戒。”[2]25-30

以《六祖大师缘起外纪》、《六祖法宝坛经略序》的记载,慧能24岁(龙朔元年,公元661年)赴黄梅,得法南归在岭南隐居16年,于39岁,即仪凤元年丙子(公元676年)正月十五日在广州光孝寺出家,比契嵩本、德异本、宗宝本《坛经》中的记载更加清晰和精确。虽然有隐居15年和16年的不同说法,但这应该是年岁推算方法的不同造成的。

(三)相关碑记和塔记的记载

碑记和塔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重要史料,与六祖慧能相关的碑塔记文重要的有广州光孝寺的《瘗发塔记》、王维的《六祖能禅师碑铭》、柳宗元的《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并序》和刘禹锡的《大鉴禅师碑》。

《瘗发塔记》是仪凤元年(公元767年),唐法性寺住持法才立碑刻文,叙述法性寺与六祖的预言和传说,并记六祖到法性寺与印宗论风幡语、剃发、受戒、开坛说法及为六祖建瘗发塔的情形和时间。此碑现存广州光孝寺,为唐五代以来禅宗文献广泛引用。相关文记摘录如下:“昔宋朝求那跋陀 (原作‘佗')三藏,建兹戒坛,豫谶曰:后当有肉身菩萨受戒于此。梁天监元年,又有梵僧智药三藏,航海而至,自西竺持来菩提树一株,植于戒坛前。立碑云:吾过后一百六十年,当有肉身菩萨来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真传佛心印之法王也。今能禅师,正月八日抵此,因论风幡语,而与宗法师说无上道。宗踊跃忻庆,昔所未闻,遂诘得法端由。于十五日,普会四众,为师祝发。二月八日,集诸名德,受具足戒。既而于菩提树下,开单传宗旨,一如昔谶。法才遂募众缘,建兹浮屠,瘗禅师发。一日落成,八面严洁,腾空七层,端如涌出。伟欤禅师,法力之厚,弹指即遂。万古嘉猷,巍然不磨。聊叙梗概,以记岁月云。仪凤元年岁次丙子,吾佛生日,法性寺住持法才谨识。”[1]369

《瘗发塔记》显示: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智药三藏立碑预言一百六十年后有肉身菩萨来此“开演上乘,度无量众”。仪凤(公元676年11月至公元679年6月)元年立,依据此碑文,慧能出家时间推算为公元676年农历2月8日,时慧能年39岁。但印顺却认为有误,因为“这一年,《略序》等说是仪凤元年丙子。这是符合弘忍入灭,慧能出家开法的先后衔接而来的”。慧能出家“其实那年是乾封二年(公元667),慧能三十岁。受戒后,就在法性寺 ‘开单传宗旨',普利群生”[3]134。这一说法是否合理我们容后再讨论。

《六祖能禅师碑铭》为唐朝王维应菏泽神会的请求而作,原文1 200余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公元784)年前后。文中对慧能赴黄梅得法的时间并没有准确的记载,只说:“临终,遂密授以祖师袈裟,而谓之曰:“物忌独贤,人恶出己。吾且死矣,汝其行乎!……禅师遂怀宝迷邦,销声异域,众生为浄土,杂居止于徧人;世事是度门,混农商于劳侣。如此积十六载。南海有印宗法师,讲《涅槃经》。禅师听于座下,因问大义,质以真乘……遂领其(一作徒)属,尽诣禅居。奉为挂衣,亲自削发。于是大兴法雨,普洒客尘。”[1]369-371。

该碑文有参考价值的就是隐居了16年。王维碑记整篇对慧能的生平没有一个准确的年号。“禅师俗姓卢氏,某郡某县人也……年若干,事黄梅忍大师……至某载月日,忽谓门人曰:‘吾将行矣'……某月日,迁神于曹溪,安座于某所。”[1]369-371缘由为何?不得而知。

对于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中关于慧能生平的记载,印顺认为是自相矛盾的。“碑文有三项重要的传说:一、「临终密授」:在弘忍临终那一年,才将衣法付给慧能。二、「隐遁十六年」:慧能得法以后,出家开法以前,过了十六年的隐遁生活。三、见印宗而出家开法。这三项,都是神会门下的传说,而传说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慧能受弘忍的付法传衣,弘忍是上元二年(六七五——神会系的传说)去世的。如那时(六七五)付法传衣,再过十六年的隐遁生活,才会见印宗,出家,开法;那末出家与开法,应该是六九〇年的事。到慧能入灭(七一三),不过二十四年,这是神会门下所决不能同意的。所以,临终密授与隐遁十六年,是矛盾的,不能并存的。自相矛盾的传说,存在于神会门下。王维不经意的采录,也就不免陷于不可调和的矛盾!”[3]112其实我们对“临终”可以有另一种理解,不一定是指临去世的那一年,在古汉语中,终字的右边是“冬”字,冬乃四季之尽头,故引申为“尽头”之意,而“冬”字的下面两点表示“冰”,上面部分则表示织线用完时的样子,和左边的糸字部相呼应,表示完结之意。如果理解成为慧能学法临结束,或弘忍传法将结束,传给下一代继承人。那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中关于慧能生平的记载应该是成立的。

《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并序》为柳宗元所作,660余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 (公元816年)。其中记载:“扶风公廉问岭南三年,以佛氏第六祖未有称号,疏闻于上,诏谥大鉴禅师,塔曰灵照之塔。元和十年十月十三日,下尚书祠部符到都府,公命部吏洎州司功掾告于其祠,幢盖钟鼓,增山盈谷……六传至大鉴,大鉴始以能劳苦服役,一听其言,言希以究,师用感动,遂受信具,遁隐南海上,人无闻知。又十六年,度其可行,乃居曹溪为人师,会学去来尝数千人……大鉴去世百有六年,凡治广部而以名闻者以十数,莫能揭其号,乃今始告天子,得大谥,丰佐吾道,其可无辞。”[1]371-372

《大鉴禅师碑》在刘禹锡文集《刘宾客集》中题作《大唐曹溪大鉴禅师第二碑》,460字,作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9年),因曹溪道琳等僧众之请,继柳宗元之碑而作,故名第二碑。《大鉴禅师碑》的相关记载有:“大鉴生新州,三十出家,四十七年而没,百有六年而谥。始自蕲之东山,从第五师得授记以归。中宗使中贵人再征,不奉诏,第以言为贡。上敬行之。”[1]372-373

从四种碑记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对慧能生平重要事迹的描述是相互矛盾的,《六祖能禅师碑铭》、《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并序》皆有隐居16年的说法。若慧能24岁龙朔元年(公元661年)赴黄梅得法,十六年隐居,那出家的时间就应该是39岁仪凤元年丙子(公元676年),与《大鉴禅师碑》中“大鉴生新州,三十出家,四十七年而没,百有六年而谥”的说法不一致。该采取何种说法,后面再行讨论。

(四)《曹溪大师传》中慧能赴黄梅及出家时间的记载

《曹溪大师传》,也称《曹溪大师别传》,记述慧能的生平事迹和禅法语录,编撰于8世纪,久已在中国遗失。然而日本却保存了9世纪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来唐求法期间抄录的此传写本,20世纪初刊印《续藏经》收载此书后,开始受到世人广泛的关注,并逐渐被更多学者利用和研究。

《曹溪大师传》(据杨曾文校注)中关于慧能北上黄梅求法和隐居的记载更加细化:“至咸亨元年……大师游行至曹溪,与村人刘至略结义为兄弟。时春秋三十。”[1]391在曹溪居留期间,为无尽藏解《涅槃经》。并住宝林寺“修道经三年,正当智药三藏一百七十年悬记之时也。时大师春秋三十有三【校注:应为三十六】①本书录自杨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坛经》附编(一)。。后闻乐昌县西石窟有远禅师,遂投彼学坐禅……至咸亨五年,大师春秋三十有四【校注:应为三十七】……大师其年正月三日,发韶州往东山寻忍大师……见忍大师……忍大师即将所传袈裟付能,大师遂顶戴受之……忍大师别能大师,经停三日,重告门人曰:大法已行,吾当逝矣。忍大师迁化……能大师归南,略至曹溪,犹被人寻逐。便于广州四会、怀集两县界避难,经于五年,在猎师中。大师春秋三十九。至仪凤元年初,于广州制旨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仪凤元年正月十七日,印宗与能大师剃发落。二月八日,于法性寺受戒……大师出家开法受戒,年登四十……大师在日,受戒开法度人三十六年。先天二年壬子【校注:“壬子”应改为“癸丑”】岁灭度”[1]361-368。

关于慧能年岁计算有明显错误。咸亨元年是公元670年,慧能33岁 ,而非“时春秋三十”,之后也都存在相应的错误。而且自身年代计算也有错误,“便于广州四会、怀集两县界避难,经于五年,在猎师中。大师春秋三十九。至仪凤元年初。”如果慧能37岁才赴黄梅礼弘忍,仪凤元年(公元676)39岁在广州光孝寺出家,就只隐居3年,而不是5年。依据该史料,慧能33岁到曹溪,在曹溪居住3年,36岁在乐昌西石窟1年,37岁才到黄梅,隐居3年,39岁在广州光孝寺出家。

胡适认为《曹溪大师别传》是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江东或浙中的一个和尚”,“是一个无学问的陋僧妄作的一部伪书,其书本身毫无历史价值,而有许多荒谬的错误”,“他闭门虚造曹溪大师的故事,装上许多年月,俨然像一部有根据的传记了。可惜他没有最浅近的算学知识,下笔便错,处处露出伪作的痕迹。”[4]因此,对该文的记载,不宜全部取信,宜作为辅助参考。

(五)《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第六代唐朝能禅师》《历代法宝记》《圆觉经大疏释义钞》中慧能赴黄梅及出家时间的记载

《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第六代唐朝能禅师》中神会对承远法师针对禅宗传承几代的回答,神会略叙达摩以来六祖师略传。其中六祖传,加上五祖传中的相关部分,共计870余字。根据敦煌写本中刘澄序,知道《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结集时间在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

《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载:“第六代唐朝能禅师,承忍大师后,俗姓卢,先祖范阳人也。因父官岭外,便居新州,年廿二,东山礼拜忍大师……令随众作务,遂即为众踏碓,经八个月。”得衣法后“能禅师过岭至韶州居曹溪,来住四十年……至先天元年九月,从曹溪归至新州。至先天二年八月三日……其夜奄然坐化,大师春秋七十有六”[5]。

《历代法宝记》成书时间当在大历十年 (公元766)前后,文中记述六祖的相关文字有两段,前段约600余字,与神会的《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第六代唐朝能禅师》中的内容相近,后段约880字,作者不详。又作《师资众脉传》、《定是非摧邪显正破坏一切心传》、《最上乘顿悟法门》,系一部禅宗法统的传承史,为禅宗诸派中的保唐宗(创始人为益州保唐寺无住禅师)所传。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禅宗全书》第一册。据书末所载《大历保唐寺和上传顿悟大乘禅门,门人写真赞文并序》一文,及本书描写无住时所用篇幅最多来看,可知本书当系无住的门人所编集。

《历代法宝记》中关于慧能赴黄梅的记载,其中有:“唐朝第六祖韶州漕溪能禅师,俗姓卢,范阳人也。随父宦岭外居新州。年二十二,来至凭茂山,礼忍大师……能禅师至韶州漕溪,四十余年开化道俗云奔……至先天二年,忽告门徒,吾当大行矣。八月三日夜,奄然坐化。大师春秋七十有六。”[6]

第二段文字记载:“忽有新州人,俗姓卢,名惠能。年二十二,拜忍大师……遂随踏碓八个月。大师惠能根机成就,遂默唤付法及与所传信袈裟,即令出境。后惠能恐畏人识,常隐在山林。或在新州,或在韶州。十七年在俗,亦不说法。后至海南制心寺,遇印宗法师讲《涅槃经》……请所传信袈裟,示众人,并自身受菩萨戒。印宗师共大众送,能禅师归漕溪。接引群品,广开禅法。”[6]

《圆觉经大疏释义钞》由唐代著名佛教学者释宗密(公元780-841年)所著。有关六祖记载如下:“后有岭南新州卢行者,年二十二,来谒大师。初答作佛之语,与契师心。舂米题偈,师资道合。后乃三夜共语,直了见性。遂授密语,付以法衣。夜自逆,过九江口,令向岭南……在始兴南海二部,得来十六年竟未开法。因在广州制止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夜与诸僧论风动幡竿之义,法师窃闻。细问知是东山门下,便为刺头,逆皈曹溪。二十日夜后印宗自与道俗百余人往诣,请开禅门。神龙元年,敕请不入……能大师说法三十七年。七十六,先天二年八月三日灭度。至元和十年,敕谥大鉴禅师,塔号元和卢照。”[7]

此三种史料皆比较统一地认为慧能于22岁(显庆4年,公元659年)赴黄梅礼弘忍得传衣法。隐居16或17年,39岁左右在广州光孝寺出家。在曹溪弘法40年。对于隐居16年和17年的差异,应该是由于年岁的计算方法不同造成的。

(六)各种禅宗灯录的记载

关于慧能生平事迹记载的禅宗灯录主要有《祖堂集》、《宋高僧传》、《传法正宗记》、《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 》、《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等。

《祖堂集》为五代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僧编。全书内容记述自迦叶以至唐末、五代共256位禅宗祖师的主要事迹及问答语句。《祖堂集》载述慧能闻经礼弘忍得衣法皆无确凿时间,但在归隐一事记:“后隐四会、怀集之间,首尾四年。至仪凤元年正月八日,南海县制旨寺遇印宗……正月十五日剃头,二月八日于法性寺请智光律师受戒。至明年二月三日便辞,去曹溪宝林寺说法化道,度无量众……尔时大师住世说法四十年。先天元年七月六日,忽然命弟子于新州故宅建塔一所……奄而迁化,八月三日矣。春秋七十六。”[8]可见慧能隐居 4 年,于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慧能39岁)出家。

《宋高僧传》又称大宋高僧传,凡三十卷。宋代赞宁(919-1002)著。本书的记载上接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下迄宋朝雍熙年间,1 900余字,端拱元年(988)前撰成,《宋高僧传》载:“释慧能,姓卢氏,南海新兴人也……贞观十二年戊戌岁生能也……咸亨中,往韶阳遇刘志略……往蕲春五祖……偈辞在壁,见解分歧……忍密以法衣寄托……能计回生地,隐于四会、怀集之间,渐露锋颖。就南海印宗法师涅槃盛集,论风幡之语,印宗辞屈而神伏。乃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师边受满分戒……上元中正演畅宗风,惨然不悦。大众问曰:胡无情绪耶?曰:迁流不息,生灭无常。吾师今归寂矣。凶赴至而信,乃移住宝林寺焉。”[6]《宋高僧传》的记载是比较简单的,能推断慧能于上元(公元674-376,慧能37-39岁)中在广州光孝寺出家。咸亨(670-673,慧能33-36岁)年间赴曹溪,无具体参考年代。

《传法正宗记》始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完成于嘉佑六年(1061),佛日契嵩撰,约2 700余字。《传法正宗记》卷六《震旦第三十二祖弘忍尊者传》中记载:“咸亨中客有号卢居士者,自称慧能。来法会致礼。”《震旦第三十三祖慧能尊者传》中记载:慧能闻经有省,先至韶阳。会居士刘志略,为尽藏者解《涅槃经》,至乐昌县会智远,赴黄梅忍禅师,“是时年已三十有二”。得法南归后,“晦迹于四会、怀集之间,混一流俗虽四载,而莫有知者。仪凤元年之春,乃抵南海息肩于法性寺。会法师印宗于其寺讲《涅槃经》。”[9]演绎风幡妙论现身份。《传法正宗记》关于慧能事迹年代的记载明显错乱。依此记载,慧能32岁(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赴黄梅,“混一流俗虽四载”即隐居4年,即到673年(咸亨四年),与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慧能39岁)会印宗的时间衔接不上。

《景德传灯录》为宋真宗年间释道原所撰。其书集录自过去七佛,及历代禅宗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千七百零一人的传灯法系。此书编成之后,道原诣阙奉进,宋真宗命杨亿等人加以勘定,并敕准编入大藏流通。《景德传灯录》卷五《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记载:“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者,俗姓卢氏。三岁丧父……一日负薪至市中。闻客读《金刚经》,悚然问其客曰:此何法也?得于何人?客曰:此名《金刚经》,得于黄梅忍大师。师遽告其母以为法寻师之意,直抵韶州,遇高行士刘志略结为交友……遂行至乐昌县西山石室间,遇智远禅师……师辞去直造黄梅之东禅,即唐咸亨二年也。忍大师一见默而识之。后传衣法,令隐于怀集、四会之间。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届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讲《涅槃经》……至正月十五日,会诸名德为之剃发。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师受满分戒……师说法利生经四十载。”[10]依此载,慧能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慧能34岁)赴黄梅得法,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慧能39岁)出家。

《天圣广灯录 》是宋代镇国军节度使李遵勖编,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五册。《天圣广灯录 》卷七对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师记载:“造黄梅之东山,即唐咸亨年中也。忍大师一见,默而识之。后传衣法,令隐于怀集、四会之间……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届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讲《涅槃经》……明年二月八日,受具已……师说法化世。经四十载……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谓众曰:吾欲归新州,速理舟楫……往新州国恩寺。跏趺示寂,即其年八月三日也……寿七十六。”[12]依此记载,慧能在咸亨(670-673年,慧能33-36岁)年间赴黄梅,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慧能39岁)出家。

《联灯会要》由晦翁悟明禅师编于南宋淳熙十年(1184),约1 100余字。淳熙十六年附李泳所撰之序文刊行。《联灯会要》载:“五祖弘忍大师……师付法后又四载。上元二年,告众云:吾今事毕,时可行矣,遂安坐而寂。”“六祖惠能大师,辛州卢氏子。得法之后,晦迹于南海法性寺……师于先天二年……遂归辛州国恩寺。沐浴跏趺顺寂。即其年,八月三日也。俗寿七十六。归塔于韶州宝林,敇谥大鉴禅师。”[12]《联灯会要》中对弘忍的记载说明,弘忍坐化前4年(即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慧能35岁)付法慧能,慧能得法后隐居4年。

《嘉泰普灯录》由雷庵正受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所编,约880余字,叙述简略。《嘉泰普灯录》卷一《六祖慧能章》载:“卢氏子……正观十二年戊戌二月八日夜子时诞。”闻经有省,赴黄梅求法,经韶州识刘志略,为尼无尽藏说涅槃妙理,延居宝林寺,礼弘忍密授衣钵。“隐于怀集、四会之间。仪凤元年正月八日,届南海法性寺。”演绎风幡现身。“至十五日,会诸名德为之剃落……于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速理舟楫……遂往国恩寺……中夜加趺而化。异香袭人,白虹坠地。时八月三日也……世寿七十有六。”[13]

《五灯会元》是中国禅宗的重要史书。其中《六祖大师》章,约2 550余字,是诸传中内容最丰富、叙述最全面的一种。《五灯会元》卷一对五祖弘忍及六祖慧能的记载:“五祖弘忍大师者,蕲州黄梅人也……咸享中有一居士,姓卢名慧能,自新州来参谒……经八月……卢行者跪受衣法……五祖既付衣法,复经四载,至上元二年忽告众曰:吾今事毕,时可行矣。即入室,安坐而逝,寿七十有四。建塔于黄梅之东山。代宗谥大满禅师、法雨之塔。”[14]67-73

“六祖慧能大师者,俗姓卢氏,其先范阳人……直造黄梅之东山,即唐咸亨二年也。忍大师一见,默而识之。后传衣法,令隐于怀集、四会之间。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届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讲《涅槃经》”,演绎风幡妙论现身。“至正月十五日,会诸名德,为之剃发。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师授满分戒……明年二月八日……祖说法利生,经四十载,其年七月六日,命弟子往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先天二年七月一日……往新州国恩寺,沐浴跏趺而化……即其年八月三日也……寿七十六。”[14]67-73

从以上各种禅宗灯录的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全部沿用了隐居4年、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慧能39岁)出家的说法。至于慧能赴黄梅的时间,基本上引用咸亨年间(670-673年,慧能33-36岁),即35岁赴黄梅。虽然《传法正宗记》有“是时年已三十有二”的记述,但从其“晦迹于四会、怀集之间,混一流俗虽四载,而莫有知者。仪凤元年之春,乃抵南海息肩于法性寺,会法师印宗于其寺讲《涅槃经》”的记载推算,还是坚持35岁赴黄梅、39岁出家的说法。“是时年已三十有二”应该是不经意的引用。

“说法利生四十载”是普遍的说法,应该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应是约指40年左右。

我们从以上南宗的各种史料看到,慧能的生平各自说法不一,有为了满足宗教感情的需要,有误传误抄,也有史实不清时的大概推断和臆造。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北宗流传下来的史料,对慧能生平活动事迹的一些史实进行考证。

二、神秀活动年代的记载是慧能行迹的旁证

慧能从闻经有省,赴黄梅求法、得衣法南归隐居到光孝寺出家几件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争议最多。因此,从神秀在该时间段的活动,可以旁证慧能此段时间活动的事实与传说是否属实。神秀作为与慧能同时向弘忍呈偈的师兄,对神秀在黄梅时间的确认,对慧能何时赴黄梅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于神秀的出生时间,据《大通禅师碑》所载,神秀“禅师武德八年乙酉受具于天宫”[15]520。又《传法宝纪》载,神秀于“廿受具戒”[16]320,是武德八年,即公元625年,这时神秀20岁,那么由此推断神秀生于公元606年。杨曾文认为:《传法宝纪》讲神秀13岁时因为“王世充扰乱”,河南、山东发生饥疫,便到荥阳义仓请粮。如果将此时限定为王世充称帝之年,即武德二年(619),那么,神秀当生于隋大业二年(607)。宋之问的《迎秀禅师表》说神秀“年过九十”应诏赴洛阳,此年是久视元年(700)。据此计算,神秀当生于隋大业七年(611)之前。这样,我们可以推算神秀生于公元607年,或至迟不会晚于 611年[17]。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神秀出生在606年至611年之间。

《楞伽师资记》中关于神秀的生平记载:“唐朝荆州玉泉寺大师,讳秀……寻思慕道,行至蕲州双峰山忍禅师所,受得禅法。禅灯默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出文记。后居荆州玉泉寺……以神龙二年二月二十八日,不疾宴坐。遗嘱三字云:屈曲直。便终东都天宫寺,春秋一百余岁。”[16]320《大通禅师碑》及《传法宝纪》等文献都载神秀坐化于神龙二年,即706年。对于神秀卒年没有争议。

神秀何时到黄梅弘忍身边,是佐证慧能何时得传衣钵的重要依据。《传法宝纪》载:“至年四十六,往东山归忍禅师。一见重之,开指累年。道入真境,自所证,莫有知者。后随迁适,潜为白衣,或在别州天居寺十所年,时人不能测。”《大通禅师碑》载:“禅师尊称大通,讳神秀……逮知天命之年,自拔人间之世。企闻蕲州有忍禅师,禅门之法胤也……乃不远遐阻,翻飞谒诣……服勤六年,不舍昼夜,大师叹曰: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命之洗足,引之并坐,于是涕辞而去,退藏于密。仪凤中,始隶玉泉。”[15]以上记载可以推断神秀可能在46岁至50岁之间到黄梅礼弘忍,且“服勤六年”,可推断神秀可能在52岁至58岁期间离开弘忍。

神秀离开弘忍,不是“荣归故里”,而是“退藏于密”,或者“潜为白衣”,这是一种非常离奇的现象[18]。因为无论是《大通禅师碑》还是《传法宝纪》、《楞伽师资记》,都描述神秀在弘忍处勤习六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那么神秀何以要“涕辞而去,退藏于密”或者“潜为白衣”,是否可以推断,其原因之一是弘忍指定了慧能为六祖。

三、慧能在黄梅礼弘忍时间的讨论

从神秀与慧能从师弘忍同修的经历判断,两人同时在黄梅时间交错是存在的。从神秀在弘忍身边六年,可能在46岁至50岁时往前推算,以神秀606年出生计算,即应该是651-655年到黄梅,656-660年离开;以神秀611年出生计算,即应该是656-660年到黄梅,661-665年离开。神秀在黄梅的可能时间为651-665之间。前述慧能最早有22岁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赴黄梅的记载,在黄梅只有八个月时间,因此,神秀在黄梅的时间为659-665之间是合理的。而且,从神秀“涕辞而去”来看,离开黄梅的时间应在慧能得法离开黄梅之后。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慧能在黄梅的时间应该为665年(唐高宗麟德元年,慧能28岁)之前。也就是说,慧能赴黄梅得法的众多传说中,只有22岁和24岁的说法是合理的。

在慧能22岁及24岁两个时间中取哪个更符合实际,我们再看相关记载。《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第六代唐朝能禅师》、《历代法宝记》、《圆觉经大疏释义钞》主张22岁说,三种文献都以“年二十二”记载,但并没有采用准确的年号。中国对年龄的表述有“虚岁”和“足岁”两种,两种表述一般相差2年。因此,如果我们把“22岁说”理解成“足岁”的表述,就容易理解了。这样,《六祖大师缘起外纪》和《六祖法宝坛经略序》的记载就值得我们重视了。《六祖大师缘起外纪》明确记载:“年二十有四,闻经有省,往黄梅参礼……时龙朔元年辛酉岁也。”更有者,该文献还附张商英丞相的《五祖纪》考证了这一史实:“又,张商英丞相作《五祖纪》云:五祖演化于黄梅县之东禅院,盖其便于将母。龙朔元年以衣法付六祖已,散众人东山结庵。有居人冯茂,以山施师为道场焉……以此考之,则师至黄梅传受五祖衣法,实龙朔元年辛酉岁,至仪凤丙子得一十六年,师方至法性祝发。”[1]359-360《六祖法宝坛经略序》也明确记载:“年二十有四,闻经悟道,往黄梅求印可。五祖器之,付衣法,令嗣祖位。时龙朔元年辛酉岁也。南归隐遯一十六年。”[2]25-30

因此,我们如果采信慧能24岁(龙朔元年,公元661年)赴黄梅得法,十六年隐居,39岁(仪凤元年丙子,公元676年)出家的说法,就可以比较清晰地理出慧能生平的年谱。当然,以上的结论,是基于慧能与神秀同修于弘忍门下的史实及神秀相关生平年代考证无其他出入的条件下得出的。由于考证的史料及角度不同,结论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如有新史料否定基于结论的依据,本文结论当重新讨论。

[1]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禅宗六祖慧能胜迹录: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法海.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M].济南:齐鲁书社,2012.

[3]印顺.中国禅宗史[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

[4]胡适.禅学指归[M]//《坛经》考——跋《曹溪大师别传》.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140.

[5]杨曾文.神会和尚禅话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1:108-110.

[6]历代法宝记[EB/OL].(2014-09-22).[2015-08-18].http://www.doc88.com/p-5773059249150.html.

[7]宗密.圆觉经大疏释义钞:第三[EB/OL].(2007-03-27).[2014-06-28].http://www.nanputuo.com/nptlib/html/200703/1809391964695. html.

[8]静,筠.祖堂集:卷二[M].张华,点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85-92.

[9]契嵩.传法正宗记:第六[EB/OL].(2009-07-03).[2014-06-28].http://www.nanputuo.com/nptlib/html/200907/0309400773499. html.

[10]道元.景德传灯录:卷五[M].朱俊红,点校.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99-104.

[11]李遵勖.天圣广灯录:上[M].朱俊红,点校.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70-76.

[12]悟明.联灯会要:卷二[M].朱俊红,点校.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45-49.

[13]正受.嘉泰普灯录:第一卷[M].朱俊红,点校.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6-8.

[14]普济.五灯会元:第一卷[M].朱俊红,点校.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15]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EB/OL].(2011-07-19).[2014-07-18].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91296.

[16]黄永武.敦煌藏:129卷[M].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5.

[17]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95.

[18]韩传强.禅宗北宗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

A New Exploration on the Life Story of Sixth Patriarch Huineng

HUANG Hua-ming1,ZUO Pei-zhen2
(1.Section of Adult Education,Shaoguan University;2.Yingd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There are a lot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bout his life story happened,but their views are different. Although the definition of the occurrence time of the important event is roughly the same,but the occurrence time,details of the understanding in some events are contradictory,even self-contradictory.This thesis sorted out a Huineng's life chronicle,in order to provide a more clear historical context for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ineng's life story.

Huineng;life story;Zen Buddhism;the history of Zen Buddhism

B946.5

A

1007-5348(2015)09-0006-08

2015-03-10

2014年度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禅宗文化在港澳地区的传播研究”(Z2014002)

黄华明(1969-),男,广东曲江人,韶关学院成人教育处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宗教学、高等教育学。

(责任编辑:王焰安)

猜你喜欢

六祖慧能黄梅
广东四会市六祖庵遗址考古勘探简报
黄梅之星 谢军
黄梅之星 朱婷婷
六祖禅宗文化视域下石材家具设计
戴进与梁楷人物画之比较——以《达摩六祖图》与《释迦出山图》为例
禅争
慧能,不识字的禅宗六祖
金花夺目 黄梅璀璨
新兴县举办六祖惠能诞辰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