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不足与改进策略

2015-04-10杨玲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体育评价

杨玲

浅议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不足与改进策略

杨玲

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传统的教学评价手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运动热情,影响了和谐体育课堂的构建,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对此,本文在分析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育中存在主要弊端的基础上,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探讨了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并对体育教学评价的改进策略进行重点探讨。

体育教学 高校体育 教学评价 改进策略

高校体育课堂上的教学评价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传统教学评价中的种种缺陷,构建起科学的教学评价样式。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需要注重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避免将教学评价演变成“流水线、标准化生产”,要实现体育教学评价的多样化,给予学生一定自我评价的权利,保障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知情权和参与权。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1.模糊性的评价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的体育教师没有采用正确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导致体育教学评价缺乏针对性,评价不够明确,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不仅让体育教学评价丧失了应用的教学功能和促进价值,还很容易误导学生,影响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如果任其发展,很有可能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阻碍学生身体素质的良性发展,例如,有的教师对于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并没有给出准确性的评价,导致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况不甚了解,无法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体育学习和训练。

2.省略性的评价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有的教师只管开展单向统一化的教学,无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个性化问题,没有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运动习惯进行有针对的指导和纠正,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全割裂开来,体育课堂上的活动氛围不够活跃。这种省略性的评价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纪律性和主动性比较差,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总之,省略性评价体现的是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忽视,没有在教学评价活动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程序性的评价

高校体育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在课外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但是有些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过于教条化、程序化,很少会考虑体育教学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个性化需要,不太重视教学过程的针对性评价,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注意力过于分散,这样很难让学生在整节体育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各个训练环节,有时会影响到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不利于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强化与提高。

4.机械性的评价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推行,体育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当前体育教学中所奉行的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的原则却被很多教师误读,理解成了过分地夸大学生的水平,例如,有的教师在动作示范过程中,总是习惯性地使用“很好”、“非常好”等近似完美的评价语,评价方式过于机械,对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提高起不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此外,还有的教师吝于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整体表现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只是偶尔对学生进行机械性回应,导致体育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1.生成性原则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一改传统的体育教育评价手段,促进学生体育知识体系的形成、运动技能的逐渐提高以及终生体育理念的逐渐形成。高校体育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导,要有强烈的资源生成意识,善于通过生成性评价手段,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多加引导,并在体育课堂上同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在愉悦的体育课堂氛围下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目标顺利实现。

2.准确性原则

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省略性、模糊性评价的弊端,针对学生体育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开展准确性的评价。对于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质疑,教师的回复要精准有力;对于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积极表现要适时地提出表扬;对于学生体育动作上的不规范则是要准确地指出错误,以利于下次的改正,坚决摒弃含糊不清的评价。

3.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他们自身的不足,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此外,高校体育教师要实现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实现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评价方法的结合,这样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自主意识,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

4.鼓励性原则

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需要对学生形成有效的鼓励,保护好学生在体育上的运动自信心。鼓励性评价原则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高校生的学龄特征和心理偏好,针对不同学生选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建策略

1.体育教学评价观念要更加开放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活动中,有些教师习惯于“精批精改”,但对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提高效果却并不理想,其原因就在于高校体育教师的评价理念过于封闭,对学生的关注度明显不够。教学评价观念的走向开放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通过与学生的多沟通、勤交流,准确理解学生的学习愿望,从而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2.更加注重体育教学的过程评价

高校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提高,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训练的过程,所以教师一时的结果评价并不能对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价,而且容易导致学生过分看重体育学习成绩,淡化了体育学习的态度、情感和过程,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减少结果性的评价,将教学评价的重点放在对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考核上。例如,在对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进行评价时,教师不能单纯地依靠“考核标准”,还必须对学生的训练过程进行评价,如学生在体育课以及训练活动中表现出的训练态度、认真程度,对体育技战术的理解情况,对关键运动技巧的掌握情况等。

3.教学评价标准要富有层次

科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倡导以及和谐体育课堂的构建,要求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都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获,所以教师要打破统一化、标准化的体育授课方式与评价形式,给每个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进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对此,在高校体育的教学评价中,高校体育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体育训练目标和评价标准,尤其是对于身体素质薄弱,体育运动兴趣偏低的学生,教师要给学生制订较低层次的训练目标,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多表扬、多鼓励,培养起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4.将学生纳入教学评价的主体

体育运动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之间可以开展广泛的体育交流活动,这就为学生的互评与共同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形式,这样有助于在体育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出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智慧光芒。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必然追求,这种改进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是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上的。这种全新的体育教学评价理念有助于和谐体育课堂的构建,能够促进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现状的“华丽转身”,打破了传统以运动技能考核为主导的教学评价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爱上体育,逐渐树立起学习体育的主体意识和自信心。

[1]江玲玲.浅议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及改进方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07).

[2]刘立兴.素质教育下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及发展趋势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3]李少勇.素质教育下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及发展趋势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S1).

[4]柳轶凡,郑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4).

[5]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8).

[6]孙涵.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状况及实施效果研究——以上海市30所高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8).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体育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