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效果为导向的外宣翻译策略选择探析
2015-04-10黄河
黄河
以效果为导向的外宣翻译策略选择探析
黄河
本文以达到预期的外宣效果为基本导向,从目的论出发并结合接受美学的理论,深入探讨了针对外宣翻译这一特殊语境下的特殊文本,这两种理论是如何实现绝佳的契合及其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目的论 接受美学 外宣翻译 策略
本文系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引言
迅猛增长的中国经济以及日益增强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渴望了解中国,也对外宣工作提出越来越紧迫,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也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把大量的有关中国的政治政策、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和旅游的景点等各方面的信息从中文翻译成英文以便外国朋友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
鉴于东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以及西方社会对我们固有的偏见,当前外宣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再加上我们对外宣翻译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重视也远远不够,目前尚未构建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体系来支持外宣翻译的研究和发展,所以当下外宣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高素质的外宣专业人才相对短缺,这些现实状况造成了当前外宣翻译中出现了大量的语言和超语言问题。其中以很多译者忽视外宣翻译的特点过分地拘泥于原语文本并把“忠实”与“等值”等原则视为教条从而导致照搬死译的问题尤为突出。
为了提升外宣翻译水平、塑造好中国的形象,就必须针对外宣翻译这一特殊语境下的特殊文本,不断地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去探寻更为合理的理论架构从而能够指导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目的论与接受美学及其在外宣翻译中的内在统一性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翻译理论派的主流思想的代表,其核心观点是一切行为都有其目的,并且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最贴切的方式来实现它的预期目的。同理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际行为,也应着眼于翻译目的的实现,充分考虑相关因素从而确定最佳的翻译目的实现方式,即所谓的“目的决定手段”。换言之,翻译行为预期所要达到的目的就理所当然地决定了翻译行为的整个过程,从而翻译策略就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至此整个翻译过程的基本逻辑就非常清晰: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了实现预期目标的相应策略,译文应对目标读者发挥预期的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功能目的论在很大程度上为外宣翻译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并开创了一个全新新的视角,弥补了学界忽视应用翻译研究的不足。按照目的论,译者的根本任务不再是一味地忠于原文,而是要实现预期的翻译目的。
以姚斯为代表人物的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认为:作品只是一个具有潜在审美价值的物质成品,只有经过读者的理解和解释,才能表现出它实际的审美价值,接受其实是读者用审美经验创造作品、发掘其中的种种意蕴的过程。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把翻译研究的重点转向读者,启示我们外宣翻译的效果最终取决于读者是否接受媒介的宣传。其实在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作品之前,每一位普通读者都已具备各自已有的理解结构和知识框架,即所谓的“期待视域”,而作品正是要激发、唤醒读者以往的记忆和期待,使译者与读者在视域上相互融合、审美体验上相融合,让翻译达到传神感人的境界。
目的论帮助我们明确翻译的最终目的与价值;而接受美学则指明了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及价值。两者内在的统一性在外宣翻译实践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外宣翻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目标读者是外国人,是广义上的普通外国人。我们需要正视的事实是这是一些对中国了解非常有限的人。因此“外国人不是中国人”是我们在进行外宣翻译过程中始终要牢记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采用相应的变通技巧才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译者只有顺从读者的思维习惯,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尽量使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才能使传递的信息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从而有效地实现译文预期的功能和目的。
外宣翻译预期效果的层次划分
按照宣传效果,外宣材料的翻译一般可分为了解、认同和诱动三个层次。所谓了解,即让读者通过外宣资料能够迅速、准确地了解事实和情况。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采用尽量简洁清楚的语言帮助读者消除陌生感,准确、有效地传达信息,这既是外宣翻译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提升外宣效果的基础所在。而认同则是指目标读者在了解和掌握了外宣材料的内容后,对其在心理和文化层面上所产生的认同感。为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有必要的翻译技巧来应对文化冲突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以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并获得他们的认同。处于第三层次的诱动是目标读者在了解和认同了外宣材料的基础上,产生了进一步的阅读和体验的欲望。为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展示语言艺术的魅力,恰当使用各种修辞手段和表达技巧来引导读者的行动。了解、认同和诱动这三层效果之间是紧密相连、层层递进的关系,具体到每一个外宣文本中都应通盘考虑并着力实现。
效果导向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的选择
1.译法选择上的对症下药
提升翻译质量需从翻译文本的语言功能出发,本着这一思想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将各类体裁的文本划分为“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onal text)和“呼唤型文本””(vocative text)三大类。由于这三种文本的目的和功能大不相同,因此要求在翻译时也应采取不同的标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从实现翻译目的和功能出发,认真分析目标读者的情况,确保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不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而且为他们所喜闻乐见。为此就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者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必要时原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服从于译文的需要。
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标准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在语言方面,这种差异也显著存在,语言逻辑观也常常大相径庭:汉语行文喜欢言辞华美、同义重复,存在着过度修饰的倾向;英语表达则强调逻辑严谨、简约明晰、讲究文风质朴。因此在外宣材料英译时,必须重视这种差异,不能简单地进行语义翻译,而应采取交际翻译的方法来进行调整和处理。
例1原文:这里三千座奇峰拔地而起,形态各异,有的似玉柱神鞭,立地顶天;有的像铜墙铁壁,巍然屹立;有的如晃板垒卵;有的如盆景古董,玲珑剔透……神奇而真实,迷离而又实在,不是艺术创造胜似艺术创造,令人叹为观止。
译文: :3000 crags rise in various shapes—pillars, columns, walls, shaky egg stacks and potted landscapes—conjuring up fantastic and unforgettable images.
这是一篇旅游景区介绍材料的翻译。原文采用的是我们非常熟识喜欢的四言八式的表达方式,词语精练,对仗工整,文采四溢,对形态各异的奇峰的描写可谓是出神入化,达到了吸引读者的预期目的。但在英译时就必须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在景物描写手法上的不同之处:汉语景物描写通常追求一种朦胧的意境之美,并不过多关注细节;英语景物描写则往往侧重直观可感的实在之美,大多客观具体。因此,译文以预期的效果为导向,没有采用汉语的行文形式,并删减掉了不符合英语读者阅读习惯的内容,采了他们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有效地传达出了原作的信息和意图,这正是所谓“形虽散,神尤在”。而如果照搬直译,则不仅语言冗长繁琐,也会让英文读者不知所云,从而妨碍了译文吸引读者的预期效果。
2.翻译侧重点上要以人为本
“内外有别”是外宣工作所奉行的一项重要原则,由于目标对象是外国人,所以翻译时,就必须要从外国人的认知视角、水平和习惯出发,用外国人“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和话语进行表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由此可见外宣翻译是需要高度专业水平的工作,不仅需要基本的方法和技巧,更需要注意译文是否符合国际主流社会的思维习惯、表达习惯和语言习惯。因此外宣材料的英文版绝不应该简单的是中文版的对照翻译,许多译者常犯的错误就是忽视文本和语境特点,过分地拘泥于原语文本并把“忠实”与“等值”等原则视为教条,仅在两种语言间进行符号转换就以为万事大吉,这种眼中只有文本而心中没有读者的“目中无人”的译法直接影响到外宣的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目的论和接受美学在这个问题上帮助我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要以人为本,而且这个人是外国人。
例 2原文;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译文::We must unswervingly give equal importanc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one ha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ulture and ideology on the other hand.
与原文相比,译文中增加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语用预设信息“give equal importanc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one hand”即要“同样重视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样既起到宣传我国政策方针的效果,又不会使外国读者因信息不全而感到错愕茫然。
3.翻译技巧上要注意拉近认知
在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译者应该时刻为目的语读者着想。“外国人不是中国人”这一原则告诉我们,我们的目标读者生活在和我们不同的环境中,不仅说着和我们不同的语言,而且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对中国的国情也知之甚少。因此,对同一事物认知水平差距很大,这往往成为影响外宣效果的障碍。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技巧加以消除从而拉近认知水平。
例3原文:“天府之国”旅游业今年实现开门红,1月份旅游人数达到88万,比去年同期增加18%。
译 文 ::Tourism industry in southwest China’s Sichuan Province, also known as the Land of Abundance, got off to a good start this year, with 880,000 arrivals in January, an 18 percent increase over the same month last year.
和原文相比,译文中增加了了southwest China’s Sichuan Province。原文中的“天府之国”为中国人所熟知,但对外国读者来说却是知者寥寥,即便说了是四川,大多数外国人也搞不清楚在那里。因此很有必要在Sichuan Province前面加上southwest China’s以帮助外国读者产生正确的认知。
结论
目的论帮助我们明确翻译的最终目的与价值;而接受美学则指明了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及价值。两者内在的统一性在外宣翻译实践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针对外宣翻译这一特殊语境下的特殊文本,要达到预期的效果,译者必须采取正确的翻译策略,在适应读者的习惯、满足读者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
[1]张健.英语新闻业务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2]张健.外宣翻译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3]陈小慰.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中国翻译,2007,(1).
[4]唐艳芳.从外宣资料的英译看译者应具备的素质[J].温州大学学报,2002,(4).
[5]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J].中国翻译,2000,(2).
[6]宋双维.目的论关照下的外宣翻译[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1).
[7]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J].中国翻译,2000,(2).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