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极形成因素与培育对策
2015-04-10薛国琴项辛怡
薛国琴项辛怡
(1.绍兴文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2.浙江大学 浙江 杭州310013)
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极形成因素与培育对策
薛国琴1项辛怡2
(1.绍兴文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2.浙江大学 浙江 杭州310013)
城市化模式选择、区划调整、产业集聚区构建、自贸区设立等是现时代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极的重大战略举措。文章以此为背景探讨新形势下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极的基本要素,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历史文化、规模经济优势和外部环境等不同程度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极的形成,围绕这些环节提出培育对策。
发展极;集群经济;外部环境
一、区域经济发展极理论回顾
现实经济发展面临大城市与小城镇发展战略选择、区域调整中“撤县设区”利弊权衡、区域经济格局延续与重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实质涉及区域经济发展极的培育问题。20世纪5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遵循不平衡增长理论,选择了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极战略,把有限的要素投入到最紧迫、最能发挥效率的领域和地区,使其率先发展,再通过其带动相对落后地区发展,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的整体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设定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全方位开放”格局,就是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极获得成功的极好典范。
自1950年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发展极”概念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极理论已延续65年的发展历程,其内涵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拓展。发展极最初被称为增长极。随着发展经济学逐渐注重结构改善、福利增进、人类发展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用发展极替代了增长极。余呈先、郭东强(2011)认为,发展极是知识经济阈境下,增长极概念的一次升级。华玉等(2013)认为,增长极既可以是部门的,也可以是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人居环境发展水平是衡量增长的三个一级指标。这三个指标体现了发展的内涵,因此这里的增长极其实就是发展极。张晓宇、曾德超(2013)把增长极分为狭义增长极(包括产业增长极、城市增长极、潜在增长极)和广义增长极(即外在的经济增长因素,如制度创新、科技进步、招商引资等)两种。这些其实都是已把增长极扩展到发展极的例子。
发展极理论最初涉及的是产业的发展极。刘云中(2011)认为,发展极主要指产业集聚在某一空间并给该空间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影响的现象。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发展极战略被用来解决各种区域发展所面对的问题,即区域的发展极。目前又涉及城市化实现路径问题。裴长洪、田侃(2009)在论述我国城市化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发展模式时认为,从吸纳国际经验、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双向推动、和谐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重新布局等因素考虑,以大中城市为主的城市化发展模式适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特征,即,大城市就是一个区域的发展极。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极理论的演进,原先市场自发生成的发展极拓展到计划机制诱导的发展极,政府力量在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极的作用日益被重视。李海鸣(2013)研究认为,发展极理论自诞生以来,被许多国家或地区政府有意识地用来实现各种区域发展目标理论基础。罗小龙等(2010)认为,区划调整就是原有行政领域消亡和新行政领域出现的过程,涉及城市空间重组、政府领域重构和政府间权力斗争等环节,是典型的政府行为。区划调整促进了被调整区域经济和城市大发展,罗小龙等(2010)选择的南京市江宁区案例,撤县设区后经济增长,城市扩张成为南京最快的地区。这也是计划机制诱导的发展极的案例。
当前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无论是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区划调整还是一些地区自贸区的设立,其目的都是通过培育这一区域的发展极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极相关要素分析
当具有一定优势或一定强度的某一区域率先发展,然后通过一定的路径向外传递,从而带动相关区域一同发展的情况,这是培育发展极的过程。这里所说的优势,可以是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政策优势等市场机制驱动的或计划因素诱导的,都列入该区域可以凭借利用的独特资源。遵循“发展极”模式获得全面发展的大区域(包括“发展极”区域在内的整个区域)往往具有如下要素。
1.该地区在成为发展极之前往往属于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具有后发优势,出于资源有限性和对资源利用效率较高要求考虑,欠发达地区不会把资源均衡配置在各个地区和产业,而是投入到最具成长性、最能发挥效率的地区和产业,于是该地区成为大区域的龙头,产业采取产业集群模式得以发展,这样可以集中力量促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发展,成为“发展极”,然后带动相对落后地区发展,从而使欠发达地区摆脱落后局面。浙江沿海和海岛地区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前沿阵地,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地区成为经济发展的“洼地”。而今,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就是旨在把沿海和岛屿地区打造成浙江经济发展极的重要举措。
2.培育发展极的动机大凡是为大规模推行某一举措采取降低风险的一种选择。当发展趋势、发展路径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发展又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为了尽可能降低某种选择带来的风险,决策者会率先确定某一或某些区域作为发展极,配置资本、技术,特别是给予特殊的政策,使这些地区获得先行发展。于是这些地区一方面具有成为发展极的优厚待遇,另一方面也是大区域整体发展的试验区。可以说,这样的区域被赋予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历史使命。上海自贸区、深圳前海在政策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给予企业较大发展空间,是我国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推行经济政策的试验区。
3.区域内部发展差距较大是该区域成为发展极的现实基础。发展极理论本身属于不平衡增长理论的一种。Hirschman(1958)认为,不平衡增长战略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对经济发展形成约束的特征,强调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能产生效率的地方。大区域中的一些区域具有区位优势、资源相对丰富、历史上产业发展又有一定积累,属于大区域中的相对发达地区,成为计划机制诱导生成的发展极,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率先向发展极集聚,于是发展极与大区域中其余地区的差距拉大。在实施“发展极”政策的同时,要及时采取平衡发展战略,控制区域发展差距。在浙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城市担当起发展极作用,农村相对落后,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大气、土壤等资源,农村和城市一样受到污染。浙江推出的“清三河”“五水共治”是缩小区域特别是城乡差距、共享发展成果的重大战略决策。
三、区域经济发展极培育对策
发展极是增长极的一次升级,增长极培育对策对发展极培育具有指导意义。一般来讲,形成增长极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二是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三是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资源、交通、政策、交易成本、政府效率等直接、间接因素。在以上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内在要求有所变化,发展极培育对策也会有所变化。
1.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其成为发展极的发动机和驱动力
关于企业的作用、性质,自然会想到科斯的《企业的性质》。科斯没有给企业下定义,但科斯认为当交易成本超过组织成本时,企业会取代市场,结果专业化、协作化在企业内部展开。依据桑福德·格罗斯曼、奥利弗·哈特(1986)的观点,企业是由其拥有或控制生产的所有资产构成的。奥利弗·哈特、约翰·穆尔(1990)认为企业是内部交易费用足够低时,实现内部交易的边界。尽管学术界对企业概念、性质的界定有所不同,但企业确实是以获得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营单位。在培育发展极过程中,企业担当什么职责?从汪继峰(2000)在硅谷形成原因分析中提到的菲尔柴尔德公司中可以得到答案。费尔柴尔德公司对硅谷这棵树来讲相当于一颗树种。20世纪60年代,费尔柴尔德公司是全球第一家生产经营硅产品的公司,凭着专业人员发明的独特技术,公司迅速发展。公司较好的经营业绩,使其专业人员看到这一行业未来发展前景,于是纷纷跳槽,独立门户,生产经营硅产品。20世纪60年代末,在硅谷这个区域有70多家半导体公司,而且相当部分是从费尔柴尔德公司分离出去的。
由此可见,一家优秀企业在做强自己的同时,还带动众多企业在某一地区集聚,使这一地区成为某一产业发展的发展极。2004年,马云率队的阿里巴巴已经是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网站,就在当年,阿里巴巴投资3亿元人民币在杭州高新区设立阿里巴巴(中国)软件研发中心。杭州市政府确信阿里巴巴公司在电子商务领域内的绝对领先地位、强大研发力量,在20世纪末启动打造杭州电子商务之都,即“天堂硅谷”的宏大计划。十多年来,阿里巴巴承担着打造“天堂硅谷”发展极发动机、驱动力的作用,在做大做强自己的同时,带动通信、软件、服务外包等优秀企业落户杭州,共同打造“天堂硅谷”。
2.弘扬历史、文化作用,使其成为发展极的催化剂
历史代表积淀,代表基础。费尔柴尔德公司成就硅谷,因为有斯坦福大学这一历史积淀。每个国家的历史背景会影响到产业的竞争优势。近些年的世界500强,排在前列的总有Toyota、IBM、GE等企业的身影,原因之一在于这些企业具有一定历史。在世界500强中,相当部分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史。Toyota,创立于1933年,当时正处于世界汽车产业兴起的时期,距今82年历史,是日本最早的汽车公司;IBM创立于1914年,距今已有101年历史;GE的前身是1878年托马斯·爱迪生创办的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距今137年历史。这些企业创立较早,发展历史延续至今,于是这些企业成为一个产业、一个地区的“发展极”。由此看来,诞生早与发展历史延续是发展极形成的必备要素。诞生早,说明这个产业、这个地区有历史渊源;发展历史延续,说明这个产业、这个地区基业长青,生命力旺盛。林毅夫(1994)认为,中国虽然早期在科学、技术、制度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19世纪中期西方技术进步以后,中国原先的领先历史中断了,于是,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没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极”。Michael·Porter(1990)把经济发展分成生产因素导向、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和富裕导向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一国竞争力逐步提高,发展历史逐步形成,到富裕导向阶段,整体发展速度下降,发展的重心转到社会价值上面,社会价值是根植于经济持续进步基础上的。由此可见,当经济发展进入高一级阶段,历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历史与文化密切相关,历史其实也就是文化。文化可以分为构建性文化和规范性文化,前者通过手稿、概念来表示,后者通过规范、价值、惯例等来表现。文化是深入到国家、地区内部,且外来资本无法复制模仿的要素,它通过展现在关键要素上,成为环境因素,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苏州是具有4000年历史的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古称姑苏城。为了传承古城文化,进一步发挥文化的促进作用,2012年苏州行政区划调整的一大亮点是撤销苏州市原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三区,合成一区,即苏州市姑苏区。这是苏州市发挥文化力量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极的重大举措。
3.打造规模经济优势,创造发展极的自发生成因素
规模经济,是指受历史文化影响,政府创造竞争环境,富有竞争力的企业纷纷聚集在某地,形成产业集群后体现出来的产业优势。由互相联系的公司、专门的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相关机构(如大学)等在地理上的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内由于具有配套优势,平均成本下降,要素投入增加的倍数小于产出增加的倍数,于是呈现出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集群是形成发展极的前提。德国是全球印刷机的生产极,无论是凸型印刷机、凹型印刷机还是平版印刷机都具有竞争优势,原因之一是德国聚集了世界顶尖印刷机制造企业,如海德堡、曼氏、罗兰、普兰塔等。这些企业基本上位于方圆150英里的区域范围内,这一带成为典型的印刷机产业集群;医疗检测仪器产业是美国极具竞争力的一大产业,主要原因也在于美国集中了医疗检测仪器的主要企业和产品。20世界80年代,医疗检测仪器产业处于鼎盛时期,美国占有了几乎一半的市场容量;意大利瓷砖是全球高级精致瓷砖的代表,主要也在于意大利生产瓷砖具有规模经济优势。早在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瓷砖产量占全球瓷砖总产量的30%,出口量占全球出口总量的60%。如此规模的瓷砖产业主要集中在意大利的萨梭罗镇,萨梭罗镇成为意大利直至世界瓷砖产业的发展极。
4.优化外部环境,建立健全发展极的诱导促成机制
一般来讲,企业具有竞争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规模经济优势,发展极边界就会向外扩展。在此过程中,外部环境可以理解为外生变量,主要功能是为其它变量提供适宜的环境。外部环境的提供者往往是政府,能改善市场参与者行动、有效实现政府自身利益的政策措施要积极倡导。行政区划调整就是提供这种适宜环境的举措。王贤斌、聂海峰(2010)对重庆设立直辖市这一行政区划调整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行政区划调整对重庆市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存在持续性。政府是市场竞争的裁判,要为市场竞争提供条件,政府不能人为地控制一般产业的产量水平、行业容量,不能人为地设置进入壁垒,否则会出现无谓损失。政府的作用应该是提高生产率或竞争环境,而非直接介入竞争过程。青木昌彦等(2002)认为,历史上,确实出现过降低社会福利的政府活动,但从美国和东亚成功的实践中发现,政府确实是在起重要且积极的作用的。
四、结论和启示
在经济增长延续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结构改善、福利增进、人类自身发展等问题,增长极演进为发展极。发展极的形成,既要有竞争力的企业、规模经济优势等硬环境因素的驱动,又要有延续的历史、文化与政府外部环境的诱导促成。区域经济发展极是多种因素形成合力作用而成的,成为一个区域率先发展的极点,承担着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发展的职责。
当某一区域具有急需通过发展走出困境,区域内差距较大等特征的情况下,选择培育发展极模式获得区域全面发展,不外乎是一种风险最小、成本最低的发展路径。发展极模式采取集聚一定要素于特定区域,给予特殊政策优惠,使这一区域率先发展。通过溢出效应、回波效应使发展效应在区域内扩散,从而实现区域发展目标。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迈克尔·波特.日本还有竞争力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3]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经济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青木昌严,奥野正宽,冈琦哲二.市场的作用 国家的作用[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5]王贤斌,聂海峰.行政区划调整与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10(4).
[6]李海鸣.增长极理论与江西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J].求实,2013(12).
[7]汪继峰.硅谷的形成与崛起[J].世界科学,2000(6).
[8]刘云中.发展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国际经验[J].发展研究,2011(7).
[9]裴长洪,田侃.准确把握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J].理论视野,2009(9).
[10]罗小龙,殷洁,田冬.不完全的再领域化与大都市行政区划重组[J].地理研究,2010(10).
[11]余呈先,郭东强.知识经济阈境下增长极理论在中国的困境与范式[J].宏观经济研究,2011(8).
[12]华玉,邹艳梅,佟继英.环京津地区新的发展增长极的定量选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2).
Analysis of Formative Factor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es in New Situation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Xue Guoqin Xiang Xiny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oxing University,Shaoxing,Zhejiang 312000)
The choice of the urbanizationmode,the adjustment of zoning,the configuration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free trade zones are the importantstrategicmeasur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poles of today.On this basis,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undamental elements affect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e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new situation and finds that competitive enterprises,culture and history,the advantages of large-scale economy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combined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es.Accordingly,the paper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developing pole;cluster economy;external environment
F427
A
1008-293X(2015)03-0094-04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5.03.19
(责任编辑 张玲玲)
2015-03-13
薛国琴(1968-),女,浙江上虞人,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项辛怡(1993-),女,浙江绍兴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