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绍兴大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2015-04-10王富更

关键词:上虞大城市柯桥

王富更

(绍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 绍兴312000)

绍兴大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王富更

(绍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 绍兴312000)

绍兴大城市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要以更开放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眼光,重新审视绍兴在长三角城市群乃至全球工贸产业链中应扮演的角色,确定更具综合性和影响力的城市性质、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以及产业布局;整合越城、柯桥、上虞三区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适应环杭州湾城市连绵带的竞争环境,推进绍兴大城市科学发展.

大城市;功能定位;发展策略;设施布局;绍兴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对绍兴发展作过重要指示,“绍兴要放在长三角的范围来审视你们的发展地位,调整发展战略”[1],这为绍兴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2013年10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批准绍兴县、上虞市撤县(市)设区.绍兴大城市包括越城区、柯桥区和上虞区(下同),城市用地面积的大幅提升,人口成倍增加,使城市地域形态、功能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此,需要适应新常态,抓紧研究大城市的发展战略,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更高的发展要求,科学谋划新一轮发展蓝图,高标准编制大城市的总体规划,统筹要素资源配置,加快建设发展步伐,发挥绍兴大城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与作用.

1 大城市发展功能定位

研究城市发展战略,首先要确定城市功能,既要有延续性,又要体现绍兴发展视野的开放性.从绍兴大城市的自身特点、竞争环境、发展趋势等方面分析,历史文化、江南水乡是绍兴最大的优势和潜力,在定位上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在保持名城特色和水乡风光的基础上,加强发展区位、发展空间的研究,重新审视绍兴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分工,强化创新动力,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建成经济繁荣、生态宜居的现代水城,使大城市更具魅力.

1.1 科学发展定位,完善大城市功能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绍兴城市总体规划[2],应进一步提升城市价值,深化区域合作,引领“一县两市三区”的发展,根据行政区划调整的实际,绍兴大城市的功能定位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南生态宜居水城和文化旅游城市,区域性的交通枢纽,长三角先进工贸基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江南水乡而闻名于世,为国家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城历经2500多年的历史沿革,至今格局依旧,风貌别致,为国内所少见.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保单位16处,市文保单位52级处,明清代古建筑100多处;古城内还保持着明、清时期风貌的8片历史街区,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规划建设要继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传统,保持和延续古城格局、风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立城市魅力,打造城市品牌,发展休闲旅游业;加强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引进学习型城市理念,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江南水乡生态宜居城市.绍兴素有“水乡、桥乡、酒乡”的美称,古城外河道纵横,湖泊池塘棋布,登高远眺,田地、村落犹如浮在水面上,景色旖旎.城内三山(府山、蕺山、塔山)鼎足而立,河路并行而布,房屋傍水而造,石桥叠架、踏道遍布,雨廊相接,为全国罕见的江南水乡风光城市.柯桥古镇的“一河两路”布局特色和廊下风貌,上虞城区依山傍水,“一江两岸”的秀丽景色,都是水乡城镇建设的代表.规划应强调“河网生态”,突出城市个性,保持独具魅力的山、水、城的生态环境,构筑水景、水路、水上旅游与水乡保护的空间格局;建设人水相亲、生态宜居的现代水城,塑造人居环境典范.

文化旅游城市.绍兴历代人才辈出,群贤璀璨,涌现出大批才华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文学家,规划应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注重保留绍兴的文化特色,使其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特有的文化之邦.绍兴大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市区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绍兴古城),全国历史文化名镇1座(安昌古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座(柯桥、东浦古镇);有国家级公园2个(兰亭国家森林公园、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鉴湖、曹娥江、吼山),省级旅游度假区1处(会稽山);有东湖、兰亭、大禹陵、柯岩、白马湖、英台故里多个旅游景区.规划应保护风景名胜、文化名镇的特色和风貌,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发展水乡文化旅游,开拓生态休闲和文化体验活动,建成文化底蕴深厚、景观丰富的旅游城市,力争使绍兴成为远程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以迎接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型.

区域性的交通枢纽.绍兴大城市处杭州湾南岸的地理中心和交通咽喉,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交通设施发达,各种运输方式齐全.跨江(钱塘江)大桥和嘉绍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绍兴交通优势凸显,南通金华、丽水、北接上海、苏州,东西连接宁波、杭州,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交通枢纽之一.规划应进一步发挥交通枢纽优势,建设杭绍台、杭绍甬高速公路复线,谋划建设上(虞)三(门)铁路线以及跨杭州湾铁路通道,实现“杭绍都市圈一小时通达、沪苏(州)城市二小时通达”的目标,使绍兴成为长三角南翼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为本地产业的物流集散与市场开拓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把绍兴建设成为长三角南岸和浙北地区的区域性增长极,区域性产业集聚点,区域性物流与专业市场集聚区,区域性旅游中心和区域性技术创新的承接地,进而承担起与周围城市共同建设现代化的重任.

长三角先进工贸基地.绍兴已形成以纺织、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其中纺织产业在国际国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中国轻纺城是国际知名的专业市场,未来纺织品交易、集散、服务、信息、咨询等服务型产业将逐渐成为行业的主导.此外,中国汽车(市场)城、钢材城、家居市场群以及迪荡商城、上虞商圈等一批有影响的商贸商务综合体崛起,极大地丰富了商品经济,繁荣了市场.绍兴应继续立足现有优势与基础,实施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产业多元化战略,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依靠技术创新和投资扩张,积极吸纳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形成设备制造、精细化工、生态产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功能集聚区.主动接轨上海,发展电商服务、空港经济,合理引进跨国公司投资,促进绍兴工贸在全球产业链地位的提升,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工贸基地之一.

1.2 确定分区职能,合力建设大城市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绍兴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绍兴大城市由中心城市(包括越城区和柯桥区,下同)、上虞城区、滨海新城等片区组成,为多元复合式结构.按照“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特色鲜明、职住平衡”的原则,应确定各分区功能,增强其科学性和引领性,合力推进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中心城市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商贸中心.越城区的核心功能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科教中心.保护古城传统历史街区和水乡风貌,增强文化旅游功能;建设镜湖新区的行政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保持“水乡泽国”的湿地景观;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实现产业转型,建成功能完善的生产性服务新城.柯桥区的核心功能是经济中心和商贸中心.既是城市能级提升的战略性新区,又是绍兴成为世界纺织业制造、贸易、创意中心的主要基地.着力打造世界纺织之都,现代商贸之城.

上虞城区是中心城市东部具有江滨特色的生态城区,为浙东北重要的交通节点.规划应注重老区改造和城西经济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完善城北新城功能,保护小越古镇特色和白马湖风景资源,加快曹娥江两岸的规划建设,打造浙东新商都,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滨海新城是绍兴城市从鉴湖时代跨入杭州湾时代的重要拓展区,规划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新城区.考虑土地、水资源、生态资源的承载能力,应预留用地空间,科学谋划设施布局,为新城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未来将滨海新城建成具有滨海风光的新兴产业新城、宜居创业新城和生态旅游新城.

2 大城市建设发展方向

城市发展亦须转型,加强城市空间资源整合和土地的集约利用,从蔓延式发展向紧凑、节约、有序、均衡方向发展,从过去的褐色工业文明转向绿色的生态文明.进一步确定城市建设发展方向,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强对资源环境(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承载、SWOT(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的综合分析,扬长避短,提高集约发展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城市.

2.1 尊重建设实际,确定城区发展方向

绍兴大城市总体发展方向是向北,从平原水网迈向滨海涂地.越城、柯桥、上虞三城区和滨海新城都要制定空间发展战略,结合用地条件、交通联系等,科学确定用地发展方向和城区布局架构.从组团(规划建成区)融合看,越城宜向东、向北发展,柯桥以向北发展为主,向东发展为辅,上虞城区需向西、向北发展,滨海新城也是向北沿杭州湾发展,内部空间填平补齐,这样有利于大城市的地域结构形态和设施布局,促进越城、柯桥、上虞三区和滨海新城的协调发展,增强大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建成紧密型组团格局、综合性城市功能、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化大城市,带动市域的共同发展.

越城地形山水兼备,南部为山地,北部是平原水网;城东南有会稽山旅游度假区,西部有鉴湖风景区并与柯桥区相连.向东发展空间比较充裕,有水(绍兴港)陆(铁路货运站)交通运输设施,可利用孙端、东湖、皋埠、陶堰、富盛等镇用地,发展袍江经济技术产业园区和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一步拉近与上虞城区的距离;向北可开发镜湖新区,建设大城市新中心,形成集约式布局架构.因而,越城的发展方向是向东、向北为主,南部、西部适度拓展.

柯桥南部自然风光秀丽,有柯岩—鉴湖旅游度假区和香林花雨景区,城市建设发展受到一定限制;西部用地局促,柯西服装工业园区已与钱清镇工业区相接;北部、东部地势平坦,可进行适度开发,向北建设柯北工业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护安昌古镇风貌,开发青旅羊山生态城;向东发展生活居住,连接越城(青甸湖)生态宜居区域.规划柯桥城区以向北发展为主,东部适度发展,南部(除运动、休闲设施外)限制发展.

上虞城区南部多山,曹娥江穿城而过,生态环境良好.江东舜山耸立,建设用地有限;江西地域开阔,上虞经济开发区可向西拓展,用地延伸(或填充)至道墟镇,并与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孙端镇用地)有很好的衔接,构建大城市的组团、开敞式结构.向北利用高铁上虞站、杭甬高速公路出入口等交通条件,扩展城北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连接中国伞城—崧厦镇,呼应接轨上海桥头堡的滨海新城.适度向东发展,融合小越镇,拉开城区框架.控制南部山地开发,保持山林景观特色,使城市不至于蔓延过长,也有利于减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

滨海新城用地总体发展方向是向北[3],建设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的大平台,发挥集聚经济效应,为企业提供充足稳定的劳动力和创新技术.绍兴市江滨区(以下简称江滨区)、柯桥滨海工业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用地布局应各有侧重,江滨区重点向北发展,建设沥海镇以北的工业邻里和服务于整个滨海新城的新区中心;柯桥滨海工业区向北拓展,开发绿色印染园区,发展散货码头、仓储设施,建设生活居住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宜向西发展,在布局上西部(对应江滨区)配置生活服务设施,中部建设工业园区,东部优化精细化工园区;扩建绍兴出海港,发展海陆转运、仓储物流业,融入杭州湾港口群.

2.2 建设生态绿楔,塑造山水城市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城市应确定绿色区域,在用地布局上相互协调,进一步提升城市绿量.规划越城、柯桥、上虞和滨海新城之间形成多个绿楔,即东部孙端、陶堰镇域的田园风光绿楔,南部平水、鉴湖镇的山林湿地(鉴湖镇与兰亭镇交界处的大片湿地)绿楔,西部鉴湖、柯岩等自然景观组成的山水绿楔,北部沿曹娥江(两岸各100-300米)的江滨绿楔,中部以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中心的开敞绿楔.同时,在周围划定绿色控制区域,形成上虞东部的四季鲜果(杨梅、葡萄、红心猕猴桃等)、越城南部的干果(香榧、梅子)蔬菜(竹笋、芦笋等),柯桥西部的稻作生态(稻、麦、油菜)区域,保持夏履镇(全球生态500佳镇)的生态环境;建设滨海新城北部生态景观带,根据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4],沿钱塘江、杭州湾设置3~5公里宽的绿色廊道;为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服务.

加强大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按规划要求建成多个市级、区级、小区级公园,增添街头绿地和游憩绿地,保持城市山林野趣,绿化美化管线(电力、燃气、污水等)设施,形成绿色管廊.发挥市花(兰花)市树(香榧)的作用,加大行道树、公园、小区和庭园的配置,实现普遍绿化.充分利用主要道路、河道,建成两侧各20~50米的绿化带,形成纵横交错的河路绿道.保护各区的地貌特征和山水环境,通过生态环境保育和生态低碳区的建设,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支撑,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城市.

3 大城市产业发展分布

大城市产业发展要以资源要素的空间规划利用为主线,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的理念,优化空间结构和资源配置,建成“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的综合经济区[5],推动产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发展.

3.1 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创新发展

从绍兴大城市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态势看,大致可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大经济区块.北部经济区范围是钱塘江、杭州湾以南,曹娥江以北的滨海新城区域,功能以工业经济为主,新兴产业为特色.统筹江滨区、柯桥滨海工业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避免同质化竞争;提高企业准入门槛,注重大项目带动,强化与上海自贸区的对接.江滨区南部重点发展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业,中部(沿规划的杭绍甬高速复线)设置仓储物流业,北部发展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柯桥滨海工业区南部重点发展纺织新材料、机电装备制造等产业,北部建设绿色印染基地、机电装备功能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中部新能源汽车制造,北部临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培育发展港口物流业,建设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利用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设立综合保税区.

中部经济区范围包括越城、柯桥、上虞城区和规划发展的区域,以服务经济为主、都市型产业为特色.越城区的老城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商贸服务业,打造文化旅游名城、现代服务业高地;镜湖新区重点发展商务、金融、科教和休闲业,建成行政办公中心和总部经济园;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创意、研发和都市型工业,建设电子商务、科技创业、文化数字产业园;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等产业,建设商贸服务业,形成百亿元的市场群.柯桥区重点发展商贸、会展、创意设计,建设轻纺城物流园区、省级纺织创意基地;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端纺织装备、纺织新材料、新型建筑工业化等产业;拓展以商贸、休闲为特色的旅游业.上虞城区重点发展商贸商务、文化、休闲等服务业;上虞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建设虞商回归总部经济园、电商物流城、电机电子生产基地.

南部经济区范围是大城市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区,边界与嵊州、诸暨以及余姚、萧山等市(区)接壤,以农业经济为主、生态休闲为特色.规划应保持区域的生态环境、村落风貌,发展经济林业等优质高效农业,开发农产品深加工业和土特产品市场,建设一批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中高端低碳民宿旅游新业态,并依托现代农业和民宿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让农民成为新型生产、创业主体,进一步繁荣山区经济.加大建制镇的产业转型升级力度,突出要素保障,打造宜业、宜居的美丽乡镇和循环经济.利用山水资源优势,打造柯岩城市运动休闲基地,会稽山养老、养生服务基地,兰亭特色文化休闲基地,四明山乡村休闲基地;建设上虞祝家庄(祝英台故里)风情旅游区,曹娥江风景文化旅游区等,促进南部地区运动、养生、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

3.2 协调周边经济区关系,构建区域开放新格局

绍兴产业发展还要处理好与杭州湾沿岸各经济开发区的关系,依靠科技力量,更好地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构筑国际产业化新高地.现状杭州开发区引进总投资11.7亿美元的美国福特整车项目和瑞士(史陶比尔)工业自动化项目,慈溪开发区(杭州湾新区)引进总投资9亿美元的德国大众一期整车项目和总投资20亿美元的美国美高梅旅游娱乐综合体项目,嘉兴开发区引进投资10亿美元的丹麦乐高项目等[6].这些大项目的落地,对绍兴各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绍兴要借鉴各开发区吸引外资、建设大项目的经验,“走出围墙经济”,放大溢出效应,实现产业错位发展.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利用滨海新城的区位和杭州湾水运条件,进一步接轨上海港,呼应宁波—舟山港,实行“区域通关一体化”,打造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交流新亮点;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承接国际高端产业优势的能力,构建区域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实现与周边经济开发区的良性互动.

4 大城市公共设施共享

大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应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城乡的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养老等设施布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以城市功能分区为载体,优化区域分工,实行良性互动,推进共建共享.各类公共设施的设计和建设,要体现建筑业发展要求和人们的愿景,利用太阳能、地热、雨水收集等现代技术,建造生态建筑,促进节能减排,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1 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应用人才

高教设施主要集中分布在越城区,有绍兴文理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学院和绍兴市委党校等院校,柯桥区有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树人大学绍兴分校(杨汛桥)等,上虞区有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总体分布还较合理,需做大、做强现有高校,提升师资力量、教育质量和知名度.上虞区要发展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为企业培养一线工人.各高校要实行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技术素质和业务水平.绍兴历代人才辈出,名人荟萃,应发展科研院所,在柯东区、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镜湖新区以及高新区等安排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用地,通过与高教园区的互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吸引海内外人才来绍兴创业.绍兴文理学院应建成学科门类齐全、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当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地方性综合大学(绍兴大学),呼应“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4.2 配建体育设施,开展健身活动

市级和区级体育设施布局已形成.绍兴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在镜湖新区已经建成,设有体育馆、射击馆、游泳馆等设施,可举办全运会单项比赛,为市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越城区的市体育健身中心(城东)功能齐全,配有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等场馆.柯桥区新建了轻纺城体育中心,在平水江水库建成水上运动训练中心.上虞区也建成了体育馆,浙江省第十五届运动会部分项目在那里举行.需要建设袍江体育中心,实行各中心之间的优势互补;滨海新城随着人口增加和建设规模的形成,也应按要求建设体育设施.全民健身公园结合大城市园林绿化和滨水绿地安排,建设越城、上虞南部的体育健身公园、登山道路,鉴湖健身带和青甸湖健身公园、迪荡湖公园的沙滩排球,白马湖、皂李湖的健身圈,央茶湖的水上运动场等.越城的高尔夫运动场、柯桥南部的国际高尔夫体育中心、叶乔波滑雪馆以及汽车F4赛车场等.此外,按“5分钟的体育健身圈”要求,配套建设各级居住区体育设施并关注老年活动室的建设,形成“多点”的布局结构.

4.3 推进科普发展,共享展览场馆

科技馆、展览馆等设施也可共享.科技馆的布局应根据服务范围以及财力、物力等情况酌定,市级科技新中心在越城区(镜湖新区)建成,可供“三个行政区”共享,柯桥区和上虞区不一定再建设类似的设施,避免项目的重复建设.柯桥轻纺城会展馆功能多样,既可举办轻纺产品交易会,又可举行大型的演出活动,曾在此举办世界合唱大会,其场所越城、柯桥可以合用.规划的绍兴市城市规划展示馆,其展览内容应包括全市(越城、柯桥、上虞、诸暨、嵊州、新昌等县、市、区)的规划建设情况(重点是越城和柯桥区),反映市域城乡规划历史、现状与未来.至于上虞区与柯桥区是否再建规划展示馆,应视实际需要而定.宜在镜湖新区建设市级博物馆,除常规性展示绍兴历史人文资源外,可定期结合旅游策划举办特展.要依靠社会力量设置丰富多彩的民间博物馆,可在越城的老城区建设曲艺文化、名人名士等专题馆,塑造人文绍兴形象.

4.4 布置医卫设施,提升医技能级

医疗卫生设施现状分布比较均匀,各区设有人民医院,各镇均有卫生院,越城区还设有急救中心、中心血站等.柯桥区、上虞区人民医院分别在平水、崧厦镇设置了分院,提高了当地的医疗水平.大中型医院集中在越城区,有3所三级乙等以上医院,妇幼保健、中医院等专科医院,也具有较高的医技水平.根据大城市发展和服务要求,应提升现有医院能级.越城区宜在城南(中心区域)设立市级综合医院、口腔医院,完善袍江医院、疾控中心和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柯桥、上虞区应建设综合性医院,其级别至少有1所以上三级甲等医院,并设置急救中心、妇幼保健院、口腔医院等.积极发展专科医院,如牙科、眼科、肿瘤、儿童等特色医院,滨海新城随着人口的增加,宜相应建设综合性医院.

4.5 加大资源整合,构建养老体系

适应大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从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公共财力资源看,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现状社区养老设施多利用原有建筑改建而成,以娱乐、交流为主,缺少食堂、床位等相应设施.公共养老设施普遍较少(一般行政区只有一个服务基地),需按规划要求逐渐增加,设施场地结合城镇用地布局合理安排.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养老机构,扩大建筑面积,增加相关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养老资源的整合和建设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实现以公共养老与社区养老、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要创新养老服务内容,建设老年康复医院,开设老年用品商店,创办老年学校,举行老年运动会,发展老年康乐设施等.对外开放的养生、养老基地,宜选址在南部山区,那里空气清新、环境优雅,作为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后花园,适宜布置大型的养老服务设施,发展休闲旅游.

5 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共建

基础设施是生产力要素的体现,直接决定城市功能发挥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应以“坚持适度超前配套,统一谋划布局,有序建设管理”的原则,统筹规划大城市的供水、污水收集、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均衡发展、社会和谐发展.

5.1 建设给水工程,实施分质供水系统

以节水型城市为目标,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大中型水库,逐步建立分质供水的管网系统,确保优水优用.按照绍兴大城市人口和经济发展需要,规划建设隐潭水库、下管水库,扩建平水江水库(作为城市供水的备用水源),保障城乡饮用水源供应.新建或扩建绍兴(袍江)应急备用水厂、柯桥滨海工业区二水厂、上虞第三水厂、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水厂和二水厂,供水管道大城市形成环状系统,城乡之间构成环状加放射状,以增加供水的可靠性.生产用水宜采用曹娥江闸上河道水库水源,主供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滨海新城工业生产使用;生活用水采用多水源管网系统,并在各水厂间设置连接管道,联合调度各水厂的出水量,满足大城市生产生活对用水的需求.

5.2 新建设污水处理厂,实行雨污分流体制

大城市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雨水通过沟管就近排入河道水系,污水经管网收集后,送污水厂处理.需要加大老城区(特别是历史文化街区)污水的收集力度,建设截污管网,考虑小巷、弄堂难以铺设污水管道,建议管线改走河道,从河床底下通过(施工时,应加强污水管道接头的处理),可先搞试点,积累经验后推开.污水处理能力按大城市的发展要求,在保留现有绍兴污水厂(80万吨/日)的基础上,新建钱塘江污水处理厂(20万吨/日),扩建上虞污水处理厂二期(30万吨/日),新建上虞第二污水处理厂(20万吨/日)和第三污水处理厂(50万吨/日),保障大城市生产生活污水全部纳管处理,创建“河清鱼欢”的河道水体环境,实现“重建绍兴水城”的战略决策.在提高城区污水收集率的基础上,将污水管网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农村乡镇延伸,扩大污水收集面,提高农村污水处理率.规划还应加强污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可以把污水厂的出水作为水源,进行适当深度处理后,供给园林、市政、工业等非饮用水用户使用,做到循环用水、节约用水.

5.3 分类收集处理垃圾,建成生态产业园区

城市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以及医疗垃圾等.建议采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方法,将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建设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园.这需要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参照杭州市的经验,居民应根据垃圾的性质分别投放到可回收(蓝色)、厨余垃圾(绿色)、有害垃圾(红色)、其他垃圾(橙色)箱内,再由垃圾(分类收集)车统一运到垃圾处理中心,经相应处理工艺后,在实现无害化的基础上,焚烧发电供园区使用,余电还可上网外供;焚烧产生的热量用于餐厨垃圾处理,垃圾中分选出的可燃物用作焚烧燃料,生产工艺中产生的臭气用于焚烧炉助燃,垃圾渗漏液经统一处理后回用,使垃圾的资源和能源都得到充分利用,最终形成压缩天然气、电能和建材原料[7]等产品.生态产业园区选址在滨海新城西北角,位于大城市北部产业带边缘,这里地质条件适宜、道路畅通,发展空间充裕,旁边为工业用地,对周围居民影响小.规划将园区建设成为城市固废资源化处理中心、绿色生态园区和环保研发中心.

5.4 提高防洪排涝标准,保障城市抗灾安全

大城市的防洪标准宜采用100年一遇,排涝标准20年一遇,最大24小时暴雨一日排出不受涝.各城区应根据地形,合理确定地面高程,疏通河道水系,利于排涝畅通.当河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通过江堤的排涝闸向曹娥江、钱塘江排水(或根据气象预报可提前放水),保障平原城镇不受水淹,使河道起到调节水位作用.大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应充分利用现有排涝设施,结合城市排水规划,科学拟定城河翻水泵站、外排水闸布局.加大河湖整治力度,建设马山大河、长水江、菖蒲溇直江、外官塘、梅山江、上下官渡、大树江、瓜渚湖直江、大坂湖直江、大池直江等排涝骨干河道.新建萧金大湖外排闸,扩建柯桥滨海工业区闸,确保绍虞区域抗洪排涝的安全.滨海新城(主要指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绍兴市江滨区)也应加强排涝设施的配套建设,修筑加固沿海堤塘,提高防御台风、海潮的能力,促进绍兴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6 结语

绍兴大城市建设应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合理确定大城市功能、发展定位和分区职能,确定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塑造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环境;构筑区域南部、中部、北部经济区块,建成生态文明城市,实现经济利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共享,提升绍兴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地位与作用.要加快编制大城市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透明度,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推动各区发展再上新台阶,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风尚文明的现代化大城市.

[1]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绍兴城市发展战略[Z]. 2014:5-6.

[2]绍兴市人民政府.绍兴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Z].2008:128-129.

[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绍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绍兴滨海新城概念性规划[Z].2010:29 -31.

[4]浙江省建设厅,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Z].2003:32-33.

[5]王富更.绍兴城市区域规划战略探析[J].绍兴研究,2014,6(2):71-75.

[6]沈姝荟.适应新状态、构筑新优势-打造升级版开放新平台,构筑国际化产业新高地[N].浙江日报,2014-10-29,第17版.

[7]王旭波.绍兴市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Z]. 2014:8-9.

(责任编辑 王海雷)

TU984.11

A

1008-293X(2015)08-0032-07

10.16169/j.issn.1008-293x.k.2015.08.07

2015-04-10

王富更(1952-),男,浙江绍兴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人口理论.

猜你喜欢

上虞大城市柯桥
一、二线大城市石材市场正在加速萎缩
绍兴市柯桥区柯桥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柯桥印象
大城市里的小象
北边
数据链接
风尚江南,打造“时尚柯桥”新名片——“新风尚·新高地”2016柯桥时尚周圆满落幕
上虞区沥海镇小学
上虞
傲慢的中国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