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探析

2015-04-10贾建梅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信仰马克思主义

贾建梅, 高 宁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探析

贾建梅, 高 宁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信仰是一个人的灵魂住所和精神依托。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信仰会呈现出不同的状况。价值多元化对信仰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价值多元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信仰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可以采取的对策为: 加强信仰教育,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构建和谐的社会坏境,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重视家庭的作用,科学启蒙大学生的信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主流价值的引导作用。

价值多元; 信仰; 信仰危机; 信仰教育

信仰是人们对一种思想或主义的价值追求,是一种终极关怀,是一个人的精神寄托和行为指南[1]。头上三尺有“神明”,人不能没有信仰,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常常会感到迷茫,困惑,漂泊无依。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各种思想相互交融、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多元的价值主体面对多元的价值追求,就如同走入了茫茫的文化沙漠,致使大学生对价值、对信仰的选择出现了一些扭曲和迷茫。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掌舵者,是各种信仰争夺的主要对象,全面了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价值多元化是客观必然的

(一)价值多元的涵义及实质

价值即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每一个主体都有一整套价值坐标体系,不同主体之间在价值关系上不可能彼此重合或代替,其中每一个坐标原点就是一‘元’具体的价值系统。”[2]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同一群体里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生活背景、教育经历,也会与客体存在不同的价值关系,这就导致了价值主体的多元化。价值关系中的客体也是多元的,人类可以追求金钱、权力、健康、爱情、自由等等价值目标,这些价值目标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变化,而且新的价值目标也会不断地涌现。不同的主体在繁多的价值目标中进行抉择。在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中,多样化的客体带来了价值选择的多元化,而多样化的主体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这样就呈现出了价值多元化的趋势。

价值多元的实质就是一种存在着多个重要的价值观作为基本因素,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和价值行为的社会实践状态。价值多元是指在特定的时空下对价值关系的多样选择,它是一种观念状态,是不同的人对价值关系的不同看法和评价。

(二)价值多元化是客观必然的

在过去科技不发达的封闭时代,加之自然条件的限制,物质产品相对匮乏,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交往非常有限,因此,人们的需求及追求相对简单,所以价值观也比较简单,一般以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为个人价值观,也可以称作一元价值。然而,如今是一个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各民族、各地区、各群体文化的相互对话、相互交流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和必然趋势。这样“各种不同质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如传统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本地的、异域的,都挤到了一个历史的平台上,使得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冲突更加激烈,也增加了个体价值目标的选择自由度,激发了价值主体个体性特征的张扬,从而使得社会价值多元化更趋于明显”[3]。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影响将遍及任何角落,各种思想、价值观念将很容易冲击到我们每个人,伴随着全球化的价值多元化是客观必然的。

二、价值多元对信仰的影响

(一)对信仰生成的影响

价值多元化是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一种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巨大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工具理性的无限扩张使人通向了价值迷失的不归路;个体自我意识高扬,民主、自由政治制度的成熟,使个人主体地位凸显,但却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孤独。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从传统社会转变到现代社会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价值多元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后,生产力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然而市场经济似乎也天然地带有“非马克思主义”的潜在因素,因为市场经济积极鼓励个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在经济层面的改革大踏步前进的时候,我们的政治体制的改革却有些滞后,加上各种矛盾和利益的纠纷,引起了思想和信仰的混乱。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经济改革的漩涡中,原来占据意识形态主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整个社会的思想格局,逐渐由一元转变为多元。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的变化极容易导致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流行,不仅对原来的信仰造成冲击,又生成了其他的价值追求。于是在这种价值多元化中,有些人的精神沉沦了,价值信仰丢失了,信仰又呈现多样化,最终导致了信仰的迷失与混乱。

(二)对信仰选择的影响

多元的价值选择必然伴随着多个价值目标的并存,然而价值目标是有位阶的,是难以同时实现的。“原本有先有后、相互矛盾的目标压缩在一个时期的实践中,不免会造成本末倒置,呈现一种价值目标断裂无序的局面”[4],有位阶的价值目标断裂让人们的价值选择无所适从,在欲望裹夹的河流中,人们漂泊无依,不知流向何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人生价值的无意义化,即信仰的缺失。“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就是价值多元背景下有些人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的价值观的真实写照。

传统的一元价值体系下,人们有着普遍的价值追求和信仰,大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一元价值体系的轰然崩塌以及文化、价值的突然中断,使得新一代民众对传统的精神文化和信仰无以为继,现代人的精神与情感陷入一种疲态当中。西方强势价值的进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良好适应和消化的,这很可能会造成相当一部分民众出现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过敏”现象,他们既反对一元价值的信仰集中化、政治化,又不能接受西方强势文化的输入,陷入到更为消极的抵御状态中。多元的价值背景下,他们不知道该怎样进行选择,于是总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感到迷茫,困惑,每天都有感慨不完的叹息,人生的无意义感袭来,最严重的就是信仰“真空”与信仰“危机”。

三、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现状

弗里德曼说:“世界正在变得扁平化。”[5]这种扁平化使得文化交流越来越便捷与频繁。自从价值多元化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之后,人们所触及的文化越来越多样,价值观也越来越多变,在这种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德国哲学家尼采公开宣称“信仰死了”[6],而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也呈现出新特点。

(一)大学生信仰的主流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制不断健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社会转型、社会变迁的深入,资源和利益重新分配,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当代的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敏捷、个性张扬,自我的觉醒使得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强,且关心时事关注社会改革,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代,他们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当代大学生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5·12”汶川大地震后很多大学生自愿去灾区帮助灾区人民,在校园里也掀起了募捐和默哀祈福的浪潮。此外当代的大学生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权利的追求也更加迫切:一方面他们诚实守信、关心社会,他们想成为建设和改造社会的主体,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他们不拘泥于口号、不流于形式,更注重自我意识和社会时效。“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做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7]。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有思想,他们的信仰主流还是好的。

(二)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背景及教育背景是多样的,思想观念也是易变的,他们的信仰状态也呈现出复杂的情况。大学生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趋于成熟的阶段,他们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由于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局势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不排除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些信仰问题。

1.信仰的多样性和浅层次性

在价值多元背景下,各种信息全球传播,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不断呈现,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此时,社会主导价值观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各种价值追求、信仰形式并存,信仰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有些大学生认为共产主义是真理,它能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有的大学生认为基督教等宗教是美和善的,它的教义利人利己;而有的大学生也相信星座、五行等等。与此同时,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他们对每一种观念的了解往往是肤浅的,对它深层次的理念内涵和价值作用却没有过多地思考和探索,因此呈现浅层次的特点。

2.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的“信仰危机”

一元价值取向下信仰被长期“包办”, 大学生的信仰选择习惯将国与家紧紧关联在一起,“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这种政治信仰、人生信仰曾一度支撑着许多人。然而在多元价值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却无处安放。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导致很多大学生感到郁闷,迷茫,这看似是心理问题,实则是信仰迷失了,由于没有信仰的终极关怀,他们才会感到精神疲软,对社会对自己缺乏希望,他们不是道该信仰什么。

很多大学生在众多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中迷失了,不知道该信仰什么,于是就什么都信仰一点,信仰混沌甚至完全错误,比如:信仰金钱主义、个人本位;无论信仰什么都可以去冒犯,信仰庸俗化“去圣化”趋势明显;“信仰的引导和制约作用越来越小,真理和价值已经不那么重要,信仰已经被世俗的功利弱化,出现了乏力的症状”[8]。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信仰危机”的表现。

3.大学生对信仰教育存在逆反心理

信仰教育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就是信仰教育。部分大学生对高校的信仰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对信仰教育态度冷淡甚至消极乃至对抗。很多大学生认为信仰教育的内容大而空,且流于形式,远离现实生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很多大学生上课看其他书籍,或做其他作业,甚至上课玩手机,无故旷课,往往对老师讲授的内容不认同不信任。他们还容易拿一些社会上、网络上的负面新闻大肆评论或全面否定。由此可见,由于社会环境的一些负面影响和学校教育的自身不足,高校的信仰教育并未取得应有的效果。

四、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信仰教育,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首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丰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价值多元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在坚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前提下,传承提炼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引导大学生具备诚信、友好、平等、尊重的道德观念,道德教育能引导青年大学生用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看待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念。

其次,利用网络技术丰富信仰教育方式。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信仰教育方式更注重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利用现在的网络媒体或者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方式,弥补以往单靠课堂灌输的单一的教育方式,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学习的讨论与互动。

(二)构建和谐的社会坏境,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

大学生信仰的重塑单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要社会各领域和每个人的配合。伴随着信息全球化,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思潮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传播,加上大学生看到的一些现实中存在的坑蒙拐骗、唯利是图、道德诚信失范以及贪污腐败等现象,都会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离,导致信仰的迷失或危机。

首先,净化社会环境,取得大学生的信任和认同。当今党内腐败是青年大学生怀疑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做好反腐的工作,加强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应当在实际上取信于民、取信于大学生,提升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任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其次,净化舆论环境,为大学生信仰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正确的舆论宣传能够激发大学生积极的心态,用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之成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文艺创作、大众媒体等等也要多体现正能量;舆论宣传要坚持,形成一种文化思潮。

最后,要积极宣传全社会“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真善美就是一种对人性最本质的信仰,只有当真善美在人间流传开以后大学生才会去学、去关怀、去传播,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才有可能去明辨是非,从而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信仰。

(三)重视家庭的作用,科学启蒙大学生的信仰

生活是教育世界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也是信仰萌生、形成、存在与提升的真实原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一定阶段内,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会超过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以及孩子信仰的确立。因此,家庭教育应该更加科学化。家庭教育的理念应是积极健康的,家庭教育的方式要与孩子的身心特点相符,现在党中央倡导的家风建设便可作为借鉴和参考。此外,还要协调大学生信仰教育中家庭和学校的关系,重视家庭教育在信仰教育中的基础性教育功能,激活家庭教育的作用,并且学校与家庭要协调配合,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的信仰教育。

(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主流价值的引导作用

信仰是一种居于支配主导地位的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一种价值追求。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旧文化、各种思想交流碰撞,以往的主导价值受到冲击和挑战,大学生的主导信仰也日益不坚定,所以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简单采取以往的灌输式、教条式的方式,而应突出实践性,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除了书本上的教育外,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比如:广泛开展各种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容易吸引大学生参与进去,也更容易找到问题的所在,这样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推广与信仰的确立;广泛利用传媒技术和信息技术,在电台电视台、地铁、广场等易于被接受的方式加大宣传,不仅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为社会的发展、为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信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要尊重其他价值观念,不能避而不谈,因为它们是客观存在的,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分清主次。

包尔生说:“20世纪的信仰危机和21世纪的信仰迷茫,可以说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20世纪的人类文化将带着信仰危机步入21世纪。”[9]对大学生从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进行信仰教育,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无论是对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解决还是对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1] 刘建军.追问信仰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8-72.

[2] 易开刚.多元理性的冲突调和与和谐建构:基于个众和合的视角 [J].社会科学战线,2012(11):23-26.

[3] 卢梅丽.当前我国城市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研究 [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8.

[4] 百度文库.社会变迁与价值多元[EB/OL].[2015-01-01].http://wenku.baidu.com/link?url=0ceBepxpvzzrhoz-YWKaCj-qbguSnTm2W4TJTGS6-3zNh0MwzHc-ZtSQd3fI0ubZCsm9az0fn ZANYZe9ea5cox7h58qzOmdsIKGwoRtZ1Wq.

[5] 刘朝锋.一篇没有句号的宏伟叙事:评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J].才智,2009(4):186-187.

[6] 程党根.上帝之死与价值回归:尼采上帝问题谱系 [J].江西社会科学,2003(11):39-41.

[7] 温家宝.仰望星空 [N].人民日报,2007-09-04(8).

[8] 张建宁.当代中国信仰问题 [J].科技风,2008(1):174-175.

[9]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 [M].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69-374.

责任编辑:李 敏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beliefs in the context of value pluralism

JIA Jian-mei, GAO Ning

(School of Marxism,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Belief is a mirror of one’s soul or spirit,and it takes on different forms in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s.This research mainly introduces the diversity of value and its impacts on belief.Countermeasures include intensified education of belief,contents and methodology of Marxist faith education,harmonious famil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value of pluralism; faith; crisis; education

2014-11-09

贾建梅(1957-),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高 宁(1989-),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1009-4873(2015)03-0057-04

G641

A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混血家庭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