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养目标看大学知识传授存在的问题
2015-04-10马琳
马 琳
(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从培养目标看大学知识传授存在的问题
马 琳
(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设立科学合理的大学培养目标,探寻完成目标的有效途径,是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大学培养目标应具备的因素:在宏观层面,大学要重视德育,与时俱进推动社会进步;在微观层面,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发展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知识传授中存在知识大众化、机械化、功利化的问题。
大学;培养目标;知识传授
知识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需要合理的培养目标,探寻有效的实现途径。知识传授是完成大学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只有科学有效的知识,才能实现教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培养目标是一所大学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是校园文化的基石。因此,“设立怎样的培养目标”以及“传授什么样的知识”是大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研究在分析大学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探究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存在的差距,寻找在知识传授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一、大学的培养目标
大学的培养目标彰显其办学理念。“知识至上、科学至上、真理至上、精神至上”是耶鲁大学育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求是崇真”是哈佛大学推崇的科研育人准则。“爱国、进步、科学、民主”是北京大学多年来凝练的办学宗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始终坚持的育人目标。结合大学的使命与任务,综合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联系我国国情,大学理想的培养目标可概括为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层面看,大学培育的人才应有助于社会的进步;从微观层面看,大学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宏观层面——推动社会进步
大学教育发展至今,已经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大学教育必须考虑与社会的关联,从理性主义哲学转向实用主义哲学,从纽曼所主张的“大学的理想”转向克尔所说的“大学的用处”[1]。威斯康辛大学提出大学“为州服务”的理念,哈佛大学也明确提出 “课程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念。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更是在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在培养人才时,必须结合社会现实,结合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的发展需求,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将科学研究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基本目标。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有助于社会的进步,这就要求大学培育的人才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技能,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的培养目标不仅要“育才”更要“育德”。牛津大学有句格言“美德即高贵”。大学的“高贵”不仅在于她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更在于大学注重和追求美德的理想主义。缺失了理想主义的精神引领,大学就会失去道德的自觉自律,也就不会有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文化滋润作用和道德感召力,更不堪承载社会道德楷模、人类道德希望之重。[2]缺乏德育的大学,培养的学生只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难以真正服务社会,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道德培养是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微观层面——促进个体发展
1.专业性
大学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的机构。就个人发展而言,大学首先要教授科学知识。与中小学教育不同的是,大学所教授的知识更应该具有专业性与独特性。根据韦伯的理论,知识集结和生产方式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专才”战胜了“老的通才”。由于学科和知识的不断细化和深化,不同专业、同一专业的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甚至同一研究方向的不同领域之间的沟通性越来越小[3]。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圣地,专业知识是大学知识传授中重要的内容,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接受高等教育者才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才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
2.创新性
大学应把高深知识的探究作为自己的使命,强调培养“有学问的人”,把实验引入教学,注重科研,运用教学与研究结合的方式培养创新人才。大学传授的知识要有灵活性,施教者还应引导大学生对知识进行多角度分析和拓展,在传授过程中创造新知识。这个探索的过程不仅能够产生新的有价值的科学发现,还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观念的人,才具有强的创新能力,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而良好的大学教学目标应是通过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其创新精神,为其成长和发展打下基础。
3.发展性
大学人才的培养要有利于个体的发展,这并不意味把所有学生的培养目标都设定为科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等高知层面,而是结合学生个人特质,满足个体发展需求。大学决不能只满足于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精神层面的收获往往对学生的一生影响更为重要。学生可以通过大学教育,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挥个人的潜能,让个人价值最大化,具有更高的成就感、满足感与幸福感。大学作为在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应该为实现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努力。学校要赋予学生相应的权利,尊重其个性,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一流大学的教育,应该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
二、我国大学传授知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持续扩招,但却始终没有破解“钱学森之问”,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大学的育人之路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传授知识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我国高等教育不能实现理想的培养目标,传授的知识以及传授知识的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在传授知识时存在一些问题。
(一)知识大众化
伯顿·克拉克认为,高等教育把知识作为材料,围绕它来组织活动。知识材料尤其是高深知识材料,处于任何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高深知识的特征影响整个大学组织。[4]然而,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对高深知识的缺失现象却越来越明显。在“通识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知识传授的难度下降,更鲜有教师和学生对专业化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一些人甚至认为培养人才过于“高精尖”会造成就业面的狭窄,因而在大学传授知识的时候缺乏深刻性和专业性,趋于简单化、大众化,培养的学生没有特色,研究问题的视角缺乏突破性。这种培养模式已经背离了培养目标中个人层面的“专业性”,也不能很好地用科学知识服务社会发展。
(二)知识机械化
目前我国的大学课堂仍旧是以教师“灌输”为主,所传授知识大多拘泥于教材,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以权威形象示人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仍以机械性学习方式为主,缺乏独立思考,更缺少创新精神,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虽然进入大学之后,不再有高考的“指挥棒”,但仍旧没有摒弃“唯考是从”的弊端。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案也是千篇一律,教师的教案一成不变,教授的知识缺少针对性和灵活性,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培养,致使学生的知识宽度和深度均受到影响。大学传授的知识很少能体现“创新性”的需求,不仅不利于“以学生为本”的培养需求,更无法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与时俱进的需求。
(三)知识功利化
大学知识传授只注重眼前成效、短期利益,导致知识功利化。大学的教学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但是大学的教学绝不能仅仅单纯的以暂时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目前一些高校的教育教学就有这样的趋势,大学传授的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研、留学、求职等短期目标。长此以往,高等教育必将为了追逐利益,失去卓越的灵魂。在浮躁的氛围下,大学传授的知识也越来越功利化,学术资本化和大学公司化,使高等教育愈发急功近利,学校传授的知识缺少对学生长远发展的考虑,只注重操作层面的技能,而缺乏精神层面的修为,大学成了“养成资格之所”。这既不能满足培养目标中个人层面“发展性”的需求,也难以满足社会层面对道德层面的需求。
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理想培养目标与实际知识传授的错位或不匹配现象。如果希望有效地实现高等教育的价值,完成培养目标,需要对大学知识传授的内容、形式有所调整。要正视大学定位,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在进行通识教育的同时保持专业的独特性,继续探寻高精尖的知识内容;要改变教学思路,探寻合理的教学方法,更多的以平等互动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超越课本,甚至打破已有的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要转变教育观念,注重长远发展,坚持德育为首,在日常培养中注重学生灵魂的塑造,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变革需要个人、高校、社会、国家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通过传授科学知识完成大学培养目标,最终使高等教育在微观层面能够实现高等人才全面自由的发展,在宏观层面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 刘成.大学的理想与现实[J].江苏高教,2010(3):25-27.
[2] 眭依凡.大学的理想主义与人才培养[J].教育研究,2006(8):15-19.
[3] 邓术章,宋旭红,吕功会.大学与高深知识:理念、制度及其组织变迁[J].当代教育科学,2014(1):3-5.
[4]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12.
责任编辑:张文革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knowledge imparting in universities
MA Lin
(School of Education,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duational objectives and effective ways are significanct factors of higher 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s of higher educational objectives: mo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ism and innovation.However,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s problematic of mediocrity,dogmatism and utilitarianism.
university; educational objective; imparting of knowledge
2015-08-01
马 琳(1988-),女,河北石家庄人,北京大学2014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管理.
1009-4873(2015)05-0057-03
G64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