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堂教学技巧的应用
2015-04-10福州市福清洪宽中学
福州市福清洪宽中学 余 帆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技巧的应用
福州市福清洪宽中学 余帆
该文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寻找一些科学、合理的历史课堂教学技巧,例如导入新课的技巧、课堂小结的技巧和板书设计的技巧等,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
课堂教学 教学技巧 中学历史
教学不仅是科学,而且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艺术。一堂生动的教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得到艺术的享受。因此,教师必须讲究教学技巧。课堂教学技巧则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因此,本文通过对历史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技巧、课堂小结的技巧和板书设计的技巧等方面的探讨,从中寻找一些科学、合理的历史课堂教学技巧。
1 导入新课的技巧
课堂教学中的导语,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一堂成功的历史课,离不开适度、巧妙、风趣的导语。导语具有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教学主体的作用。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好铺垫。在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把比较实用的方法总结归纳出如下四种:
1.1复习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也就是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延伸,顺势过渡。这种方法注重新旧知识衔接,一举多得,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如讲“瓜分中国的狂潮”前,通过提问“《马关条约》的影响”,自然过渡到“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又如,学过“国民革命的兴起”后,提问“国民革命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用史实说明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的情况”,进而引入“国民革命的发展”。复习作为导语,有利于新旧知识间衔接和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关系。但它往往缺少趣味性,一部分基础知识不牢固的学生,无论教师复习旧知识还是导入新知识,都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复习导入法适用于中上程度的学生。
1.2设问导入法
设问法是把新课中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存疑的形式诱导学生,给学生以极大的悬念,扣住学生的心弦,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欲望。如《秦的统一》一课中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吗?”、“为什么他要称自己是皇帝呢?”这几个疑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把学生很快地引入到新课中。
1.3故事典故导入法
中学生由于处于特定年龄层次,其爱玩的天性并未改变,特别爱听故事。在教学一开始,有针对性地讲述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当学生注意力被吸引过来时,就可以很自然地进行新课教学。例如,讲春秋战国的纷争时可以引入“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的故事;在讲《宋金南北对峙》一课时可引入岳飞抗金的故事。在介绍汉武帝刘彻时,可引用“金屋藏娇”的故事;所讲故事必须短小精悍,同时注意故事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虽然有的故事并不在考试的范围内,但只要切合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4谈话导入法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先通过对一个历史片段的描绘,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然后师生共同谈论熟悉的人和事,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谈话法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二种:
(1)从大家熟悉的电影小说谈起,唤起他们的回忆,增强感性认识,然后导入新课学习。如《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通过对电影《林则徐》的描述来开头。同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林则徐》电影片段,同学们看得精彩,神情肃然,注意力被牢牢地抓住,因此顺势导入新课。现在有不少历史题材的电影,历史课中可以充分利用,以加强教学效果。
(2)概括谈话法。结合教材重点,先向学生概括展示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些学生们熟悉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如上《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时,可先简略介绍一下唐朝的全貌:“唐,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王朝,每当提到它,我们就会联想到许多动人的故事:善于纳谏的唐太宗,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千古绝唱,乘风破浪的日本遣唐使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等。它的古老文明千余年来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东方,日本至今还保留着某些唐朝风俗习惯,许多国家在中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设置唐人街,可见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这样的导语,把同学们带到了绚丽多彩的唐朝历史场景,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本课和以后几课的内容打下了基础。谈话法的优点是比较自由,谈话引导,富于启发性和灵活性。
2 课堂小结的技巧
课堂小结,如同一出戏的闭幕式。完美的结尾,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幽深,可以诱发学生思维活跃、探究深入,从而回味无穷,达到课堂教学的艺术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的课堂小结技巧原则是:首尾呼应、相对完整、画龙点睛、干净利索。
例如,我在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这章内容进行课堂总结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为什么能够避免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然后引导学生将美国历史的特殊性——没有封建社会,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小;美国政治的稳定性——1987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能有效地防止独裁;美国经济实力强——战后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有能力对经济进行干预等这些分散在各章节、不同时期的历史内容组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个新的独立的知识结构系统。而后指导学生以此例找出德、日两国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原因。这就启发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更富有灵活性、扩散性和创造性。
又如,讲完《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我是这样总结的:甲午战争中国方面的惨败,《马关条约》的丧权辱国,都表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能使国家强大起来,所以通过这一场战争,中国人民对清政府已经彻底的失望了,开始觉醒起来。因此,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民是不会沉沦的,战争的失败教育了我们的人民,从此以后就进一步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不到三年时间,就发生了一起挽救民族危亡的戊戌变法运动;五年之后,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十几年后,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所以,以甲午战争为起点,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
再如,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最后向学生揭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人民群众是使这次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力量,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依靠人民取得政权,但取得政权后又给人民套上资本主义剥削的枷锁。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布鲁诺认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教师在课堂小结这一环,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让学生迅速掌握历史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板书设计的技巧
板书设计,就是版面书写的设想和构思。它是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通过精心构思而有计划地在黑板上书写的精要醒目的文书或图表。好的板书设计,能恰到好处地体现讲述内容,又是一种落实教学要求的艺术再创造。事实证明,凡是注意精心设计的板书,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复习、巩固和运用历史知识都有重要作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教师精心归纳的板书,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听讲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归纳能力。思维活跃的学生,还能举一反三,以板书为范例,编写复习提要、读写笔记,提高了其综合驾驭知识的能力。这种迁移,是学习上的飞跃。我认为在设计板书时要注意以下原则:概括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美观性原则。
例如:在讲授《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时,我设计的是提纲挈领式板书:
(1)爆发: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年)
(2)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1776年)
(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1776年)
(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
(5)胜利:约克镇英军投降(1781年)
(6)签约:英美签订合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年)
这样的板书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逻辑性强,便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其内在联系和知识结构体系。
又如,在中国近代史《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课,我采用的是三段式板书: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直接原因: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
(2)经过:
①1856年10月,英袭击广州城。
②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成立联军委员会——最早的地方傀儡政府。
③1858年,英法美俄舰队北上,占天津,签订《天津条约》。
④1860年,英法再度占天津,进逼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这样的板书是按照教材结构的特点,把历史事件分为三段,逐段分析因果关系、内在联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是一门技巧,好的板书不仅可以提纲挈领地勾画出教材的轮廓,理清教材的重点、难点,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精心设计板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提炼的再探索、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话稍纵即逝,板书却能较长时间展示在学生面前,正确运用板书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历史课堂组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艺术美。为了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开拓历史课堂教学技巧的新天地,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力求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巧,真正给“理论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检验”之哲理赋予新的内容,使之充满活力。
[1] 林润生. 美在和谐∶ 浅谈小语课堂教学艺术[J]. 福建教育, 1999(12)∶16-17.
[2] 历史教学中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摘自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