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中学有效数学课堂非预设生成
2015-08-25福州第二十四中学陈丽英
福州第二十四中学 陈丽英
试谈中学有效数学课堂非预设生成
福州第二十四中学 陈丽英
当前,为保教学质量而以考定教、重复机械式的、填鸭式的教学现象依然存在,使喜欢数学的学生越来越少。该文结合教学实践,通过数学知识观念、数学思想的传授,把众多学生牢牢吸引住,给学生留下长久的思想激荡和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从中感受到学数学的快乐。
中学数学 有效教学 自主建构
数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关键在于教学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有机结合,这应该是持续、恒动的一个过程。试想,一个孩童在没有触及数学之前,有可能还对数学持有一份矜持和向往,可是,如果经由近十年数学课的历练,不时淹没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受尽挫折,饱尝困惑,也许最终取得了高分,但其内心深处一定谈“数”色变,怯弱数学,害怕数学,最不愿做的试卷可能就是数学。这样的数学教学,只长成绩,不长快乐,称不上“加法”教学,却是地地道道的“减法”教学。如果有一种方法,能使我们的孩子不再为数学解题感到困乏无术、枯燥无味,而是真心实意地喜欢上数学课和数学解题,并能在课堂上和解题中体悟数学思维的魅力,进而迸发灵感的火花,品味学习的快乐,分享成长的幸福,那才是有效的数学教学。
教学生成,包括预设的生成与非预设生成。预设即预测与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课堂内容进行清晰、理性的设想与安排,通过充分的教学预设与认真的功课准备,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非预设生成,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既定的思路和教案,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是教师个性化的教与学生个性化的学的重要体现。下面,试就“未曾预设,也见精彩”,谈谈对有效教学的粗浅理解。
课堂教学往往不可能完全按预定的轨道运行,要及时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整与布控,促进有效生成,教师要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境、新内容、新方法,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活动,留给学生自主想象和自主建构的空间。
1 捕捉学生思维亮点,融合智慧生成
要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能畅所欲言,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大胆探索,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索空间。
八年级下册学习平行四边形时,有这道例题:
例题:如图,平行四边形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过O与AC、BD分别交于点E、F. 求证:OE=OF。
例题引申一:如图,过中心
O的一直线与平行四边形对边分
别相交于E、F. 求证:OE=OF。
例题引申二∶你能画一条直线把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两等分吗?看谁的办法多。
例题引申三:如图,你能画一条直线把该图的面积两等分吗?看谁的办法多?
学生有如下三种解答:
学生 1(突发奇想):还有没有其他的画法呢?符合题目的直线就只有三条吗?
教师:你提出的问题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与愿望,有谁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呢?大家都学习过图形变换的知识哦。
学生马上动手,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学生2(灵机一动):如图,把直线a对应线段PN中点O旋转,使直线a仍与AF,BC相交。由于 POQΔ≌ NOMΔ,使得直线QM平分图形面积。(真是太好了!)
学生3(兴奋的补充):由于A、F之间可以有无数个点,由直线a绕点O就可以得到无数条直线,那直线b、直线c也可以同样旋转,能平分图形面积的直线有无数条。
教师:看来这个问题有了完美的结局。
可是有一学生提问:直线a、b、c会不会都交于同一点呢?教师(兴奋的补充):同学们试着画一下,三条直线有没有交于点O?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几何画板验证,得出:直线a、b、c都交于同一点G。
教师指导:点G就是图形的重心。阅读课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3页 “课题学习:重心”。
教师:课后可以结合模型悬挂法找不规则图形的重心。
整整一节课,只解决这么一个问题,何况打乱了原定的教学计划,确实有些遗憾,可仔细一想,其意义又何止于解决了这一问题!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促进了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猜想,把问题不断导向纵深。
2 自主探索,挖掘动态资源
课堂教学,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也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一些无法预见的、从未经历的教学情境对我们是一种强大的激励与挑战。因此,在教学中要保持一种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索的心态,并与学生共同体验创新思维所带来的愉悦。下面这道题是中考复习中典型的例题:
在右图中,H是正方形ANQM的边 MQ上任意一点(与M,Q不重合),以HQ为一边向外作正方形 HQPB,问:NH与PM有怎样的关系?
常规解题:添加辅助线,延长NH交MP于点C。
突然一个学生说:我不需添加辅助线,而用旋转的观点看,相当简单,妙!△MQP可由△NQH绕点Q顺时针旋转90°而得,所以PM是由NH绕点Q顺时针旋转90°而得,所以NH与PM垂直且相等。
他的巧思妙想打动了我和其他学生:几何题图形中的几何性质比较隐晦,条件分散,题设与结论间某些元素的互相关系在所给的图形中不易发现,难以下笔而感到束手无策,如果我们应用运动观,利用翻折、旋转、平移等全等变换将那些分散、远离的条件从图形的某一部分转移到适当的新的位置上,使题设和结论中的元素之间的联系更加明显,由分散变为集中,使“辅助线”的思考更加集中而自然,相互间的关系变得清晰了,从而能将求解的问题灵活转化,变难为易,同时也使解题更为有趣。
在这种情况下,我顺着学生的思路改变了原定计划,而临时利用手边直角三角板给学生出题:如图,将一副三角尺按如图旋转,探索AE、EF、FB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以EF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很快地,同学们就解出来了!
可是,突然有一学生问:若△ABC不是等腰三角形,而仅仅是直角三角形,上述结论还成立吗?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学生共同探讨,得出:将三角形AOE绕点O旋转180°到△BOE’处,由于是全等变换,故有△AOE△BOE′,△BFE′是以FE′为斜边是直角三角形,问题得以解决。
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利用图形的全等变换是添辅助线的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使分散的条件相对集中起来,为题设和结论架起桥梁,可打破常规思路解题的思维局限,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实上,这节课在毫不预防的情境中,我为了不中断学生的思路,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利用几何画板挖掘动态资源,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 化逆境为顺境,将课堂引向精彩
当课堂出现超出预设,出现突发情况,置教师于尴尬境地时,教师要因地制宜根据出现的新情况,用以“急中生智”积累正能量,调整原先既定的教学思路和设想,化逆境为顺境,使教学活动贴近学生,将课堂引向精彩。下面结合笔者亲身经历的的一次课堂教学,谈点感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第一节课《有序数对》的设计时,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学情,对教材进行系统性的消化、融合,裁剪修改,做如下设计:
老师:今天我要找一位同学帮忙,请同学们帮我找出这位同学,我知道他坐在教室的第3列。(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甲:第3排有8位同学,无法确定。
老师:看来一个数无法确定这位同学的位置,我想起来了,这位同学在第3列第5排,同学们再找找看。
学生乙:老师还是无法确定,前后边从哪边开始是第一排,左右边从哪边开始是第一列。
老师:看来我们要先规定一下方向,指定从门口起为第一列,第一排。第3列第5排的这位同学找到了吗?(老师板书画出规定正方向的横轴、纵轴)
大家齐声:“是他!”。我高兴地握住这位同学的手说,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老师总结:看来我们准确找到一位同学的位置,需要知道两个有序的数对,第3列第5排,按从门口起第一列、第一排规定,将教室的座位画在黑板上(如下图),刚才这位同学的位置可用点坐标“(3,5)”表示,现在请在座的每位同学确定自己的位置,并用点坐标方法表示。
教室座位平面图
同学们很开心地数着自己的列数和排数,很快都准确地将自己的位置表示出来了,可是,突然有个学生从我后面的讲台右侧站起来说:“老师,我找不到我的位置!”此时,我咯噔了一下,糟了,这怎么还藏着一个……?(原来,前一节课上,他因为违反纪律,班主任临时将他调至这个位置了)我连忙说,不好意思,老师没看到你坐在这。更糟的是,正好有一位同学迟到了,他不好意思地站在门口,学生丙发问:老师能表示他的位置吗?我心里想,真是“祸不单行”啊,人算不如天算,这下该怎么圆场呢?
突然,我灵机一动,果断的决定在这里直接引入负数坐标来表示点,改变了教学原定计划,负数的引入和应用本来就是初一新生学习的一个大难点了,在这里恰巧得到自然而然的过渡和解决,而且能轻松地将两节课的内容出乎意料地融合在一节课完成(事实上,课后作业反馈学生掌握得很好)!
我兴奋地说:同学们,能帮帮这两位同学找到他们的位置吗?能用有序数对表示该两位同学的座位吗?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最终得到教室座位表,得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
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去拓展、探索,去反思、推导,亲身参与思维活动,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在遇到非预设的情况时,应以灵活选择、有机整合、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课堂更加精彩而有效。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育者,我谨记:不能让学生因为我的数学课而讨厌数学,远离数学!我希望,他们喜欢数学课,在课堂上能真切感悟数学魅力,迸发数学思维的灵感,品味着学习的快乐,分享着成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