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过程与模式
2015-04-10莆田学院管理学院于立生
莆田学院管理学院 于立生
思维导图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过程与模式
莆田学院管理学院 于立生
该文从思维导图理论入手,探讨如何指导学生从“快速学习”和“清晰思考”两个核心概念出发,快速吸收、了解以及牢记新知,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思维导图制作过程的具体步骤包括将主题放在中央位置、使用关键字、向外扩张、使用符号、颜色、文字、图画和其他形象、留出空间和多彩多姿等,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同的制作要点。该文还探讨总结了思维导图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如MASTER模式、分析模式、知识管理模式、系统模式和反思模式。
思维导图 高校教学 应用研究
1 思维导图——学习方法的一次革命
在过去的10~15年间,“学习”已经成为国际舆论和政策的中心议题,在全球的学术市场上已经形成了一幅包含了极为繁多的学习理论视角及构造的图画。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其本质不是仅仅让学生接受知识,更关键的是掌握学习的能力,促进自身不断地成长。思维导图 (mind mapping) 理论从“快速学习”和“清晰思考”两个核心概念出发,指导学生快速吸收、了解以及牢记新知的能力,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对于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思维导图最初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Tony Buzan(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记笔记的方法,简而言之,是用“纸笔”方式描绘出知识间的内在关系。在Tony Buzan看来,传统记笔记的方法有埋没关键词、不易于记忆、浪费时间和无法有效刺激大脑等不利之处。根据他的观点,简洁、高效和积极的个人参与对成功的笔记意义非凡。“思维导图”是指学生利用整体方式,让信息透过不同方向同时呈现,制作掌握信息重点、充满视觉效果并容易记忆的图像化笔记。Colin & Malcolm指出,“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和人脑的运作方式完全相符,因为人脑的思维过程是将文字、图画、情节、颜色、声音、乐曲进行复杂组合,因此利用思维导图来呈现和捕捉课程内容的过程,比较符合人脑思考的自然运作过程。思维导图是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它结构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思维导图通过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特色图形表现出来,把各主题关键词及关系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起记忆链接,不仅充分运用了左右脑的机能,而且利用了记忆、阅读、思维等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了人类大脑的潜能,提高了对事物的认识效率。
目前,思维导图已经在各领域特别是教学领域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师生都在使用思维导图这项思维工具进行教学和学习。在新加坡,思维导图已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用思维导图提升智力能力、提高思维水平,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世界500强的众多公司,更是把思维导图课程列为员工进入公司的必修课。
2 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
Colin & Malcolm(1997)指出:利用“思维导图”来吸收新知,会增强记忆力。这种学习方法非常适用于偏好视觉和整体学习方法的人,经由涂、写、画进行“心灵绘图”来表达新想法。学生若想要对头脑进行再教育,使之能够将一个中心影像引发的许多想法描绘成图,就需要不断有耐心的练习,直到熟能生巧。
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在一张纸上记录许多信息,以及各种观念和想法间的联系。这种视觉化的展现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以整体的方式思考问题,并增加学生思考的灵活度。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清楚看出一个主题的整体结构,且可以让学生看清楚各个内容结构及不同主题之间的关系。
其具体步骤包括:第一,将主题放在中央位置,这样有利于界定该主题的核心理念。第二,使用关键字。使用精简的关键字作为副题,围绕核心理念,就像轮辐一样和主题联系起来并发挥功能。第三,向外扩张。思维导图的制作方式是从主题的中心向外扩张,主要的分枝的数目一般为五到七个。第四,使用符号、颜色、文字、图画和其他形象。为了使思维导图更加容易记忆,常采用多种表现方式。有时为了增加多样性,文字的大小可有所变化,重要的字词可以采用加粗的方式书写。第五,留出空间。思维导图上的信息和信息之间,要留有足够的空白,让文字和形象更明显。第六,多彩多姿。利用彩色笔将重点或主题标出来,并将彼此的关系显示出来,越生动形象越好。
具体在不同学科的使用上,就是要从最基本的核心理念、原则与命题先开始,再逐渐循序向外发展。因此,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的制作要点包括:第一,思维导图的目的在于加强认知结构与保留新信息。思维导图的主要目的是以宏观的核心理念解释、串连及统筹学习的教材。因此,教师教学时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制作的流程,以核心理念将新教材与旧教材两者结合,同时也协助学生区分两者。第二,思维导图应尽量使用熟悉的概念。思维导图最有效的方式,在于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比较熟悉的概念、词汇与命题,来说明、解释和学习教材。因此,教师教学应适时地指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制作,来进行“独立学习”和“课外学习”。第三,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制作思维导图可让教学更为成功,将适当举例及比喻应用于思维导图的制作,可让学生拓宽视野。
美国哈佛大学Gardner教授提出多元智慧的观点,认为人的智慧是由语言型、数理逻辑型、音乐型、肢体运用型、空间型、人际型、内省型、自然观察型等八种智慧类型组成。因此,有效的教学是依据学生的学习特质,设计教学活动,兼顾教学的弹性与多样性,以建立或强化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能力,达到个别化、适性化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宜将教学从传统单一的语文方式转变成多元的呈现方式,如绘图、动作、声音、多媒体等,借着放松心情、聆听音乐,以更容易、更迅速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适合自己的思维导图,提升学习效果。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展现在学生身上是不同的学习特质,表现在教师身上则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以多元的教学引导学生多元的学习,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建构适合学生自己的思维导图,一定能营造出每个人独特的学习风格。
3 思维导图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模式
在实践中,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课程内容组织与教学过程主要依据“快速学习”和“清晰思考”两项原则。其中“快速学习”是运用多重感官、多重智能的学习法,将学科中最普遍性的核心概念先呈现,随后再逐渐增加一些较详细与特殊的内容,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而“清晰思考”是在宏观上了解、统整、调和核心主题,使其与学习内容的副题有关联,即课程内容顺序要有组织,要使后来的学习能与先前学习有所关联,并加强策略方法与原理原则的学习。如果我们能够在整体课程学习教材上,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将学习内容概念化,并先以逐步分化,进行统筹整理后使之自然呈现,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快速学习与清晰思考,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对思维导图进行发展,形成不同的使用模式:
3.1MASTER模式
这种模式以“MASTER”法来吸收专业新知,增强记忆力。这种学习方法非常适合偏好视觉和整体学习方法的人,经由涂、写、画进行“心灵绘图”来表达他们的新想法。这种方法包括六个步骤:一是正确心智(Mind) 。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习任何课题的首要前提,学习者必须有意愿学习新知或技能,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信心,而且确信所学的东西将对自己的一生有积极意义,以动机、自信从容、意志力、报酬激发学习的意愿,进入正确的心智状态。二是吸收信息(Acquiring)。学习者必须按照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吸收所学习科目的基本知识,并从认识自己个人的视觉、听觉和动觉的感觉特性,运用宏观了解、核心理念,将所知的做成笔记,一次一小步、测验、视听动觉总出击,使自己更容易而有效地吸收信息。三是找出意义(Searching)。为了将所学的知识永久记忆,学习者必须彻底探索其含义及重要性,思考所学的课题,并整理其中的意义,运用语言的、逻辑数学、自然观察、音乐、人际、内省、空间和肢体八种智能,探索和解释事实并转化成意义。三是启动记忆 (Triggering)。学习者必须将每一个学习课题的信息储存在长期记忆库中,有效地使用背景、复习周期、技巧、睡眠和编故事等记忆方法,开启记忆,真正掌握这一课题。五是展示所知(Exhibiting)。学习者可经由自我测验、练习、自我评量、采用帮助及分析错误的过程,向同学或学伴共享学到的知识。当学习者能将自身所学到的东西传授他人,展示所知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理解。六是反省学习过程(Reflecting)。学习者必须审查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发问、个人的进度规划、报酬、控制学习和思考过程反省检讨自己的学习经验,例如“学习进行得如何”、“如何加以改进”、“这样做对我有何意义”等,审查学习过程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进行有效学习。
3.2分析模式
分析(Analysis)在进行专业课程的教与学上,可通过指导培育学生发展“快速学习”与“清晰思考”两种才能。就此而论,若在整体课程学习教材上,能以学习地图的制作将学习内容概念化,并先逐步分化,再以统整调和的原则自然呈现,进行快速学习与清晰思考,则可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学生若同时拥有“快速学习”与“清晰思考”两种才能,就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学习,掌握大量信息,了解其真正涵义,同时也知道如何利用这些信息,研发出具有创意的产品,提供有创意的解决问题方法,有助于培育学生敏锐的觉察能力。
3.3知识管理模式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在进行专业课程的教与学上,可通过指导培育学生发展“技术的知识”、“程序的知识”与“内容的知识”三种向度管理,形成核心主轴思考,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知识管理能力。知识管理思想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让学生对学习有一个重新的认识,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体味到学习的成果和乐趣,从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遇到实际的管理问题时,能自觉去思考、理解, 并应用在管理学课程中所学到的内容,进行再次学习,从根本上解决管理学的实践与教学脱节的问题。
3.4系统模式
在进行专业课程的教与学上,通过指导培育学生发展经验、理解、内化、统整、建构、系统化与功能化的七个步骤,形成顺畅的认知与推理的学习历程活动,有助于培育学生系统化知识的能力。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表明,人们对系统知识的接受和记忆比对孤立零散知识的接受和记忆要容易得多。同等数量的知识如果是系统地接受和记忆就比较容易,不系统地接受和记忆就很难。对于同一事物,甚至接受和记忆大数量的系统知识比小数量的零散知识还容易。对于特定事物的知识接受,系统知识的内容增加了,不仅没有增大接受的难度,反而更提高了对系统知识的总体认识,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5反思模式
在进行专业课程的教与学上,指导培育学生发展“自我检核”、“监督管控”与“系统敏锐”三种核心功能,形成反思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反思是学生培育知识体、构建专业思想和改善知识技能的赋权增能过程,从而帮助学生走向自觉、自主与探究的学习发展之路。只有经过反思的学习才有意义,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得到反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核”、“监督管控”与“系统敏锐”三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
4 结语
教好每位学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旨在发展适性适才的教育,兼顾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理想,提供每位学生最适合的教育。在理念上,带好每位学生是兼顾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精熟化学习的原理原则,在教与学上则可经由思维导图理论指导学生们发展“快速学习”与“清晰思考”两种才能,作为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的参照。因此,教师们若能充分了解思维导图理论,在教学实践中采用 MASTER模式、分析模式、知识管理模式、系统模式和反思模式,可以带领学生们更加有效地学习,教好每位学生。思维导图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思维图形工具,建立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对零散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和机理统一化的升华过程。思维导图由于具有系统、明快、更深刻表达知识结构和原理、便于理解和记忆等特点,故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工具。
[1] 克努兹·伊列雷斯,我们如何学习——当代关于人类学习的综合性阐释[J].职教通讯, 2010(6).
[2] Colin, R. & Malcolm J. N.Accelerated Lear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The Six-Step Plan to Unlock Your Master-Mind. New York∶Dell Published,1997.
[3] 田添. 从“在线”走向“泛在”的思维导图工具 MindMeister[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
[4] 陈宇祝. 思维导图∶ 科学课堂中有效教学的思考与案例[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5).
[5] 刘雪美, 张晓辉, 苑进. 高校融合思维导图课程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