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2015-04-10福建省大田县环境保护局陈晓艳
福建省大田县环境保护局 陈晓艳
大田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福建省大田县环境保护局 陈晓艳
该文通过对大田县茶农的实地调研和政府人员的深入访谈,分析目前大田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大田茶叶产业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如何提升大田茶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进而促进全县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和谐发展提出若干意见和建议。
大田县 茶业发展 可持续发展
1 大田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1大田县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1.1区位优势
大田县地处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脉西北中段山区丘陵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9′00″~118°03′00″,北纬24°37′00″~24°44′00″。全县土地总面积2294平方公里,属山多田少地貌,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遍地峰峦沟壑,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区占相当比例,千米以上高峰175座;与安溪、永春等产茶县毗邻,离“中国茶都”——安溪县仅130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地理优势。
1.1.2资源优势
大田县地势自南向东北倾斜,千米以上山峰175座;土壤多以红黄壤为主,有机质含量 1%~2.5%;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10℃年有效积温 5000℃左右,年降雨量1400mm~1800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3℃~19.6℃,无霜期280~300天,具备种植高山优质乌龙茶和高山红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1.3人文优势
大田县有着200多年的种茶历史,《辞源》上载大田“特产武陵绿茶”。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大田县充分利用多山地、高海拔、有机的土地资源和具有高山适宜气候及人文、历史、技术等基础条件,特别是高山的优势,抓住大田种茶、生产加工优质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条件,把发展茶叶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主要项目来抓,把茶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措施来落实。2004年10月,大田县乌龙茶、绿茶产品被福建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无公害产品,2011年2月15日,福建省大田高山茶列入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大田高山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为全县19个乡镇和农场。近几年,出现秋茶脱销的可喜局面,年交易毛茶4000多吨,茶产业带动了农户2000多户,涉茶人员6.3万人,涉茶行业产值6.3亿元,部分解决了茶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茶业已经逐步成为该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综上所述,大田县茶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发展优势。
1.2大田县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分析
1.2.1产业化水平低,规模效益不高
全县茶叶初制加工厂近2000家,而拥有100亩以上生产基地,年加工能力40吨以上的规模企业仅32家,造成产品质量标准不一,缺乏拳头产品,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在对大田县屏山乡茶叶加工商的问卷调查中分析发现,很大一部分人对当前茶叶产业化水平不满意,有 41.2%的人认为情况不容乐观,26.5%的人认为优势与劣势并存。同时据县茶叶推广中心技术员分析,全县茶叶产业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都呈现出较为分散的局面,且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不能形成规模效益。产品花色品种多,但高效型名优茶无法形成规模生产,手工造型茶的比例不高,许多优良品种优势未能发挥,茶叶大多属初级农产品,加工简单,科技含量少,价格相对较低,直接、间接成本偏高,茶叶整体经济效益不高。
1.2.2茶园管理粗放,机械化程度低
茶叶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大田当地茶农经济效益的好坏。全县现有茶园除几家公司的基地连片集中,具有一定集约生产能力外,大部分茶场基地分散,有的一个村、组面积只有几公顷。规模在50公顷以上,连片开发的茶场不到茶园总面积的1/2,茶园过于分散,不利于管理。同时由于部分农户存在短期利益行为,导致对茶园投入低,生产积极性不高,以致茶园管理粗放,只采不管,杂草丛生;有的茶园一年只采春、秋两季,有的茶园只采不养,有的低产园没有得到及时改造,有机肥投放量不足,少部分茶园滥施化肥、农药,以致农药残留、产品效益差。加之茶叶机械加工普及率很低,主要靠手工制作,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直接导致茶价低,价格成长速度不高,甚至还出现亩产茶仅18公斤,单位面积效益仅600元。
同时,由于受地貌影响,土地分散不连片,且地块小。据土壤普查资料、地块在0.5亩以下的耕地占54.26%,0.5~2亩的耕地占 31.92%,2亩以上的耕地仅占总耕地面积的13.82%。建园水平梯田没有标准,台面小,没有等高开垦;未挖定植沟,深施基肥;园内缺少蓄水沟、蓄水池等蓄水系统,上部及四周没有防洪沟以及防护林体系,机耕路和人行道设置不合理,极少套种绿肥,水土流失严重,致使生产过程中难以进行机械化作业,既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又浪费时间,增加了茶叶企业的生产成本。
1.2.3企业规模小,缺乏知名品牌
茶叶是大田县的重要经济作物,茶叶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在外资大方广、大丰羽、高峰茶业公司的带动下,茶园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2012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 8.65万亩,茶叶总产量达4210吨,逐步形成以屏山、吴山、东风农场为主的高山乌龙茶区和以广平、梅山为主的低山绿茶区。但当地其他制茶企业的加工技术、制茶设备无法跟上。在回答“您主要是以什么方式进行茶叶生产?”的问题时,选择自主、分散经营的占38.2%,农户与农户联合经营的占23.5%,而龙头企业与农户联营方式只占到 29.4%,由此可见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的厂家在大田县较为普遍,而且工厂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科技含量低,经营管理粗放,茶叶深度加工和系列开发步伐缓慢,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总体效益不高,严重制约了农民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
全县茶叶品牌数量少而小,“仙顶”牌茶叶还不能形成名牌效应和规模效益;许多茶叶生产企业不分等级、不分良莠,加上市场不规范,削弱了大田县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大方广公司的“江山美人”、高峰公司的“崇圣岩”等企业品牌也尚在起步阶段。其它的茶叶品牌只有样品,无商品,无规模,在市场缺乏竞争力和影响力;茶叶出售量多数由收购的茶商根据市场需求而定,缺乏具有代表性的品牌。
2 推进大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2.1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提高茶叶质量
大力推广“畜(禽)—沼—茶”立体生态种植模式,在一些茶树未封行的茶林复合茶园内适当种植苜蓿、三叶草、紫云英等饲料作物,用这些饲料作物喂养牲畜,再用牲畜粪便生产沼气,生成的沼气渣和沼液可用作茶园肥料。它有以下几点作用∶(1)保护森林和植被。有资料表明∶农村兴建一座 8~10m3的沼气池,每年能为3~5口人的家庭节省3t柴草,相当于保护 0.33hm2薪炭林的生长量。发展沼气能缓解农村能源紧缺的局面,从而减少农民对森林的砍伐和植被的破坏,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恢复。(2)沼肥中富含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还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如微量元素、氨基酸、多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有机酸、较高的NH+4以及某些抗菌素等。施用沼肥,不仅能促进茶叶生长,为有机茶的生产创造基础条件,而且能兼治一些茶树病虫害,从而减少茶园农药、化肥的用量。据统计,农村兴建一座8~10m3的沼气池,养猪3~5头,基本可以解决0.5~0.8hm2茶树生产所需的肥料。(3)施用沼肥可以改良茶园土壤。试验表明,沼肥中的腐殖酸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纤维等有机成分,可增加土壤有机质、疏松土壤,铵态氮和蛋白氮能起到肥效缓速兼备的作用,大量的活性微量元素能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茶树施用沼肥后,新发茶芽较粗、叶芽饱满,颜色更显墨绿,叶片更加肥厚,茶树更粗壮、高大,百芽重和单叶重的提高率分别为19%和30.1%,茶青产量增加率为9.0%。因此,茶园长期使用沼肥能改善土壤,提高茶叶质量和产量,增加了茶叶产品附加值。
2.2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推进茶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生态茶园在我省主要产茶区快速发展,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大田县委、县政府应以此为契机,根据大田现有茶类布局状况,调整茶类结构,逐步形成以乌龙茶为主、以绿茶为辅的茶叶主产区;构建县级茶叶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公共茶叶技术创新,改变以往传统、落后的生产模式,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加工机械进行茶叶深加工制作,以实现自动化、标准化、数字化生产,依靠科技创新为大田县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加快大田的茶叶产业化进程,实现规模效益。
2.3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绿色产品理念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公共信息平台,对公众进行有关茶叶绿色食品理念的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从源头抓起综合防治、科学施肥,保证茶叶原料来源安全,推进茶叶加工清洁化,保证加工过程不受污染,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茶,促进大田茶叶消费的持续增长;通过茶博会等大型活动大力弘扬大田茶文化,以茶为媒,搞活大田茶叶经济,发展多样化茶叶市场,提高大田茶叶市场占有率,有力推动茶产业发展,促进大田县茶叶经济持续繁荣。
3 结束语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建设具有福建特色的生态茶园,改进粗放型生产方式,是促进大田县茶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关系到大田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大事,
同时也是提高大田县茶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 毛加梅,唐一春,玉香甩,等.我国生态茶园建设模式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 2010(5)∶ 9-10.
[2] 王沅江,羊柏娥,张觉晚.抓好生态茶园建设 恢复和促进茶园生态平衡[J].蚕桑茶叶通讯, 2009(3)∶ 35.
[3] 高显达. 安溪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4] 陶学军,施骏. 农村户用沼气及其综合利用[M]. 北京∶ 中国三峡出版社,2008.
[5] 大田县地方志编委会. 大田县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