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可行性分析——以岭南师范学院为例

2015-04-10杨文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专业化队伍辅导员

杨文杰

(岭南师范学院 商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2014 年3 月25 日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多数学者也认为专业化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主要方向,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我国高效目前辅导员专业化程度很低,理论与现实还存在很大差距。本文以岭南师范学院辅导员为调查对象,共发放5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8 份,有效率回收率96%。通过问卷调查,对学校辅导员队伍进行了实证调研,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现状及专业化倾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尝试对辅导员专业化的可行性做一些分析。

一 辅导员专业化的概念

探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首先得理解何为“专业化”,从专业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专业化是一种普通职业经过不断发展,逐渐达到专业标准,取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1]目前,我国对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辅导员通过特定时间内组织的专业培训及自身的学习,从而获得较强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具备处理学生事务的专业技能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知识技能。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也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辅导员应该是一种全职的职业,专业不同业余,辅导员应该把辅导员工作当作是一种事业,并致力于该专业。第二,辅导员应该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三,研究与服务并重,研究有利于提高和反思专业水平,并且能过主动、有创造性的做好辅导员工作。

二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现状调查

(一)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低

讨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必然要回答一个问题,辅导员的专业学科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并无定论。有学者认为:“高校辅导员的知识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构成。”[2]各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普遍依靠三个条件:第一,中共党员;第二,研究生学历及以上学历;第三,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会干部。而对专业几乎没有任何要求,辅导员入职的专业门槛几乎为零。

表1.辅导员专业类别

如表1 所示,对48 位辅导员调查发现,50%的辅导员属于思政、教育类专业,理工类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占20.4%,其它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占25%。辅导员的学科背景分散,只有部分辅导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者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背景,有部分辅导员甚至是理工科背景或其它专业背景,这导致辅导员从入职开始,就在往非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辅导员岗位稳定性差

辅导员岗位的过渡性,导致辅导员职业被默认为是一种“过渡性”职业,“干两年就走”似乎成了这一职业的潜规则。根据对调查发现,其中有转岗打算的占35.4%,暂无转岗打算的占58.3%,而无转岗打算的仅占6.3%。这主要是由于辅导员自身缺乏专业化思想意识,思想上的不稳定直接导致工作上的不稳定。不少辅导员为提升学历或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在工作两三年后考博,或者选择其他的工作岗位脱离辅导员职业。也有多数辅导员把辅导员工作当作进入高校发展的一块“跳板”,而不是终生职业。由于辅导员自身意识的偏差,以及现实因素的影响。辅导员转岗率高,队伍稳定性差,对辅导员专业发展化极为不利。

(三)工作压力大,缺乏职业兴趣

高校辅导员工作范围宽泛,事务繁杂。工作范围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跟学生沾边的事情就要管,而且要管好,否则第一个被问责的便是辅导员。此外,辅导员还要承担学院各种教学以外的边缘性事务。辅导员工作负荷重,社会认同度差等因素,导致辅导员工作压力越重,在调查被调查的48 位辅导员中,认为辅导员工作压力非常大的共9 人,占18.8%,认为工作压力比较大的共28 人,占58.3%。工作压力过大,必然会引起职业兴趣减弱,甚至出现职业怠倦现象。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种职业感兴趣,才能把它当成职业,当成一生的事业。在对选择辅导员职业原因的调查中(见图1),仅有40.70%的辅导员是因为喜欢学生工作而选择了这个职业。多数辅导员并不是出于对辅导员工作的热爱而选择这个职业,入职后又没能对辅导员职业有深入的了解,在职业想想上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图1.选择辅导员的原因

(四)培训模式单一,内容缺乏侧重点

由于高校辅导员对专业无限制,专业入职门槛低,专业背景千差万别。在正式上岗前各高校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对新进辅导员组织岗前培训,并且在辅导员正式进入工作角色后也会不定期的组织培训。职前培训通常是培训两次,校内、校外各组织一次。职中培训各高校各有不同,据这次调查发现,有72.9%的辅导员一年内参加培训的次数为1-3 次。但是,无论是辅导员职前培训,还是职中培训,辅导员培训的方式千篇一律,内容枯燥乏味,辅导员培训流于形式。辅导员培训应该是属于专业培训的性质,培训内容应该有侧重点,不应该泛化。调查数据也表明(图2),80.9%的辅导员认为应加强就业指导、职业规划能力的培训内容,87.2%的辅导员认为应加强对学生心理疏导能力的培训,76.6%的辅导员认为培训中应加强处理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的培训内容。虽然选择培训应加强的内容不同,但是大多数辅导员认为,培训应该突出重点,突出专业化。

图2.辅导员应加强培训的内容

三 辅导员专业化面临困境的原因

当前,在我国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低的现实状态下,直面困境研究并解决辅导员面临困境的深层次原因,继续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还是另辟蹊径,是研究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一)意识因素

1.角色定位不明,社会声誉低。辅导员虽然扮演着管理者与教师的双重角色,在实际中更多承担管理者的工作。目前,高校辅导员岗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辅导员也未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认同。在调查的48 位辅导员中,共32 人,占66.67%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职责不明,角色定位不清晰是辅导员专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3]在工作角色定位不明又不被尊重和认同的情况下,辅导员队伍对工作的认识也存在偏差,部分辅导员认为工作没有发晋升空间,往往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跳板”,固而,失去了对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和兴趣。[4]在调查中发现,68.8%的辅导员认为受社会尊重的程度一般,10.4%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职业不受社会尊重。现阶段,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缺失,受社会尊重程度不高,职业晋升空间受限,导致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减弱,职业怠倦现象严重,离职、转岗、换岗现象常有发生,使得整个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增强,人员更替更加频繁。

2.权责不等,排斥专业化。辅导员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辅导员工作难以实现个人价值。辅导员自身认为工作辛苦,满意度低,对辅导员职业认同不足,“职业承诺水平没有相应提高”。[5]依然认为自己是“保姆”甚至是“替罪羊”。辅导员的权力主要集中对在对学生权力的分配,权力与责任严重不对等。辅导员权力小,责任大。内因是主要因素,外因是次要作用。目前,各高校辅导员对其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并未形成一致认可,部分辅导员排斥辅导员专业化道路。

图3.辅导员专业化的态度

如图3 所示,在调查的48 位辅导员中,有47.9%的辅导积极认同和支持辅导员专业化,12.5%的辅导员不认同辅导员专业化,认为辅导员专业化没有特别意义。分析辅导员排斥专业化的原因,主要来自几方面:第一,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无关,难有机会从事科研工作,职业发展前景缺乏选择空间;第二,“官本位思想严重”,在现有体制下,辅导员晋升渠道受限,在调查的48 们辅导员中,科员级别有28 人,占总数58.3%,科级19 人,占总数39.6%,处级1 人,占2.1%。第三,工作压力大,社会认同感低。

(二)体制因素

1.缺乏合理的选拔机制。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年龄层次呈年轻化趋势,多数辅导员都是刚走出本校门应届毕业生,这是由不合理的选拔机制所导致的。不规范的选拔和任用机制,就必然存在不专业的现象。当前,高校辅导员岗位的主要职责是: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党团建设、就学生遇到的心里问题提供咨询、奖学金评比和贫困学生的扶助、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等。[6]这些工作需要辅导员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由于现阶段高校辅导员的选拔机制不科学,培训制度又不健全,如果辅导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主要依靠借鉴经验和自己摸索来开展工作,会导致在管理上自信心不足,在工作上很难有创新和提升,更无法进入到专业化的发展状态。

2.缺乏合理的考核机制和晋升机制。目前,高校对辅导的考核缺乏全面性、科学性。第一,考核周期较固定,高校一般以一学年为一个考核周期,在调查中得知,只有50%的辅导员认为一学年为一个考核周期是比较合理的;第二,考核指标片面化,主要以辅导员平时的工作成绩、处理学生事务的工作方式以及学生对辅导员的反响程度来评价辅导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表现;第三,考核结果与辅导的个人职业前景关系不大。

2006 年9 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辅导员既可以从事学生管理等工作在行政级别上有所发展,也可以参加教师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形成“双重身份,双线晋升”的发展路径。政策落到实处却不尽于人意,辅导员职务晋升和职称待遇上没有落到实处。现在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绩效的考核没有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有时因为学生偶然发生的一个事故就能一票否决辅导员全成的工作成果。这无疑会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度,进而打击辅导员的工作进取心,阻碍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

在这次调查中,有83.3%的辅导员认为健全考核、晋升机会和提供政策保障机制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关键。辅导员的晋升机制关系到辅导员职业前景,科学、健全的考核、晋升机制能激发辅导员的工作进取心,扩宽职业发展的选择空间。

四 实现辅导员专业化的可行条件

现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辅导员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并为此进行了相当多数量的理论研究,可当前我国高校辅导专业化程度较低。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建设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可行性:

第一,国家政策的有利保障。自2004 年中央16 号文件开始,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先后颁布多个文件,为高校辅导员向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06 年9 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作为一个规范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2007 年教育部公布了21 个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并且每年组织一定数量的辅导员骨赴英、美等国进行学习、交流,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更开阔的视野。2014 年3 月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进一步强调,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第二,专业理论基础的强力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这为辅导员工作提出更为专业的岗位要求。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招聘辅导员岗位时,都明确要求应聘辅导员岗位者在具备综合素质的条件下,还需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背景,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专业理论基础。我国自1984 成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以来,经过30 余年的发展,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能够满足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专业理论基础要求,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保障。

第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技能支持。学生事务管理是一项充满挑战、专业性强的工作。在当前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提高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效率,须要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学生事务的管理中,如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巧妙运用心理学知识。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提供了技能支持。比如,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各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辅导员队伍中开始出现“心理咨询师”等。目前,辅导员队伍开始涌现出专业化、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辅导员。可见,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建设中取得的进展,为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持。

[1]龚春蕾.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靳玉军.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知识基础及其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8,(2):78-81.

[3]信隆,陈静.试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标准[J].江苏高教,2009,(2):77-79.

[4]彭文平,凌文辁,孙利平.高校辅导员高学历化及其职业承诺[J].江苏高教,2008,(3).

[5]张秀梅,王越芬.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心骨: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J].高教高职研究,2011,(5):168-169.

猜你喜欢

专业化队伍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