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仿古玉雕
——古代玉雕与现代玉雕的完美结合

2015-04-10王亚福

天工 2015年2期
关键词:古玉良渚玉雕

文 王亚福

浅谈仿古玉雕
——古代玉雕与现代玉雕的完美结合

文 王亚福

中华玉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玉雕文化也随玉文化的诞生而孕育至今。玉雕文化的发展同其他自古以来的行当一般,皆是在继承中的不断创新。立足于对仿古玉雕的研究,对玉雕文化发展历程中对雕琢技艺起到推进作用的林林总总稍加概述,结合自身雕刻经验总结当下玉石雕刻技艺的现状。

继承创新 仿古 雕琢技艺

仿古之风,由来已久,并非新生事物,有据可查就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民间常说“唐仿战国,宋仿汉”一直到明清以及民国,玉器仿古蔚然成风,明清两代还有宫廷仿古玉器。总而言之,历代仿制前朝古玉经典式样的当然要算之仿古,在仿制的基础上难免受到当时人文、历史、政治氛围的影响,演变成那个时代的标志性雕琢板式或图样。

古中之古

众说纷纭的良渚文化大可作为新石器以前的高古玉代表,而带有宗教色彩的玉琮又称为良渚玉器中人们啧啧称赞的话题。这一时期的民间收藏可谓凤毛麟角。笔者也仅仅是对已馆藏的珍宝“遥窗相望”,良渚玉器的雕琢工具还没有金属工具,手工冶制主要依靠石制工具、植物管茎、骨质工具和动物皮毛。研究人员用高倍放大镜看到了良渚玉器雕刻工艺中的新世界,那些精细而微小的人面兽纹、精准而迷你的一花一木,不得不感叹古人琢玉的境界之高,用心之细。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雕琢工艺赋予良渚玉器与众不同的鉴别方法。

古中呈新

所谓 “古中呈新”,在此可略提明清玉器。笔者以为,明清玉器可谓玉器的鼎盛时期,是古代玉器中民间收藏和馆藏数量最多的,也是如今仿古玉雕最受宠的艺术模板。明清皇室爱玉成风自然带动民间玉肆蔚为大观,苏州精致秀媚、扬州豪放劲健,苏扬两地琢玉工艺连延至今。笔者以为,明代的玉雕行当真正让人啧啧称奇的是万庆年间生活在嘉靖的陆子冈大师,“子冈玉”一时间闻名朝野,传言一枝水仙簪可抵五、六十金。徐渭的《咏水仙簪》一诗中有云:“略有风情陈妙常,绝无烟火杜兰香。锟铻峰尽终南似,愁煞苏州陆子冈。”可见陆子冈技艺之高,名不虚传。而清朝除了成熟精湛的玉雕手法和花纹,还有“仿古玉”。笔者以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乾隆皇帝的爱玉成癖难逃其“咎”,历史记载中乾隆皇帝丝毫不遮掩自己对玉器,尤其是古玉的爱好,这就使仿古之风很快便传及朝野。玉雕行当将仿古玉器分为纹饰仿古和造型仿古。清朝仿古两者兼有之,且仿汉代和商周玉器居多,再加上清朝多元化的文化、多姿多彩异域风情和玉雕师傅的匠心独具让这一时期的玉雕作品异彩纷呈。其制作工艺、艺术风格、表现题材以及纹饰等,往往体现出朝代当时的特点。像众所周知的“大禹治水”是清朝玉雕作品中的一颗明珠。

和田玉《凤凰牡丹》 王亚福/作

和田玉《喜报三元》 王亚福/作

今玉古玉 今琢古雕

笔者从事玉石雕刻研究二十年有余,经常被问到“今玉是否不如古玉”类似的问题,实际上,玉石亘古有之,难分新旧,不过是人的历史有先后才人为定义玉石的古今,就此而言,美玉本身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而古玉被赋予了沧桑历史的人文情怀,甚至因把玩者、拥有者的身份贵贱被分为三六九等,有的甚至强行被追捧成为无价之宝。上乘古玉自然价值连城,而时至今日市场上假货泛滥,观之有关古玉鉴别的文章不胜枚举,笔者自己从业以来对玉雕制作的研究自也有一些心得体会,总结起来也无非就是包浆沁色、纹饰工艺。每个朝代虽有相同之处但也各有特色,在学习理论知识之余更要深入市场多观摩、多研究、多体悟,自然会有自己的一番方法。言及现代雕刻,雕琢师傅行刀走刃之间不免会受到中华几千年玉文化的影响。相较古人一板一眼的笔笔勾勒严格排布,现代玉雕工艺更偏爱于随性的大笔写意。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一是古人心无旁骛少有外界世俗的干扰。一些令现代研究人员啧啧称奇的玉雕作品尤其是皇室贡品中,不乏数名工艺大师花上若干年的时间与精力,单就这一点而言,现在人就很难耗上如此大的代价。二是玉材的稀缺,如今爱玉惜玉之人越来越多,而开采出的玉石却越来越少,尤其是笔者所经营的和田籽玉更是凤毛麟角。与其切磋琢磨、割损玉石原材去镂空挖研,“依形巧雕”“借色巧雕”更为人所接受,当然也有直接取原石把玩者,封留住原有的自然温润,甚至还分为“皮玩”“肉玩”等派别。现代玉雕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电脑刻板一时成为热议,笔者在此不予以是非定论,但作为古文化精粹的传承,电脑刻板的出现很难说提高了璞玉本身的价值,璞玉有别而刻板雕琢工艺却生生扼住玉石时间锤炼出的原有的灵动,若有美玉惨遭毒手不禁令人唏嘘。

和田玉《年年有余》 王亚福/作

仿古雕刻

和田玉《连年有余》 王亚福/作

如上文所言,仿古雕刻,并非完完全全是刻意为之,但所谓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利字当头也促成不少以新充古,想投机取巧的奸商。今日玩家对市场上所谓“古玉”的抵触之情笔者以为“做旧大师”难逃其咎。实际上买古玉者也多是“叶公好龙”急功近利,真正爱古玉的人实在寥寥, 而那些投机取巧流转在琉璃市场上淘古玉的商家,总想与稀世珍宝邂逅大发一笔横财,这种心态怎么能真正体会到收藏的快乐和欣赏玉石那种沉淀的低调温润呢?笔者以为善藏者,当心若止水,正本清源,才能慢慢修得与玉的缘分。

相较言之市场上的仿古玉则以明清仿古居多,由于明清之时,大部分器形都已出现,且在纹饰方面清代比之前的任何一个时代更加繁复精细,历代玉器的精髓都揉入清朝的玉雕工艺之中,集各个时代之大成,尤其到了清代中期以后,新疆的玉石之路被打通,玉材增多,质量与做工都不可同日而语,乾隆皇帝对玉器的喜好更是推波助澜,使玉佩得以民间化,这为现代玉雕的样式题材提供了大量的模板。

笔者以为其实无论古玉新玉、古雕今琢,玉石作为工艺配饰的奢侈品而言,人们对玉的崇拜和敬意甚至口口相传玉石辟邪、养生的神秘感是一脉相承的。古往今来,人们将自己的权利、理想和祈求,凝固在璞玉的切磋琢磨之前,笔笔勾勒着自己的祈祷和愿望,望玉石通天地灵性可满足自己的一点私欲,单就这一点上来说玉石不分新旧不分价值,这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黄金有价玉无价” 了吧。

王亚福

1967年生于黑龙江,1988年以学徒身份进入安徽省蚌埠市玉雕加工厂进行玉石雕刻方面的进修学习, 1990年被推荐到苏州市玉石加工市场继续深造,开始了玉石的雕琢加工。1993年,创办了亚福工作室。被评为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现任宿州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蚌埠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顾问、蚌埠市玉石学会技术顾问。

玉雕作品《春意盎然》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二等奖,并在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中获得银奖;《和合二仙》在安徽省传统工艺美术省级评选中获得三等奖;《刘海戏金蟾》在蚌埠市级工艺美术精品展的评选中获金奖。文章《浅谈籽料雕刻与山料雕刻的区别》在《美术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

猜你喜欢

古玉良渚玉雕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玉雕青松献祖国
“玉”见良渚
巨型玉雕长城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揭幕开放仪式掠影
牛 人 荆歌
溥仪的本领
怎样养护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