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侗越时族空的大天籁歌之音

2015-04-10邰磊粟周榕

中国西部 2015年19期
关键词:对歌大歌鼓楼

文/邰磊 图/粟周榕

穿
侗越时族空的大天籁歌之音

文/邰磊 图/粟周榕

①热情的侗族人与游客跳起哆耶舞

曾经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部和声艺术,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可是,1986年10月,贵州省黔东南州以11名侗族姑娘为代表,组成一个合唱团赴法国参加巴黎金秋艺术节活动。她们在巴黎夏乐宫演唱的歌曲,歌声古老纯正,旋律优美婉转,唱法别具一格,在当地引起了轰动。过后,各大媒体都对此争相报道,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也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而侗族姑娘合唱团演唱的这种歌曲,就是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遗名录﹄的侗族大歌。

来自远古的空灵绝唱

侗族大歌,侗语叫“嘎老”,“嘎”就是歌,“老”则是宏大、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好,而且富有特色的一种古代民间音乐艺术,也是了解研究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是我国古代越人的后裔,大约在秦汉时期迁徙到黔、桂、湘毗邻地区居住,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侗族大歌是侗族先民从沿海平原地区迁徙到内陆山地丛林居住后形成的民族传统音乐。两千多年前,侗族先民居住在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里,时常有豺狼虎豹出没,因此,狩猎成为了一种必须具备的生存方式。为了安全,侗族先民都以多人聚集方式出行,以氏族、房族为单位集体进行狩猎、做客、踏歌、耕作,也集体模仿大自然的一切有声之物而吼而唱,最早的侗族大歌就由此而来。

后来,随着山地农牧业经济逐步走向繁荣,侗族先民的生存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人们需要信息,需要交流,需要稳固的婚姻制度,需要用歌声来抒发感情。于是,房族与房族、村寨与村寨间不断来往,为侗族大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侗族大歌的发展和成熟。诗人陆游曾在《老学庵笔记》中记录了“仡伶”(侗人的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状况:“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这也是最早记录侗族大歌的文献资料。

②村寨“外嘿”交流对歌

明代邝露在其著作《赤雅》一书中也记载了“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情景。可见,侗族大歌发展到宋、明时期,就已成形并盛行了。只是,侗族群众居住在三省交界处,历史上属于“三不管”地带,侗族大歌鲜为外界所知,直到1949年以后才被老一辈音乐家肖家驹、郭可诹、郑律成等发现。他们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侗族地区去收集发掘、记录整理,并全力向外界推介,侗族大歌从此迈上了新的台阶。

侗族大歌之所以受到当今世人的青睐,源于它是一领众和、高低音和谐对接、曲调声部婉转而抑扬顿挫的一种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种歌曲,无论在音律结构、声乐技巧还是演唱形式、演唱场景上,都与一般的民间曲调不同,在中外民间音乐中极为罕见。侗族大歌模仿着大自然一切有声之物,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其最大特点是不用人指挥,也无需人伴奏,一切以自然合声为主。它的旋律多是五声音阶,合唱时多用三声部,大小三度的和音是歌曲的主体音程,在曲调里被广泛采用,同时纯四度、纯五度的应用也较频繁。曲调时而高亢,时而舒缓,时而低沉,如飞沙走石,如轻风细雨,如鸟鸣虫吟,如小河流水,让人听后回味无穷。

若按照音乐风格、旋律、内容和演唱方式来划分,侗族大歌可分为声音大歌、柔声大歌、伦理大歌和叙事大歌四大类;按演唱者年龄和性别来划分,又可分成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三种。无论怎样划分,侗族大歌都很讲究演唱方式。每一次演唱,至少需要一个歌班,而一个歌班最少由三人组成,人越多效果越好。因此,侗族孩子从小起,就要进入歌班学习,而每个歌班都要培养几个领唱、几个高音和若干个低音。在侗族大歌盛行地区,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班,有的村寨多达几十个。歌班的组建一般遵循同族、同性、同辈的原则,由本族或本寨经验丰富的歌师在农闲时间专门教授,直到他们能独立参加各种对歌活动为止。

①小黄村风雨桥兼寨门

②侗族行歌坐月

③寨门迎宾

“汉族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这是侗家人传歌活动的一首民谣总结,也是侗族人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侗家人把“歌”看成与“饭”同等重要,把歌当作精神食粮。他们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因此,在侗族村寨内,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也是最受到侗族群众尊重的人物。侗族子民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视歌为宝,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他们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表达喜怒哀乐,用歌来陶冶自己的心灵和情操。

侗族是一个团结、和平的民族,逢值侗族节日或农闲季节,村寨之间都要开展集体交流活动。交流的目的,除了吹笙踩鼓、喝酒取乐外,更重要的是开展集体对歌、赛歌活动。这种集体对唱形式,不仅是侗族人民传承本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侗族青年男女相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的有效途径。侗族集体活动期间的“行歌坐月”“踩歌堂”“吃相思”等活动,其实就是为了满足青年男女相互认识、交流、交往的需要,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择偶婚配的最佳时机。在侗族人民对唱的各种侗歌中,侗族大歌属于最精华部分,它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它的声调和语言,无不在述说着侗族人民对历史文化、生产生活、人文习俗、伦理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都与侗家人的生活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它是侗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既承载着侗族的历史文化,也是外界了解侗族方方面面的标志性展示。

④小黄村

⑤小黄花桥

鼓楼下飘荡的天籁之音

侗族有句谚语说:“侗族文化三样宝,大歌、鼓楼和花桥。”侗族百姓把大歌排在第一位,足见侗族人民对大歌的热爱程度。在这三宝中,侗族大歌与鼓楼、花桥的联系密不可分。每一个侗族村寨,至少都建有一座鼓楼和花桥,它们是侗族寨子里最为显著的建筑标识。花桥通常修建在跨沟、跨河的地方,方便侗族村民上山劳作时避雨纳凉。相较于花桥,鼓楼在侗寨的意义更大,它是侗族文化的中心,其身份远高于侗寨内的其他一切建筑,因此,侗族文化也被专家学者称为“鼓楼文化”。

侗族的鼓楼全是木质结构,虽不用一钉一铆,却建得“高、大、上”,其原因是鼓楼代表的是整个家族甚至整个寨子的财富与人气。鼓楼的结构成宝塔型,楼顶是连串葫芦形的顶尖。中部是1至21不等层的叠楼,飞檐翘角,从上至下,一层比一层大。鼓楼底部,多为正方形,四周有宽大结实的长凳,供人歇坐,中间是一个或方或圆的大火塘。这些鼓楼,无论层次设置得多高,规模设置有多大,其真正实用的只有底楼部分。它的功能,除了聚众议事、传递信息外,便是村寨的娱乐场所,是侗族大歌演唱和传承的重要场地。侗族人民都喜爱热闹,每有空闲,各村寨都要在鼓楼底层开展教歌、学歌活动,鼓楼下常常飘荡着优美的歌声。如果有外寨的歌班来访,主寨的歌班就邀请对方夜间到鼓楼里去对歌。参加对歌活动的男女歌队队员,大都是可以结为夫妻的男女青年,同一家族的兄弟或不同辈分的青年男女不能在一起对歌。演唱开始时,主、客歌队在鼓楼专设的长凳上面对面坐着,全寨男女老少围在鼓楼周围观看,先由主队带头唱起迎客内容的歌,客队则回歌赞主队的鼓楼,当这两首具有寒暄性质的礼节歌唱完后,才进行正式的侗族大歌对唱。他们的对歌,常常唱到通宵达旦甚至连续对上几天几夜。

演唱侗族大歌的场合是比较讲究的,除了本寨平时教唱、训练外,基本上都是在重大节日以及迎接外寨前来“外嘿”(一寨集体出动到另一个寨子去做客)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鼓楼里演唱。侗族节日比较多,有“侗年”“吃新节”“祭萨节”“侗歌节”等,每逢这样的节庆,各村寨间常常轮流外出“外嘿”。所以,每年逢侗族的重大节日期间,各侗寨都要在鼓楼下举行隆重的对歌活动。而且,在这样的场合里演唱侗族大歌更有气氛。合唱形式是领唱与众唱相结合,它与普通的合唱概念以及接待远方贵客的表演唱法有所区别。主客队对唱侗族大歌的主旋律主要放在低声部,声音比较宏大;高声部是由专门高声部歌手在低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即兴变唱,属派生出来的曲调。如若低声部唱一个漫长的持续低音时,唱高声部的歌手便以自己较为鲜明的旋律来调节,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变体,它虽源于低声部,但超过了低声部的地位,渐而形成了大歌的主旋律。这样的演唱方式,吸收了大自然的鸟叫蝉鸣,吸收了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将天籁之音融为一体,又变幻多端,抑扬顿挫,悦耳动听,让人感受到侗乡的辽阔,自然的永恒。

侗族大歌的歌词十分丰富,有对天空、大地、河流、群山的赞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自然、劳动、爱情、婚姻、友谊甚至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表达方式。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侗族大歌都表达了一种延伸的时空感,这种感觉源于广袤、开阔的侗乡,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对许多游客而言,哪怕不懂侗语,在听过这自然之声后,也会动心动容,因为侗族大歌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倾诉,是离大自然最近的一种声音。倾听侗族大歌,就好似在与山川河流、自然万物作一次心灵对话。

①鼓楼对歌

侗族大歌之乡小黄村

侗族总人口约有300万,主要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交界处。以贵州省锦屏县的启蒙镇为界线,侗族群众分成南、北两个方言区,北部方言区包括贵州锦屏、天柱、剑河、三穗、玉屏以及湖南的新晃等县,南部方言区包括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广西三江、龙胜以及湖南通道等县。历史上,侗族大歌的流传区域遍及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如今,侗族大歌主要盛传于贵州黎

②侗族女歌队

③鼓楼下传歌

④老年大歌队对歌现场⑤对歌迎宾

⑥女歌队平、从江、榕江和广西三江、湖南通道5个县。而在这些侗族大歌流传区域内,以从江县的小黄村最为著名。

小黄村距从江县城13公里,包含小黄、高黄、新黔三个寨子,全村700余户,3500多人,全是侗族,是侗族南部方言区极负盛名的“侗歌窝”,号称“侗族大歌之乡”。这里流传着大量的侗族民歌,如情歌、大歌、琵琶歌、蝉歌、拦路歌等,丰富多彩,远近闻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侗族大歌。

在小黄村,不分男女,不论老少,人人都爱唱,个个都会唱。一个小村庄就多达61个歌班。这里处处有歌,事事用歌。节日喜庆,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产劳动,以歌传言。村寨里、火塘边、鼓楼下、花桥旁,到处飘荡着优美的歌声。因为歌唱文化,1994年,小黄村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侗歌之乡”;1996年,它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首批“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小黄村侗族大歌已在全国唱响,蜚声海内外,多次作为侗族的代表参加全国、全省各种文艺汇演、文艺调演活动,多次组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歌唱大赛并获奖无数,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小黄村已经成为海内外游客体验侗族大歌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驿站。(责任编辑/杜妮 设计/郑怡)

②侗族女歌队

③鼓楼下传歌

④老年大歌队对歌现场

⑤对歌迎宾

⑥女歌队

猜你喜欢

对歌大歌鼓楼
对歌昆虫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鼓楼颂
鼓楼颂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歌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跳跳龙失踪
侗寨鼓楼传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