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歌队”在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中的艺术张力

2016-12-20袁晚晴

戏剧之家 2016年23期
关键词:歌队白鹿原

【摘 要】陈忠实先生用人生的六载春秋写作了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秘史的“奇书”——《白鹿原》,这也是陈老先生留给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巨大财富。2016年陕西人艺将《白鹿原》话剧重新搬上舞台,引起了文化界的热烈反响,其对“歌队”这一形式的使用为本次改编增添了艺术张力。

【关键词】白鹿原;话剧改编;歌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33-01

《白鹿原》注定是中国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小说于1993年出版后反响强烈,1997年获得茅盾文学奖。至今,对《白鹿原》的改编已有多个版本,诸多艺术形式都在以自身的美感和艺术特色诠释着《白鹿原》这部伟大的著作。《白鹿原》的改编形式中,话剧是目前公认最为成功的艺术形式,2016年,陕西人艺在北京人艺版珠玉在前的情况下对《白鹿原》进行了大胆的再度创作,其中“歌队”形式的运用为陕版增色不少。

歌队形式起源于古希腊戏剧,著名的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及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歌队,歌队的演出形式通常是多人采取一致行动,以群体为单位歌唱或者念词,可以互相对话,也可以分群体和个人与主角对话,可以起到叙述情节、发表意见、建立氛围、控制节奏等作用。此次,陕西人艺版《白鹿原》在演出形式上加入了村民的“议论”,即采用了歌队这一戏剧表现形式。北京人艺版《白鹿原》里最令人难忘的就是华阴老腔和秦腔的使用,作为地域文化符号的民间戏曲既起到了连贯性作用,唱词里的内容也能有效地对叙事进行补充。歌队或说或唱或演,可以独白抑或和主角对话,表现形式更为多样,陕西版里完全摒弃了秦腔的华彩,采用村民作为群众的议论,以此形式来实现歌队的功能,用语言创造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美学风格。北京人艺版里来来往往的群众并不说话,只是变换队形与来回走动,虽是有生命的肉身却如布景没有灵魂。陕西人艺版的群众们有大量的台词,可以交代剧情补充未被演出的潜在情节,也可以剧中人的身份参与剧情,更能够跳出剧中人视角充当“完美的观众”对事件进行评论。新版《白鹿原》巧妙对歌队这一艺术形式的运用,实现了美学家黑尔格所说的“精神性布景”的作用,二十人组成的歌队令舞台表现热闹非凡。

首先,歌队实现了戏剧的“双元结构”,歌队既可以进入情节之中,又可以出乎情节之外,具有双重作用。在古希腊,歌队还被赋予形而上的“神性”,身份的灵活使得歌队时而是人民,时而是神明。在小说与北京人艺版的《白鹿原》中,白嘉轩换地的秘密只说与冷先生听,腰杆又直又硬的白嘉轩一辈子做过最不光明磊落的事情就是发现了白鹿原的秘密从而与鹿子霖换地,拿二亩水田去换有吉兆的二亩旱地。这样天大的秘密只能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藏在心里一辈子,不可能告知众人,但在陕西人艺版第一幕的换地结束后,白嘉轩就和群众以独白和对话的形式讲述了白鹿原的历史和白嘉轩换地的秘密。此时的群众,已经不再是真正的白鹿原的农民,而是拥有着上帝般全知视角的神。

其次,歌队极强的假定性能够自由结构情节,实现时空自由与场景转换。众所周知,《白鹿原》小说人物众多,历史跨度之大使之成为最难改编的当代名作之一,电影版《白鹿原》就在改编的情节选择上遭人诟病。话剧用近三小时的长度浓缩了几十年的历史,这需要艺术家在创作中对情节有所取舍将小说中的时空予以压缩。歌队可以承担故事的叙述,将没有被演出但对剧情至关重要的内容以语言的方式讲述,帮助观众连贯剧情,起到转场的作用。

最后,歌队增强了舞台表演的气势,还起到了重要的节律作用。陕西人艺版中用了二十人一组的歌队,在大多数时间中歌队人员行动一致,在一些关键场景中歌队填满了整个舞台。比如在对话时集体蹲在地上前倾身体,比如小娥勾引孝文的晚上统一背对着观众看戏,集体随事件变化产生行动上的反应,比如在小娥死去时手持蝴蝶离开舞台,多人的集体表演尤其是既有台词又有肢体的表演,即便有些夸张与形式化,但增强了观众观看时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力,这也符合歌队载歌载舞极尽声色之能事的艺术特点。与北京人艺版里曲调悠长但内容推进缓慢的秦腔不同,陕西人艺版里群众的台词犹如暴风骤雨一般密集且具有冲击力,不论是歌队队长的独白,群众的集体发声还是剧中主角与歌队的对话均信息量巨大,紧迫的语速与上扬的声调造成了一种紧迫感,令观众热血沸腾,剧情节奏因此加快。在《白鹿原》洋洋洒洒50余万字的小说和三小时的长时间演出之中,需要一只有力的手紧握住观众的审美情绪,歌队就是这只无形的手,实现了戏剧行动的张弛有度,将常规的时间进程和群众强而有力的声音自由切换,在近三个小时的演出中制造出数个情绪高潮。新版中使用歌队作为戏剧的开端,具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陕西人艺版的《白鹿原》无疑是成功的,时间向我们印证了真正经得起岁月洗礼的经典作品如何在解读和再度创作中焕发新生命。《白鹿原》是陕西的文化名片,它深沉厚重,它饱含热情,它书写了陕西人生命里的爆发力,对《白鹿原》的经典重现是文化人、艺术人不约而同文化自觉的选择。

作者简介:

袁晚晴(1989-),女,汉族,陕西咸阳人,西安文理学院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影视文化。

猜你喜欢

歌队白鹿原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蒙特威尔第与格鲁克《奥菲欧》歌剧歌队对比研究
浅谈古希腊悲剧艺术
如何指挥乐曲的起唱、收尾以及段落、乐句的起止
《祭语风中》与《白鹿原》之比较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
阿瑟·米勒和古希腊悲剧传统:从形式到精神 ——以《桥头眺望》为例
《白鹿原》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电影《白鹿原》得失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