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农民工子女安全感与抑郁的相关性*
2015-04-10石军红常向东
石军红 常向东
中国.上海市松江区精神卫生中心 201617 E-mail:157106357@qq.com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务工人员来沪打工。大量农民工进入上海后,其子女也伴随在身边。相对于留守儿童来讲,农民工子女虽然被父母带在身边,但是其生活和学习环境缺乏稳定性,生活比较复杂,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健康问题[1-4]。而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关于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5]。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感到不被接受,受到冷落,有强烈的自卑和敌对情绪,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6]。有学者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的焦虑、抑郁、孤独等情绪较突出,安全感水平也更低,人际关系也更糟糕[7-8]。基于此,笔者对上海市某区4 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小学生进行了有关安全感和抑郁现况的调查研究,为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关素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上海市某区4 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四、五年级的小学生。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591 份,回收有效问卷569 份,有效率96.3%。其中男生327人(57.5%),女生242人(42.5%);最小年龄9岁,最大年龄14岁,平均(11.16±0.91)岁。同时选取同年级的本地儿童作为对照组共294人,其中,男生162人(55.1%),女生132人(44.9%);四年级150人(51.0%),五年级144人(49.0%),年龄在9~14岁,平均(10.87±0.75)岁。
1.2 方法
1.2.1 安全感量表(SQ)[8]共包含16 个项目,分为两个因子。人际安全感因子(因子Ⅰ),主要反映个体对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安全体验。确定控制感因子(因子Ⅱ),主要反映个体对于生活的预测和确定感、控制感。两个因子共16 题。各因子同质性信度分别为0.75 和0.72;斯皮尔曼分半信度分别为0.72和0.67;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0.7958;重测信度0.7420。安全感量表的记分:A 非常符合,B 基本符合,C 中性或不确定,D 基本不符合,E 非常不符合共5 个等级,分别记为1、2、3、4、5 分。分数越高,安全感越强。
1.2.2 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9]由Birleson 制定,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适用于8~13岁的儿童,量表共有18 个项目,按没有(0)、有时有(1)、经常有(2)3 级评分。量表为负性评分,得分高表示存在抑郁。总分≥15 评分,表明有抑郁倾向。
1.2.3 施测 以班级为单位,在施测前向同学们讲明本研究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取得同学们的知情同意,采取匿名方式进行施测。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的显著性检验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显著性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 =0.05(双侧)。
2 结 果
2.1 不同变量在沪农民工子女安全感与抑郁的比较
在569 名农民工子女中,与同伴关系好、学习成绩上等的同学安全感得分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21,7.365;P <0.001);与同伴关系不好的同学抑郁分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7.204,P<0.001),见表1。
表1 不同变量在沪农民工子女安全感与抑郁比较(±s)
表1 不同变量在沪农民工子女安全感与抑郁比较(±s)
注:* P <0.05,**P <0.01,***P <0.001,下同
变 量 因子Ⅰ 因子Ⅱ 安全感 抑郁性 别 男(n=327) 29.18±5.90 27.53±7.22 56.71±12.03 11.09±5.25女(n=242) 28.69±5.82 26.91±7.00 55.60±11.55 11.39±4.95 t 0.978 1.026 1.103 -0.685年级 四年级(n=375) 28.97±5.78 27.28±7.05 56.24±11.71 10.86±5.10五年级(n=194) 28.99±6.03 27.24±7.29 56.23±12.09 11.92±5.10 t-0.047 0.056 0.01 -2.358*地 域 城市(n=268) 29.33±5.99 27.78±7.31 57.12±12.11 10.99±5.52农村(n=301) 28.66±5.75 26.81±6.94 55.47±11.53 11.43±4.75 t 1.362 1.627 1.657 -1.013家庭状况 完整(n=553) 29.00±5.88 27.26±7.12 56.26±11.83 11.18±5.12单亲(n=16) 28.06±5.38 27.38±7.49 55.44±11.92 12.69±5.19 t 0.630 -0.062 0.275 -1.162独生子女 是(n=92) 27.90±6.45 26.37±7.99 54.27±13.24 11.80±5.52否(n=476) 29.18±5.74 27.43±6.95 56.61±11.52 11.11±5.05 t-1.911 -1.305 -1.734 1.191父亲受教 小学以下(n=116) 29.13±6.08 27.08±6.72 56.21±11.54 11.55±5.46育程度 初中(n=309) 28.70±5.65 27.28±7.14 55.98±11.72 11.70±5.10高中(n=91) 28.99±6.03 27.52±7.75 56.51±12.50 10.04±4.83大专以上(n=53) 30.23±6.34 27.15±7.01 57.38±12.14 9.74±4.48 F 1.065 0.069 0.229 4.215**母亲受教育程度 小学以下(n=184) 29.57±5.51 27.48±6.83 57.04±11.23 11.33±5.25初中(n=276) 28.47±6.02 27.14±7.26 55.62±12.18 11.45±5.10高中(n=70) 28.94±6.13 27.40±7.37 56.34±12.01 10.73±4.89大专以上(n=39) 29.77±5.80 26.87±7.34 56.64±11.95 10.00±5.05 F 1.534 0.128 0.552 1.164同伴关系 好(n=417) 29.71±5.91 27.90±7.07 57.61±11.89 10.33±4.77一般(n=133) 26.93±5.09 25.41±6.84 52.34±10.45 13.39±5.27不好(n=19) 27.21±6.51 26.26±8.26 53.47±13.54 15.53±5.21 F 12.655*** 6.512** 10.921*** 27.204***学习成绩 上等(n=84) 30.75±5.73 28.85±6.54 59.60±11.30 9.56±5.44中上等(n=195) 29.42±5.78 28.13±7.10 57.55±11.84 10.63±4.81中等(n=193) 28.60±5.69 26.52±7.39 55.11±11.66 11.77±5.13中下等(n=74) 28.27±5.05 26.76±5.97 55.03±9.65 12.26±4.48下等(n=23) 24.13±7.82 22.09±7.80 46.22±14.78 14.39±5.96 F 6.869*** 5.580*** 7.365*** 6.615***
2.2 在沪农民工子女高安全感和低安全感的比较
依茎叶图所示,在沪农民工子女安全感量表分数大致呈正态分布。以样本分布向上下25%为界,求得高安全感和低安全感的分界值分别为65 分和48 分。将≥65 分的列为高安全感,≤48 分的列为低安全感。与同伴关系好,学习成绩越好的在沪农民工子女越倾向于表现高安全感,而同伴关系不好,学习成绩越不好的在沪农民工子女越倾向于表现低安全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02,23.060;P<0.001),见表2。
2.3 在沪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儿童安全感及抑郁的比较
在沪农民工子女的人际安全感因子(因子Ⅰ)、确定安全感因子(因子Ⅱ)、安全感得分均低于本地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135,-2.544,-3.497;P <0.05)。在沪农民工子女抑郁总分高于本地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7.287,P <0.001)。在沪农民工子女抑郁检出率为25.0%(142/569),高于本地儿童10.2%(30/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34,P <0.001),见表3。
表3 在沪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儿童安全感与抑郁比较(±s)
项 目 农民工子女(n=569)本地儿童(n=294)t因子Ⅰ 28.97±5.87 30.60±5.27 -4.135***因子Ⅱ 27.27±7.13 28.55±6.85 -2.544*安全感 56.24±11.83 59.15±11.15 -3.497***抑郁 11.22±5.12 8.55±5.08 7.287***
2.4 在沪农民工子女安全感及抑郁的相关性
经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在沪农民工子女安全感与抑郁呈负相关(r=-0.438)。
2.5 影响在沪农民工子女安全感的多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影响农民工子女安全感的因素,以安全感为因变量,以性别、年级、地域、家庭状况、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同伴关系、学习成绩及抑郁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α=0.05(双侧)水平上,影响在沪农民工子女安全感的因素有学习成绩和抑郁,见表4。
表4 在沪农民工子女安全感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3 讨 论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做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对于学龄期儿童安全感水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研究数据显示,影响在沪农民工子女安全感的因素中,与学习成绩、与同伴关系有关。这与马季等[10]、华姝姝等[11]研究结果一致,其结果显示与同伴关系有关,与性别、年龄无关。与梅高兴等[12]研究结果不一致,其结果显示与年级、性别、独生与否均是安全感的影响因素。以上差异可能与所选取的对象及使用的工具不同有关。本研究对象是选取专门针对流动儿童所开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中的四、五年级学生,其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固的人际关系,他们的背景较为相同,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学生之间的生活差距小,往往感受不到与城市儿童巨大的生存环境差距。在农民工子女家庭中,父母较少有时间关注孩子,对孩子的评价往往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当孩子学习成绩差,往往会受到家长、老师的指责,同学的嘲笑。可能就会产生自卑,被拒绝,抑郁和不安全感等体验。而安全感缺乏的儿童在与同伴交往时,总表现得过分敏感,脆弱,胆小,自卑,退缩。因此最终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得难以融入群体,与同伴交往缺乏和谐[13]。所以学习成绩差,与同伴关系不好的儿童,安全感缺乏程度较为严重。
本研究数据显示,在沪农民工子女抑郁检出率为25.0%(142/569),高于本地儿童的10.2%(30/294)。低于王凯等[14]报道的长沙市209 名8~10岁小学生抑郁检出率(40.67%)。低于张文武等[1]调查宁波市农民工子弟小学生抑郁检出率(35.3%)。高于李刚等[15]调查湖南省4~16岁城乡儿童抑郁检出率(12.69%,19.55%)。与郑维廉等[16]报道的广州市小学生抑郁检出率(22.5%)调查结果较为一致。这可能与测量方法的不同,研究人群的差异等不同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同伴关系越不好的学生,其抑郁总分越高。原因可能是做为四、五年级的学生其学业压力较大、将面临着小学升初中、即将离开所熟悉的校园环境、经历与朋友、同学的分离等。将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等等。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增加,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17]。难以从同伴及学校中得到支持,从而出现抑郁情绪。所以与同伴关系越不好的儿童,可能更易表现出抑郁倾向。
本研究数据显示,在沪农民工子女在安全感量表得分及抑郁量表得分均明显高于本地学生。这与李刚等[15]、韩继明等[17]、张晓娟[18]的研究结果一致。首先,农民工子女虽然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因为生计问题,父母常常更换工作,甚至更换居住地,这导致孩子无法在学校中建立稳定的友谊关系。其次,农民工子女父母的文化程度低,他们的收入偏低,生活水平也较低。对于孩子的教育往往较为简单粗暴,在学习教育上的投入也不如本地儿童家庭大。最后,这些儿童在学校外,在所居住的环境中能感到自己与本地儿童相处不融洽,往往感觉到受到本地儿童的歧视[19-20]。这使得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多地体验到不自信,不平等和不安全感。从而引起更多的情绪及行为等问题。因而与本地儿童相比,农民工子女的安全感缺乏程度更为严重,更可能表现出抑郁倾向。
本研究数据显示,在沪农民工子女安全感与抑郁感之间为负相关。有抑郁倾向的儿童,安全感缺乏程度更严重。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习成绩和抑郁是在沪农民工子女安全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我国教育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压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重,随着不良情绪的积聚,往往显著影响他们的情绪,更容易出现抑郁倾向。学习成绩是儿童抑郁的危险因素。这与张文武等[1]、俞爱月等[21]、张晓娟[18]等研究结果一致。安全感强的人具备较高的接纳和自我认同。而不安全感强烈的人往往隐藏着强烈的自卑和敌对情绪。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而不安全感是所有神经症的共同人格基础。在控制不让客体丧失的意志努力失败后导致绝望的时候,就可以表现为抑郁性神经症[6]。在农民工子女家庭中,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父母较少和与子女沟通,很少有时间关心子女的内心感受及学习成绩。孩子往往难以从家庭中获得支持。以上都导致了农民工子女抑郁感分值偏高,心理安全感水平低下。
总之,在沪农民工子女的安全感水平与抑郁现况不容乐观。因此,在沪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比如提高父亲的文化素养,改变父母的教育方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创建相对稳定的生活及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更多的帮助及接纳同伴,改善同学关系,学校应多开展心理健康培训讲座,对于有不良心理问题的同学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等都是有益的策略。让农民工子女能从家庭、同伴及社会交往中获得更多的关怀及支持,以提高安全感水平,改善抑郁的现况。
[1]张文武,王晓笳,胡珍玉.宁波市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情绪问题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93-95
[2]袁立新,张积家,苏小兰.公立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9):851-853
[3]彭颂,卢宁.深圳市农民工子女孤独感和抑郁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22(6):673-676
[4]张巧玲,张曼华,来源,等.北京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8):1237-1239
[5]阿瑟·S·雷伯著,李伯黍等译.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765-766
[6]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6):698-699
[7]杨林锋,王勇剑,冯现防,等.苏州市270 名民工子弟的心理健康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2):132-134
[8]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97-99
[9]苏林雁,王凯,朱炎,等.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8):547-549
[10]马季,汪凯,朱春燕,等.民工子弟与公办学校初中生安全感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7):778-781
[11]华姝姝,郑捷妍,简宝婵.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66-68
[12]梅高兴,潘运,赵守盈.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特点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2,21(6):63-68
[13]华红艳.安全感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意义[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5):118-121
[14]王凯,苏林雁.209 名8~10岁儿童抑郁症状的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159-161
[15]李刚,杨燕红,张倩,等.城乡儿童情绪问题与心理弹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3):432-434
[16]郑维廉,姚舟.六年级小学生的抑郁症状及与教师评价、同伴关系的相关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11):847-848
[17]韩继明,叶颖,边红艳,等.农民工子女心理复原力特点对安全感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4):613-619
[18]张晓娟.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6):959-961
[19]袁立新.公立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初中生流动儿童受歧视状况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7):856-857
[20]王良纯,符明弘,张娜等.昆明市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应对方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6):936-938
[21]俞爱月,俞玲珍,周丹霞,等.中学生焦虑、抑郁、自尊水平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5,18(4):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