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目标定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竞争态度的中介作用
2015-04-10盛柳柳严建雯池国榆
盛柳柳 严建雯△ 池国榆
①中国.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浙江宁波) 315211 ②长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重庆涪陵) △通信作者 E-mail:yanjianwen@nbu.edu.cn
成就目标定向(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是当前成就动机研究领域一个影响相当广泛的概念和前沿课题,也是目标设置研究的延伸,它反映个体对成就情境的一种认知倾向。成就目标理论的早期研究证实有两种成就目标定向-掌握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1],但早期两种类型的成就目标研究忽视了可能存在的回避状态。因此,Elliot 等人提出了成就目标的三因素理论:掌握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2]。Pintrich 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成就目标四分结构观,他主张将掌握目标也区分为接近和回避两种状态[3]。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成就目标定向,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同的[4-5]。
竞争态度(Competition attitude)是指个体对竞争事件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6]。最早由霍妮提出“过度竞争”这一概念,并认为这种极端的竞争态度对个体的发展是有害的[7]。Sampson 将过度竞争态度称为“极端的个人主义”,将良性竞争态度称为“整体的个人主义”[8]。此后,Ryckman 和Hamel 在Sampson 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个人发展性竞争”的概念,持该竞争态度的个体,更看重自我发展及自我提高[9]。目前,将竞争态度划分为过度竞争态度与良性竞争态度,已得到普遍认可。已有研究证明,过度竞争态度和良性竞争态度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10],且这两种竞争态度,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同的[11]。
学生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12]。近年来,有关高中生不堪学习压力而做出极端行为的事件,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心理健康对高中生健全人格和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而成就目标定向和竞争态度均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成果多局限于成就目标定向对心理健康、竞争态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而对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竞争态度、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少见。将心理健康作为高中生学习的一种宏观心理背景,探讨其与成就目标定向、竞争态度的关系,重点考察竞争态度是否为成就目标定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变量,是非常有现实必要的。这对于提升高中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全面发展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1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3年3-4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福建、广西、重庆、云南四省各随机抽取1 所全日制普通高中,在每所高中的一、二、三年级,以班为单位,各随机抽取1 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58人(45.8%),女生305人(54.2%);高一286人(50.8%),高 二174人(30.9%),高 三103人(18.3%)。被试年龄范围为14~21岁,平均16.9岁。共发放问卷700 份,收回有效问卷563 份(80.4%)。
1.2 方法
1.2.1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该量表是王极盛于1997年编制,由10 个分量表组成,共60 个项目,采用5 级评分,“无”记1 分,“严重”记5 分。该量表的60 个项目和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40~0.76之间,各项目间区分度良好;10 个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716~0.905 之间,同质信度在0.601~0.858之间,分半信度在0.634~0.873 之间;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765~0.873 之间,内容效度比较理想[14]。
1.2.2 竞争态度量表-中国版 该量表由陈国鹏等人于2003年修订,包括2 个分量表,正向记分题目“非常反对”记1 分,“完全同意”记5 分,反向记分则相反。每个项目的分数相加得到两个分量表的分数。该量表信度良好,良性竞争态度分量表的内在一致性系数0.860,斯皮尔曼-布朗校正后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837;过度竞争态度分量表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710,斯皮尔曼-布朗校正后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722。该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15]。
1.2.3 成就目标定向量表 该量表由刘惠军、郭德俊于2002年编制,包括4 个分量表,共29 个项目,采用5 点记分,“完全不符合”记1 分,“完全符合”记5 分。将同一分量表内各项目的得分求和,得到4 个分量表的目标定向分数。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总量表的Cronbach'α 系数为0.87,4 个分量表的Cronbach'α 系数分别是0.84、0.77、0.83、0.70,分半信度为0.88。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考察结构效度,显示本量表的结构效度是可以接受的[16-17]。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8.0 for Windows 进行统计。
2 结 果
2.1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竞争态度、成就目标定向的相关分析
高中生心理健康、竞争态度和成就目标定向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两两相关。其中,心理健康与良性竞争态度、掌握趋近成就目标定向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因子都呈显著正相关,具体情况见表1。
2.2 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与竞争态度的相关分析
成就目标定向与竞争态度均达到了显著相关,其中良性竞争态度与成绩回避目标定向呈显著的负相关,过度竞争态度与掌握趋近目标定向是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见表2。
2.3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竞争态度、成就目标定向的回归分析
以心理健康的总均分为因变量,以其余6 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6 个预测变量在预测效标变量时,全部进入回归方程,多元相关系数为0.520,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270,即6 个变量能联合预测心理健康27%的变异量。具体看以过度竞争态度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13.2%。其中,良性竞争态度和掌握趋近目标定向,对心理健康量表中的因子起着负向预测,见表3。
表1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竞争态度、成就目标定向的相关(r)
2.4 高中生竞争态度、成就目标定向的回归分析
以良性竞争态度为因变量,掌握趋近、成绩趋近、掌握回避和成绩回避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4 个预测变量预测效标变量时,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共有3 个,多元相关系数为0.598,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358,即表中3 个变量能联合预测良性竞争态度35.8%的变异量。具体看以掌握趋近目标定向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33.7%,见表4。
表2 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与竞争态度的相关(r)
表3 高中生竞争态度、成就目标定向预测心理问题的回归分析
表4 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预测良性竞争态度的回归分析
以过度竞争态度为因变量,掌握趋近、成绩趋近、掌握回避和成绩回避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4 个预测变量预测效标变量时,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共有3 个,多元相关系数为0.483,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233,即表中3 个变量能联合预测过度竞争态度23.3%的变异量。具体看以成绩回避目标定向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15.6%,见表5。
表5 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预测过度竞争态度的回归分析
2.5 竞争态度的中介效应分析
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竞争态度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两两相关关系,符合温忠麟[18]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条件。根据中介变量的检验程序,可知良性竞争态度和过度竞争态度的中介效应均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效应比(ab/c),由表6数据可知,良性竞争态度在掌握趋近目标定向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过度竞争态度在成绩趋近目标定向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良性竞争态度和过度竞争态度在其余途径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见表6。
表6 良性竞争态度、过度竞争态度的中介效应分析
3 讨 论
心理健康量表总均分及各因子分,与良性竞争态度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与过度竞争态度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换言之,学生的竞争态度越是趋向于良性竞争其心理越健康,越趋向于过度竞争其心理越容易出问题。过度竞争易导致学生产生强迫、偏执、敌对、抑郁、焦虑和人际关系恶化等心理问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11]。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其各因子(强迫症状因子和心理不平衡因子除外)与掌握趋近目标定向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越是倾向于持掌握趋近目标定向者,其心理水平越高。因为持掌握目标定向的学生以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为目标,即使偶尔考试不理想也不会太在意,情绪较稳定,故而其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心理健康量表总均分及各因子分,与成绩趋近目标定向、掌握回避目标定向和成绩回避目标定向呈显著正相关。因为成绩趋近目标定向者关注自己是否表现得比他人优秀和胜过他人,掌握回避目标定向者关注自己如何避免无法完成任务或出错,成绩回避目标定向者关注自己如何避免表现得比他人更差或愚蠢[19]。可以总结出持有以上目标定向的高中生更关注成绩、名次和所谓的“面子”,若偶尔考试不理想,就会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或感到自尊心受挫,长期如此则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以往研究显示,掌握趋近目标定向者容易形成良性竞争态度,而成绩趋近目标定向者、掌握回避目标定向者和成绩回避目标定向者容易形成过度竞争态度。但本研究结果显示,良性竞争态度在与掌握趋近目标定向有正相关的同时,与成绩趋近目标定向、掌握回避目标定向呈正相关,即成绩趋近和掌握回避目标定向者容易持有良性竞争态度,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不符[8,19-20]。总体来说,传统的成就目标理论认为成绩目标对学生的学习不利[21]。
从竞争态度的中介作用结果可以发现,成绩目标定向者和掌握回避目标定向者很少采用良性竞争态度,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掌握趋近目标定向,完全通过良性竞争态度来对心理健康起作用的。成绩回避目标定向,极少通过良性竞争态度对心理健康起作用,基本上是直接起作用。成绩趋近目标定向,完全通过过度竞争态度对心理健康起作用。掌握趋近目标定向、掌握回避目标定向、成绩回避目标定向,均部分通过过度竞争态度对心理健康起作用。
4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测量的是高中生的成就目标定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验证竞争态度是否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中介模型虽然得到本研究数据上的支持,但提出理论模型的依据略显不足。其次,对于成就目标定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研究,还需要综合考察其他因素的参与,如:人格因素、自我效能感等,也是影响动机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本研究未将其纳入考虑,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最后,本研究样本范围和数量有限,影响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须在更大样本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结果的有效性。
[1]刘惠军,郭德俊,李宏利,等.成就目标定向、测验焦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6,38(2):254-261
[2]Elliot A J,McGregor H A.Test anxiety and the hierarchical model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motiv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76(4):628-628
[3]Paul R,Pintrich.An achievement goal theory perspective on issues in motivation terminology,theory,and research[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0,25:92-104
[4]陈兰江.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6):718-720
[5]张婉莉,陈青萍,刘如平.中学生应对倾向在成就目标与考试焦虑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9):674-679
[6]赵玲叶,陆桂芝.竞争态度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7):100-102
[7]Horney K 著,陈收译.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126-130
[8]刘靖炜,刘爱书.大学生竞争态度与大五人格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382-385
[9]张作计.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209-210
[10]陈晓美,张郢,赵显超,等.大学生社会支持和竞争态度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0):1565-1566
[11]戴丽,葛明贵.高三学生的竞争态度及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4):297-297
[12]李美华,周小宋.粤北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成就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3,26(6):1128-1126
[13]白俊梅.高中生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3,28(4):104-106,113
[14]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13(4):15-20
[15]陈国鹏,李鹃,陆芳.《竞争态度量表》中国版的修订[J].心理科学,2003,26(2):332-333
[16]刘海燕,邓淑红,郭德俊.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10-314
[17]刘惠军,郭德俊,李宏利,等.成就目标定向、测验焦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6,38(2):254-261
[18]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731-745
[19]赵颖,张丽彤,汪品淳.成就目标定向研究的现状及趋势[J].当代教育评论:综合研究版,2011(7):19-21
[20]薛朝霞,梁执群,卢莉.医学新生成就动机及竞争态度与应对方式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2):1582-1583
[21]Middleton M J,Midgley C.Avoiding the demonstration of lack of ability:An underexplored aspect of goal theory[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7,89(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