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训练改善特殊家庭成员情绪困扰*
2015-04-10高立雅明兰真刘兴华
高立雅 裴 玉 王 进 明兰真 刘兴华△
①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北京) 100089 ②河北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 050071 ③河北医科大学 050017△通信作者 E-mail:minglanzhen@hotmail.com
在20世纪70年代,国家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来控制人口,一胎化的独生子女开始在全国蔓延[1]。2014年政府对“失独”家庭的描述:指独生子女发生伤残或死亡、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家庭,称其为特殊家庭[2]。目前我国已经有上百万个特殊家庭[3],有专家根据卫生部发布的《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的数据推断每年新增的特殊家庭有7.6 万个。随着特殊家庭数量的不断扩大,失独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问题,还是一个有严重影响的社会问题。
失去独生子女不仅仅给家庭带来了物质上的困境,比如疾病折磨、养老困难等问题,同时也给他们带了极大的心理困扰[4]。特殊家庭常常因失去唯一的孩子而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痛,再加上烦恼与问题得不到倾诉,精神长期处于痛苦和压抑状态,导致极易出现孤僻、固执、偏激、恐惧、缺乏活力、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1,5-6]。因此,有学者提出,应加强对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以便化解他们的心理障碍,或者缓解他们忧郁、自闭的心理倾向[1,4,7-9]。但真正实践或者深入研究的较少。目前,国内对特殊家庭的心理干预所采用的方法多是个案咨询、亲友、单位和社区的关怀等方式[5,7-10],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支持。本研究运用正念训练(Mindfulness Training)作为干预方法,这种方法的机制是一种完全的自我疗愈观,依靠自我的力量而非治疗师的力量来治愈自己的疾病,从而达到身心和谐的全面健康的状态[11]。已有研究表明,正念通过减少自动化的消极想法和令人烦恼的想法,从而帮助人们减轻抑郁和焦虑情绪[13]。在临床治疗中,正念对抑郁症[12]、焦虑障碍[14]以及躯体疾病[15]治疗等,都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不管是针对临床病人,还是普通人群,正念训练都能有效提升个体幸福感,改善情绪[10]。
Kabat-Zinn 将正念定义为一种有意识的、不加评判的对此时此刻的注意[15]。正念训练是针对自动化想法(Automatic thinking)和反刍(Rumination)两种意识状态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稳定而长期的训练,让个体的注意更加开放和敏锐,更容易专注并且能够快速捕捉到此时此刻的想法,个体通过长期、稳定和不加判断的观察,让意识变得更加的专注和清醒,从而使人们的意识更具有掌控性和自主性[16]。在失独家庭中开展的正念训练主要以正念减压疗法(MBSR)为主,这是一个为期8 周的团体训练,通常在第6 周的时候,还要进行一天密集型的训练。目前,国内尚未见到有研究采用正念训练干预特殊家庭成员的情绪,基于以上的研究状况,本文对1 例特殊家庭成员进行正念干预,以初步探讨正念疗法对特殊家庭成员的情绪调节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个案,女性,64岁,河北人,退休,再婚。原有一子,其子2008年因患白血病去世。其子育有一女,13岁。失子时情绪反应非常大,且夫妻关系不十分和睦,常伴有失眠,并经常患心绞痛,每年因心绞痛发作到医院住院很多次。至2012年底,消极情绪有所缓解,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但是睡眠质量仍未见好转,经常失眠。2013年于河北某计划生育部门参加心理干预训练,从而改善心理状况。
1.2 方法
1.2.1 干预目标 在正念训练前,指导者和患者达成一致干预目标,即通过正念训练提高自身的觉察能力,接纳已经发生的事情,能够正确面对亲人的离世;改善焦虑和抑郁水平,提升积极情绪,降低自我的孤独感,提高睡眠质量。
1.2.2 采用5 因素正念度量表(Five Face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 由Bear 等人编制,其各项指标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适用于对正念的测量。该量表分为5 个维度:观察、描述、觉知地行动、不判断、不反应。本研究采用的是经过邓玉琴等人修订的中文版[17],共39 题。
1.2.3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量表(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 由Washton 等人[18]编制,该量表由两个维度组成:积极情绪(PA)和消极情绪(NA),每种情绪分别用10 个词描述。该量表是一个5 点评分量表,共20 道题。
1.2.4 孤独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 由Russell 等人[19]编制,在1980年和1988年进行了两次修订,分别为第2 版和第3 版。本研究采用的是第3 版,该量表为自评量表,主要评价由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该量表含有11 个“孤独”的正序条目,9 个“非孤独”的反序条目,共计20 道题,采用的是4 点评分。
1.2.5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由Zung[20]编制。该量表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是咨询门诊中了解焦虑症状的自评工具。标准值正常上限参考值为50 分,标准总分为50~60 分为轻度焦虑,61~70 分为中度焦虑,70 分以上为重度焦虑。该量表是4 点量表,共有20 道题。
1.2.6 抑郁自评量表(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 由Zung[21]编制。该量表适用于具有抑郁症状的成年人,包括门诊及住院患者。该量表是4点量表,共有20 道题。标准分正常上限参考值为53 分,标准总分53~62 为轻度抑郁,63~72 为中度抑郁,72 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来访者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上述5 个量表。
1.2.7 干预过程 干预方法主要采用卡巴金教授创立的正念减压疗法(MBSR)[17]。对来访者进行连续4 周的正念减压训练,每周1 次,每次7 小时,从下午2 点到晚上9 点,5 点到6 点为进食时间,进食期间全程止语,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正念进食的体验。在训练中,指导者不仅带领来访者进行练习,同时鼓励他分享练习体验和感受,通过来访者的亲身体验引出正念练习的态度,帮助来访者更好的掌握技术,并且引领他将正念的态度和练习带入到实际的生活中。除了面授训练,来访者每天回家要完成30~45 分钟的练习,指导者会给来访者发放3 份正念训练的录音,分别为45min、30min、10min,来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训练方式。
在训练前,指导者会向来访者简单介绍什么是正念、正念的发展过程、以及正念训练的练习效果。第一周正念练习干预的目的是培养来访者将注意力放在一个特点的焦点上并维持一段时间,不是走神也不是分散而是有质量的聚焦。训练主要有两个练习:身体扫描和观呼吸,旨在把躯体和呼吸作为关注的焦点。躯体扫描,从头到脚精细地觉察躯体的每一个部位;观呼吸,觉察每一次吸气和每一次呼气的过程。刚开始练习时,来访者反应注意力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想法所带走,指导者鼓励来访者当注意力分散时,让我们友善的把注意力拉回到这个当下身体的感觉或者我们此时的呼吸上,同时引导来访者即便我们被自己的想法所带走,也不要责备它,仅仅重新回到当下觉察的任务上即可。
第二周正念练习干预的目的是培养来访者用接纳的态度对待内心体验,即在仓促行动和试图固着在某种感觉上或者企图改变他们之前,通过允许或顺其自然等方法对该感觉做出积极的反应[22]。先向来访者介绍情绪ABC 理论,实际上我们的想法(B)联结着情景(A)和情绪(C),它决定了我们所感觉到的情绪及情绪强度,不同情绪的出现是因为同样的事件被给予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如果想法能保持开放接纳的态度来对待,就不会被情绪所控。接下来让来访者尝试练习正念瑜伽,包括躺式瑜伽和立式瑜伽。在练习过程中,觉察做每一个动作时身体的感觉,同时强调如果有超越自己身体极限的动作,不需要为难自己,仅仅用友善的态度接纳此时此刻的自己。完成练习后,来访者反应很舒服,全身很放松,同时有了觉察的意识,容易看到自己消极的想法,并且告诉自己接纳它们。
第三周正念练习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学会放下,活在当下,主要的练习:静坐冥想和正念行走。静坐冥想,保持对呼吸、身体、声音和想法的觉知,让来访者停留在此时此刻,在练习中来访者有不愉快的经验出现时,指导者鼓励她与觉察到的经验共存,而不是回避这些问题,并且允许自己内在固有的智慧处理这些困难。正念行走,把缓慢行走作为焦点,觉察散步时的每个动作和感觉,当内心非常激动或者感到很有压力时,身体运动的练习比没有运动的练习更容易让人专心在此时此刻。在练习中,引导来访者每一次换腿的过程就如同一次放下,不跟随任何评价,放下好恶,放下心中看重或排斥的倾向,让其与原有的面貌出现,如实地观察此时此刻。
第四周正念练习的目的是让来访者学会关注自己,照顾好自己。因为是最后一次练习了,指导者鼓励来访者每天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尽自己所能做一些活动,可以觉察呼吸、声音、身体、想法或者所有能够觉察的对象,以好奇和开放的心态尝试探索它们,而非回避它们;学会与不愉快经验共存,接纳亲人病逝的事实,信任自己的内在力量,关注此时此刻。
2 结 果
来访者报告经过正念干预后,心情比原来好多了,睡眠质量得到有效改善,能够基本接纳儿子去世的事实,情绪相对平稳很多。心理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在干预后,来访者消极情绪、孤独感、以及抑郁水平下降,正念水平有所提高。在治疗结束1年后,治疗师到来访者家中进行随访,她反映自参加过正念训练至今,失眠已经完全好转,而且期间从未因心绞痛发作而住院。现在的心态非常积极,常与步入青春期的孙女沟通,陪伴并且指导着她成长。
表1 来访者在干预前、干预后各量表评分情况
3 讨 论
本研究运用正念训练的方法干预了1 例失独者,结果表明,该来访者的消极情绪、孤独感、抑郁水平有了较大的下降,在正念水平上有部分提高,但在积极情绪和焦虑水平的变化并不明显,可能的原因是负性事件对来访者的影响过大,再者治疗的周期相对较短,只有4 周。综上,正念训练对特殊家庭成员的干预是有效的。
本研究初步表明,正念对帮助特殊家庭成员进行情绪调节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本研究仅为一例个案研究,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
[1]吴石英,周剑.独生子女死亡困境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3):79-81
[2]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国卫家庭发[2013]41 号
[3]马凤芝,夏学銮.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35
[4]王轲.失独者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6(1):130-131
[5]徐赟.“失独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难点及对策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29-31
[6]王平,吉峰,崔玉玲,等.老年人孤独感及其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9):1398-1400
[7]殷华西,刘莎莎,宋广文.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0):1566-1569
[8]翟景花.空巢老人应对方式现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2):1807-1809
[9]谢勇才,黄万丁,王茂福.失独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探析-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J].社会保障研究,2013,6(1):72-79
[10]陈语,赵鑫,黄俊红,等.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理论与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0):1502-1510
[11]熊韦锐,于璐.正念疗法-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J].医学与社会,2011,24(1):89-91
[12]邓玉琴,刘兴华,梁耀坚,等.觉知抗抑郁训练对参与者抑郁情绪干预初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6):813-816
[13]Shapiro S L,Carlson L E,Astin J A,et al.Mechanisms of mindfulness[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6,62(3):373-386
[14]Miller J J,Fletcher K,Kabat-Zinn J.Three-year follow-up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a mindfulness meditation- based stress reduction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nxiety disorders[J].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1995,17(3):192-200
[15]Kabat-Zinn J,Hanh T N.Full catastrophe living:Using the wisdom of your body and mind to face stress,pain,and illness[M].Random House LLC,2009
[16]Kabat ‐ Zinn J.Mindfulness ‐ based interventions in context:Past,present,and future[J].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Practice,2003,10(2):144-156
[17]Deng Y Q,Liu X H,Rodriguez M A,et al.The five face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Chinese version[J].Mindfulness,2011,2(2):123-128
[18]Watson D,Clark L A,Tellegen A.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rief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The PANAS scal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54(6):1063-
[19]刘平.UCLA 孤独量表[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82-287
[20]Zung W W K.A rating instrument for anxiety disorders[J].Psychosomatics,1971,12(6):371-379
[21]Zung W W K.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J].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65,12(1):63-70
[22]辛德尔·西格尔,马克·威廉姆斯,约翰·蒂斯代尔,等.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25-27